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10章博弈论初步
- 格式:ppt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7
⾼鸿业《西⽅经济学》(微观部分)配套辅导资料-第九章⾄第⼗章【圣才出品】第9章⼀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9.1知识结构导图9.2考点难点精讲考点1:局部均衡和⼀般均衡的⽐较局部均衡和⼀般均衡的⽐较如表9-1所⽰:表9-1局部均衡和⼀般均衡的⽐较【名师点读】本考点为基础知识考查,在西⽅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分为局部均衡理论和⼀般均衡理论,考查的较多的是局部均衡理论,但是⼀般均衡作为另⼀个理论分⽀的研究也要多加重视,常考概念辨析,如:【概念题】局部均衡和⼀般均衡(兰州⼤学2015研)考点2: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的,它对经济⾏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检验。
规范经济学回答“应当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即从⼀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个经济体系的运⾏进⾏评价,并进⼀步说明⼀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名师点读】本考点为基础考点,难度不⼤,主要考查概念,考⽣需理解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含义。
相关考研真题如下。
【概念题】规范经济学(南京财经⼤学2015研)考点3: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1)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是指如果⾄少有⼀⼈认为A优于B,⽽没有⼈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
利⽤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可以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化作出“好”与“坏”的判断: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少有⼀个⼈的状况变好,⽽没有使任何⼈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认为是“坏”的。
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2)“最优”资源配置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少有⼀个⼈的状况变好⽽⼜不使任何⼈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称作经济效率。
【名师点读】竞争性市场的效率是历年研究⽣招⽣考试中考查较多的知识点,考⽣须能够判断⼀个经济的资源配置状态是否为经济效率。
第十章 博弈论初步一、名词解释1.占优策略均衡(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兰州大学2014研)答:在一些特殊的博弈中,一个参与人的最优策略可能并不依赖于其他人的选择。
也就是说,无论其他参与人采取什么策略,该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是唯一的,这样的策略称之为占优策略。
如表10-1所示,通过对支付矩阵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A 、B 两厂商都是理性的,则这个博弈的结果是两厂商都做广告,即不管一个厂商如何决定,另外一个厂商都会选择做广告。
这种策略均衡称之为占优策略均衡。
表10-1 广告博弈的支付矩阵2.纳什均衡(华中科技大学2002研;中国海洋大学2002研;东北大学2003研;武汉大学2003、2007研;北京大学2004研;北京师范大学2005研;中南大学2005研;东华大学2006研;东北财经大学2007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2009研;中央财经大学2007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8研;华南师范大学2011研)答: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提出者约翰·纳什的名字命名。
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
纳什均衡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所组成的一个战略组合,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战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从而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这个均衡。
3.混合策略(东北大学2007研;华中科技大学2008研)答:混合策略是指在博弈中,博弈方的决策内容不是确定性的具体的策略,而是在一些策略中随机选择的概率分别的策略。
混合策略情况下的决策原则有以下两个:(1)博弈参与者互相不让对方知道或猜到自己的选择,因而必须在决策时利用随机性来选择策略,避免任何有规律性的选择。
(2)博弈参与者选择每种策略的概率一定要恰好使对方无机可乘,即让对方无法通过有针对性倾向的某一种策略而在博弈中占上风。
4.以牙还牙策略(东北财经大学2012研)答:以牙还牙策略的内容是:所有的成员一开始是合作的。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高鸿业版考研笔记讲义第一部分开篇导读及本书点评一、教材及教辅、课程、题库简介►教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辅(两本,圣才考研网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版)课程和题库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配套课程和题库二、本教材与其他经典教材的比较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平狄克《微观经济学》、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和尼科尔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扩展》等经典微观经济学教材被各高校列为考研考博参考书目。
为了便于学员复习,下面特将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与其他经典微观经济学教材作简单对比。
1.从难易程度看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属于初级偏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难度适中,可供第一轮复习用;平狄克《微观经济学》和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属于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可供后期提升专业水平用;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和尼科尔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扩展》属于中级偏高级微观经济学教材,难度偏高,供考名校经济类专业课参考使用。
