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雨巷》课堂实录及思考(精品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79.50 KB
- 文档页数:9
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2)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3)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新授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重难点】重点:体悟雨巷诗情诗境难点: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教学方法】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2、联想与想象法: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能较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3、探讨合作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
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必修一语文教材中《雨巷》一课。
该诗位于教材第二单元,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戴望舒诗歌创作背景、诗歌主题以及艺术特色展开。
通过分析诗歌词句、意象、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感受现代诗歌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雨巷》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掌握现代诗歌基本分析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把握和意境领悟。
2. 教学重点:分析《雨巷》艺术特色,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雨巷视频,让学生感受雨巷幽静与诗意,引出本节课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雨巷》,理解诗歌内容,标注生词和意象。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解析重点词句。
4. 例题讲解:分析“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雨巷”这句诗意象和意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句具有意象和意境句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意象、节奏和韵律,分享各自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诗歌主题3. 艺术特色意象意境节奏和韵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雨巷》中意象,写一篇不少于300字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现代诗歌,如徐志摩《再别康桥》、席慕蓉《一棵开花树》等,进一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诗歌意象把握和意境领悟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4. 作业设计针对性和拓展延伸推荐阅读一、对诗歌意象把握和意境领悟1. 以生活中实例为例,解释意象概念,如“月光”象征思念,“蜡烛”象征奉献等。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雨巷》教学实录【教学设想】鉴于《雨巷》特殊的文体,本课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们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力求给学生更多的真切感、参与感、获得感。
【教学目标】1 .把握诗歌意象,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2. 把握诗歌情感,探究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实录】一、还原雨巷置身诗境是指读者借助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还原到脑海中, 使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从而获得更加真切感受的审美过程。
对景的高度还原是对情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与前提。
师:这篇文章的标题是雨巷,那么雨巷应该是什么样了的?生:既然是巷,就应该狭窄,细长。
生:它应该有古镇的感觉,有一点岁月的痕迹。
青石板路,路中间的石板有些被磨得光滑,两边的墙上要有点斑驳的痕迹,墙角长着一点青苔。
生:小巷的两边是青砖碧瓦白墙的老房子,屋檐滴着雨滴。
师:很好!雨巷的“形”已经很具体了。
生:我觉得它应该是很安静的,给人很清幽的感觉。
师:嗯,非常好,清幽,已有意境的味道了。
二、想象邂逅中国诗写景是为了抒情,想象在雨巷中属于自己的邂逅,继而推己及人。
从无限的想象到具体的形象再现,将被动的接受、分析诗人和丁香姑娘,变为主动的参与、对比,进而准确把握诗人与丁香姑娘的形象。
师:如果你在这样清幽雨巷里,你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人?这个人要具体到外在形象甚至是精神气质。
生:我想遇见一个穿着旗袍的,撑着油纸伞的婉约的江南女子。
生:我希望遇到一个穿着一身白色长衫的一个儒雅的男人。
生:不行,白色太刺眼了。
这个环境下应该是灰色。
生:嗯,对,灰色。
再戴上一副圆框眼镜,很儒雅的样子。
是一个清瘦的民国知识分子。
师:这样的形象就非常具体了。
生:我希望遇到的是一个穿着学生装的民国女学生。
生:我觉得会遇到一群背着帆布的书包带着红领巾的一群刚刚放学的小学生,i阵喧闹跑过。
师:这个想象很有画面感。
不错。
生:我想到的是披着蓑衣带着斗笠手里拎着鱼的渔翁。
生:采茶归来背着背篓的少女也可以啊。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一文的讲解。
