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观课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14.01 KB
- 文档页数:3
《长城》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长城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朝。
2. 长城的建筑特点:城墙、关隘、烽火台等。
3. 长城的象征意义:民族精神、国家统一等。
三、教学重点:1. 长城的历史背景及其象征意义。
2. 长城的建筑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四、教学难点:1. 长城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对长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长城的代表性实例,如八达岭长城、嘉峪关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长城在历史中的作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长城,加深对长城的认识和感悟。
5. 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
2. 讲解长城的建筑特点:分析长城的城墙、关隘、烽火台等建筑元素。
3. 探讨长城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长城在民族精神、国家统一等方面的象征意义。
4. 案例分析:介绍长城的代表性实例,如八达岭长城、嘉峪关等,分析其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七、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长城示意图,标注其主要建筑特点。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调整和改进。
3. 学生在课堂讨论、实地考察等环节的表现,以及其对长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九、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长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参与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听《长城》一课的教学反思听《长城》一课的教学反思听《长城》一课的教学反思园林三小黄仁钰我有幸听了王亮老师讲的《长城》一课。
下面是我的一点听课反思。
首先,王亮整堂课教学思路明晰。
谈话导入新课,复习第一课时的生字词,研读课文。
近看长城时,重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巩固,通过让学生做小导游介绍了长城的构造,“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
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巩固。
其次,王亮老师整堂课都抓重点词句,品味语言。
比方,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学生读到“崇山峻岭”这个词语的时候,让学生说说“崇山峻岭”是怎么样的山;在教学“凝结”时,指导学生理解“凝结”的意思;品读“多少、才”等词语体会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艰辛。
在句子方面:第1自然段,抓住比喻句和列数字“一万三千里”的品读,体会到了长城长的特点。
第3自然段,老师关注文本,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
比方:“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抓住“数不清、两三千斤重”体会到工程浩大。
多种形式反复地读,引导学生体会到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再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
教学中,老师的描绘,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条件非常艰辛的'条件下,建造长城的壮举。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也在朗读中表现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另外,老师的语言非常煽情。
她自己饱满的情感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第三,课内外整合,激发文情。
在课堂讲解的时候,有时候单靠文本的内容,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化或是会遇到理解的瓶颈,恰当地引入课外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激发情感。
第四,因材施教。
长城对于大局部孩子来说,大多都没有参观过。
教学时,王老师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带着学生品读文字,进一步认识长城。
《长城》说课稿(精选5篇)《长城》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城》说课稿(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城》说课稿1一、说教材《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该单元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在阅读中理解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生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四、说教法、学法1、教法本课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课件,创设情景。
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学习第二自然段后,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
2、学法我设计的学法是侧重指导“预习”和“观察自悟”的方法。
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
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
在预习指导上,我们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
幼儿园大班《长城》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教材《我们的祖国》中的第五章《名胜古迹》,详细内容为“长城”一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长城的基本知识,包括长城的起源、历史、结构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长城的基本知识,知道长城是我国著名的名胜古迹,被誉为“万里长城”。
2. 培养幼儿对长城的敬仰之情,激发幼儿热爱祖国、保护文物的意识。
3. 提高幼儿的观察、表达、合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长城的历史意义和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长城的基本知识,培养幼儿热爱祖国、保护文物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长城图片、长城模型、长城故事PPT、长城拼图。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城图片,引导幼儿观察长城的外观特点,激发幼儿兴趣。
2. 讲解:利用长城故事PPT,向幼儿讲解长城的起源、历史、结构特点等知识。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长城拼图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了解长城的结构。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用彩笔、画纸、剪刀、胶棒等学具制作长城手工作品。
5. 随堂练习:幼儿动手制作长城手工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长城的起源、历史、结构特点。
2. 长城手工作品制作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小朋友回家后,向家人介绍今天学到的长城知识,并用自己的话描述长城的特点。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了解长城的基本知识。
但在讲解长城历史意义和结构特点时,部分幼儿可能难以理解,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用更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我心中的长城”主题活动,让幼儿通过绘画、手工、表演等形式,表达对长城的热爱之情。