2.从数理深度来看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较少用到数理分析,即使有数理分析,也是添加在脚注部分(但是,强烈建议考生熟练掌握,很容易出考题)。
相对而言,其他几本微观经济学教材对数理要求较高,偏向于数理分析。
如果考名校经济类专业,建议多看看,对理解知识点和提高解题能力很有帮助。
3.从知识内容来看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框架结构设计合理,学员容易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第十章“博弈论初步”放在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之后,效果更好。
另外,限于难度,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未就知识内容过多展开,建议考生适当看看其他几本微观经济学教材,特别是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消费者行为理论讲得特别透彻。
第十章博弈论初步一、名词解释1.纳什均衡答: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提出者约翰·纳什的名字命名。
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
纳什均衡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所组成的一个战略组合,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战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从而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这个均衡。
2.囚徒困境答:囚徒困境指两个被捕获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具体情况如下:两囚徒被指控是同案犯。
他们被分关在不同的牢房里且无法互通信息,各囚徒都被要求坦白罪行。
如果两囚徒都坦白,则各将被判入狱5年;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各将被判入狱2年;如果一方坦白另一方不坦白,则坦白方入狱1年,另一方入狱10年。
下面的支付矩阵列明了两囚徒选择的结果。
如果囚徒A不坦白,他就冒着被囚徒B利用的危险,因为不管囚徒A怎么选择,坦白总是囚徒B的最优方案。
同样,坦白也总是囚徒A的最优方案。
总之,从上面可以看出,对囚徒个人而言,选择坦白总比不坦白收益高,但从两人的支付总和来看,双方都不坦白的收益是最高的。
因此,囚徒困境揭示了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情况,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
它意味着个人理性并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二、判断题1.每一个博弈至少存在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
()【答案】F【解析】在纯策略的博弈中,并不一定存在纳什均衡。
但是,如果允许行为人使他们的策略随机化,即对每一项选择都指定一个概率,再按照这些概率做出选择,则至少可以得到一个纳什均衡,这样的均衡称为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2.企业之间的串谋是不稳定的,因为串谋的结果不是纳什均衡。
()【答案】T【解析】对于串谋而言,当其他串谋参与人不改变自己的策略,即控制产量或控制价格时,任何一个参与人都存在多生产或降低价格的诱惑,也就是他们的最优选择是改变自己的策略,所以串谋不是一种纳什均衡状态。
第十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1、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的关键区别在什么地方?解答:要点如下:第一,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构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在这种研究中,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看成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被假设为固定不变,而这些不变价格的高低只影响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所得到的结论是: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第二,一般均衡分析是把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是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的.因此,在一般均衡理论中,每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日替代品和补充品)的价格.每一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地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着决定.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使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2、试评论瓦尔拉斯的拍卖者假定.解答:要点如下:第一,拍卖者假定意味着,在拍卖人最终喊出能使市场供求相等的价格以前,参和交易的人只能报出他们愿意出售和购买的数量,但不能据此而进行实际的交易.只有但拍卖人喊出的价格恰好使得供求相等时,交易各方才可以实际成交.第二,拍卖者假定是瓦尔拉斯均衡和现在的一般均衡理论赖以成立的基础.第三,很显然,拍卖者假定完全不符合实际.因此,以该假定为基础的一般均衡理论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果容许参和交易的人在非均衡价格下进行交易,那就不能保证一切市场在同一时间达到均衡状态,从而也就不能保证一般均衡的实现.3、试说明福利经济学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解答:要点如下:第一,福利经济学可以说是西方微观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说明:完全竞争模型可以导致帕累托状态,而这一状态对整个社会来说又是配置资源的最优状态.第二,西方的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实证经济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除了是使命的问题外,西方经济学家还试图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即他们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这便属于所谓规范经济学的内容.第三,福利经济学就是一种规范经济学.具体来说,福利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和福利的关系,以及和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4、什么是帕累托最优?