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有效导入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程度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本文将探讨一些可以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有效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使用多媒体资源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来进行课堂导入。
例如,可以使用幻灯片展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
这些直观的图像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对数学问题的兴趣。
同时,多媒体资源还可以通过声音和视频效果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还可以引导他们思考数学的实际应用场景。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身边有哪些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或者“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思考与数学相关的问题。
三、利用有趣的故事或例子故事和例子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力工具。
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或实际应用的例子,教师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内容更加具体和生动。
例如,可以讲述一位数学家的故事,介绍他们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讲述一些有趣的数学谜题和趣味数学游戏。
这样的故事或例子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四、进行趣味性的游戏和竞赛游戏和竞赛是激发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和竞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数学迷宫游戏,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寻找出口。
或者可以组织一场数学竞赛,让学生在团队合作和竞争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制作互动性教具互动性教具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进行课堂导入。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一个好的导入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案例一,购物找零。
老师拿出一张购物小票,上面写着某某商品的价格和学生付的钱数,让学生计算找零的金额。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加减法,还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案例二,数学游戏。
老师设计一个数学游戏,例如“数学接力”、“数学竞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竞赛和合作。
通过游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
案例三,数学故事。
老师讲述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例如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关于数学发现的故事等,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趣味。
通过故事,学生可以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四,数学实验。
老师设计一个小型的数学实验,例如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体积等,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体验数学知识的神奇和乐趣。
通过以上几个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导入不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因此,老师在设计导入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希望老师们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多尝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探索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1. 游戏导入法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可以通过游戏来导入数学知识。
比如使用数字卡片让学生自由组合数字,找出最大数或最小数;或者使用数独游戏让学生填充数字等。
通过游戏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2. 图片导入法利用图片和图形来导入数学知识,例如教学3D几何图形,可以使用图片展示不同角度的房子、车等物体,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特点和三维空间的概念。
也可以使用一些图形拼图,让学生根据图形拼接完整的图案,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故事导入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数学知识,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讲解数字的大小关系时,可以讲一个小狗通过不同的数字门找到主人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理解数字的大小和比较。
4. 实物导入法通过实物来导入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
在教学分数时,可以用一块巧克力来展示分数的概念,让学生亲自切割巧克力,体验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式。
5.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导入数学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在教学面积时,可以设置一个问题:“教室的地板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教室的面积,从而引入面积的计算方法。
无论使用哪种导入方法,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
导入环节要简洁明了,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还应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确保导入方法的有效性。
论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5篇第1篇示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导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兴趣。
一个生动有趣的导入,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那么,如何才能让数学课堂的导入更加生动有趣呢?下面我们来谈谈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导入环节需要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可以通过引入一个趣味性的故事、一个有趣的数学谜题或者一个突发奇想的数学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讲述一个关于数学的故事,让学生在情节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或者设计一个数学谜题,让学生们通过解题的过程激发思维,培养求知欲。
导入环节应当与学生生活或者自然环境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通过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让学生们在实际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与价值,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可以让学生们观察周围的景物,通过数学的角度来解释其中的规律,让数学变得更加生动具体。
导入环节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实物、游戏等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图片、视频或者动画,让学生们在视觉上感受数学的美丽与奇妙;可以使用实物模型或者教具来辅助教学,让学生们通过操作与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让学生们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环节还可以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来促进学习。
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们通过交流与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让导入环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课堂导入案例在数学课堂中,导入案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案例一,购物找零。
假设有一个购物清单,上面列有苹果、香蕉和橙子的价格,学生需要计算购买这些水果的总价,并找零。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法和减法,培养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案例二,几何图形的应用。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几何图形,比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老师可以通过案例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各种几何图形的应用,比如教室的窗户是长方形,篮球场是矩形等,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概念和应用。
案例三,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入方式,比如“24点”游戏,学生需要通过加减乘除运算得出24这个数字。
这个游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案例。
案例四,实际测量。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带着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比如测量教室的面积、测量同学的身高等。
通过这些实际测量活动,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
案例五,数学故事。
数学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导入方式,老师可以讲述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比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现的故事等。
通过这些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总结:数学课堂导入案例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来确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导入案例要生动有趣,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希望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导入案例,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一、温故知新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过渡到新知识,这种方法有利于知识体系的衔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新知。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性质时,可以先回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得出三角形的性质。
二、情境导入法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例如,在讲解函数时,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如手机话费套餐的选择、银行利率的计算等,让学生感受到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故事导入法
