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研讨会发言材料:我对历史二轮教学的几点建议(有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建议时间已进入三月份,距离高考已不到一百天,历史复习仍然在文综三科中速度最慢、效果最低的现象没有较大改变。
历年高考文综试卷调查也表明,高考历史平均分最低,难度最大,学生对文综三科的喜爱程度,历史学科最低。
学生普遍感到课本知识无从掌握,历史主观试题难以下笔。
如何在短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取得历史学科的突破,提高历史教师高考贡献率是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高三历史教学研究的成果,结合非重点高中特别是乡镇高中和民办高中生源基础较差、高考不到一百天、历史复习正由一轮复习向二轮复习过渡的客观实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提高成绩。
一、在第一轮复习中渗透第二轮复习的思想,并随着复习的不断深入,二轮复习的比重不断加大。
最后达到全面复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多是按照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的顺序进行。
对于非重点高中来说,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历史一轮复习多在八九月份开始,二三月份结束,这比重点高中往往多用半个多月左右,为了体现三轮复习,则只有匆匆的进行二轮专题复习和三轮考前复习。
也有许多老师希望在第一轮单元复习中稳扎稳打,力争和重点中学缩短差距,往往出现用时更多的不利局面,导致在二轮复习时由于时间短促和紧迫只好走马观花式的的粗线条地匆匆进行,甚至会出现三轮热点复习时已经没有时间,无法进行查缺补漏,也难以进行高考热身和模拟训练等现象。
如果在第一轮复习中渗透第二轮专题复习的思想,并随着复习的不断深入,使二轮复习的比重不断加大,那么就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存在的时间不足问题,而且这种专题和单元结合的复习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实现对历史的全面复习,而且也有利于及时关注历史知识的中外链接。
二、在二轮专题复习时尽量少搞大专题,如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专题,多搞小专题。
大专题涉及的内容多,含量大,如果探讨时线条过粗则骨架坚实而知识空洞,如果探讨时线条较细则用时很多联系不强。
我们在专题复习时应坚持45分钟上限原则,即每个专题的探讨和训练总用时不得超过一课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标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引言)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交流一下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的经验和材料。
历史是一门需要大量背诵和理解的学科,而高考则要求我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个人认为较为重要的复习材料和方法。
(主体部分)一、重点知识点梳理在历史的复习中,首先要理清各个时期的重要知识点。
例如,我将中国近代史分为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到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至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至1980年代末等几个时期,然后再针对每个时期总结出重要的人物、事件、思想等。
这样可以帮助我在复习时更加有条理和针对性。
二、记忆方法分享对于历史这门学科,背诵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背诵时,我总结了一些记忆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如,对于一些列举性的内容,可以采用“首字母+联想”方法。
例如,在背诵五四运动时,我会通过“自主、科学、民主”这个首字母联想,来加深记忆。
此外,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和总结表格等形式,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记忆和理解。
三、历年真题解析历年高考历史真题是我们复习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仔细研究,我发现高考历史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
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平时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在解题时,可以使用“五步法”:阅读题目→确定问题→分析问题→找寻答案→表达答案。
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训练我们的思维和解题能力。
四、拓展阅读推荐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其影响,我们可以额外进行一些拓展阅读。
在这方面,我向大家推荐了一些值得一读的历史类图书,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资本论》、《史记》等。
此外,还可以浏览相关的历史网站、博客和论坛,参与讨论和交流,扩大我们的历史视野和知识面。
(结尾)以上就是我关于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的经验和材料分享。