课文为现代诗人戴望舒创作于1927年的抒情诗,描绘了抒情主人公在狭窄阴沉的雨巷中,逢着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表达了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诗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雨巷》的意境和象征意义。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独特的抒情手法。
3. 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雨巷》的诗意、象征意义和抒情手法。
难点:理解诗中的象征主义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雨巷》、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幅幅阴沉狭窄的雨巷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2. 课文朗读(5分钟)全班同学跟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内容讲解(15分钟)分析诗的意境、象征意义和抒情手法。
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雨巷》,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现代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雨巷》1. 意境:阴沉狭窄的雨巷2. 象征意义:孤独、迷茫、期待3. 抒情手法:象征、暗示、描绘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雨巷》,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现代诗。
答案:示例作业《梦巷》幽幽梦巷,独自彷徨,身影 stretched,心绪荡漾。
逢着那挂满泪珠的窗户,是儿时飘散的花香。
梦巷的尽头,是希望,太阳的光芒,穿透迷惘。
握住那一抹温暖,前行,心中的答案,已然照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引入、课文朗读、内容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对课文《雨巷》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雨巷"课堂实录教学设想:单元教学说明:本单元是高中语文科目的第一个单元,容是现代新诗。
这个单元的教学说明是:“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根底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基于此,我对本单元教学的课程目标定位是这样的:"沁园春·"主要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再别康桥"主要通过意象来体会诗的意境,"大堰河,我的保姆"集中分析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那么对于"雨巷"这首诗,我想带着学生一起来体验一下新诗的“美〞。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那份淡淡的惆怅、哀伤、凄美,感受“擦身而过〞的情感体验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种残缺的、神秘的、永恒的美感。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学习:•让学生搜集有关丁香花的古典和现代诗歌,教师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诗词,教师给予适当提点,让学生初步感受丁香花在古典和现代诗歌中被赋予的意象特点,让学生明确丁香花在诗词中往往与“愁〞相连。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丁香花、玫瑰花、梅花、莲花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丁香花独特的形象特点。
课堂教学过程:•课前五分钟播放"丁香花"这首歌,同时在电视屏幕上播放有关"雨巷"这篇文章的一些图片〔油纸伞、撑着油纸伞的女子、行走在雨巷的姑娘、丁香花〕,利用声像效果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
〔上课铃声响起即完毕播放〕•导入:刚刚我们听的歌叫什么名字啊?〔"丁香花"〕同学们听完歌看完画面有什么感受啊?生〔集体答〕:伤感、思念、回忆、忧愁、惆怅……师:其实,在多年以前,有一位现代诗人用一首现代新诗,也描绘了一个关于丁香花的故事,那么,这位诗人描写了怎样的丁香花,又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现代新诗"雨巷"。
2024年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精彩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必修一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雨巷》。
详细内容包括对《雨巷》的诗歌意象、艺术特色、创作背景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戴望舒的生平简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雨巷》的诗歌意象、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2. 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现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雨巷》中的意象、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雨巷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内容解析:分析《雨巷》的诗歌意象、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具有相似特点的现代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雨巷》的理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并仿写一首以雨巷为题材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1. 《雨巷》2. 内容:作者:戴望舒诗歌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花等艺术特色:象征、隐喻、抒情等表现手法:对比、烘托、渲染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雨巷》中的意象、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结合个人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要点:意象分析:具体分析雨巷、油纸伞、丁香花等意象的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艺术特色分析:阐述象征、隐喻、抒情等艺术特色的体现,以及其在诗歌中的效果。
