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1课 兼爱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11
一、兼爱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相篡.(cuàn)不惮.(dàn)慈.孝(chí)B.执.弱(zhí) 侮.贫(wǔ) 敖.贱(ào)C.毋.起(wù) 焚.舟(fén) 牂.羊(zāng)D.黧.黑(lí) 期.年(qī) 教驯.(xùn)解析:A项,“慈”应读“cí”;C项,“毋”应读“wú”;D项,“期”应读“jī”。
答案:B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看待。
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易:改变。
C.胁息然后带.带:腰带。
D.是以仁者非.之非:反对。
解析:C项,“带”应是名词作动词,当“束腰带”讲。
答案:C3下列句子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贵必敖贱②天下之难物于故也③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④教驯其臣⑤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⑥破碎乱行A.①②④⑥B.①③⑤⑥C.②③④⑤D.②④⑤⑥解析:①“敖”通“傲”;②“于”通“迂”;④“驯”通“训”;⑥“碎”通“萃”,聚集。
答案:A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B.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C.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D.人必从而..爱之解析:A项,古义指残害。
今义指偷东西的人。
C项,古义指侍卫人员。
今义指①方位词,左和右两个方面;②动词,支配,操纵;③方位词,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
D项,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
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答案:B5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B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C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D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及时相遣归解析:B 项,代词,自己。
兼爱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贵必敖贱②天下之难物于故也③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④教驯其臣⑤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⑥破碎乱行A.①②④⑥ B.①③⑤⑥C.②③④⑤ D.②④⑤⑥【解析】①“敖”通“傲”;②“于”通“迂”;④“驯”通“训”;⑥“碎”通“萃”,聚集。
【答案】 A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看待。
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易:改变。
C.胁息然后带.带:腰带。
D.是以仁者非.之非:反对。
【解析】C项“带”应是名词作动词,当“系好腰带”讲。
【答案】 C3.下列加点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人之与人之相贼.贼:残害。
B.是以仁者誉.之誉:称赞。
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特:特别。
D.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比:等到。
【解析】C项,特:只是。
【答案】 C4.下列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左右..欲刃相如B.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C.人必从而..害之D.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解析】A项“左右”指身边的近侍、近臣,B项“以为”指把……做处理,C项“从而”指跟随来。
【答案】 D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仁人之所以..为事者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C.所以..遣将守关者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解析】A项和例句都是“用来”,B、C、D三项都是“……的原因”。
【答案】 A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君臣不惠忠B.是以仁者非之C.越王击金而退之D.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解析】A项“惠忠”,B项“非”,C项“退”均为活用词。
【答案】 D7.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C.君臣相爱则惠忠D.此何难之有【解析】C项为一般陈述句,A、B、D都是宾语前置句。
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一、兼爱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博爱的墨子墨子在《兼爱中》篇说:“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墨子把社会混乱的根源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主张不遗余力地宣传“兼爱”,以代替“偏爱”,他终生热忱向往和执着追求实现兼爱的理想。
墨子的“兼爱”指普遍平等的爱,即博爱,不分血缘的亲疏和等级的贵贱而给予无差别的爱,“爱无差等”,而不是局部的“偏爱”。
他认为实行兼爱就应该给人民以实际的利益,解决人民迫切的生活问题,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从而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墨子重视道德的巨大社会作用,把实行仁义之道看作“天下之良宝”。
墨子身体力行“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把我爱,利吾亲”“为人之家,若为其家”“为彼犹为己”。
庄子也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在墨子之后出生的孟子也不得不为墨子克己利人、救国救民的高尚情操所感动,称赞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墨家学说,兼爱。
这话从两千年前说起,然后随着秦的“以法为师”以及汉的“独尊儒术”烟消云散。
法家思想维护了统治者的人性,儒家学说兼顾了天下人的人性,而墨家,摈弃了人性。
墨家是败在不顾人间烟火上的。
兼爱,从道德的角度上来说是个无法企及的高度,让人从自然功利的境界一下子步入天地宇宙间,可以俯瞰人类了。
于是向往着单纯美好的墨家人怀着崇高的心走进世俗。
当一个人的纯洁遇上了腐朽肮脏的时候,如果不能与之合流就终将郁郁寡欢,甚至遭遇群起而攻之。
一、兼爱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相篡.(cuàn)不惮.(dàn)慈.孝(chí)B.执.弱(zhí) 侮.贫(wǔ) 敖.贱(ào)C.毋.起(wù) 焚.舟(fén) 牂.羊(zāng)D.黧.黑(lí) 期.年(qī) 教驯.(xùn)解析:A项,“慈”应读“cí”;C项,“毋”应读“wú”;D项,“期”应读“jī”。
★答案★:B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看待。
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易:改变。
C.胁息然后带.带:腰带。
D.是以仁者非.之非:反对。
解析:C项,“带”应是名词作动词,当“束腰带”讲。
★答案★:C3下列句子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贵必敖贱②天下之难物于故也③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④教驯其臣⑤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⑥破碎乱行A.①②④⑥B.①③⑤⑥C.②③④⑤D.②④⑤⑥解析:①“敖”通“傲”;②“于”通“迂”;④“驯”通“训”;⑥“碎”通“萃”,聚集。
★答案★:A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B.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C.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D.人必从而..爱之解析:A项,古义指残害。
今义指偷东西的人。
C项,古义指侍卫人员。
今义指①方位词,左和右两个方面;②动词,支配,操纵;③方位词,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
D项,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
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答案★:B5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B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C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D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及时相遣归解析:B 项,代词,自己。