希望这些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复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耐心和毅力,重视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研讨会发言稿英文回答:Good morning, everyone.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the opportunity to speak at this seminar on the second round of revision for the history exam in my final year of high school. Today, I would like to share my thoughts and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revision.Firstly, it is crucial to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exam format and the topics that will be covered. By thoroughly reviewing the syllabus and past exam papers, I was able to identify the key areas that require more attention. This helped me focus my revision efforts and allocate my time wisely.Secondly, I found it extremely helpful to create a study schedule and stick to it. This allowed me to coverall the necessary topics without feeling overwhelmed. Additionally, I made sure to incorporate regular breaksinto my schedule to avoid burnout and maintain productivity.Furthermore, I believe that active learning is more effective than passive learning. Instead of simply reading through my notes, I actively engaged with the material by summarizing key concepts in my own words and discussingthem with classmates. This not only reinforced my understanding but also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In addition, I found it beneficial to use mnemonic devices and visual aids to enhance my memory retention. For example, I created acronyms or catchy phrases to remember important dates or events. This made the information more memorable and easier to recall during the exam.Moreover, practicing past exam questions was crucial in my revision process. By familiarizing myself with the exam format and practicing under timed conditions, I was able to improve my time management skills and develop effective exam strategies. I also sought feedback from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to identify areas for improvement.Lastly, I believe in the power of self-care during the revision period. It is important to prioritize sleep, exercise, and healthy eating habits to maintain physicaland mental well-being. Taking breaks to relax and engage in activities I enjoy helped me stay motivated and focused.中文回答:大家早上好。
狼走了,我们的防御还在么?----我对历史二轮教学的几点建议如果评选2012年2月份十大流行语:除了林书豪,就是山东文理综。
2月3日网上的一则《山东文理综要恢复全国卷》的帖子,不亚于一声狼来了,在山东掀起了轩然大波。
山东考生们也经历了半个月的“坑爹”的叫骂声,经历了半个月惴惴不安和磨刀霍霍向全国卷的难忘时光。
人们对于文综和文综老师的关注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随着2月18日山东早间新闻报道的播放,人们对于山东文综临阵换卷的争议终于渐渐平息下来。
但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思考和关注却没有结束。
2月29日,高考说明的出台,体现了文综卷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也证明了山东文综向全国卷靠拢并非无稽之谈,那么2012年的高考命题风格,是否会体现这一趋势,我们尚不得而知。
所以,狼走了,危机还在,我们做好两手准备却是必须的。
一、山东卷和全国卷的异同。
(一)本是同根生--------相同点1.命题理念和考核目标基本相同。
二者都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新全国考试大纲,教材依托都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者都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实现对三维目标的全面考查。
2.试卷结构和试题类型基本相同。
无论是山东卷还是新课标卷,都以三册必修为重点。
对于选修课程,新课标卷比重稍大占15%,山东卷比重为13%。
两套试卷都由单项选择题和以材料解析为主的非选择题构成。
3、选材丰富性和时效性基本相同。
二者选材渠道均体现多元化的特点,有历史典籍,有传统名著,有儒家经典,有历史地图,有小广告,有学生笔记,可谓包罗万象。
二者对社会热点,都不回避,或显性或隐性地回应社会热点。
4.能力立意基本相同。
无论是山东卷还是新课标全国卷,都越来越重视能力考查,比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等等。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区别1、山东卷反应齐鲁文化,彰显山东特色。
山东是孔孟故里,礼仪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出题点自然也很多。
2007年、2009年、2010年的山东卷都以不同形式体现了山东特色。
2024届高考高三二轮历史备考建议一、掌握基础知识在高三二轮历史备考中,掌握基础知识是首要任务。
学生应全面回顾教材,深入理解历史事件、人物、时期等基本概念,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同时,要注重知识点的联系和整合,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二、梳理知识体系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应梳理知识体系。
通过归纳、总结、比较等方法,将历史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三、强化记忆与理解记忆和理解是历史备考的重要环节。