个人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雨巷》的理解程度,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歌,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雨巷》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一、导入:师:听说呢,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忙碌着唱红歌(说明:所带的班级是音乐特长班)。
不知道大家最近练习的怎么样了。
今天,在这里,我也想给大家唱一首红歌。
不知道大家欢迎不?生: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欢迎”(学生很惊讶继而很期待很兴奋,不约而同都鼓起掌来)。
师:我给大家唱一首《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当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唱几句。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生:(老师还没落音)热烈的掌声就传遍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师:(老师受到学生高涨情绪的感染)老师接下来还要唱,我再给大家唱一个电影插曲,这个电影插曲的名字我忘了,下去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行查找。
“在我心灵的深处/开着一朵玫瑰/我用生命的泉水/把她灌溉栽培/啊玫瑰/我心中的玫瑰/但愿你天长地久/永远永远把我伴随……”(这是80年代一首很经典的老歌《心中玫瑰》)。
好,就唱到这了,两首歌曲基本唱完了,留待大家一个思考的问题:这两首歌曲有什么不同?首先,不要告诉我说,“歌词不一样”。
生: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师:大家可以考虑一下。
想到了就可以举手发言。
生1:第一首《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语调比较高、比较激昂,第二首比较平缓、比较低沉。
师:好,说的很好。
请坐。
将来你肯定是一个音乐家。
刚才李乐凯同学说的很好,其实,唱两首歌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懂得第一首歌基调就是高昂的,第二首是低沉的。
可见,歌曲是这样,那么在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呢?何尝不是这样呢!不管是什么样的基调,给我们的感觉都是一种美的存在。
好,今天,我将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戴望舒的诗歌《雨巷》(展示幻灯片)。
二、熟悉文本,扫清字词障碍1。
《雨巷》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意味意味。
⑵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经过朗读、欣赏加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方法】朗读法、感悟法、问答法。
【多媒体手腕】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走近雨巷,朗读感悟1、引入新课:上课前放江涛歌唱的《雨巷》,建筑一种优美而又伤感的氛围。
师: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今天又走进了江南的雨巷。
上课前同学们听了江涛歌唱的《雨巷》,大家感受怎样?生:有些伤感、有些低沉、旋律优美、很抒怀……师:感受得很不错。
今天,我们来学习戴望舒创作的同名诗歌《雨巷》(板书:《雨巷》戴望舒),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戴望舒也因而而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成为了中国三十年代古代诗派“诗坛的领袖”。
这节课,让我们一同来体验诗人独自走在雨巷的情景。
首先,让我们了解这一课学习的目标。
(展现教学三目标)2、朗读课文:师: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大家放开声响自在朗读两分钟,不会认的字陌生的词作好符号,待会一同解答。
(同学自在朗读)3、纠正易读错的字。
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读毕。
师问: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甚么?生1:忧虑的。
生2:哀伤的。
(明确:朦胧、低沉、感伤、充满着愁绪、抒怀味浓,美)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虑。
诘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生:低沉的,感伤的。
师:对,我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类感觉来。
哪位同学情愿为大家读一读?同学举手。
师:好,请×××同学来朗读一下,大家听时请考虑:诗中写了甚么内容,出现了哪几个“意象”?读毕,请终身评价。
生:节奏把握得较好,能表现感伤忧虑的感情基调。
《雨巷》课堂实录及点评一、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丁香姑娘》、《丁香花》MTV,学生和老师踏歌入场。
二、导入师:同学们,在中国现代诗坛上,有一位现代派诗人,他曾用笔,或者确切地说是用心感动过无数个孤独寂寞的灵魂。
他的名字叫——(生齐答:戴望舒)提起戴望舒,无人不会想起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927年,22岁的戴望舒创作了《雨巷》,在诗坛一举成名,并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雨巷,痛快地淋一场芬芳的丁香雨吧!点评:导入简洁朴实,要言不烦。
