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横山县武镇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1邓稼先课堂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04.00 KB
- 文档页数:11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1.3提高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科学家邓稼先的敬仰之情。
3.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2.2课文中的难点语句解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1.2学生分享对邓稼先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2.2学生根据问题提示,梳理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难点语句。
3.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惑。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文本。
4.2教师重点解析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5.2学生展示仿写作品,教师点评。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7.课后作业7.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联系。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2.教师讲解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3.课堂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提高了表达能力。
4.课后作业环节,加强了家校联系,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课文《邓稼先》2.多媒体课件3.网络资源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氛围良好。
邓稼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背景;掌握字词,重点掌握彷徨、勋、孺、殷、鲜等字的读音,重点掌握知人之明,锋芒毕露,马革裹尸等词的解释;整体感知课文。
2、过程与方法: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并获得有用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教学重点:了解课文背景;掌握字词,重点掌握彷徨、勋、孺、殷、鲜等字的读音,重点掌握知人之明,锋芒毕露,马革裹尸等词的解释;整体感知课文三、教学难点:品读课文分析邓稼先形象。
四、教学方法:引导法合作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掌握字词,重点掌握彷徨、勋、孺、殷、鲜等字的读音,重点掌握知人之明,锋芒毕露,马革裹尸等词的解释;整体感知课文一、导入新课:播放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视频导入新课,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时代变迁。
这样的时代必然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然而他们当中有些人并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尚而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伟大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板书课题)”二、作者作品简介:邓稼先,(多媒体出示邓稼先画像);介绍作者(展示杨振宁资料)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字词:(多媒体显示)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热泪盈眶鞠躬尽瘁彷徨邓稼先宰割元勋诞生开拓署名挚友奠基妇孺皆知孕育签字颤抖截然不同筹划殷红鲜红殷切鲜为人知2)解释词语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知人之明:能认识人的品行和才能的眼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锋芒毕露:锐气、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比喻人有傲气,爱显露自己的才能。
人教版七年级下《邓稼先》教学设计(两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邓稼先》一文的内容,包括生字词、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邓稼先》一文的内容,掌握生字词。
2. 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关于邓稼先的科学贡献和人格魅力。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邓稼先》一文的图片、视频等。
2. 生字词卡片。
3. 小组讨论用的白板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邓稼先的照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位科学家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贡献?”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汇报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教师纠正并强调重点字词。
三、精读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
2. 通过提问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如邓稼先的科学贡献、人格魅力等。
四、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展示邓稼先的科学成果,让学生了解他的贡献。
2. 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与邓稼先相关的短文或绘画。
2. 学生分享学习感受,提出改进建议。
七、作业布置1. 复习生字词,熟读课文。
2. 完成与邓稼先相关的观察日记或绘画作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了解邓稼先的科学贡献和人格魅力,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学家的伟大和奉献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邓稼先的伟大事迹,学习其高尚品质和人生价值观。
2.培养学生敬业爱国、乐观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
3.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抒情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单元《邓稼先》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科学家相关的内容,如《发明伟人》、《天才少年》等,来引入本节内容。
2. 阅读课文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本单元课文《邓稼先》。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读课文,边读边理解。
让学生感受邓稼先的伟大事迹,理解其高尚品质和人生价值观。
3. 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邓稼先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心得和体会。
同时,教师也要在讨论中适时地指导和引导,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课文解释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课文,《邓稼先》。
教师要对一些生词和课文中的难句进行解释。
同时让学生记下来,以便复习和课后巩固。
5. 课文背诵教师要求学生背诵全文,以便加深对邓稼先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课时1. 讲解生词教师分别讲解文中的生词,并让学生听、说、读、写,以便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2. 朗读课文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注意情感的表达,尤其是要理解和表达邓稼先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感情。
3. 音乐欣赏利用本单元的鸟兽画作品,配以音乐,让学生在欣赏美妙的音乐时,感受美术作品所表现的生动和富于情感的生命力。
4. 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自完成课本上的小组活动,例如角色扮演、课文改编等。
第三课时1. 感悟写作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写一篇题为《我的人生梦想》的小作文,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意义,并对邓稼先的伟大事迹和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2. 课堂分享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全班同学,以便学生更好地交流和互相理解。