满足帕累托最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解答:要点如下:第一,如果对于某中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第二,帕累托最优状态要满足三个条件:(1)交换的最优条件:对于任意两个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2)生产的最优条件:对于任意两个生产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3)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和边际转换率相等.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帕累托最优最优的三个条件均能得到满足.5、为什么说交换的最优条件加上生产的最优条件不等于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解答:要点如下:第一,交换的最优只是说明消费是最有效率的.生产的最优只是说明生产是最有效率的.两者的简单并列,只是说明消费和生产分开来看时各自独立地达到了最优,但并不能说明,当将交换和生产这两者方面综合起来,讨论生产和交换的最优的帕累托最优条件.6、为什么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解答:要点如下:第一,在完全竞争经济中,产品的均衡价格可以实现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第二,在完全竞争经济中,要素的均衡价格可以实现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第一,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可以实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7、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为什么向右上方凸出?解答:要点如下:第一,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在最优产出组合中,两种最优产出的变化是相反的:一种产出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另一种产出的减少.第二,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上方凸出是因为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8、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说明了什么问题?解答:要点如下:第一,根据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第二,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意味着,不能从不同个人的偏好当中合理地形成所谓的社会偏好.换句话说,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函数并不存在.这表明,西方经济学没有能彻底地解决资源配置问题.9、如果对于消费者甲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对于消费者乙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那么有可能发生什么情况?解答:要点如下:第一,当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不相等时,产品的分配未达到帕累托最优.于是,他们会进行自愿的和互利的交易.第二,消费者甲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消费者乙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这意味着甲愿意放弃不多于3单位的Y来交换1单位的X.因此,甲若能用3单位以下的Y交换到1单位X就增加了自己的福利;另一发面,乙愿意放弃1单位的X来交换不少于2单位的Y.因此,乙若能用1单位的X交换到2单位以上的Y就增进了自己的福利.由此可见,如果消费者甲用2.5单位的Y 交换1单位X,而消费者乙用1单位X 交换2.5单位Y,则两个人的福利都得到了提高.10、假定整个经济原来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如果现在由于某种原因使得商品X的市场供给增加,试考察:(a)在X商品市场中,其替代品市场和互补品市场会有什么变化?(b)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会有什么变化?(C)收入的分配回有什么变化?解答:要点如下:(a)如果X商品的供给增加,按局部均衡分析,其价格将下降,供给量将增加.按一般均衡分析,X产品价格的下降,会提高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降低对其替代品的需求.这样,互补品的价格和数量会上升,替代品的价格和数量将下降(假定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b)在商品市场上的上述变化也会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因为它导致了生产X商品和其互补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因此又引起了生产商品X和其互补品的要素价格和数量的上升.它同时又导致商品X 的替代品的需求下降,因此又引起生产商品X的替代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下降.(c)由于(b)中所述的变化,不同生产要素的收入及收入的分配也发生变化.商品X及其互补品的投入要素的所有者因对其要素需求的增加,其收入便随要素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商品X的替代品的投入要素的所有者因对其要素需求的减少,其收入便随要素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些变化转而又或多或少地影响包括商品X在内的所有最终商品的需求.文稿录入:胡争国。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时】【实验上机学时】【考核方式】【开课单位】【授课对象】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一)教学目的《经济学原理》是一门结合实际认识理论的学科,属经济相关专业的必修专业课。
课程本着理论适度够用,注重分析方法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应用理论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职业能力.(二)教学任务通过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较准确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并能加以应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经济学思维,培养和提高正确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并能灵活应用各种经济学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现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打好基础.二、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基本要求(一)性质本课程是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必修课程.(二)特点本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和讨论探究为主。