学生应通过反复阅读、背诵、练习等方式,强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同时,要注重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意义,提高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
四、深化历史分析能力历史分析能力是高考历史考试的重要考察点。
学生应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人物、时期等,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同时,要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如因果关系分析、比较分析、阶级分析等,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五、关注时事热点与历史联系关注时事热点与历史联系是备考的重要方面。
学生应关注当前的时事热点,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同时,要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进行联系和对比,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提升解题技巧与应试能力提升解题技巧与应试能力是备考的关键环节。
学生应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模拟考试,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要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如审题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七、调整心态,保持自信在备考过程中,心态至关重要。
学生应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气馁、不放弃。
同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心态,保持适度的紧张感和焦虑感。
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应对高考的挑战。
八、合理规划复习时间与进度合理规划复习时间与进度是备考的重要保障。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高考要求,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和进度安排。
同时,要注重复习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高三二轮复习备考交流研讨会发言稿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高三二轮复习备考交流研讨会发言稿1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全县高考备考工作研讨推进会,主要任务是回顾分析20xx年前一阶段高考备考工作,研讨交流备考策略,安排部署后期备考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凝心聚力,合力攻坚,全力推动全县高考质量再上新台阶。
上午,全县备考教师观摩了18位老师的示范课,分九科研讨交流了银川、兰州高考研讨会会议精神和科目必考策略。
大家交流深入,集思广议,达到了座谈交流的目的。
前面,四所学校的包级领导汇报了前期复习备考情况,工作思路清晰,备考策略得当,落实情况较好。
后面杨县长还要作重要在讲话,希望各校深入领会,认真思考,结合自己学校实际,进一步靠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做好后期备考工作。
下面,针对今年的备考形势,我就下阶段高考备考工作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第一个方面——前期备考工作回顾(一)做法与成效1、重视程度普遍较高各高中学校都把20xx年高考备考作为重点工作,领导重视,精心部署,科学计划,扎实落实,展现出较好的工作势头。
全部加强了高三年级组的管理力量,充实了高三级任课教师队伍,强化了对高三级学生的常规管理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及时下解了高考任务目标,确定了各个阶段复习考练任务,复习备考工作紧然有序,稳步推进。
玉都、高平实行包级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轮流值班制加强学生管理。
泾川一中实施学生作业和考练卷全收全改,自习和考练时间教师全跟全查,按照高考要求严格布置模拟考场,在备考管理方面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备考措施落实到位各校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高考备考复习计划和相关保障措施,这些措施的落实情况普遍较好。
学校对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抓得实做得细,从备考谋划到落实,从备课到上课,从考练卷批阅到讲解,从每个时段学生的管理到班会活动都有具体的计划思路和落实措施。
学校协调管理落实到包级领导和年级组,后勤保障落实到人,复习考练落实到每一位科任教师,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安排细致,落实较好。
部分学生比较胆小,羞于说英语。
部分学生(大部分是性格比较内向的)觉得自己的英语基础差,语音、语调不标准,怕开口说错,受到老师的责备和同学的嘲笑。
这种恐惧心理常导致学生口语表达时显得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和顺利的表达,因而阻碍了口语训练的顺利进行。
2、缺少英语交际的氛围我们的学生接触真实英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的语言学习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口语练习也局限于书本上机械的操练,缺乏师生和学生间思想上、信息上、情感上有意义的交流。
3、依赖心理的作祟在学生发生语言表达障碍时,有些老师总喜欢马上救助,帮助学生表达,这样的行为多了,就常常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难以独立地完整地表达。
二、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教学对策探索1、加大口语教学的比例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是创设英语语境。
