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朝右偏一偏就眩晕 原来是耳朵结石作祟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眩晕可能是耳石作怪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清晨起床坐起时,或是晚间睡觉躺卧时,或是夜间向一侧翻身时,突然性产生比较强烈的天旋地转之感,部分情况下甚至仅仅抬头、低头时,也会引起眩晕。
若是出现上述症状,很有可能因耳朵问题所导致,这种病变便是医学中常说的“耳石症”。
耳石症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突发性眩晕是疾病典型的特点。
耳石症的发生会给患者的生活与工作造成一定影响,中老年群体由于血管发生硬化。
或是内耳器官功能的减退,促使很多患者产生耳石症问题,而造成眩晕。
在医院眩晕门诊患者中,多数都是耳石症患者,采用有效的手法复位进行治疗,大部分患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完全性康复,无需过于担心。
1多数的眩晕与耳朵有关眩晕症并非都是疾病,乘坐轮船时产生的头晕与晕船情况,在高处向下看时产生的眩晕,乘坐娱乐设施时所体会到的眩晕均为正常现象。
而我们要说的是除却上述情况之外的眩晕。
眩晕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耳源性眩晕,也就是因耳朵疾病所引起的眩晕,另一类是非耳源性眩晕,主要有颈椎病、眼科疾病和颅脑疾病等。
若是患者体会到以自身作为中心的物体在旋转,部分情况下还会伴随恶心、呕吐、出冷汗、耳鸣、听力下降等情况时,为耳源性眩晕,需要前往医院进行耳朵相关检查。
反之,若是眼睛中出现了两个物体,手脚感到迟钝,且具有麻痹之感,则为颅脑疾病等所引起的非耳源性眩晕。
眩晕性疾病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其中包括很多患者在起床坐起、躺下,或是向一侧翻身的情况下,产生突然性天地旋转之感,同时伴随恶心和呕吐等相关症状表现。
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即便仅仅做出抬头和低头的动作也会引起眩晕。
既往观念认为,眩晕的发生是因大脑病变,或是颈椎病变等引发的。
因此,患者眩晕发作,通常会前往神经内科、骨科等疾病进行就诊,很少有患者会联想到耳鼻喉科,然而事实上多数的眩晕都与耳朵有关。
因此,眩晕患者首先应考虑前往耳鼻喉科就诊,首先进行内耳的筛查,查看是否为前庭相应平衡系统出现了问题。
眩晕背后有三凶作者: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5年第47期耳朵里面到底藏着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眩晕元凶?为什么前庭性偏头痛如此高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余力生,是一名耳鼻喉科医生,但他的工作却不仅限于保护听力,他还致力于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从医20余年,为无数患者解除眩晕难题。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承担了国家985、国家十一五公关、国家回国人员科研基金等课题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
一凶:耳石症会导致眩晕陆阿姨的眩晕已经是老毛病了,在去年陆阿姨还多次因为眩晕去看急诊。
因为原来有高血压,就以为是血压高或者是心脏的问题,结果到医院一检查也没事儿,但回去以后还是晕。
医生发现她头一动就会晕,并且是很短暂的晕,于是断定是耳石症,又叫良性阵发性的位置性的眩晕。
专家解释道,一般人外面能看到的是人体耳朵里面汗腺、皮脂腺分泌的东西叫耳屎,耳朵眼对着的是外耳道,中间对着的就是鼓膜和听骨链,再往内侧就是内耳,内耳有几个圆环之类的东西,实际上叫作半规管,半规管接的地方叫前庭,这里面有一个耳石器,它有点像小石头。
专家补充道,在所有与头晕有关的疾病中,最常见的就是耳石症。
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于前庭里,当它松动了以后就会跑到半规管里,像小石头一样,随着重力的作用它可能会来回地动,当他一动的时候,如果这时候正好起床低头,或者在床上翻身,就会出现一个短暂的像电梯失重耶种感觉,从而导致强烈眩晕。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耳石脱落呢?现在发现跟几个因素有关,一个是脑供血不足,营养不好;一个是外伤撞击;还有一个就是,某一个姿势老是不停地在做可能也会导致脱落。