同时,带领幼儿参观当地的长城遗址,让幼儿亲身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长城的历史意义和结构特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观课报告观课报告:《长城》本次课程的主题是《长城》,在这堂课上,我们受到了一次中华文化的熏陶,一次爱国精神的洗礼。
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些我个人对本堂课目标达成的看法。
首先,本课的知识目标,如生字和课文的朗读都表现得比较好。
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老师通过抓住长城的长和独特构造来进行教学。
通过出示长城的远、近两张情境图,学生很快找到了作者的观察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段落。
课件演示(长城示意图)并讲解:从东头的山海关开始,蜿蜒曲折,直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一万三千里。
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长城的长。
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体会长城的独特构造时,也很好的利用了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学生通过指指认认很快就搞清楚了,也明白了这些设施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能力目标完成得比较好。
其次,教师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激发民族自豪感。
在第一自然段,教师抓住比喻句和列数字“一万三千里”的品读,体会到了长城长的特点。
在第然段,教师关注文本,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
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读,引导学生体会到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再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
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建造长城的壮举。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也在朗读中表现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另外,教师的语言非常煽情,她自己饱满的情感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因此,本课的情感目标也基本落实到位。
最后,我认为有几点还有待商讨。
首先,在第二自然段,我们需要更好地教学,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总感觉这一段课文老师讲得多,学生读的少,没有深入下去。
其次,学文最后再来回顾___的诗词,学生或许会读出不同的韵味。
我觉得各国领导人对长城的赞颂也可放在后面,读完之后,来一个小拓展,让学生也用一句话来赞美一下长城。
最后,总感觉随文识字的形式稍微单一点,都是齐读三遍,能否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幼儿园大班《长城》优质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教材《我们的祖国》中的第三章《伟大的建筑》,详细内容为介绍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长城。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长城的基本知识,知道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长城的基本知识,感受长城的伟大。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表达对长城的感受,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长城图片、长城拼图、长城模型、故事课件。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长城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2)请幼儿分享自己对长城的了解。
2. 例题讲解(1)讲述长城的故事,让幼儿了解长城的起源、历史和特点。
(2)引导幼儿观察长城图片,讲解长城的结构和组成部分。
3. 随堂练习(1)出示长城拼图,引导幼儿合作完成拼图。
(2)让幼儿用彩笔、画纸等学具,创作自己心中的长城。
(1)请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说出创作想法。
六、板书设计1. 长城的图片和名称2. 长城的结构和组成部分3. 长城的故事概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心中的长城请幼儿用画笔和色彩,创作一幅关于长城的画。
答案:无标准答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2. 课后拓展:与家长一起收集关于长城的资料,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长城故事、观察长城图片、合作完成拼图和创作画作等方式,让幼儿了解长城的基本知识,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但在引导幼儿表达对长城的感受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长城,实地感受长城的伟大,加深幼儿对长城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开展关于长城的主题活动,如长城知识竞赛、长城故事分享等,激发幼儿对长城的兴趣。
长城教学反思长城教学反思1《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一、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
首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感受长城之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
二、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正好书上有一幅小的长城近景图,于是我采取默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
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长城》教案及反思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培养学生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长城的象征意义。
2. 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了解长城的建筑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长城的建筑特点、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长城的象征意义,分享自己的看法。
5. 朗读展示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城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深入讲解教师进一步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长城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长城主题的绘画、写作等活动,展示自己对长城的理解。
4. 分享交流各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建议。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6. 布置作业三、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有助于学生对长城的理解。
2.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学生表现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4. 反思自身教学教师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态度、教学语言等方面,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