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可以讲述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四、实验导入法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讲解抛物线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抛物线实验,观察抛物线的形成和性质,从而更好地理解抛物线的知识。
五、悬念导入法
通过设置悬念或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
例如,在讲解圆周率时,可以提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何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探索圆周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竞赛导入法
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热情。
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举行解方程竞赛,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学习效果。
七、游戏导入法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解概率时,可以设计一个抽奖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10种方法
1.数学视频:
展示数学知识和概念的动画视频可以帮助学生对新知识有更好的理解。
2.游戏引导:
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
3.实物演示: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观念。
4.思维导图:
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便于记忆和理解。
5.小组讨论: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新知识进行交流和探讨,增强学习效果。
6.讲解模型:
通过讲解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学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观念。
7.问题解决: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8.数学竞赛:
通过数学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比较和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9.动手实践: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对新知识进行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0.数学实验: 通过数学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个方法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引入新知识的部分,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一、直观法导入直观法导入是利用图形、实物等直观的事物引入新知识。
在学习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关系时,可以使用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两根直线的方向和交叉情况,从而引发学生对平行线和垂直线概念的思考。
二、教材导入法教材导入法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介绍和提问引入新知识。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教材,然后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已学知识,进而引入新知识。
在学习平方根的概念时,可以通过提问“你们还记得什么是平方吗?”,引导学生回顾平方的概念,然后介绍平方根的定义。
三、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引入新知识。
教师可以提问一个和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建立问题意识,从而引入新知识。
在学习整数加减法时,可以提问“小明手里有3个苹果,他从他手里拿掉了5个苹果,这样会剩余多少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于负数的思考。
四、经验导入法经验导入法是通过借助学生的实际经验引入新知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些与新知识相关的实际经验,并帮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和问题,进而引入新知识。
在学习面积和体积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他们在生活中用到过面积和体积的场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面积和体积。
五、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新知识。
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和新知识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分式时,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故事,如“小明和小红一起做蛋糕,他们需要1/2杯的糖,但是只剩下1/4杯了,他们该怎么办?”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分式的概念和运算。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通过巧妙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
教学导入是一个帮助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下面我列举了几种常用的方法供参考:
1. 引发学生兴趣:通过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
例如,可以提出一个数学谜题或者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结合的数学问题。
2. 讲述故事:通过讲述一个与新课内容相关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新知识。
例如,可以通过一个有关数学家发现的故事来介绍一个数学公式或定理。
3. 视频或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个与新课内容相关的视频或使用多媒体展示,以图表、图片或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呈现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前给他们一些直观的概念。
4. 经验分享: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经验,借此引出新课的主要概念。
例如,在教学线性方程时,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了哪些线性方程。
5. 问题引导:通过提出一系列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新课的核心概念。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教师都应根据学生的年级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确保导入的内容与新课内容有机联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此外,导入新课的方法也需要考虑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尽可能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导入环节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一、游戏型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型导入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数学的加法运算时,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加法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加法运算,不仅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还能提高学生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故事型导入故事型导入是另一种常见的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教师可以编写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将数学知识融入引导学生通过故事中的情节,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在学习分数的概念时,可以编写一些关于分数的故事,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运用方法。
三、实例型导入实例型导入是指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选取一些真实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数学知识。
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找出有关几何图形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四、问题型导入问题型导入是一种常用的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复杂的加减法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计算,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实验型导入是指通过数学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数学规律和性质,从而引出数学知识。
在学习测量长度时,可以设计一些测量长度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长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导入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希望通过教师的努力和引导,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数学,掌握数学,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课堂有效导入
作者:黄瀛霞
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03期
摘要新课改下,许多教师浓墨重彩“情境导入”,有的为了展示丰富多彩的情境,不惜花去十来分钟去导入新课。
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致使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有效的导入要有数学味,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去设计;要简洁明了,使学生尽快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学习;要紧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课堂有效导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Effective Import of Mathematics Classroom
HUANG Yingxia
(Wangjiang NO.1 Primary School, Anqing, Anhui 246200)
Abstract Under the situation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many teachers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situation import", some even do not hesitate to spend 10 minutes to sing for us to exhibition of rich and colorful situation which wastes a great deal of teaching time, and greatly abat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The author thinks effective introduction should be designed as succinct as possible and tightly around with teaching content, so that the students would have full enthusiasm and strong thirst for study.