注意了关键词:现代派、戴望舒、雨巷诗人。
三、朗读师:首先,我想邀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朗读《雨巷》。
(一女生上台和老师合作朗读,老师诵一、三、五节和第七节前三句,女生诵二、四、六节和第七节后三句,背景音乐是张维良的箫曲《听雨》,大屏幕上同时播放与诗意契合的FLASH动画)。
点评:师生合作,体现出民主意识、合作意识。
既是一种朗读示范,同时又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品味。
师:请同学们自己把诗朗读一遍,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再告诉我们一点朗读技巧。
点评:我喜欢,我选择。
因为喜欢,才有发言权,才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生1:我读第一节(读)。
诗中有种忧愁的感觉,我们应该用心去读,想象诗人写诗时的心情。
师:说得好。
读诗要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把自己变成抒情主人公,融入诗的意境。
点评:评点学生的评论,其实就是朗读指导,是巧借学生之口进行具体引导。
生2:我读第四节(读)。
“她静默地走近”这一句要读得轻而缓,把丁香姑娘那种轻巧缓慢的脚步声读出来,而后面“像梦一般凄婉迷茫”应读出一种淡淡的忧愁。
师:不错。
这位同学对语速和语调的把握很到位。
点评:拈出感情基调后,进而就学生回答顺势提出朗读要注意语速和语调。
生3:我读第二节(读)。
这一节有三个“丁香”,要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例如“丁香一样的忧愁”,这个“丁香”读的时候音调要放低,读出忧愁的感觉。
师:说得很有道理,那前面两个“丁香”应该怎么读呢?生4:“丁香一样的颜色”是说姑娘很美,要读出喜欢、欣赏的感觉,可以读轻快一点。
《雨巷》网络学习课堂实录及思考《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诗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浓、抒情色彩浓烈的现代诗歌,这给学生感知、体验、认识带来了困难。
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就要首先训练学生感知意象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进行体验情感,并使学生达到认识诗歌意蕴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艺术价值的评价能力。
而且,这是一篇拓展阅读篇目,因此,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知识目标]体会本诗在意象、主题与艺术手法方面的特点;学习鉴赏、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寻、分析、筛选、整合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利用网络环境解读作品,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领会《雨巷》的意象,把握诗歌主题,评价诗歌的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理解。
2、如何理解评论界对此诗的艺术价值持有的完全不同的两种观点。
早读准备感悟《雨巷》一、反复诵读,把握情境。
1、默读全诗、正音释词。
2、听录音范读、体悟诗境。
请同学们谈谈对这首诗的感觉与体验。
3、入情朗读,读出诗歌哀怨、低沉、无奈的情绪。
二、质疑讨论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三、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从意象、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质疑、思考,为下一节研究性网络学习做初步的准备。
网络学习研究《雨巷》[导语]课前,我们初步感知了《雨巷》令人窒息的忧郁的美,现在,我们要依托“家园”网站,利用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从理性上对《雨巷》进行深入的观照、探究。
希望通过这次学习,大家能学会如何鉴赏现代诗歌。
一、5分钟上传自己的疑问。
[设计说明]利用网络空间,让每个同学有质疑的机会。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针对性。
——课堂上,这一过程中,共有55人发言,有的同学还顺便对别的同学的疑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生生互动随意而自然。
二、搜索资料、进行探讨此过程30分钟,教师出示讨论问题,学生利用网络,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并对自己搜寻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把整合好的答案发布于讨论区;更欢迎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师在此过程中,或巡视、或指导、或在讨论区发言。
(一)、关于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请搜集资料,谈谈你对以下本诗中意象的理解。
(1)雨(2)巷(3)油纸伞(4)作者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做法]将全体学生分为四大组,每组负责其中的一个意象。
[设计说明]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是鉴赏诗歌的关键。
这个过程,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生讨论过程节录]1、我想在这首诗内,雨的描写是为了给诗增添一种迷幻和忧郁的色彩,让作者的感情在诗中更能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也是给那诗中的“丁香姑娘“增添梦幻般的背景.。
(PO)2、下雨肯定要撑伞的啦!作者可能没什么用意,所有的都只是我们空想出来。
(我穿青叶子)3、油纸伞与这古老的江南小巷有着共同的特质:古老。
文中没有更多地描写。
我们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去猜测他的用意了。
我认为伞成了将作者和外边世界之间的隔网,忧愁还是从网的孔里透了过来。
