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城墙有哪些建筑特色
- 格式:pdf
- 大小:236.97 KB
- 文档页数:5
青石板街青石板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位于中国某个古城的中心地带。
这条街道是该古城的文化和历史的瑰宝,吸引着游客和历史爱好者的目光。
它的名字“青石板街”来源于它由青色石板铺就而成。
青石板街建于数百年前,据说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存在。
从那时候开始,它就成为了古城中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之一,连接了东部和西部的主要商业区域。
这条街道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整地保留了中世纪时期的原貌。
走在青石板街上,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的氛围。
街道两旁是矮而古老的建筑,门楼上的匾额上隐约可见年久失修的字迹。
这些建筑大多是由木材和石头建造而成,给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感觉。
沿着青石板街漫步,人们会发现一些小巷弄堂,这些弄堂壁砖陈旧,墙壁上长满了藤蔓植物,增添了古城的神秘气息。
在这些小巷里,可以看到一些小吃摊和手工艺品店,人们可以品尝当地的美食和购买纪念品。
除了建筑和小吃摊,青石板街还拥有许多历史古迹。
在街道的尽头,有一座古老的寺庙,悠久的历史延续至今,寺庙内供奉着古代的神像,吸引着信教的人们前来祈福。
在寺庙的旁边是一座庭院,院子里有一口古井,据说这口井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为古城的居民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青石板街上的古井和寺庙只是这个古城中众多历史遗迹的一部分。
在青石板街附近,还有一座古老的城墙,城墙建于古代,为古城提供了安全保护。
城墙上筑有角楼和城门,是该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登上城墙,俯瞰古城的美景,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青石板街的兴起和繁荣与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在数百年前,这条街道上曾经繁华一时的商铺和酒楼已经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精致的咖啡馆和艺术品展览馆。
这些新的商业机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购物,给古城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青石板街的周围,还有一些传统的手工艺村落。
这些村落以传统的工艺和手艺而闻名,人们可以在这里观看到工匠们的手工艺制作过程,并购买到独特的手工艺品。
这些手工艺品往往带有古城的文化特色,是古城标志性的纪念品。
石牌楼石牌楼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建筑形式,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多功能性而受到广泛赞赏和关注。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牌楼在历史和文化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石牌楼的起源、特点、功能以及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起源与发展石牌楼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建筑发展,并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改进。
最早的石牌楼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石牌楼是在城墙上建造的一种石制建筑,用于标记城市边界以及帮助人们识别城市入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牌楼逐渐从城墙上的标志性建筑演变成了独立的建筑形式。
它们不仅在城市入口处起到了引导作用,还成为了表现地区繁荣和富裕的象征。
石牌楼的发展也与中国古代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石牌楼经常用作商人们交易和休息的场所。
特点与样式石牌楼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建筑造型。
它通常由底座、柱子和屋顶组成。
底座是石牌楼的基础部分,用于支撑整个建筑。
柱子是石牌楼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是由大理石或花岗岩制成的石柱。
石柱上可以雕刻各种图案和文字,以展示其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屋顶则是石牌楼的顶部覆盖物,通常是由青瓦或屋面瓦片构成。
在样式上,石牌楼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和风格。
其中最常见的是单孔、双孔和多孔石牌楼。
单孔石牌楼由一个大门孔组成,通常用于标志城市或公共场所的入口。
双孔石牌楼则有两个门洞,可以通往两个不同的区域,常见于大型庙宇或皇家宫殿的入口。
多孔石牌楼拥有多个门洞,常见于商业区或重要的交通枢纽。
功能与象征意义石牌楼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象征意义。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石牌楼在古代起到了引导和指示的作用。
通过石牌楼,人们可以迅速找到城市的入口和重要的建筑物。
此外,石牌楼还成为了商业和文化活动的场所,如丝绸之路上的交易站和旅行者休息处。
从象征的角度来看,石牌楼代表了地区的繁荣和富裕。
在古代,一个地方有石牌楼是城市或乡村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石牌楼的建造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财力,所以拥有石牌楼意味着社区或个人的财富和地位。
陕西韩城陕西韩城是一个位于中国陕西省东部的古城,被誉为中国北方的“第一个韩国城”。
这个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探索这个迷人的地方。
韩城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从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名城之一。