兼爱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贵必敖贱②天下之难物于故也③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④教驯其臣⑤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⑥破碎乱行A.①②④⑥B.①③⑤⑥C.②③④⑤D.②④⑤⑥解析:选A。
①“敖”通“傲”;②“于”通“迂”;④“驯”通“训”;⑥“碎”通“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执:控制,驾御B.然,乃若..兼则善矣乃若:相当于“至于”C.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恶衣:厌恶衣服D.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毋起:不发生解析:选C。
恶衣:不好的衣服。
3.下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越王击金而退之B.是以仁者非之C.君臣不惠忠D.必兴天下之利解析:选C。
A项“退”和D项“兴”均为使动用法;B项“非”为意动用法。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②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③视人之家若视其.家④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选D。
①……的(原则)方法;②……的原因;③自己的;④他的。
5.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C.此何难之有D.此则天下之害也解析:选D。
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判断句。
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一、兼爱一、夯基训练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看待B.既已非之,何以易.之易:改变C.胁息然后带.带:腰带D.是以仁者非.之非:反对项,带:名词用作动词,束腰带。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破碎乱行B.教驯其臣C.既以非之,何以易之D.韦以带剑,练帛之冠项,碎,通“萃”,聚集;B项,驯,通“训”;C项,“既以”中“以”通“已”,已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不相爱生邪②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B.①恶人者 人必从而恶之②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C.①今诸侯独知爱其国②独乐乐 与人乐乐 孰乐D.①然 乃若兼则善矣②不以为然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用。
B项,①动词,憎恨;②形容词,不好的。
C 项,①副词,唯独、只;②副词,独自。
D项,①②都是形容词,对,正确。
4.下列句子中“所以”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50730038)A.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D三项中的“所以”均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C项表示“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
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C.君臣相爱则惠忠D.此何难之有、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
C项非特殊句式。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一、兼爱一、夯基训练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看待B.既已非之,何以易.之易:改变C.胁息然后带.带:腰带D.是以仁者非.之非:反对项,带:名词用作动词,束腰带。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破碎乱行B.教驯其臣C.既以非之,何以易之D.韦以带剑,练帛之冠项,碎,通“萃”,聚集;B项,驯,通“训”;C项,“既以”中“以”通“已”,已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以不相爱生邪②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B.{①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②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C.{①今诸侯独知爱其国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D.{①然,乃若兼则善矣②不以为然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用。
B 项,①动词,憎恨;②形容词,不好的。
C 项,①副词,唯独、只;②副词,独自。
D 项,①②都是形容词,对,正确。
4.下列句子中“所以”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导学号50730038)A.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 、D 三项中的“所以”均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C 项表示“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
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C.君臣相爱则惠忠D.此何难之有、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
C项非特殊句式。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兼爱本训练满分100分,限时40分钟完成。
一、基础达标(每题5分,共计30分)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篡.(cu àn ) 不惮.(d àn) 慈.(ch í)孝 B .执.(zh í)弱 侮.(w ǔ)贫 敖.(ào )贱 C .恶.(è)人 恶.(è)衣 牂.(z āng)羊 D .黧.(l í)黑 期.(j ī)年 乱行.(x ín ɡ)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富必悔贫 祸篡怨恨 牂羊之裘 B .胁息后带 黧黑之色 教训其臣 C .犬豕鸡豚 门庭庶子 四鄙萌人 D .庖厨之中 敬惧而施 竟劝尚德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B .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 C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D .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看待 B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易:改变 C .胁息然后带. 带:腰带 D .是以仁者非.之 非:反对 5.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贼.(盗贼) 相篡.(非法地夺取) 不惮.(怕) B .交.(互相)相 牂.羊(母羊) 期.(一周)年 C .乱行.(行列) 园圃.(种植蔬菜瓜果的园子) 工肆..(工厂) D .远鄙.(边邑) 殿.(评定)赏 承嗣.(祭祀) 6.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 B .胁息然后带. C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D .谨上为凿一门二。
阅读与鉴赏(一)阅读文本,完成7—9题. (50分)7.下面句子都能直接体现墨子“兼爱”思想的一组是( )(10分)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资*源%库om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⑥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③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10分)A.选文开篇,墨子先说明,“仁人”的事业就是“兴利”与“除害",然后围绕什么是“害”什么是“利"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2021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1课 兼爱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相篡.(cuàn) 不惮(dàn) 慈(chí)孝 B .执.(zhí)弱 侮.(wǔ)贫 敖.(ào)贱 C .恶.(è)人 恶.(è)衣 牂.(zāng)羊 D .黧.(lí)黑 期.(jī)年 乱行.(xínɡ) 【答案】 B(A 慈:cí,C 恶:wù人,D 行:hánɡ。