教师本身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提高创设英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使用英语,给学生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以此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用英语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有利于学生口头模仿。
刚开始实施时,学生不习惯,也听不懂。
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图片、配以手势、动作或表情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师所表达的意思。
坚持了一段时间,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熏陶,听力理解加强了,开口说英语就有了依据和保证。
2、组织英语口语小活动每天课前5分钟的时间,教师可以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自由发挥。
或几人一组表演对话、小情景剧,或朗诵英文诗歌、讲英文小故事,或进行5分钟演讲。
总而言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给每个人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对说的内容、时间长短不加限制,这些活动不但给学生创造了讲英语的机会,而且使学生们增长了知识,扩大了词汇量。
这些活动使学生的口语水平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3、改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口语教学的主阵地,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口语水平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历史研讨会发言稿(5篇)第一篇:高中历史研讨会发言稿2011年我担任高三(1)(2)班两个应届文班的历史课,在2011年高考中,两个班119人二本上线47人,文综平均分206分。
下面是我校在高考备考中的的几点具体做法。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我们的具体做法: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辅助教学,反思教学一、准备教学1、制定阶段计划,明确阶段任务开学之前备课组长组织备课组各位老师制定详实可行的全年复习计划,每周之初制定明确的周计划,并把计划和进度提前告诉学生,计划的制定要体现全面准确详实的特点。
计划制订之后,没有特殊情况尽量不做改动,使学生能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2、研究考试大纲,明确考试要求。
首先,了解哪些是考试内容,哪些是非考内容,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还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努力领会其中有哪些能力要求,减小盲目性。
3、研究高考试题,把握高考脉搏。
分析近几年高考题,不难发现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1)强调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
(2)突出专题性、综合性。
(3)关注社会热点。
(4)试题开放,体现人文主义等特点。
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在复习中就可以对症下药,少走弯路。
而且还可以把研究归纳整理后的高考试题运用到平常的教学中来。
在研究全国ⅰ卷的同时还关注其他各地的高考试题,尤其是以上海卷为代表的南方试卷,分析其出题角度,把握其发展走向。
4、关注教改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对新课标和新考纲,我们通过认真学习,并结合新版教材进行研究,准确地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复习备考,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新课程改革大张旗鼓地进行,这对高考必然会有一定影响。
为了使考生能从容应对,我们对《历史课程标准》及有关文件、文章、理论、教材,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对其教学理念、要求,也要在高三教学中作适当渗透。
只有更新观念,才能正确把握现代考试改革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做好备考工作。
5、依靠群策群力,落实集体备课每周一全体备课组教师定时进行集体教研,就本周的教学进度和任务进行讨论和分工,讨论本周的教学任务中有哪些重难点,采取什么方法进行突破,在本阶段的内容中学生可能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二轮复习建议一、优化专题设计是搞好二轮复习的前提。
1、注重专题下通史的融合。
(1)“横向”方面,要引导学生打通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生活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综合性认识。
如:古代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文明的融合渗透,综合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成果,以及理清社会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生活的融合,综合认识近代中国曲折的现代化里程。
或具体到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认识其特征,如1 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特点;20世纪50、60年代社会发展特征;建国50、60年代的社会特征;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90年代前后的变化)。
(2)“纵向”方面,要引导学生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结合史实总结历史阶段特征、规律、发展变化、历史趋势,并分析其历史原因与影响,同时结合现实感悟历史。
如:我国商业发展可分为古代商业、近代商业、现代商业发展,每个时期又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各自特征。
古代唐、宋、明清的商业各自表现出个性特征;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和后商业发展的重大变化。