今天的韩城既有古老的历史遗迹,也有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韩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城市内有众多古建筑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韩国城城墙和韩国城古建筑群。
韩城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建于公元前205年,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
城墙周长约11公里,共有6座城门,城墙高达12米,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土城墙之一。
游客可以沿着城墙漫步,感受古代城市的壮丽景色。
除了城墙,韩城还有许多古建筑群,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例如,东汉时期的长陵、王莽墓群,唐代的兴唐寺,以及宋代的太平兴国寺等。
这些古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是了解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此外,韩城还以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韩城都会举办盛大的“舞狮节”。
届时,成百上千的人们会穿着五彩斑斓的狮子服装,在大街小巷上表演舞狮,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个节日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外,韩城还是著名的镇子剪纸的发源地之一。
镇子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当地的剪纸艺人将平常的纸张剪出各种形状,如花、鸟、人物等,形象生动,线条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游客可以参观当地的剪纸作坊,观赏剪纸师傅的精湛技艺,并有机会亲手体验剪纸的魅力。
除了历史和文化之外,韩城还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城市周围有许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如华山、华清宫等,提供了丰富的户外活动和旅游体验。
游客可以登上华山,欣赏壮丽的山景和奇特的岩石,也可以到附近的温泉度假村享受放松身心的时光。
西安南门一、简介西安南门,又称为永宁门,是西安市明城墙上的一个城门,位于城墙的南端,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作为西安历史悠久的门户之一,南门是连接古都西安和周边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来西安旅游的游客必经之地。
二、历史西安南门建于明朝,初建于明景泰十二年(1451年),原名永宁门,意为“永远宁静”。
这座城门位于明城墙的南外广场,它面向南方,是连接西安与南方的交通要道。
南门建于城墙的最高点,造型雄伟壮观,在明代被誉为“一条太阳的光芒”。
南门还是明朝进贡的贵州省穿越北方与南方之间的主要通道。
南门在明代遭到了一次重建,重建时改叫“万暑门”,有“瘿”字衔接,寓意良好的气流传递。
在清朝时期,因它的风水位置把皇城门面向南方。
南门也因此成为西安城墙上最重要的一座城门。
三、建筑风格西安南门城楼高12.6米,城门两侧各有一半圆形观察塔和拱门,城门上有两座炮楼,每座炮楼有4门,共8门。
城门头上还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小塔楼,塑有狮子、麒麟和仙人等各种神兽,塔楼前有一对石狮,石狮呈“粑粑”状,据说这对石狮子代表吉祥。
在南门墙壁上还保存了很多明代和清代的文字和石刻,古朴而精美。
南门始建于明代,属于明朝的城防工程之一,南门采用了明代典型的建筑样式,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门楼的上层上有很多石雕浮雕,描绘了明朝的农户、工匠和士兵的生活场景,富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南门作为一种功能性建筑,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文化价值。
四、文化意义西安南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作为西安历史悠久的门户之一,南门是连接古都西安和周边地区的重要通道。
南门所在的南大街是西安市中心的主要商业街之一,这里有很多传统的小吃和特色手工艺品。
在南门附近还有许多重要的旅游景点,如大明宫和永泰宫,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南门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它见证了西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在南门上面留下的石刻和浮雕记录了西安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文化传统。
【精品文档】园林景观设计中围墙设计有哪些应用?园林景观设计中围墙设计有哪些应用?(1)围墙的地位围墙在绿地中的最佳位置,应该是在绿地之中,而不是在绿地的边缘。
因为边界要防街,因此围墙结构线外皮往往沿红线而筑,形成围墙代表用地边界的概念。
但是如果围墙内或外是绿地,就要认识到绿化资源共享才能发展绿地最大效益。
把边界和防街的位置分开来,让围墙后退3-5米,让围墙两侧都有绿化存在,让围墙隐现于绿丛之中,让人接触到绿化而不是墙。
最近落成的虹桥花园沿延安路围墙,就巧妙地利用高架下绿地,退让围墙于其中,取得了良好沿途景观。
(2)围墙的高度在使用要求之内,宜低不宜高,可有可无则宜无。
一般栏干的高度在l米(0.8-1.2米)左右,围墙通常高度在2米(1.8-2.4米)左右。
过高的围墙,即使透空,也有压抑感,让人联想到封建时代的庄园。
对于防街要求,无非说明此地无银三百两,并无什么好处。
例如,淮海路东湖路某段围墙高3-4米,而郊县泗泾、新桥公园的围墙甲方却只要求1.30米,这就是认识上的差别。
重要的防街地段,不是盲目增高围墙,而是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红外线等。
要减少围墙高度的感觉,在于围墙两侧绿地的布置。
例如:浦东世纪绿地的围墙。
下面实墙部分隐蔽于两侧绿篱之中,只有上面透空栏干的一段显露出来,提示边界的存在。
襄阳公园沿淮海路一段原围墙。
墙外绿地向外呈斜坡形,地形掩饰了部分墙高;又不易使人觉察到,这也是墙外花坛设计所必须。
围墙两边地面高差不等,如第一人民医院武进路围墙。
围墙的防街功能主要是对外一面,这面地坪标高低,而向内一面地坪标高高,向外看如栏干一般,但不影响防街功能,还容易形成悬绿于外的景观。
(3)旧围墙的利用封闭式旧围墙的改建(破墙),有两部分可考虑利用。
一是墙柱,二是基础。
过去河滨公园沿外白渡桥一带围墙的改建,复兴公园沿复兴路一带围墙的改建,都利用了原墙基础。
利用的目的,主要是避免对已成型绿地的影响,又达到节约投资的目的。
呈贡鬼城概述呈贡鬼城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该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
