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建议
- 格式:pdf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
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
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
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
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
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解决方案一、气象灾害预警广播概述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全球气候呈逐年变暖趋势,大范围不规则异常天气不断涌现,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影响和破坏,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直接威胁。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 证实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对此都高度重视,应对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已成为关乎人类、关乎世界的重要课题。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季风气候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导致的灾害比较频繁,暴雨、洪涝、干旱、冷害、冻害、寒害、暴雪、冰雹、大雾、暴雷、龙卷、大风、热浪、沙尘暴、干热风、连阴雨、热带气旋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
尤其是近年天气经常走极端,气象灾害呈现种类多、范围广、强度大的特征,气象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左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3-6%左右,利用科技手段防灾减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水利局、气象单位、广播电视局、防洪抗旱办公室等的重要施政内容。
气象灾害预警广播系统是采用国际先进的INTERNET、蜂窝网络带宽传输、UTP/Gn接入、嵌入式文本语音转换、LED 显示控制等技术,设计的集“无线文字转语音应急广播”和“无线LED 显示屏发布”于一体的气象灾害预警广播系统。
可快速、及时、准确地将各类信息,特别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给社会公众,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解决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达到最大限度防灾减灾的目的。
二、气象灾害预警广播设计原则气象灾害预警广播方案设计遵循“先进科学、稳定可靠、方便扩展、经济适用、安全保密”的原则。
并综合考虑施工、维护等重要因素,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扩建、改造等留有余地。
本系统设计内容是系统的、完整的、全面的,设计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2.1先进科学性:充分利用INTERNET、蜂窝网络带宽传输、UTP/Gn接入、嵌入式文语转换、LED 显示控制等先进技术设计,采用目前先进的系统软件平台及终端设备,不但能够满足气象、农业、科技等信息及时、快速、准确发布需要,而且能够作为国家三农服务政策宣传的舆论媒介,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载体和舆论支撑。
防灾减灾的建议一、加强灾害预警体系建设1. 完善气象、地震、洪水等各类灾害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建立健全地方预警发布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能够迅速传达给受灾群众。
二、加强灾害监测和预测能力1. 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测,提前发现灾害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灾害的影响。
2. 建立健全遥感监测和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提高对灾情的监测能力。
三、加强灾后救援和灾情评估1.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救援行动的效率和协同性。
2. 加强灾情评估,及时了解受灾情况,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1. 加强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2. 制作并传播防灾宣传片、海报等,提醒公众关注灾害风险。
五、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1.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避免建设在易受灾地区,减少灾害风险。
2. 加强城市防洪、防震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
六、加强对脆弱群体的保护1. 加强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关怀和保护,确保他们在灾害发生时得到及时的救助和帮助。
2.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农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七、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1. 加强国际间的防灾减灾合作,共同应对跨国灾害和全球性灾害。
2.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提高我国的防灾减灾能力。
总结:防灾减灾工作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预警体系建设、灾害监测和预测能力、救援和灾情评估、社会宣传和教育、城市规划和建设、对脆弱群体的保护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市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近年来,全国许多大中型城市都经历了由气象自然灾害引发的管理危机,造成越来越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如何未雨绸缪,减少或避免此类灾害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构建* *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系统迫在眉睫。
一是气候变暖和全球灾难频繁发生。
第二,全国城市气象灾害损失日益严重。
第三,气象灾害制约* *社会经济发展。
* *位于太行山中部东麓,地形复杂多变。
此外,冬夏季风交替不稳定、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气候因子的年际变化非常大,导致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据记载,* *市70%以上的各类自然灾害都是气象灾害,尤其是旱涝灾害。
在历史上,高频率、有很大影响。
旱涝灾害已连续发生多年。
除洪水、干旱灾害外,冰雹、飓风、低温冻害等。
也对*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1996年8月的台风和暴雨带来的安全威胁仍历历在目。
然而,如果发生在今天,1966年8月23日的灾难性城市灾难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而且40年后这种伤害的可能性会更大。
此外,高温干燥气候造成的潜在缺水危机也将对* *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 、**已经具备建设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基础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应包括气象监测、预报服务、预警发布、法制建设等一系列工作。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气象服务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条件基本具备。
一是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基本形成。
也就是说,以地面自动气象站和自动雨量站为主的中尺度气象监测网已经初具规模。
这两个自动气象站可以自动进行逐时数据观测和传输,并实时采集各地的降水、温度和风等要素。
乡镇自动雨量站可以在雨季采集不同地方的实时雨量,分辨率为10公里。
其次是由风云二号卫星云图接收系统组成的卫星遥感观测系统。
二是气象信息处理能力明显增强。
已建成基于广域网和互联网的计算机局域网的基于广域网的气象信息接收系统和基于sdh等网络的气象信息收发系统,并具有完整的通信网络系统。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
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
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
力争到x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到x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
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
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
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的建议如下:
1. 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确保灾害发生时迅速做出反应。
2. 加强预警系统和监测系统建设,提高预测精度和预警速度。
3. 制定和完善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灾害的快速响应能力。
4. 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5. 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6. 完善灾害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确保公众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7. 加大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8. 建立多渠道的灾害救助体系,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9.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防灾减灾救灾水平。
10.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以上建议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加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
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
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
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
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
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
步加大“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激励力度,把“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作为“平安村(社区)”、文明村(社区)、小康示范村、和谐社区、“美丽乡村”、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等创建的前置条件,通过经济、政策等多种激励手段,提高创建工作的积极性。
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落实经费保障,努力为创建工作的持续、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5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2〕6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和《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重要意义我省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省份,台风、暴雨、强对流、雷电等气象灾害以及由此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次生衍生灾害时有发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呈活跃态势,气象灾害防御任务十分艰巨。
近年来,我省大力促进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发展,重视抓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也要看到,目前我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够强,预警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够完善,预警信息覆盖面和应用面不够广等。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提供有力保障。
二、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以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市、区)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体系及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
关于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议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下面是我对于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一些建议:1. 加强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完善气象、地震、海啸等灾害预警系统,提高预警准确率和时效性,确保信息及时到达受灾地区。
2. 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建立全面、科学的灾害风险评估体系,采用多种手段对不同类型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的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4.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培养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
5.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灾害防范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和设计,减少灾害发生的风险。
6. 加强科技支撑: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提高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的技术水平。
7.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防灾减灾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性灾害挑战。
8.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职责和权力,提高法治化水平。
9. 加强灾后重建工作:加强对灾后重建的规划和管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高灾后重建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0. 加强社区组织和参与:发挥社区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动性,形成社区共同防灾减灾的合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同时,还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机制,共同应对灾害挑战,实现社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