(我穿青叶子)4、经查找资料可知,在台湾油纸伞有富贵团圆之意,但此诗中油纸伞明显不是上述之意,我认为油纸伞的含义需联系到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据调查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是写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当时他正避居于施蛰存的家乡松江,这一点信息给了我们一点启示,那就是这场雨暗示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而油纸伞是当时诗人的避难所施蛰存的家乡松江。
(胭脂泪)5、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浣溪沙》)(小儍帽)——在网络资源的帮助下,学生的思考由肤浅逐步走向深刻。
(二)、关于主题“丁香一样的姑娘”实有其人吗?请搜集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说明]这是诗歌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不同,直接造成了对诗歌主题的不同解读。
[师生讨论过程节录]教师发言:对这首诗的主题,有这样一种说法:戴家北面是前清宰相府,姑娘是对于宰相府少女的身影的记忆,诗人不是为革命倒在反革命力量镇压的血泊之中而哀伤,而是站在相府少女的立场,为这时代的残忍而迷茫。
还有一种说法是:本诗是为戴望舒的初恋情人写的,你觉得呢?它是一首爱情诗吗?学生发言:1、我认为丁香一样的姑娘并不是真的存在于现实社会,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里,因为作者在诗中写到:“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因此,丁香姑娘只是一个虚构的角色,她被用来抒发作者心中的情感,她是一个线索,是诗中的灵魂人物,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所以作者“希望”逢着这样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
(月之痕)2、我想是有的,是因为本诗包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没有这个人是不会有那么细腻的描写和那么深的感情!(八里香)3、在作者的生活中是否真有丁香一样的女孩?我也说不清,或许这种女孩只是作者自我幻想出来慰籍自己.但是我认为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会成为丁香一样的人,因为其实作者所说的丁香的人即结着忧怨的人,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个时候是觉得自己很沉沦的,而每个人在这种时候都喜欢也碰到一个像自己一样的人,或许只有这种人才能明白自己心中的感受.(湮笼寒水)4、我认为“丁香一般的姑娘”只是作者幻想中的人物形象。
“雨巷”是作者所处社会的缩影,而“丁香一般的姑娘”是清丽、脱俗的,是作者内心所希望的能打破当时社会沉寂的理想化人物。
(等待风的星辰)5、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期待假日)——围绕这个问题,师生各抒己见,在互相碰撞中激起思维的火花。
(三)、关于艺术手法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说本诗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和读者”,著名诗人朱湘却说这首诗“比起唐人的长短句来,实在毫不逊色”,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说理由。
[设计说明]评价诗歌的艺术手法是学习的难点,用两种对立的观点比较容易激发学生思维。
[师生讨论过程节录]1、我同意朱湘。
首先,“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和读者”,这话只能表现说话人没有对诗进行深层的思考,对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用意都没有领会。
诗写得华丽有错吗?它并非华而虚的,其内涵我们也十分清楚了。
再有,本诗的句式有点像词而非词,长短句的节奏虽不是非常强烈,但是给人错落感,也是很美的呀。
整齐工整的诗为求达到押韵、对仗等使得读者有时难以理解,反而弄巧成拙。
长短句还让人觉得感情起伏。
(无花空折枝)2、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幽蓝如梦)3、教师的看法:A、内容上并不是无可取之处,用象征手法,体现了含蓄的美。
B、反映了时代普遍的情绪,并无欺骗之意,具有永恒的魅力。
C、遣词造句精炼含蓄、节奏优美,迷蒙空灵,具有古典美。
——学生上传的内容较上课伊始的丰富厚重了许多,由复制网络资源变为自由发表看法,对诗歌的理解逐渐深刻。
三、总结1、教师就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将自己的看法融入点评之中,教会学生如何评价自己发表的看法,在比较中明白思想的高下。
2、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由感性到理性进行一次诗歌之旅,下面我们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产生背景——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情感——评价诗歌艺术手法[设计说明]总结学法,培养能力。
3、评选最佳发言人[设计说明]激发学生参与思考讨论的兴趣,进行成功教育。
四、布置作业1、对课前上传的问题进行解答,老师将对未能解答的问题在网络上予以解答。
[设计说明]让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教学过程的完整与多元。
2、从课堂讨论的问题中任选一题,或另选角度,把你对本诗的思考感悟写成小论文或随笔上交网络。
[结语]希望通过这次网络课,同学们学会利用网络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语文水平!课后思考本节课与传统的教学不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与行为模式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作为教师,由讲解者变成了指导者,参与讨论者,便于针对个人进行教学;作为学生,由聆听者变为探究者、合作者,课堂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学生自主查寻资料,个性化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化。
而且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这是传统教学不可想象的。
学生的上传时间从2004年10月25日17点一直延续到11月4日9点,上传的帖子近200张,便可充分说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