本文将介绍呈贡鬼城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以及旅游景点,带您一同了解这座神秘的古城。
历史背景呈贡鬼城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南诏时期。
南诏王朝是云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政权,其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呈贡就是其中之一。
在南诏时期,呈贡鬼城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繁荣的城市生活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呈贡鬼城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更替。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呈贡鬼城成为了滇池地区的重要军事防御据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呈贡鬼城逐渐落寞,并在20世纪中期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风格呈贡鬼城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融合了南诏、明、清等不同时期的建筑特色。
这些建筑主要由土墙、木结构和石材构成,形成了独特的古城景观。
在呈贡鬼城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城墙和城门。
城墙完整地保留下来,高大厚实,给人一种宏伟的感觉。
城墙上的墙头楼、箭楼等军事设施也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此外,呈贡鬼城内还有众多的庙宇、官衙和民居。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装饰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旅游景点呈贡鬼城拥有许多优秀的旅游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景点的介绍:城门呈贡鬼城拥有多个宏伟的城门,以其壮观的建筑和独特的装饰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东门和西门,它们是古城的主要入口,保留了较多的历史遗迹。
城墙呈贡鬼城的城墙是游客们不容错过的景点。
城墙高大厚实,全长约3公里,可以欣赏到城市的全景。
同时,登上城墙可以看到呈贡鬼城内的建筑和风景,尽情享受古城的美丽。
庙宇呈贡鬼城内有几座古老的庙宇,其中最著名的是大观楼。
大观楼是南诏时期的建筑,坐落在古城的中心,是游客们了解南诏文化的重要场所。
民居呈贡鬼城的民居保存完好,呈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建筑特色。
游客们可以参观传统的土木结构民居,了解古代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俗。
北镇北镇是中国辽宁省锦州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位于锦州市西北部的大凌河畔。
作为辽宁省锦州市最古老的镇子之一,北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貌,被誉为“辽宁的明珠”。
北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证据表明,这个地区在古代就有人类居住。
而北镇真正开始崛起的时期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北镇成为了明朝时代的军事要塞,被视为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据点。
这也为北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其逐渐成为辽宁省重要的城镇之一。
北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
北镇位于锦州市的北部边缘,三面环水,与紧邻的锦州市区只有河流相隔。
这使得北镇成为了一个战略要地,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北镇依水而建,河流纵横,水运交通发达,使得北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
此外,北镇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其工业发展提供了奠定基础。
北镇的古建筑是其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
在这个古老的城镇里,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这些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于世。
尤其是北镇的城墙,是中国北方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城墙之一,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明代城防建筑的绝佳机会。
除了城墙,北镇还有许多古老的庙宇、祠堂和民居,完整地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使人仿佛回到了古代的岁月。
北镇的文化底蕴也非常丰富。
在这个古镇里,人们生活着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如擂鼓庆典、舞龙舞狮、过年等。
此外,北镇还有许多民间艺术表演,如锁子龙和花灯表演等,这些表演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艺术表现力吸引了许多游客。
在北镇,人们还能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如锦州大碗烧、烧卖和豆汁等,这些美食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让人难以忘怀。
此外,北镇还是一个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
