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上册第六课从众与自主导学案无答案教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3
第六课从众与自主第一课时剖析从众【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认识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习惯。
2.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从众现象,避免盲目从众。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知道从众的含义,了解从众的原因,利弊。
【学习重难点】: 正确认识从众现象,避免盲目从众。
【学习方法】:教师启发与自主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相结合。
【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检查预习一、复习回顾1.交友的智慧有哪些?2.早恋有什么危害?3.男女生交往应该注意哪些问题?4.你知道随大流是什么意思吗?二、预习引导看书P52-57,完成以下问题并自己提出相应的问题或疑惑1.什么是从众现象或者什么是从众?2.从众可以分为哪两类?你能举例吗?3.从众的两重性指的是什么?4.从众的消极影响有哪些?课堂研讨与展示活动一:讲故事,分别讲述一个从众的现象,最好是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各一。
活动二:讨论,从众的潜在心理意识是什么?活动三:列举学习生活中从众的积极作用的实例。
活动四:列举学习生活中从众的消极影响的实例。
课堂达标测评单项选择题1. 从众现象主要表现为心里从中和行为从中。
下列属于从众现象的是()①人云亦云②随波逐流③标新立异④墙头草,随风倒⑤坚持己见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②④D、③④⑤2. 从众的主要表现是()①心理从众②思想从众③行为从众④方法从众A、①③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3. 考试前,很多同学在教室里安静的复习。
高欣在教室前还和同学们说说笑笑,进来后马上不上笑了,并且悄悄的回到座位,开始复习。
高欣的行为是()A、消极的从众现象B、积极的从众现象C、考试紧张的现象D、兴趣爱好广泛的表现4. 学校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胆小的张华看到班里很多同学都积极报名参加为班争光,而且自己的英语水平也不差,于是也报名参加比赛。
他的行为说明了()①这是一种积极的从众现象②积极的从众可以增强团体的凝聚力③这是一种出风头的表现④这样的从众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 一位同学见到别人打球,自己也打球;过几天又随另外一位同学去画画,没几天看别人下棋有意思,又去下棋。
第六课从众与自主导学案第1课时剖析从众课堂目标导航1、知道从众现象的含义,了解从众的主要表现;明确从众心理行为的利弊。
(难点)2、正确认识从众现象,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重点)3、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重点)自主学习方案填一填1、什么是“从众”?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大家怎么做,自己就,这就是从众现象。
2、从众现象的表现:从众和从众。
3、从众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既有作用,也有影响。
(1)从众的积极作用:有的从众有利于个人、,保证团队成员统一和,增强团体的和;有利于个体获得;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扩大,修正自己的,减少不必要的和等。
(2)从众的消极影响:从众会产生很多消极影响。
如弱化,束缚,抑制、、和的意识,阻碍独立性的,窒息个性的,扼杀等。
盲目从众不仅会个人的发展,也会影响到。
更严重的是,不少青少年就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
课堂导学方案导学点一:从众种种学习活动1:笑话一:一天,三毛去买菜,看见街上有好长一条队伍,以为有便宜可以捞,便排在后面,一个多小时后,队伍转了一个弯,他发现前面有四个字:公共厕所!笑话二:非典期间,四毛看见别人都去买米醋,还听说米醋可以防治非典,就花 30块钱去买了一瓶原来只卖1块钱的米醋。
笑话三:某人走在街上,鼻子忽然出血了,于是仰起头来,旁边的人看见他仰着头,以为在找什么东西,于是就跟着仰头,又过了一会儿,更多的人仰着头往天上看,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仰头……思考:上面三则笑话中的人物的行为有什么共同点?什么是从众现象?学习活动2: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从众现象?导学点二:从众之“是”学习活动3:在国庆阅兵式中,各方阵人员整齐如一,这种从众行为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学习活动4:买哪家的水果好呢?学习活动5:材料三(1):小陈走在校园中,见到几个同学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放到垃圾箱中,他也跟着捡起了垃圾,别的同学见了也参与进来。
学习活动6:考试前,很多同学在教室里紧张地复习功课。
班别:姓名:小组:覃塘三中八年级(上)思想品德学科导学案课题:第六课第二框《走向自主》课时:1课时主备人:覃瑜婵科组长审核:主审核人:【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分辨是非善恶,能针对不同的情况说出克服各种盲目从众的方法并运用到生活中,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2.能力目标:能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做到自主选择,勇于负责。
3.知识目标:认识从众现象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克服盲目从众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重点】认识从众现象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克服盲目从众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难点】克服从众心理,做到自主选择,勇于负责。