比如打羽毛球的时候不停地后仰,再加上原来就有一些供血不足的情况,摇着摇着可能就把它摇下来了,包括打乒乓球要削球,老是这个姿势掉下来,就会引发一些临床的症状。
余力生介绍,在耳鼻喉科中,每三个头晕患者中就有一人是耳石症。
中老年人更为常见,中老年人脑供血不足、营养不良、外伤等因素很有可能导致耳石脱落,诱发眩晕。
易被误诊的“耳石症”眩晕作者:蒋子栋来源:《祝您健康》2017年第01期前不久,年近8旬的张先生在睡觉时,突然出现身体不能向一侧翻身的状况。
只要身体偏向一侧,他会立即出现几秒钟的天旋地转,且伴随恶心、呕吐,但神志清醒,当睡姿回到正中时,头晕又会立刻消失。
张先生的家人担心他发生中风,赶紧将其送到医院急诊。
医生为张先生进行了检查,并做了头颅CT,没有发现问题。
而且到医院后,没用任何药物,他的眩晕症状就消失了。
但是从此之后,老人经常出现翻身后眩晕的症状,还曾经在卫生间摔倒,并多次在夜间发作。
发病期间,张先生去过多家医院,检查了头颅、颈椎、心脏等,都没有发现问题。
几经辗转,张先生找到了眩晕专科。
医生为他检查后,确诊为“耳石症”。
在门诊诊室中,医生让老人躺在治疗床上,将头和身体转动了几下,前后不过十几分钟,头晕立刻消失。
张先生和家人感到非常困惑,耳朵里面怎会有石头?又怎么会引起头晕?耳朵还是平衡器官多数人都知道耳朵是听觉器官,损伤后会引起耳聋,其实,耳朵还是平衡器官。
人类之所以能够正常活动,是因为在双侧的耳内有调节身体平衡的结构,其中重要的结构之一就是球囊、椭圆囊。
在球囊、椭圆囊结构内有感受重心变化的碳酸钙盐结晶,形状像石头,故称为耳石,球囊、椭圆囊称为耳石器,这就是每个人耳朵里都有石头的由来。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当头位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的位置时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与水平型或旋转型眼震。
可治疗、可自愈;阵发性位置性,是指头晕的发作时间短暂,并且与头颈转动有关。
大部分患者发病表现为休息或起床时,在床上向某一方向翻身,即引起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必须保持强迫睡姿;有的患者起床或后仰倒床时发作,行走时正常。
头晕发作时间短暂,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很少超过一分钟。
老年人易发耳石症一般人对耳石症非常陌生,患者往往辗转于多家医院、多个科室,做了许多检查、用了很多药物却没能得到有效诊治。
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高发,也可以发生在青年,儿童较少见。
莫名眩晕,小心耳石症□ 湖北省荆州市第二人民医主任医师 罗光荣今年56岁的陈阿姨家住荆州市沙市区,是一名退休干部。
陈阿姨平时特别注意养生保健,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得多,身体也很健康。
6月的一天早上,陈阿姨起床时突然觉得天旋地转,眼前的房子就像要倒了一样。
她马上躺下,调整气息,几分钟后,眩晕的感觉才消失。
过10分钟左右,她翻了个身,谁知又是一阵晕眩。
就这样,只要起床、翻身,就会眩晕,因此,陈阿姨只能平躺在床上。
这让她担心不已,自觉是脑血管出了问题。
家人小心翼翼扶着她到医院,经过一番检查,医生根据其症状和发病特点,最终确诊为耳石症,后经过30分钟的治疗,眩晕的症状就消失了。
直到现在,陈阿姨都不敢相信,耳朵上的疾病,竟会导致这样严重的眩晕。
不过庆幸的是,并不是她所担心的脑血管问题。
75%的眩晕是因为耳朵有问题眩晕症并不都是病。
乘船时出现的头晕和晕船、从高处往下看时产生的眩晕、乘坐娱乐设施时感受到的眩晕都很正常。
我们要说的是,除这些情况以外产生的眩晕。
眩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耳源性眩晕,即耳朵疾病导致的眩晕;另一类是非耳源性眩晕,包括颅脑疾病、颈椎病、眼科疾病等。
如果感到以“自己”为中心的物体在旋转,有时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还常有耳鸣、耳胀与听力下降,就要去医院检查耳朵。
相反,如果眼中出现两个物体,手脚迟钝,感到麻痹,就要视为颅脑疾病等引发的非耳源性眩晕。