北镇周边有许多风景名胜,如沙河湾国家森林公园和神秘山水画廊等,这些风景名胜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除了自然景观,北镇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北镇博物馆、延安阵地和叶瀛洲故居等,这些地方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北镇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沂州古城沂州古城是山东省临沂市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始建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位于沂水与汶水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沂州古城曾是山东东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山东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沂州古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存有城墙、古街、古民居等许多古建筑和遗址。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城墙,它建于明代,全长约2800米,高约12米,垛口上共有32座城楼。
城墙完整地保留下来至今,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城墙之一。
城墙上有漂亮的城楼和卫城,不仅起到了防御的作用,也是城市建设的亮点。
古街是沂州古城最具特色的地方之一。
古街的石板路铺设得整整齐齐,两旁是古老的民居和店铺。
这些古老的建筑保留了传统的山东建筑风格,使人们感受到了当时的生活氛围。
街道两旁的店铺里卖着各种各样的古玩、工艺品和特色小吃,让游客们领略到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除了城墙和古街,沂州古城还有许多古建筑和遗址值得一提。
比如,古城内有一座五孔石桥,名为“河母桥”,是明代的建筑,是沂州古城的象征之一。
这座古桥被誉为山东省最古老、规模最大的石桥之一,也是沂州古城的重要景点之一。
另外,在沂州古城还有一处文化名胜——中国黄河抗洪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55年黄河泛滥后全国抗洪模范群体的英勇事迹而建立的。
纪念碑高约45米,碑身上刻满了抗洪英雄的名字和事迹,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崇高赞颂。
沂州古城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还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
城内的沂水和汶水交汇成沂河,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是一片绿树成荫。
在沂河畔,游客可以漫步于林荫道上,欣赏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近年来,为了保护和开发沂州古城,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古城的保护力度,修缮了古建筑和城墙,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和旅游节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同时,沂州古城还积极推进古城现代化建设,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古城的整体形象和旅游服务水平。
沂州古城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城,它的存在不仅是山东省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定州古城引言定州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中部,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
定州古城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闻名,是河北省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之一。
本文将介绍定州古城的历史渊源、文物古迹以及其它特色之处,以加深人们对这座古老城市的了解。
一、历史渊源定州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它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的首府,后来又成为秦朝和汉朝时的县城。
定州在唐朝时期更是因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和商业中心。
在宋朝时期,定州成为了一个隶属于保定府的县城。
在明朝时期,定州得到大力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同时也是文化中心和重要的学府。
如今,定州古城保存了许多古代建筑和文物,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二、文物古迹定州古城以其众多的文物古迹而闻名天下。
这座古城内保存着众多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其中最著名的有:1. 东关古城墙:东关古城墙是定州最著名的古代城墙之一。
它建于明朝时期,全长约2公里,高约10米,是中国北方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城墙之一。
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整个古城,感受到古城的历史沧桑感。
2. 孔庙:定州孔庙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孔庙建筑群之一。
这座孔庙始建于唐朝,后经多次修缮扩建,成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建筑群。
孔庙内保存着许多文物和古代碑刻,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场所。
3. 云台山古庙:云台山古庙位于定州市西南,是一座古老的道观建筑。
据说,这座古庙始建于唐朝,是为了祭祀云台山的山神而修建的。
云台山古庙以其古朴庄严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4. 定州博物馆:定州博物馆是一个专门展示定州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馆内展示了大量的文物和古代器物,包括青铜器、陶器、书画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定州古文化的窗口。
三、其它特色之处除了上述的文物古迹,定州古城还有许多其它的特色之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定州古城的民俗风情。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三,定州会举办盛大的“烧光明炮”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看。
【专业知识】城墙有哪些建筑特色
【学员问题】城墙有哪些建筑特色?