六、教学评估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展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幼儿园大班《长城》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教材《我们的祖国》中的第五单元《伟大的建筑》,详细内容为第一章《长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长城的起源、历史及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长城的基本知识,知道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对国家文化遗产的认识。
3. 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长城的历史意义和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长城的基本知识,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长城图片、长城模型、PPT课件、视频资料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出示长城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2)让幼儿分享自己知道的长城知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通过PPT课件,讲解长城的起源、历史及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展示长城模型,让幼儿直观地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
3. 例题讲解(1)出示长城图片,提出问题:“谁能来说说长城有什么作用?”4.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描述长城的特点。
(2)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5. 创作环节(1)发放画纸、彩笔等学具,让幼儿动手绘制长城。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让幼儿谈谈自己在绘制长城过程中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长城的起源、历史及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 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
3. 爱国情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心中的长城。
2. 作业内容:请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长城的特点,并画出自己心中的长城。
3.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观察、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了解了长城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幼儿的爱国情怀。
幼儿园大班《长城》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1. 长城的定义与历史:介绍长城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长城的建筑特点:讲解长城的建筑结构、防御功能以及艺术价值。
3. 长城的文化内涵:阐述长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团结、勇敢、坚定等。
4. 长城的保护意识:培养幼儿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使幼儿了解长城的历史、文化及建筑特点,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
2. 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提高幼儿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鉴赏能力。
3. 培养幼儿的保护文化遗产意识,传承中华文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长城的历史、文化及建筑特点。
难点:帮助幼儿理解长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幼儿的保护文化遗产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PPT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幼儿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说出长城的特点,激发幼儿的兴趣。
2. 讲解长城的历史、文化及建筑特点:通过PPT、视频等形式,详细讲解长城的起源、发展历程、建筑结构及防御功能。
3. 讨论长城的文化内涵:让幼儿分组讨论,引导幼儿说出长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4. 制作长城手工作品:发给幼儿画纸、彩笔等材料,让幼儿动手绘制自己心中的长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5. 作品展示与评价: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共同欣赏、评价,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
六、板书设计1. 长城的历史、文化及建筑特点。
2. 长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3.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
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查找有关长城的资料,了解长城的更多知识。
2. 画一幅长城的画,并附上自己对长城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长城,让幼儿亲身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
同时,开展有关长城的主题活动,如诗歌朗诵、故事会等,让幼儿在实践中传承中华文明。
《长城》观课报告
听了张老师的《长城》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本
堂课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追求独立的阅读体验。
课堂伊始,张老师就列出了几位世界名人对长城的评价,请学生进行朗读,无形中就奠定了课文的基调。
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他们想要追求自己的个人阅读空间,张老师抓住了这点,请学生自己来通过阅读课文,来体会长城的独特魅力。
这样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二、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帮助了解长城特点。
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张老师抓住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独特构造来学习。
在学生找到了长城的长的特点时,我们其实不清楚一万三年多里到底有多长,这时候张老师通过作比较的方法,说,如果能要走完长城,日夜不停地走,需要走五百多天,相当于我们绕着黄屿操场跑三万多圈,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长城的长的特点,还为语文园地五的相关练习做了铺垫。
由于班级只有几位同学有真实游历过长城的经历,所以张老师选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从远到近来认识长城,给了大家正面的感官的印象。
在介绍长城结构的时候,教师也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找找长城的结构,进行反馈。
第三、随文识字教学。
张老师的课没有独立的字词教学,但是,随文识字却做得非常流畅。
在讲解“崇山峻岭”这个词的时候,就通过联系偏旁和配合图片来解决,顺利的落实了这个词语。
后面的教学,张老师也按照这个方法,落实了“蜿蜒”、“堡垒”等词语。
第四,语用练习的设计
我们都知道,一篇课文,可以抓住的语用点很多。
就拿长城来说,很多老师的练习点放在了联想这个方法上,但是,张老师另辟蹊径,让学生来分析本文的观察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不仅是段与段之间是这个方法,更是第二段写作方法也是整体到部分的,这样的写作方法在小学阶段还是比较少见的。
最后总结了写法,要学会有顺序的观察,有顺序地写。
优点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
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
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只是知道了具体的位置,却忽视了这些设计的作用,可以适当交代一下。
3.语用点的设计是很好,可以还没有进行练习落实,建议进行小练笔,直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