【学法指导】1.3分钟浏览教材(粗读教材中的每一项内容,构建对教材知识的整体感知)2.8分钟时间精读教材,用红色笔在教材上勾画基础知识同时把关键词填在横线上;用黑色笔在教材上勾画主要问题,并分列观点写在预习案上。
【自主预习】一、填空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完成尝试训练,并标记不明白的疑点。
1.和是盲目从众的主要原因之一。
2.是从众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3.,是青少年从众的又一重要原因。
、4.全面地发展自我,特别是做出合理的、,是青少年避免盲目从众的重要途径。
5.增强抵挡、学会,是青少年避免从众的重要措施。
6.在集体中生活,要力求做到、、。
7.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环节】一、导入:课件导入二、讨论探究:15岁的李进在网吧认识了一些“朋友”。
他们一起喝酒、抽烟、去网吧玩游戏。
由于花钱越来越多,家里给的零花钱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于是他们合谋抢劫路人。
李进刚开始不愿意加入,因为他知道这是违法的。
但最终拗不过“朋友”拉拢,他们一起对路人实施了抢劫。
后来他们一伙都被警察逮捕,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
(1)李进盲目从众的主要表现有哪些?2)请你结合材料谈谈材料中盲目从众的原因有哪些?(3)你认为怎样才能克服盲目从众?【检测反馈】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下,青少年很容易出现从众行为,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抵制非正式团体和外部不良影响的能力。
初二政治上册第六课从众与自我集体备课教案八年级政治集体备课学教案教案教研主题:自主交流研讨,构建高效课堂课题:第六课从众与自我周次:第8周主备人:审核人:教学目标:1了解盲目从众产生的原因,知道避免盲目从的方法和途径。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提高和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学会自主选择。
能分辨是非善恶,避免盲目从众,增强责任意识,学会对自己的学则负责。
教学重点:走向自主教学难点:从众的两重性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剖析从众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方法设计学生活动调整修改导入新课课前参与:笑话两则《排队上厕所》和《仰头看天》导入。
设问:从这两则笑话中不难看出这反映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让学生初步感受从众现象,总结:从众,字如其面,就是别人怎么想,自己就怎么想,别人怎做自己就怎么做。
从而导入课题《从众与自主》。
多媒体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欣赏笑话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这是一种随大溜的现象。
环节一:从众种种展示案例:我看到别人怎么讲,自己就跟着怎么讲。
有几次我看出有点不对头,但别人都这么说了,我也就跟着这么说有一个人站在桥上很认真地往下看。
其他的人也开始看,虽然大家都不知道在看什么,但是看的人越来越多。
提问:那么从众在我们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吗?在学习生活、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从众现象?课堂活动:寻找从众。
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从众,那么大家看看,从从众的含义中可以看出从众现象分为哪几类?总结过度:从众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环节二:剖析从众是与非展示《小红和小明对从众的不同看法》思考:你同意他们之中谁的看法,为什么?总结:我们不能绝对的看待从众。
只能辩证的看待从众。
有些从众是好的,而有些是错的:展示情境,说说“从众”有什么作用?哪些作用是积极的?哪些作用是消极的?考试前,很多同学在教室里紧张地复习功课。
小钟在进教室前还和同学说说笑笑,一进教室马上不笑了,并且悄悄地回到座位上,开始复习功课。
第六课从众与自主之剖析从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现象的含义,了解从众的主要表现,明确从众心理行为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到领悟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是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思路:首先通过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感悟从众现象的含义,然后通过列举身边从众现象的事例,找出从众现象的主要表现,最后通过对小品与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从众的作用。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师:上课班长:起立(老师忽然抬头看天花板,并持续半分钟,然后再请学生坐下)师:刚才我看天花板时,不少同学也跟着看,你们看到了什么?生:什么也没看见。
师:那你们为什么抬头看?生:因为你一直盯着天花板看,我们觉得好奇,所以也跟着看。
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的现象叫什么现象?生:这种现象叫从众现象。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从众与自主”第一节内容“剖析从众”【讲授新课】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什么是从众现象,老师再给你们讲两则笑话。
(笑话二则)笑话一:一天,某人去买菜,看见街上有好长一条队伍,以为有便宜可以捞,便排在后面,一个多小时后,队伍转了一个弯,他发现前面有四个字:公共厕所!笑话二:某人走在街上,鼻子忽然出血了,于是仰起头来,旁边的人看见他仰着头,以为在找什么东西,于是就跟着仰头,又过了一会儿,更多的人仰着头往天上看,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仰头……师:透过现象看本质,究竟什么是从众现象?生: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跟着怎么做。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从众现象。