【解答】城墙作为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御外侵防御性建筑,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从结构和功能分,主要由墙体、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部分构成,绝大多数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
从建筑的原材料分,分为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青砖砌墙、石砌墙和砖石混合砌筑多种类型。
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为西安城墙,南京城墙较完整,其它少数城市保存有部分,如长沙城南的天心阁即为城楼,为古城墙的一部分。
现存山西平遥古城,其古城墙可以考证的历史最早建于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的周宣王时期;保存最完、善年代久远的古城墙为楚长城,位于河南省南召县板山坪镇周家寨楚长城遗址,经专家据考证约建于公元前688年。
内城城墙
北京内城城墙中,最久的东垣和西垣修筑于元至元年间,北垣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南垣建于永乐年间。
正统年间曾有大规模重修。
内城城墙为夯土结构,外包1米至2.9米厚的砖层,基部为条石。
城墙顶部外侧为雉堞,高1.9米,宽1.5米,厚0.75米,间距为0.5至0.8米。
顶部内侧为女墙,高1.2米左右。
明初北平四面城墙中,北墙高四丈半左右,顶宽五丈;其他三面城墙高三丈左右,顶宽二丈,长约四十里。
正统四年整修北京城墙后丈量的数据为:城南一面长2295丈9尺3寸,北面长2232丈4尺5寸,东面长1786丈9尺3寸,西面长1564丈5尺2寸。
城墙高三丈五尺五寸,垛口五尺八寸,基厚六丈二尺,顶厚五丈。
根据1950年至1958年的一系列实测,北京内城的四面城墙的尺寸为:
北城墙顶厚平均为18.5米,基厚平均为24.5米,通高12米
南城墙平均顶厚15.5米,基厚19.5米,高11.6米
东城墙平均顶厚11.8米,基厚17.5米,高11.3米
西城墙平均顶厚12.75米,基厚15.6米,高10.65米。
城墙向外伸出的墩台,称为敌台,北京内城敌台顶长平均为20米,宽约35米,共有172座。
每隔若干敌台,设一座大敌台,长20米,宽39至40米,为屯兵驻守之所。
城墙四角为40米见方(底部尺寸)的角楼墩台。
北京内城城墙总长度约24公里,所围合的区域基本成东西较宽的方形,惟西北缺一角,被附会为女娲补天天缺西北、地陷东南之意。
但据遥感观测,此处原有城墙痕迹,使内城城墙呈完整的方形。
但是这里的地形为沼泽和湿地,不利于地基稳固,因此推测原城墙修筑后不久即被废弃,并修筑斜角的新城墙,将此处割出城外。
历史上,北京内城曾多次遭到进攻,如明朝俺答汗和后金的围攻,以及清朝义和团之乱时八国联军的进攻,但因城池坚厚,除八国联军之役外,在其它围城战中均未曾被强行攻破过。
北京内城东城墙南段的敌台遗迹1911年清朝灭亡后,对北京城池进行改建,为改善交通和修筑环城铁路,先后拆除了正阳门、朝阳门、宣武门、东直门、安定门等五座城门的瓮城,并拆除了皇城城墙和东安门。
1924年在内城城墙南端西部新开和平门,1937年在东西城墙上分别开辟启明门(建国门)和长安门(复兴门)(这两个城门其实是豁口)。
1949年之后,中国共产党政府对北京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工作。
朝鲜战争期间,为便于在战时疏散民众,在内城城墙上增开了大雅宝胡同豁口、北门仓豁口(东四十条豁口)、鼓楼大街北豁口、新街口豁口、官园西豁口、松鹤庵胡同豁口等6处豁口。
1950年代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引起了争论。
建筑
学家梁思成提出保留城墙,并将其改造为环城公园。