)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故能若.是之寿B.⎩⎨⎧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轻用.吾身而亡其国C.⎩⎨⎧ 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 是以仁者非.之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答案】 C(两个“举”都当“拿”讲)3.下列句子中的“独”字,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今诸侯独.知爱其国。
A .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 B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独.以吾两人在也。
C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D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答案】 B(例句和B 都当“只、仅”讲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B.⎩⎨⎧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C.⎩⎨⎧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D.⎩⎨⎧ 士闻鼓音,破碎乱行.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答案】 C(两个“比”字都当“等到”讲)5.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个是()A .以.不相爱生B .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C .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D.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答案】AC(AC:因为,B:来,D:拿)6.下列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B.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C.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D.揖御寇而进.之【答案】BD(BD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名词作状语,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7.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此何难之有焉?B.是其故何也?C.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一、兼爱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要知道,直到今天,这几个大字仍然是我们全人类在努力靠近的目标啊!他不光思考,而且行动。
他充满了智慧,又燃烧着血性。
墨家集团一代又一代“赴火蹈刃,死墨子狂奔十个昼夜,至少跑过两千里路赶到楚都,劝说楚王不要攻宋。
楚王自恃有鲁班发明的课内素材博爱的墨子墨子在《兼爱中》篇说:“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墨子把社会混乱的根源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主张不遗余力地宣传“兼爱”,以代替“偏爱”,他终生热忱向往和执着追求实现兼爱的理想。
墨子的“兼爱”指普遍平等的爱,即博爱,不分血缘的亲疏和等级的贵贱而给予无差别的爱,“爱无差等”,而不是局部的“偏爱”。
他认为实行兼爱就应该给人民以实际的利益,解决人民迫切的生活问题,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从而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墨子重视道德的巨大社会作用,把实行仁义之道看作“天下之良宝”。
墨子身体力行“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把我爱,利吾亲”“为人之家,若为其家”“为彼犹为己”。
庄子也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在墨子之后出生的孟子也不得不为墨子克己利人、救国救民的高尚情操所感动,称赞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墨家学说,兼爱。
这话从两千年前说起,然后随着秦的“以法为师”以及汉的“独尊儒术”烟消云散。
法家思想维护了统治者的人性,儒家学说兼顾了天下人的人性,而墨家,摈弃了人性。
第六单元 第一课 兼爱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篡.(cu àn) 不惮(d àn) 慈(ch í)孝
B .执.(zh í)弱 侮.(w ǔ)贫 敖.(ào)贱
C .恶.(â)人 恶.(â)衣 牂.(z āng)羊
D .黧.(l í)黑 期.(j ī)年 乱行.(x ín ɡ)
【答案】 B(A 慈:c í,C 恶:w ù人,D 行:h án ɡ。
)
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
故能若.是之寿
B.⎩⎨⎧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轻用.吾身而亡其国
C.⎩⎨⎧ 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
是以仁者非.之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答案】 C(两个“举”都当“拿”讲)
3.下列句子中的“独”字,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今诸侯独.知爱其国。
A .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
B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独.以吾两人在也。
C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D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答案】 B(例句和B 都当“只、仅”讲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
也 B.⎩⎨⎧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C.⎩⎨⎧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比.
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 士闻鼓音,破碎乱行.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答案】 C(两个“比”字都当“等到”讲)
5.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个是( )
A .以.
不相爱生 B .是以不惮举其国以.
攻人之国 C .是以.
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D .以.
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答案】 AC(AC :因为,B :来,D :拿)
6.下列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
战 B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
之 C .大块载我以形,劳.
我以生 D .揖御寇而进.
之 【答案】 BD(BD 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 名词作状语,C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7.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 .此何难之有焉?
B .是其故何也?
C .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D .予之不知余也。
【答案】 AC(都是宾语前臵句)
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墨子认为,真正为民谋事的人,他的责任就是兴利除弊。
强调了仁人志士应树立远大的道德理想。
B.墨子认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是“不相爱”,以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等事实加以论证。
C.墨子以诸侯、家主、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等利己与亏人为例,说明违反兼爱互利原则的恶果是“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D.知道了社会混乱的根源,并对它持反对的态度,那么就应当考虑改变的措施了,这就很自然地提出了自己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应该说,“兼爱”的思想,和现代的民主平等思想是一样的。
【答案】D(最后一句不对。
)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家主相爱则不相篡.篡:掠夺
B.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贼:残害
C.诈不欺愚.愚:愚蠢
D.是以仁者誉.之誉:称颂
【答案】C(愚:这里指忠直敦厚的人。
)
10.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A.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B.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