必修二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发达的古代农业》,选择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接下来我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本课是高中必修二经济史的第一课,在经济史的学习中起基础性作用。
本课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生产力的发展是这些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历史唯物史观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还要对学情有足够的把握。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部分本课相关的知识,但初中阶段知识较分散,学生缺乏知识归纳与专题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新课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
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结合学情,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了解农业工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理解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从精耕细作和男耕女织两个角度来掌握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表格归纳法和图示法掌握古代农业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发展在世界上占领先地位。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四、教法与学法本课主要采用讲解法和图示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探究式学习掌握本课相关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学目标,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新课导入、自主预习、知识精讲、小组讨论、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1.新课导入:我采取的是复习导入法,课件展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初中知识回答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农业种植情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Ⅱ)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教案本次说课将分五个部分向大家介绍:第一,说教材,第二,说教法,第三,说学法,第四,说教学程序,第五,说特色。
一、说教材(一)、说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Ⅱ)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第1课的内容,也是本册书的开篇章。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古代农业的发展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对后来学习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这节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所以,把农业生产的发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2)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二、说教法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讲神话故事设置问题法2. 多媒体演示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3.引导讨论法4.阶梯设疑法。
三、说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两种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2分钟)用2分钟的时间向学生讲述关于神农氏的传说,然后说明神话传说往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精品教案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问题解读: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目标:(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奋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缔造了非常大财富,就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各界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发生1、原始农业的发生(1)出现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2)地位:在古代世界居领先地位(开场白部分最后一句),中国就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也就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
(3)状况:①生产工具:石刀、石斧。
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③生活方式:经常迁徙。
2、商周时期的农业(1)状况:①生产工具: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②耕作技术:懂开沟排洪,除草树苗,迳新制肥料,治虫灭害等。
③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多样,存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有。
④生活方式:已经开始迈向移居。
(2)地位:中国农业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耕作方式春秋战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国时期汉朝其逐渐推广。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后的主要耕作方式。
时间成就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一直期耕作技术为后世沿用。
春秋战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国时期――垄做法已经使用。
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北朝及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其以后耕作制度两汉是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江南逐渐形成了一年两熟制后或一年三熟制战国时期水利工程汉朝农业灌溉技术宋朝灌溉工具唐朝曹魏都江堰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翻车用于灌溉创制了筒车高转筒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形成条件发生风力水车(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发生和牛耕的逐渐推展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导入新课】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讲授新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思考: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A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B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分析比较、情境再现、历史比较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分析单元引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讲述内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设问: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完成表格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完成表格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1、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2.形成的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3.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4.:结合《学海导航》分析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有利发展条件: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概述1、课名:《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是人教版教材高中必修②的一堂历史课;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90分钟;3、《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章的核心课程,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特点和历史作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古代耕作方式的三个阶段(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2)知道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三种基本类型(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3)知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4)知道精耕细作技术提高的突出成就;(5)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和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图片,描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培养阅读历史图片的基本方法;(2)通过观察视频和动画,分析其中反映的历史信息,初步形成观察和解读历史影像资料的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研究,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独立研究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2)体会到我国传统农业曾经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是我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3)通过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法的改进,感受到我国古代先民的勤劳和智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对我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初中采取的是通史体例,经济史的内容散布于各章节,学生也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生的知识贮备中主要是一些具体而零散的史实。
(2)高一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逐步倾向于理性思维方式。
随着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学生对社会生产活动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3)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原始的农耕生产,学生缺乏现实的联想素材。
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差异非常大,农业生产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学生理解与自身环境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南宁九中李湘玲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一)、教材地位:《发达的古代农业》是人教版必修二的开篇之章,主要讲述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作为开篇之章,也是第一单元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的切入点,从内容上说,古代农业的发达为古代中国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推动了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开篇之章处理得好对普通中学学生今后是否有兴趣、是否掌握学习必修二经济史的方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分析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培养自主学习、理性思维、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实物体验法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会学生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体验,认识古代中国的繁荣发展与勤劳的劳动人民是分不开的,培养学生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爱国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依据】既是课标要求,又能够促使学生在归纳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繁荣的原因【依据】现代学生的感恩意识、主人翁心态淡薄,德育教育是当今历史课堂上的必修课。