(三)基本要求:1。
正确理解和认识经济学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意义和地位;2. 准确认识各种经济概念及应用特点;3. 熟练应用各种经济学分析方法,并能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经济问题;4. 熟练应用公式计算各经济量,并通过作图分析问题。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说明第一章引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2.掌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3.掌握微观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4.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掌握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1。
1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1.2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1。
3 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1。
4 有关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几点建议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目的与要求1。
掌握需求的含义与需求定理;2.掌握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3。
掌握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定理;4.掌握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5。
会分析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和变动;6.会计算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7.了解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二)教学内容2.1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2.2 需求曲线2。
...第十章博弈论初步第一部分教材配套习题本习题详解一、简答题1.什么是纳什均衡?纳什均衡一定是最优的吗?解答:(1)所谓纳什均衡,是参与人的一种策略组合,在该策略组合上,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
(2)不一定。
如果纳什均衡存在,纳什均衡可能是最优的,也可能不是最优的。
例如,在存在多个纳什均衡的情况下,其中有一些纳什均衡就不是最优的;即使在纳什均衡是唯一时,它也可能不是最优的,因为与它相对应的支付组合可能会小于与其他策略组合相对应的支付组合。
如:囚徒困境。
2.在只有两个参与人且每个参与人都只有两个策略可供选择的情况下,纯策略的纳什均衡最多可有几个?为什么?解答:在只有两个参与人(如A和B)且每个参与人都只有两个策略可供选择的情况下,纯策略的纳什均衡最多可有四个。
例如,当A与B的支付矩阵可分别表示如下时,总的支付矩阵中所有四个单元格的两个数字均有下划线,从而,总共有四个纳什均衡。
A的支付矩阵=a11a21a12a22B的支付矩阵=b11b21b12b22例如:a11=a12=a21=a22,b11=b12=b21=b22就会得到以上四个纳什均衡。
具体事例为:7373 73733.在只有两个参与人且每个参与人都只有两个策略可供选择的情况下,纯策略的纳什均衡可能有三个。
试举一例说明。
解答:在只有两个参与人且每个参与人都只有两个策略可供选择的情况下,纯策略的纳什均衡可能有4个、3个、2个、1个和0个五种情况,所以可能有3个。
例如,当参与人A与B的支付矩阵可分别表示如下时,总的支付矩阵中恰好有三个单元格的两个数字均有下划线,从而,总共有三个纳什均衡。
A的支付矩阵=a11a21a12a22B的支付矩阵=b b1112b b2122A、B共同的支付矩阵=a b a b 11111212 a b2121a b2222具体事例为:7615 73234.在只有两个参与人且每个参与人都只有两个策略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如何找到所有的纯策略纳什均衡?解答:可使用条件策略下划线法。
第10章博弈论初步10.1本章框架结构图博弈论在20世纪50年代由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Von Neumann)和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Morgenstern)引入经济学,目前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分析的主要工具,对寡头理论、信息经济学等经济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博弈论的几个基本概念博弈论是研究在策略性环境中如何进行策略性决策和采取策略性行动的科学。
在策略性环境中,每一个人进行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都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因此,每个人在进行策略性决策和采取策略性行动时,要根据其他人的可能反应来决定自己的决策和行动。
1.博弈参与人参与人或称局中人,是指博弈中的决策主体,即在博弈中进行决策的个体。
参与人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企业或国家)。
每个参与人的目标是通过选择行动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2.策略策略是指参与人选择行为的规则,也就是指参与人应该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样的行动,以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
3.支付函数支付函数也称为效用函数,表明了博弈的参与人采取的每种策略组合的结果或收益,它是所有参与人策略或行动的函数,是每个参与人真正关心的东西。
4.支付矩阵参与博弈的多个参与人的收益可以用一个矩阵或框图表示,这样的矩阵或框图称之为支付矩阵,也称之为博弈矩阵或收益矩阵。
其中,博弈参与人、参与人的策略和参与人的支付构成了博弈须具有的三个基本要素。
表10-1即为一个支付矩阵。
表10-1支付矩阵二、同时博弈:纯策略均衡“同时博弈”是参与人同时进行决策或行动的博弈。
在同时博弈中,在给定其他参与人的策略时,某个参与人的最优策略称之为该参与人的条件优势策略(简称条件策略),而包括该参与人的条件策略以及这些条件在内的所有参与人的策略组合称之为该参与人的条件优势策略组合(简称条件策略组合)。
1.占优策略在一些特殊的博弈中,一个参与人的最优策略可能并不依赖于其他人的选择。
也就是说,无论其他参与人采取什么策略,该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是惟一的,这样的策略称之为占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