眩晕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中有很多患者是在起床坐起、躺下或者向一侧翻身的时候,突然出现剧烈的天旋地转,往往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而严重的患者,哪怕只是做抬头、低头的动作也会诱发眩晕。
传统观念认为,眩晕是大脑病变或颈椎病等引起的,所以,患者眩晕发作往往就诊于神经内科、骨科等,很少有人想到耳鼻喉科,但实际上75%的眩晕是耳朵惹的祸。
所以,眩晕患者应首先到耳鼻喉科诊治,先行内耳的筛查,看是否为前庭平衡系统出了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眩晕发病率日渐增高。
头晕,考虑⽿⽯症(附复位详细图解)⽿⽯症⼜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某⼀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
正常情况下⽿⽯是附着于⽿⽯膜上的,当⼀些致病因素导致⽿⽯脱离,这些脱落的⽿⽯就会在内⽿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游动,当⼈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位置变化,沉伏的⽿⽯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运动,从⽽刺激半规管⽑细胞,导致机体发⽣强烈性眩晕,时间⼀般较短,数秒⾄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
病程时间长短不⼀。
⽿⽯症⼿法复位图⽰详解A 让患者纵⾏坐在床上,检查者扶头,头转向患⽿45°,背后放置⼀个枕头以便仰卧时垫肩。
B 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患⽿向下,头后仰45°,⾄少保持这种位置达30秒以上,直⾄眩晕消失。
C 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保持头位30秒以上。
在这个位置时,切记不要把患者的头部后垂过低,否则,容易造成⽿⽯脱落到上半规管内。
D-F 头与躯⼲同时向健侧转90°,维持此位置30秒以上。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头位的旋转不要⼤于45度,⽽且,不要抬头过⾼,否则,可能造成⽔平半规管的位置过低,⽿⽯利⽤⾃⾝的质量下沉到⽔平半规管内。
G 头转向正前⽅,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
复位⽅法使⽿⽯复位的简略图复位⽅法的俯视图⽿⽯复位变位过程的头旋转⾓度在执⾏变位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步骤的头部所处的位置,特别是旋转的⾓度,这决定着是否将患者的责任半规管(即后半规管)放置在最利于⽿⽯沉降的位置,为下⼀步骤的操作奠定基础。
同时,准确的头位不仅保证了⽿⽯沿着我们预想的⽅向沉降,也使得误⼊其它半规管继发形成另外类型的BPPV的可能性减⼩到更低的限度。
欢迎加⼊针⼑医学平台,这⾥是交流的平台,为你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法,提供最全⾯的治疗⼿段,打造最专业的治疗团队。
济宁市第⼆⼈民医院针灸理疗科是我院传统优势学科,成⽴于1976年。
眩晕久治不愈须警惕耳石症朱大爷今年70岁,平素身体非常健康。
然而,从去年11月份开始,他每当坐着、站着向左侧转动颈部时、或是平卧向左侧翻身时,就会感到天旋地转,有时还会出现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而当他将头部转回正常位置或重新平卧时,这些症状就会缓解。
他曾先后去多家医院、多种科室进行诊治,都不见好转。
后来,一个耳鼻喉科专家确诊他患了耳石症。
内耳有参与听觉活动和维持人体平衡这两种功能。
内耳中的椭圆囊和球囊上长有囊斑,在囊斑的表面上镶缀着许多碳酸钙结晶,这些结晶被叫做耳石。
如果人长期劳累过度、头部遭受外力的撞击或耳石发生老化,这些耳石就会从囊斑上脱落下来。
当人在扭动颈部或变化体位时,这些脱落的耳石就有可能落入耳水(即半规管内的淋巴液)中。
由于耳水可通过流动的方式向平衡神经传递信号,并通过这种功能来调节人的身体平衡。
因此,当耳石落入耳水中时,就会阻碍耳水的正常流动,导致耳水传递给平衡神经的信号出现紊乱,使人发生眩晕和身体失衡。