二、说教法与学法(一)学情分析:作为普通中学学生,九中高中生性格活泼开朗,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和表达观点,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但是他们基础较弱,知识面窄,表达能力有限,思维分散,记忆力不佳。
(二)教法与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就必须让历史有“趣味”,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提升学习的兴趣。
俗语说得好: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
2、了解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将教材的内容设计成系列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归纳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
4、粗读、精读,圈点划批,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但是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重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教学难点: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的产生):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最早培植水稻、粟;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工具:石刀、石斧)2、早期农业生产的进步: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耜耕”或“石器锄耕”商周:少量青铜农具,掌握开沟排水、制肥、灭虫技术。
西周: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思考:古代中国,人们是如何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的?解决了什么问题?什么原因?具体表现如何?根本原因是什么?解决的关键问题:土地的利用率;原因:农业生产的发展进步;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类的丰富;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3、结论: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犁耕的改进)铁犁牛耕的发展: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逐渐推广——铁农具和牛耕两汉时期——改进和进一步推广——耦犁(西汉赵过,两牛三人)、犁壁东汉时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耕犁相当完善——江东地区曲辕犁、犁评2、耕作技术: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西汉时期——代田法(赵过);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南方的水田耕耙技术。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农业的发展。
2.掌握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内容和技术,了解古代农业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农业的起源及发展成果;2.理解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三、教学内容1. 农业起源与发展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类已开始通过狩猎、采集和渔捞等方式获取食物。
随着人口的增长,这种方式逐渐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人们便开始尝试种植一些口感好、易于保存的作物,最初的种植方式是将种子撒在土地上,后来人们发现雨水会冲走种子,于是就开始在地面上挖坑,把种子放进去,这就是最早的农业种植方式。
随着农业发展,人们渐渐摸索出了更好的种植方式,比如引漓灌溉、耕种除草、农耕轮作等。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人类提供了更丰富的粮食和能源。
2. 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气候特点:古代人们非常注重气象变化,根据不同季节种植不同作物。
2.掌握耕种技巧:古代人们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逐渐总结出种植作物的最佳时间和方法,比如农耕轮作、间作等。
3.熟悉施肥技术:古代人们非常注意施肥,他们通过排水、晒干等方式使粪便变成菌肥,更适合作物生长需要。
4.了解病虫害防治:古代人们通过种植不同植物的方式来控制病虫害。
古代农业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适应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生产力支持。
四、教学方法1.采用示范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等展示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内容和技术。
2.采用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3.采用自主学习法,教师宜组织学生结合资料、互相讨论等方式,自主掌握农业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五、教学体会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古代农业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了解到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具备了抽象理论结合实际问题的理解能力,史识能力得到了激发。
高中历史必修2说课稿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说教材
1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本册书所讲的内容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包括中国的,世界的,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不同时期,第一单元讲的是古代中国经济,而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所以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课一共分为三个内容,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重点:精耕细作的的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特点.
难点:小农经济的发展过程.
3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
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和影响.
过程方法: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
情感态度: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法:有关古代农业的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在本课。
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
高台一中高二文综组赵伟吉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发达的古代农业》。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第1课。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
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高一学生经过政治卷的学习,已经懂得了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思维,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本课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我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学生通过情景再现和角色扮演,能够梳理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从中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学生通过解读史料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分析史料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能够理解并分析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封建政权下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和影响,认识到古代人民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历史,但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接下来说我的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以下四个环节: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和点拨升华。
导入新课:我会在黑板上写出“农夫”二字,让同学们说说能联想到什么意思,然后我强调农夫有很多意思,比如“农夫三泉”“乐队农夫”这里讲的“农夫”是指“务农的人”,他们散播种子,种植食物,发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等,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那么古代的农夫又经历着怎样的一种生活呢?于是导入新课进入新课学习。
讲授新课:假设有一个从原始社会生活到封建社会末期的农夫,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生活,也经历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然后我会给出同学们一张表,让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课外所学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和水利灌溉等方面归纳各个时期的不同表现。
(即是梳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并在适当的时候扮演这个农夫的角色。
在讲第一子目时,我会示范表演如何扮演农夫的角色,巧妙的用第三人称引入神农氏的传说,进而引出原始农业的起源,用讲述法描述我作为原始农业时期一个农夫的刀耕火种的生活,然后以后的商周时期、春
------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秋战国一直到明清都由学生自己来讲解。
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多样化一点。
在梳理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会穿插讲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知识,让学生能认识到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城中,我会采用讲述法、讲解法、图片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要积极主动,在情境中把课本知识还原到真实的历史生活中。
以此来突出重点。
对于本节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我首先会播放电视剧《天仙配》剪辑视频《夫妻双双把家还》董永和七仙女的经典对唱,将学生经过半节课有点懈怠的情绪迅速激发起来,还可以让学生起来演唱这一段,然后很自然地引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
接着我会让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给出材料,分三组完成三个合作探究的题目:小农经济产生在什么时候?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特点是什么?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然后由李绅的《悯农诗》引发对封建政权下小农经济的理性思考,即对小农经济做一个全面的评价。
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以及合作学习,培养论从史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事物。
练习巩固:精选5—6道图文并茂、有难易层次的选择题,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点拨升华:师生共同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即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在此基础上提炼关键词“发达”。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来源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