师:请你们列举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有哪些从众现象?生:……师:刚才同学们列举的都是消极的、盲目的从众现象,难道从众现象就没有积极的一面吗?生:有。
师:请你们说说看。
生:……师:下面有两组材料,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种从众现象有什么共同点?材料一:开始我坚持,后来看到大家讲的与我不一样,就怀疑自己的眼睛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是错的,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
八年级思想政治上册(教科版)第六课从众与自主第一框剖析从众导学案一位在物资短缺年代养成排队过敏的读者,撰文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一则笑话: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对绵延如龙,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自己不禁哑然失笑,自觉贻笑大方,赶紧悄然退出队伍。
一、教学目标1、知道从众的含义,了解从众的表现;2、能正确认识从众现象的两面性;3、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盲目从众。
二、重点、难点重点:正确认识从众现象,避免盲目从众。
难点:中学生对从众的两面性的认识从众:指的是在社会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意见或行为的现象。
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
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
从众的表现: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三、1、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从众现象?2、你认为哪些是可取的?为什么四、请同学们看P56“毛虫实验”,你也许会讥笑毛虫的呆板和愚蠢,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有时也会犯类似的错误?请你列举自己和同学的各种盲目从众现象,并分析其消极影响。
五、实话实说1、星期天,几个同学约你去网吧,这时你会——2、在班级工作中,有时班干部的意见明明有问题,但很多人赞成。
这时你会——3、大家一起讨论问题,你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同,但是正确的,这时你会———4、课堂上老师的解题方法出现了错误,同学们都没有提出不同意见,这时你会六、小结:从众的两面性积极作用:有助于完成群体的目标;有助于增强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等消极影响:阻碍个人的发展;扼杀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影响集体的事业;甚至会违法犯罪七、七嘴八舌话从众:在学习了“剖析从众”一课后,小明和小红就从众的作用发生了争执。
小明认为:“既然大家都有从众的经历,说明从众一定是积极的。
”小红却认为:“从众不知道害了多少青少年,说明从众没有任何积极影响。
”你认为他们的观点对吗?为什么?八、。
第六课从众与自主(第2课时)走向自主在初中时,曹华林本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升高中时,他以高分考入了潍坊一所重点高中。
不久,从山区农村进城的他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压力:他发现自己的“土气”与班里有些“城里同学”的时尚格格不入。
为了让别人接纳自己、认可自己,他不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反而在吃穿上竭力模仿“城里同学”。
另外,他还结识了一些社会上的“哥们儿”。
“哥们儿”的行为对他产生了极大的诱惑:他跟这些“哥们儿”学会了逃课、打架、进网吧。
高考的前一天,“哥们儿”约他去打架。
本来还有点犹豫的他没有经住“哥们儿”的怂恿和诱惑,在打架中将一名中学生砍成了重伤,为此他被公安机关拘留。
没有模仿成“城里人”,却成了“所里人”。
(1)导致曹华林没模仿成“城里人”却成“所里人”的原因有哪些?(2)假如你也面临曹华林的环境,你该怎么办?答案提示:(1)①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
②缺乏抵御非正式团体和外部不良影响的能力。
(2)①增强抵挡团体不合理压力和不良诱惑的能力,学会抵制外部不良诱惑。
②全面发展自我,增强自主作出合理、负责任的选择和行动的能力。
1.盲目从众的原因(1)盲目从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2)从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
(3)青少年从众的又一重要原因是缺乏抵御非正式团体和外部不良影响的能力。
2.避免盲目从众的措施1.如何作出合理的选择和行动?(1)在决定是否作出某一个选择或行动前,应该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各种选择的价值、利弊及可能导致的结果,自主地作出合理的决定,同时准备为这一选择和决定可能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2)对他人和集体的正确意见、决定和行动,要接受、服从和参与;对错误舆论、决定和行动,学会抵御,而不是盲目服从。
盲目从众的原因应采取的克服措施(1)缺乏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1)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特别是增强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2)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2)增强抵挡团体不合理压力和不良诱惑的能力,学会抵制外部不良诱惑(3)缺乏抵御非正式团体和外部不良影响的能力(3)全面发展自我,增强自主作出合理、负责任的选择和行动的能力1.“绿豆神医”张悟本一度被封“京城食疗第一人”“京城最贵神医”等12个偌大头衔。