注意把握能代表这些特征的典型性的史例,如:坊市制的打破突出代表了宋代城市和商业发展的特征;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新体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大规模于二战后,削弱于20世纪70年代;《南京条约》中国沿海被迫开放,《天津条约》内地开始被迫开放、《马关条约》进一步扩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主动开放于世界,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
(3)通史复习同时,注重中外相关事件、现象的联系比较,认识本质,得出启迪。
如: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与古希腊罗马文化繁荣的比较;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同时期中外的比较: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与欧洲社会的比较;《清明上河图》与《蒙娜丽莎》的比较。
2、专题要宏观把握,小角度、新视角切入。
宏观把握指纵向、横向宽视野认识历史发展,但宏观下,我们的视角要深入某一地区、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发展最有特征的部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研讨会发言材料:我对历史二轮教学的几点建议(有课件)狼走了,我们的防御还在么?----我对历史二轮教学的几点建议如果评选2012年2月份十大流行语:除了林书豪,就是山东文理综。
2月3日网上的一则《山东文理综要恢复全国卷》的帖子,不亚于一声狼来了,在山东掀起了轩然大波。
山东考生们也经历了半个月的“坑爹”的叫骂声,经历了半个月惴惴不安和磨刀霍霍向全国卷的难忘时光。
人们对于文综和文综老师的关注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随着2月18日山东早间新闻报道的播放,人们对于山东文综临阵换卷的争议终于渐渐平息下来。
但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思考和关注却没有结束。
2月29日,高考说明的出台,体现了文综卷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也证明了山东文综向全国卷靠拢并非无稽之谈,那么2012年的高考命题风格,是否会体现这一趋势,我们尚不得而知。
所以,狼走了,危机还在,我们做好两手准备却是必须的。
一、山东卷和全国卷的异同。
(一)本是同根生--------相同点1.命题理念和考核目标基本相同。
二者都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新全国考试大纲,教材依托都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者都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实现对三维目标的全面考查。
2.试卷结构和试题类型基本相同。
无论是山东卷还是新课标卷,都以三册必修为重点。
对于选修课程,新课标卷比重稍大占15%,山东卷比重为13%。
两套试卷都由单项选择题和以材料解析为主的非选择题构成。
3、选材丰富性和时效性基本相同。
二者选材渠道均体现多元化的特点,有历史典籍,有传统名著,有儒家经典,有历史地图,有小广告,有学生笔记,可谓包罗万象。
二者对社会热点,都不回避,或显性或隐性地回应社会热点。
4.能力立意基本相同。
无论是山东卷还是新课标全国卷,都越来越重视能力考查,比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等等。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区别1、山东卷反应齐鲁文化,彰显山东特色。
山东是孔孟故里,礼仪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出题点自然也很多。
2007年、2009年、2010年的山东卷都以不同形式体现了山东特色。
2、回应热点的程度不同。
2011年全国卷直接考热点问题,如2011年是《辛丑条约》签订110周年(命题考“东南互保”,折射出20世纪初期中国政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60周年(考太平天国从反孔到尊孔变化的原因,折射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法国巴黎公社革命140周年(考巴黎公社对农村的文告,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中工农联盟的必要性)、辛亥革命100周年(关于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出现在选做题中)等大事非常露骨的体现出来,山东卷则隐晦得多,2011年仅选修农奴制改革属于明显的热点。
3、选修试题的考察不尽相同。
全国卷和山东卷不同的是选修题目的材料和课本知识无直接联系,如2011年蒙古族的盟旗制度及2010年唐朝的改革都没在课本中呈现,而山东卷的改革命题与课本联系更为紧密。
4、总体感觉,全国新课标卷的试题和山东卷比较是相当难的。
除了刚才提到的选修让人无从下手外,还有其他两点。
其一,难度仍然体现在选择题上,学生对选项的选择模棱两可,成为试题难度的关键,如2010年的25、28、35题。
其二,试卷仍有超纲的现象。
2010年29题考查了美国独立战争,但这一知识点在岳麓版教材和人教版新教材上已没有了,因此学生做这一题时,对选项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
二、山东卷的纠结:1、不识庐山真面目-----地方特色在淡化。
2008年和2010、2011年均没有直接体现山东地方特色,这是偶然为之,还是与全国卷接轨的信号,尚不得而知。
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开放题目有玄机。
大家对山东卷的开放性试题一直津津乐道。
但正如闭关锁国不是完全禁止对外贸易一样,开放性试题不一定都是全开放。
2008年和2009年的试题,就是陷阱。
3、满园春色关不住------不拘泥于版本的承诺。
一标多本是这轮课改后出现的独特景观。
就历史学科而言有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还有我们的岳麓版等多种教材。
为解决这一问题,命题中心多次表示,创建新情境和新材料,不拘泥于任何一个版本,但2008年和2010年高考却违背了当初的诺言。
2010年墨家的“兼爱”思想在人教版教材中没有。
2008年选修“商鞅变法和梭论改革中如何提高自己的地位”的命题,在人教版教材中是正文,而岳麓版的教材中在“知识链接”部分。
4、为赋新词强说愁--------反猜题之殇。
2007年选修考了王安石变法,都觉着近几年不会再考,但2010年高考王安石变法重出江湖,让一干专家学者大呼“想不到”。
2011年高考,眼瞅着只剩下孝文帝改革和农奴制改革没考,农奴制改革又属于“周年大事”,考得可能性不言而喻,但很多专家吸取上次教训,不敢妄下结论,这次狼真的来了。
山东特色的体现也是如此。
真是虚虚实实,让人不好捉摸,好生为难。
三、防狼措施(一)基础知识篇1、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建立知识体系。