为修建北京地铁,内城城门和城墙先后于1965年至1969年拆除。
内城护城河的东西南三面也加盖改为暗沟,成为城市下水道系统的一部分。
外城城墙
因明朝中叶前期北京及周围地区多次遭到蒙古军队袭扰,因此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掌都察院毛伯温奏请修筑北京外城。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开始修筑前三门外的关厢城(三座独立于城门之外的小城),但由于需要拆毁的店铺民房甚多,民情汹惧,工程不久即停止。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给事中朱伯辰奏称城外居民繁众,不宜无以围之四郊咸有土城故址,环绕如规,周可百二十余里。
若仍其旧贯,增卑补薄,培缺续断,可事半功倍。
于是明世宗命朱伯辰等人相度外城选址,择日兴工。
兵部尚书聂豹奏称外城可筑城七十余里,其走向为:自正阳门南马道口经天坛南墙向东,至荫水庵东墙,计九里;转北至元大都土城光熙门遗址,计十八里;向西至元土城肃清门遗址,计十九里;向南至金中都宫城北墙(西南土城)北端、再沿此墙向南包过金中都外城彰仪门遗址为十五里,再转西至马道口,为九里,四面共计七十二里,其中有旧城遗址可以沿用者二十二里,需要新筑者约四十八里。
其规制拟为厚二丈、顶宽一丈二尺、高一丈八尺,内城各城门外新建外城城门九座,其位置与内城城门相直,另在东西城墙南段彰仪门、大通桥的位置各开一座城门,共计十一座城门。
明世宗批准该奏,于当年三月开始动工。
四月,明世宗又虑工费太大,不易成功,乃命严嵩前往工地视察。
严嵩会同大学士夏圭回奏称宜先筑南面,待财力充裕时再补筑另外三面外城。
严嵩又奏称,若四周围以外城,南面城墙长度当为二十余里,今既只筑一面,则南城墙筑十二三里即可转而向北,接外城东南、西南两角楼。
明世
宗准奏,就此形成北京外城城墙的格局。
北京外城又称国城、外郭。
城墙长28里,高7.5米至8米,底宽约12米,顶宽约9米。
东南角因避让水洼而向内曲折,被附会为地陷东南。
北京外城城墙周长28里(14.409公里),城墙内为夯土,外包砖石。
外城城墙外层包砖1米左右,多为明代大城砖,内层包砖0.7米左右,多为清代小城砖。
外城通高6至7米,顶厚10至11米,基厚11至15米。
西段城墙最窄,顶厚平均为4.5米,基厚7.8米。
皇城城墙
北京皇城城墙修筑于明朝永乐年间,是在元大都皇城的基址上向东、北、南三面扩建而成的,是北京宫殿城池建设的配套工程。
皇城城墙周长18里(北城墙2506米,南城墙1701米,东城墙2756米,西城墙3724米),平面呈长方形,西南角因避让庆寿寺而缺一角。
墙高约7至8米,底厚2米,顶厚1.7米,外刷红赭色泥灰,上覆黄琉璃瓦。
紫禁城城墙
北京紫禁城城墙修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四年。
城墙周长3.4公里,高10米,基厚8.62米,顶宽6.66米,上有高0.84米的雉堞。
城墙内外各包2米厚的城砖,内为夯土及石块。
明代以前城墙
金代城墙:金代中都城墙位置在今北京市宣武区、丰台区一带。
根据考古实测,其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翠花街,西北角在丰台区羊坊店黄亭子,东南角在永定门火车站附近的四路通,西南角在今丰台区凤凰嘴村。
以此推算,金中都南城墙长4900米,北城墙长4700米,东城墙长4300米,西城墙长4500米,近似成正方形。
金中都城墙也为夯土墙,《析津志》记载城墙高40尺,《光绪顺天府志-金故城考》中
记载,建造金中都城墙时人置一筐,左右手排定,自涿州至燕京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
至1950年代时,金中都城墙的西段和南段仍清晰可见,最高处达10米。
后历经附近人民公社及工厂取土盖房,仅在凤凰嘴村残存一小段遗址,最高3米。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
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