医学上将这种疾病叫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名耳石症。
此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相关的资料显示,耳石症患者在就诊之初常可被医生怀疑患有颈椎病、内耳眩晕症或脑供血不足等疾病。
这类患者往往经多家医院诊治无效后,才被确诊患了此病。
这样一来,患者不但要饱受疾病的折磨和四处求治带来的痛苦,还要承受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若是能了解一些与耳石症相关的医学知识,在出现与朱大爷相似的症状时先去耳鼻喉科就诊,不但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可大大减少不必要的花销。
在临床上,医生可通过手法复位为此病患者进行治疗。
具体的操作步骤为:①患者坐在床上,医生站在其背后,双手扶住患者的头部,然后缓缓地将其头部向患耳侧扭转45度。
②让患者保持头部旋转的状态,以平卧但患耳朝下的姿势躺倒在床上,然后抬起肩膀、抻直颈部,保持该体位2~3分钟。
③让患者将头部逐渐转正,再将头部向对侧扭转45度,并保持该体位2~3分钟。
张大妈平时身体很好,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可是近来患了一种奇怪的病,就是晚上睡觉躺在床上就感觉天旋地转,张大妈害怕了,会不会脑子里得了很严重的病?于是就去了医院要求做一个头颅CT,谁知医生说不用,询问了情况之后告诉张大妈,她是患了耳石症,并让张大妈到耳鼻喉科治疗。
耳鼻喉科的医生给她做了两次手法复位,病就奇迹般的好了。
没打针,没吃药,真是神奇!那么,什么是耳石症呢?耳石症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头部运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的短暂眩晕和眼震。
内耳里与半规管相连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表面有一层胶质膜,胶质膜表面的碳酸钙颗粒称耳石。
当耳石脱落,便滚到半规管里,在半规管的内淋巴液中浮沉滚动,当头部转动,就会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眩晕感觉。
一、诊断方法和比较猛的复位治疗1、后半规管耳石症快速手法复位方法:让病人平卧,头后仰,头偏向右侧时出现眩晕可判断为右侧后半规管耳石症。
复位方法如下:①患者右侧卧位,蜷腿屈膝。
②待眩晕缓解后,操作者双手扶在患者头部两侧,患者的双手抓紧操作者的左前臂。
以患者右臀部为轴点,迅速将患者翻转180度至左侧卧位,保持该位置状态约5分钟。
2、上半规管耳石症快速手法复位方法:平卧头后仰出现眩晕者可判断为上半规管耳石症。
上半规管耳石症的操作步骤:①患者平卧于平板床上,头部与一端床头平齐,两腿自然分开垂于治疗床两侧,注意床不要太宽。
②操作者站于患者左侧,右手扶在患者的枕部,左手扶于额部,以臀部为轴点,让患者快速坐起。
3、外半规管耳石症快速手法复位:患者平卧,向左侧侧卧时出现眩晕症状时,则为左侧外半规管耳石症,右侧亦然。
以右外半规管耳石症为例,操作步骤如下:①患者右侧卧位于一张宽床上。
②待眩晕缓解后,操作者站于患者背后,用右手拉患者右手,迅速翻滚于左侧卧位,保持该位置状态5分钟左右。
二、常见手法1、Epley手法(针对后半规管耳石症):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患侧扭转45°;②头逐渐转正,然后继续向健侧偏45°;③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上,头部偏离仰卧位达135°;④坐起,头前倾20度。
龙源期刊网
抬头就晕,耳石闹的
作者:田湘娥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4年第05期
秦女士最近一抬头就会猛地感觉天旋地转,头一摆正这种眩晕感又会慢慢消失,她整天变得小心翼翼的,都不敢活动了。
来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是耳石症。
耳石症听着陌生,实际上,来耳科看病的眩晕患者,30%得的是这个病,以中老年人为主。
内耳不但负责听力,还负责平衡功能。
内耳中有一层耳石膜,上面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我们称其为耳石。
外伤、老年性退行性变、耳部疾病(如中耳炎、病毒性迷路炎)等,都可能导致耳石脱落。