我们常说,一轮打基础,二轮搞专题,三轮需静悟,这里面肯定有他的道理。
二轮知识专题化,让学生在对知识的纵向把握上更进一步。
但仔细研究全国卷和山东卷,你会发现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考察,除了纵向对知识的考查外,还有对知识横向联系方面的考察,甚至比重更大。
2010年全国卷,阶段特征或时代背景的字眼出现频率颇高,山东卷亦是如此2011年27题,考察的是孟德斯鸠和黄宗羲的思想,带有横向比较的意思。
所以把分散在各个专题“纵”的知识点“横向”化,形成一个“面”的知识网络,从而形成新的历史概念或者是阶段特征非常有必要。
2、多套教材相互整合、借鉴。
一枝独秀不是春,把多种版本进行必要的比对,各取所需,共同提高。
比如“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在人教版教材中还有“限民名田”的内容,如果把这个知识点补充上,我们还会考虑其原因。
如此就联系到了必修2第二课的汉代土地兼并问题,加上我们同学熟知的匈奴问题,就总结出了一个较完整的时代背景:必要性-----王国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匈奴威胁汉朝统治,土地兼并严重;可能性-----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景帝时期对“七国之乱”的平定,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版本之间的相互整合,不仅仅有利于补充个别知识点,更有利于我们完整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完善知识体系的目的。
3、教材的多种功效。
教材既是获取基础知识基本史实的最可信最便捷的资源,又是训练、提高学生学科能力的最有效资源。
不完全依赖教材,不简单的照搬教材。
把教材当做材料,进行设问式教学。
(可以以工业革命的背景为例)4、注意学法指导。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历史老师在很多人眼中大多是一些或冥顽不化或老气横秋的古董。
作为新时代的历史老师,我们应该改变这一形象,把历史教活,灵活的教学方法就是一个平台。
如梭伦改革开始的时间,属于那一个世纪的什么时期。
用数轴来表示更为清楚。
毛泽东的一生大事用数轴来表示等。
同时代的不同时间,用时空坐标来表示。
分清角度,抓关键词的记忆方式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5、指导学生建立知识的倒查机制。
知识的倒查机制有很多的好处,可以使贫瘠变得丰盈,可以让错误得到修正。
比如鸦片战争的影响。
又如1787年宪法和西学东渐中诸派别的局限。
(课件展示)6、史学范式的指导和能力培养。
注意高考试题考查史观的变化不再是单一的“革命史观”与“阶级斗争史观”,而是多元解读人类历史进程——文明史观(为主)、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
这就要求我们用新史观指导高考复习,以新的视角审视和解读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很难达到准确的理解,熟练的运用。
比如我们告诉学生社会史观的题目,大多是小切口,但要注意大背景下考虑。
2008年的家庭观念的变化问题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眼向上看,向下看)(课件展示)(二)答题能力篇1、超越时间、空间。
关注以往经典老题和他山之石。
2011年北京海淀区的多种史料的探究,让我们眼前一亮。
2007山东高考卷中多出出现了“用史实说明观点”的命题和2008年山东卷的逆向思维经典之处。
2010年新航路开辟的立场问题的原型。
(课件展示)2、要增加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一点:把好学生脉搏,准确掌握学情。
我们可以把答题能力分解为审题能力、对材料的分层能力,从材料中抓关键语句关键词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第二点:专项题目的专项训练和专项指导。
例如选择题属于概念类,材料类,图表类、程度等类那一种。
剩下两项不知如何取舍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干扰项通常以“偷换概念”或者“以偏概全”的面目出现,我们可以对应概念,对应题干,或者用代入法解决。
(课件展示)又如图片类大题:注意图片本身,注意地图类图标,注意附属文字等(以2007年和2009年高考驰道为例)(课件展示)。
启示类正则正说,反则反说,道理阐述等。
论文类不仅要注意用上关键词、史论结合,还要注意落脚点通常是“我们应该怎么做”。
地方类问题,可以注意考虑角度要有层次性。
(以青岛奥帆赛举办为例)。
(课件展示)3、答题习惯的培养。
答题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断强化。
第一点先审题,对必要的问题进行思维转换。
“磨刀不误砍柴工”。
如“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郑永年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是内部力量的外延,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问题没有解决好,即使崛起也是不可持久的”。
以德国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的史实说明该观点。
很多学生要点不全,究其原因,盲目作答,没有审清题干,没有分清观点两面性。
又如思维转换的题目。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像油一样漂浮在乡土文化带的上空”,“为什么说康有为是中国的马丁路德”,“史上最牛公章”等。
(课件展示)第二点注意答题时史论结合,采用总分结构等。
例如2007年高考题27题第一问“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很多学生,只答民生,而第三问“通过什么方式”,学生又答的十分具体,解决这个问题的诀窍就是总分式答题法。
(课件展示)4、进行必要的魔鬼训练。
所谓魔鬼训练就是用非人道的非常规的训练手段使学生增强对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
材料非常多,题意非常难懂,情景非常新,时间非常紧张,让学生非常不适应。
我们曾经经历过2008年选择题顺序打乱和2011年29题顺序打乱的事情,学生非常不适应。
当然没有必要经常搞,偶然为之却必不可少。
经常在单科考试时打乱平时8个选择题,36分必修和10分选修大题的做法,加到12个选择题,突然加个选修,或者加大古文史料的比重,但时间仍然为45分钟;在文综考试时偶尔打乱三科顺序。
这样的尝试既能让学生有种新鲜感,又增加了警惕性和适应能力,何乐而不为?5、热点探究的度要适中。
首先不可一拥而上,原因有三:其一,热点在高考中经常不热(包括山东特色问题),具有不确定性。
其二,历史毕竟不是政治,更不是时政,最后仍然是通过热点考察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