3. 评课教师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程进行评价,检查和总结本节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 学习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邓稼先的事迹和贡献。
2. 掌握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奉献精神。
2. 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邓稼先的文章。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
2.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邓稼先的图片和简要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阅读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进行整体理解和细节把握的讨论。
教师可以提问如下问题:1. 邓稼先是什么样的人?他有哪些贡献?2. 邓稼先的精神品质有哪些?他是如何为人处世的?3. 你对邓稼先有什么感想?Step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 邓稼先的事迹和贡献对我们现在有什么启示?2. 我们应该如何学习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态度?3. 你有什么想法或建议,可以向邓稼先学习?Step 4:展示讨论结果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Step 5: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邓稼先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和学习的决心。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范文,帮助学生展开思路。
Step 6: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学习和践行。
《邓稼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学习本文变换视角、引用、比较等
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本文语言,体
会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邓稼先的爱国品质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邓稼先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品质,学习他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2.难点:品味本文语言,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回顾历史名人事迹,引导学生了解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和崇高品质。
2.课文朗读:通过集体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自主探究: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教师提出探究性问
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4.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答案。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理
解课文内容。
5.深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
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邓稼先的贡献和品质。
布置作业,要求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和拓展阅读。
四、教学评价: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和评价,找出自己的不
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2.小组互评: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学习成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鼓励
学生继续努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3篇(精选文档)参考。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1教学目标: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直接导入二、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的理想党员。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农民的朴实气质”。
*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导语】《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篇记⼈传记型⽂章,以中华⼏千年来的⽂化为背景,以近⼀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年朋友深情为基调,⽤饱含感情的语⾔介绍了⼀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七年级下册语⽂邓稼先教案 【教学⽬标】 1.了解邓稼先的⽣平事迹,领悟其崇⾼的品质。
2.学习⼈物传记及⼩标题式写作的基本⽅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引⼊课⽂ ⼆、速读课⽂,把握内容 ⼩标题是本⽂结构的特⾊。
请结合⽂章内容,以第六个⼩标题为形式,给课⽂重拟⼀组⼩标题。
1.提出要求: ⼩标题拟题原则 ①要提⽰内容,体现⽂章脉络 ②要围绕中⼼,体现独特个性 ③要格式相仿,体现整齐优美 2.学⽣⼩组合作交流展⽰邓稼先 (⼀)从任⼈宰割到站起来了崛起的中国 (⼆)“两弹”元勋英雄的⼀⽣ (三)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纯朴的为⼈ (四)民族感情?友情?民族的⾃豪 (五)“我不能⾛”⽆我的奉献 (六)永恒的骄傲永恒的骄傲 三、精读⽂段,领悟崇⾼ 1.快速找出并朗读对邓稼先评价性语⾔,感受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例:我朗读的是第⼀个⼩标题中的语句“这是千千万万⼈努⼒的结果……对这⼀转变做出了巨⼤的贡献的,有⼀位长期以来鲜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我从中读到⼀个有巨⼤贡献却鲜为⼈知的邓稼先。
(设计缘由:⼈物传记⼀⼤特⾊就是评价性语⾔,通过对评价性语⾔的寻找与朗读,进⼀步感受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但对于朗读的设计并未提出具体的要求。
) 2.⼈物传记——通过对典型⼈物的⽣平、⽣活、精神等领域进⾏系统描述、介绍的⼀种⽂学作品形式。
⼈物传记:多件事迹(真实典型) 多处评价(真挚⾃然) 为何本⽂并未过多提及邓稼先的⼯作与⽣活场景(事迹) 四、聚焦细节,⾛进内⼼ 镜头⼀:“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情呢?谈谈理由。
(第⼀组) 镜头⼆:“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个问题。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案上签字的时候,⼿有没有颤抖?”你觉得邓稼先的⼿会不会颤抖?为什么?(第⼆组) 镜头三:“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次井下突然有⼀个信号测不到了,⼤家⼗分焦虑,⼈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句话:‘我不能⾛。
“邓稼先”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邓稼先课时 2 课型新授课修改意见教学目标
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二、通过默读与精读,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特点,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二、通过默读与精读,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三、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特点,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学情分析
《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以下三
方面的引导:①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教师要引导
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
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
野,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
③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引导学生
认真体会,并试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