脱落的耳石随头位变化可以牵引内耳淋巴,错误的平衡信息传递到大脑,就会引起眩晕及眼震。
因此,如果老是在特定的头位或特定的体位时,例如偏头、抬头、翻身、低头等,猛然出现眩晕,就要高度怀疑耳石症。
这种眩晕往往比较突然、短暂,并且在摆正位置后眩晕会自己慢慢消失。
临床上有近95%的耳石症患者能通过手法复位康复。
在做这种手法复位前,专科医生需要通过一个前庭的变位实验,来诊断疾病和确定具体受累部位。
复位时,患者只需要配合医生仰卧在床上,将头悬于床头外,按指令旋转头部和身体,把耳石逐步“驱赶”回原来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手法复位不适合有颈椎病的患者,以免发生颈椎错位导致严重后果。
对于继发耳石症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脑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中耳炎等,只有把导致耳石症的原发病彻底改善,耳石症才不会复发。
耳石症定义耳石并不是石头,而是附着在内耳半规管膨大部位“壶腹”的微小颗粒,成分是碳酸钙,当头部受到外力撞击,耳石会脱离原来位置,滚到半规管里,称为耳石脱位.当头部运动时,耳石会在半规管造成淋巴液不正常流动,产生眩晕,但来得短暂,常不会超过一分钟,特别是头转某一个方向才会,也称为良性阵发性姿势性眩晕.耳鼻喉科医师会执行一种耳石复位术,依病人个别的情形,请病人做某种姿势后,调整头的方向,让耳石回复原来位置.对于容易晕眩的病人,也可以尝试物理治疗.像走直线,头部向右,或头部向左;或是依阿拉伯数字8的字形走路,还是练习倒退走,或脚跟碰脚尖,都有助恢复平衡感.耳石症简单治疗方法取仰卧垂头位,向患侧转45°,脸朝上,头及躯体向对侧转动,直至脸朝下,头位与中线成45°,与原仰卧位成135°,保持每种头位6~20秒,然后坐起,治疗过程中用50Hz振动器放于患侧乳突后.上述方法坚持用上10---15天,会有一定的效果.翻身转头致头晕警惕耳石症在内耳中的椭圆囊和球囊上,都有一种感受直线加速度的结构,称为囊斑。
它的表面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我们称其为耳石。
门诊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眩晕病人,一般都是在早晨起床坐起以及晚上睡觉躺下的时候,或者在半夜向一侧翻身的时候,突然出现剧烈的天旋地转,这时患者往往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严重的患者,哪怕只是做抬头、低头的动作也会诱发眩晕。
很多这样的病例都会被诊断为颈椎病。
其实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十有八九是由于耳朵的问题所引起,这种耳朵的疾病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称为耳石症。
这种病名听起来似乎非常陌生,其实它是发病率最高的眩晕性疾病,只是一直都不为大家所知。
法国的资料显示大约34%的眩晕患者都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美国的调查显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约50%出现过至少一次的耳石症发作。
在省医耳鼻喉科的眩晕门诊中,至少50%的患者都是患有这种疾病,足可见该病的发病率之高。
耳朵里的“石头”不听话导致眩晕怎么办耳石症(otolithiasis)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
人的内耳有负责听力和维持平衡两个功能。
内耳中的椭圆囊和球囊上头囊斑,其表面镶缀着许多像砖石一样的碳酸钙结晶,俗称为耳石。
当某些因素导致耳石脱落下来时,它就会像沙尘一样在内耳中漂浮。
如果漂浮到半规管内,就会影响人体平衡功能,引起眩晕,就是我们常说的耳石症。
该疾病本身有自愈性。
症状: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通常持续不超过1min)。
患者感觉头晕明显,天旋地转,不能侧转,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冰凉,清晨不能起床,动则头晕,偶有耳鸣。
位置试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
好发人群:中年人容易发生女性多于男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临床分类按病因分类特发性BPPV:病因不明,约占50%-97%。