Key words classroom; effective; import
新课导入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时下很多老师在新授课时,总是爱抓住“情境”大做文章。
如:一次公开课教学,二年级“找规律”。
教者在新课开始播放动画竟用了七、八分钟,而新课结束前的“创造规律,在生活中找规律”这一环节的时间却极为仓促,只能草草收尾。
课后,教者说,课始的“动画”导入,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是有规律的,执教后笔者也感觉这里花费的时间过多。
显而易见,新课的情境导入使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老师不能很快地将学生带入新课的教学,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之一是新课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的好,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怎样导入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呢?笔者认为,有效的新课导入要有数学味,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去设计;要简洁明了,使学生尽快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学习;要紧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良好环境。
现结合本人课堂教学及听课案例,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1 复习导入
根据心理学的迁移规律,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时,可把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做铺垫,形成正迁移。
如:教学“数学广角——有趣的搭配”
师:国庆到了,兰兰准备外出旅游,她从衣柜里拿出两件上衣和两条裤子,你知道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吗?
生:四种。
先用一件上衣与两条裤子进行搭配,有两种穿法,再用另一件上衣与两条裤子进行搭配,又有两种穿法,一共四种穿法。
师:兰兰又从衣柜里拿出一条裙子,现在有两件上装,三件下装,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你们能帮助兰兰解决这个问题吗?
通过复习旧知,两件上衣和两条裤子进行搭配,一共有四种不同的穿法,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连一连,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语言来描述。
这样,为学生学习后面两件上装,三件下装的搭配打下基础。
通过复习旧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为学生迅速搭起学习新知的“脚手架”。
2 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教师根据儿童对新鲜、奇异的事物感兴趣,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来导入新课。
如教学“循环小数”,特级教师黄爱华就是用学生熟知的故事导入新课:“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还有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听故事、复述故事、齐声说故事的过程中体会“依次”、“不断”、“重复”、“有限”、“无限”等重点词语。
“循环小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教者通过讲故事,让学生理解概念。
如教师与学生一起连续地讲了五遍,然后问学生,这个故事讲得完吗?为什么?在此让学生理解“重复”与“依次” 、“不断”;教师又接着问学生,我们刚才讲了几遍?让学生理解,我们讲的这五遍是“有限”的,故事可以不停地往下讲,这又是“无限”的。
学生在熟知的故事情境中,理解了重点词语,为后面揭示“循环小数”的概念做好铺垫。
教者将枯燥的概念教学演绎得精彩纷呈,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3 谈话导入
师生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
课前的谈话,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了解一些与本课相关的内容,从而快速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如:教学“数学广角——数字编码”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有趣的数?”
生1:“我们班有64名同学。
”
生2:“上周,我们学校举行了第42届秋季运动会。
”
生3:“我的QQ号是……”
……
师:“对,像这样一些数,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字编码’的有关知识。
”
通过谈话,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问题。
当老师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有趣的数”时,学生们马上联系到上周学校举行的秋运会如“第42届秋季运动会”、“1分钟踢毽子111个”、“ 我们班夺得了116分,取得了第一名”、“ 编号736”等,以及我们身边的数学知识“班上有64名同学”、“ QQ号”、“身份证号码”等等。
通过列举这些有趣的数,学生对数的作用和意义获得了新的理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 实验导入
课始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知的学习。
如:教学“体积”。
实验一:演示“乌鸦喝水”的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上升了?”学生在观察实验后,思考得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瓶子里的水就上升了。
”
“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
实验二:师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第二个杯子里,再将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
在倒水之前,让学生猜一猜,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生猜想,然后师演示,生观察。
学生在观察后验证了自己的猜想“第一个杯子里会剩余一些水。
”通过实验再次证明“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
”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小的。
如果没有实验操作,仅凭老师讲解是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切实地感受到“石子占了水的空间”。
这就为学生学习体积的意义打下了基础。
5 操作导入
课初通过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手、脑、眼、口同时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在质疑中探求新知。
特级教师潘小明在执教“三角形边的关系”时,先让学生用两根小棒摆,看能摆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后展示:用两根小棒可以摆一个角;如果借来一根小棒,还可以摆一个三角形。
老师紧接着提出问题“一根5厘米的小棒,一根3厘米的小棒,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摆一个三角形?”学生小组合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得出这根小棒要小于8厘米大于2厘米。
动手操作丰富了学生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操作、思考的过程中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新课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还可以用“游戏导入”、“事例导入”、“激疑导入”、“猜谜导入”等等。
好的导入可为新课的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