继发性BPPV: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特发性突聋、中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术、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
按受累半规管分类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
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10%-30%。
前半规管BPPV:少见类型,约占1%-2%。
多半规管BPPV: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我们需要排除其他疾病比如: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发症、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迷路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后循环缺血、体位性低血压、心理精神源性眩晕等。
治疗方式:包括手法复位、手术治疗、前庭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
手法复位就是通过临床设计一套患者头部位置变换的方法,使自由游动的耳石微粒通过重力作用,从半规管移出,回到椭圆囊或球囊,不再引起眩晕等病理反应。
头朝右偏一偏就眩晕原来是耳朵结石作祟
医生说,几乎有一半眩晕病人的病症由此引发
朱翔孙成平李丹丹
新报讯(记者朱翔孙成平通讯员李丹丹)两个月前,义乌市民陈大伯患上一种“怪病”,只要头朝右边偏一偏就会出现眩晕的症状,到好几家医院求治都没效果。
上周,义乌市中心医院医生让陈大伯平躺后摇了摇他的脑袋就治好了“怪病”,让他误认为遇见了“神医”。
陈大伯现年52岁,是江东街道某村人。
从今年3月开始,他得了一种“怪病”———晚上睡觉时,只要身体稍微偏向右侧翻身,就会出现几秒钟的严重眩晕,并伴有恶心和呕吐症状。
一旦身体恢复到平躺或向左侧的姿势,头晕症状又会自然消失。
陈大伯和家人对这种病感到非常奇怪,但他去了几家医院做了头颅、颈椎、心脏、CT和核磁共振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
虽然医生们给陈大伯开了几种治疗头晕的药,可效果都不明显。
4月27日一早,陈大伯像往常一样拎着菜篮去买菜。
就当陈大伯低着头专心选菜时,脑袋不经意地稍稍向右偏了一下,结果突然感觉眼前一阵天旋地转。
他用手使劲撑住地面才没有倒下,大约过了半分钟后眩晕才有所缓解。
在菜农和市民的帮助下,陈大伯给儿
女打了电话,并在他们的陪同下前往义乌市中心医院就诊。
义乌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吴亦为陈大伯作了仔细检查,发现他患的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这种病症常常被误诊为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其实是由耳内半规管中产生的细小耳石随着头位或体位的转动而在耳内滚动,触动耳内纤毛传达给脑神经平衡失调的信息,从而引发患者眩晕。
”吴亦说。
在明确病因后,吴亦让陈大伯平躺在治疗床上,轻轻托起他的头部左右转动了几下,然后告诉他眩晕的毛病已经治愈。
陈大伯将信将疑地将头部向右侧偏了偏,发现困扰他将近两个月的眩晕症状真的消失了。
“你不会是神医吧?这样摇一摇的‘仙术’真神奇!”陈大伯对此又感激又疑惑。
吴亦笑着告诉陈大伯:“我既不是神医,也不会什么‘仙术’。
我只是通过头位和体位的转动引起半规管里的耳石滚动,将它导入耳内的椭圆形球囊里。
”耳石滚动引起眩晕症状在生活中很常见,几乎有一半眩晕病人的病症由此引起。
但这种症状往往被医生误解为其他病因引起,因此不能对症医治。
而采用复位手法进行治疗不但简易方便、费用低廉,而且效果十分显著。
吴亦说,尽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可以自愈的疾病,但自愈时间有时可达数月或数年,严重的可导致病人丧失工作能力,因此应该尽早治疗。
“患上这种病的病人经过第一次手法复位后,80%的人就可以停止发作,若经过第二次复位,绝大多数病人的症状就会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