2019-2020年八年级政治上册第六课《从众是与非》教案设计教科版师:上课班长:起立(老师忽然抬头看天花板,并持续半分钟,然后再请学生坐下)师:刚才我看天花板时,不少同学也跟着看,你们看到了什么?生:什么也没看见。
师:那你们为什么抬头看?生:因为你一直盯着天花板看,我们觉得好奇,所以也跟着看。
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的现象叫什么现象?生:这种现象叫从众现象。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从众与自主”第一节内容“剖析从众”【讲授新课】一、感悟从众现象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什么是从众现象,老师再给你们讲两则笑话。
笑话一:一天,某人去买菜,看见街上有好长一条队伍,以为有便宜可以捞,便排在后面,一个多小时后,队伍转了一个弯,他发现前面有四个字:公共厕所!笑话二:苹果的味道苏格拉底的学生曾向他请教怎样才能获得真理。
苏格拉底用手指捏着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大家集中精力,注意品味空气中的味道。
”然后,他走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从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叮嘱:“你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下空气中的味道。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下苹果。
这一次,除了一位同学外,其他学生都举起手来。
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举起手来。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什么味道也没有。
”师:透过现象看本质,究竟什么是从众现象?生: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跟着怎么做。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从众现象。
师:请你们列举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有哪些从众现象?生:……师:教师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从众现象情景一、下课了走廊起哄情景二、穿衣方式二、认识从众的两重性师:从众现象在我们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下课起哄、打架围观、追随时尚等,那么从众现象对同学们有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分组辩论:正方:从众的积极影响(利)反方:从众的消极影响(弊)师:同学们的辩论非常精彩,双方言之有理,我们可以看出从众现象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最新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6课《从众与自我》(第1课时)教案第1课时剖析从众【教材分析】本部分通过分析在生活中常见的从众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从众现象。
共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从众种种教材首先从生活现象出发,分析什么是从众和从众现象。
从众指的是在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意见或行为的现象。
从众现象分为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
第二层次:从众是与非本层次首先指出从众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教材从三个角度分析了积极从众的意义:有助于完成群体的目标;有助于增强个体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
最后,教科书以“物理学家富尔顿的‘习惯’”、“愚蠢的毛毛虫”和学生消极从众表现的阅读材料分析消极从众的影响:阻碍个人的发展;影响集体的事业;违法犯罪行为往往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正确选择,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从众现象,避免盲目从众行为,培养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的含义,了解导致从众的原因,明确从众行为的利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从众的两重性。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从众是消极的,但在一定情况下,有的从众行为也有积极的作用,即从众的两重性。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讲要辩证地认识和分析这一问题,并且做出正确的选择,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1.导入方式一:创设情景,图片导入。
①有一个女孩发现自己穿白色连衣裙②有几个女子发现这个女孩的白色连衣裙很好看,于是穿上了白色连衣裙很好看,于是也穿上了白色连衣裙。
③于是穿白色连衣裙的妇女越来越多,有些并不适合穿白色连衣裙的人也穿上。
通过这组图片,可以直接形象直观地导入第六课从众与自主。
方式二:情景导入。
星期天,你到市场上去买苹果,有两个相距只有几步远的水果摊,同样的品种,质地和价格,甲摊前有一些人购买,乙摊前一时无人光顾,你会选择买哪个摊主的苹果?让学生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从众与自主—剖析从众教师寄语: 切勿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
【学习目标】1.把握从众的含义并认识导致从众的因素2.运用从众和从众行为的利弊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重点】正确认识从众心理。
【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框架——自主梳理】——请结合你自己对课本的理解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剖析从众预习案【预习提示】1.什么是从众?2.从众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对从众现象的认识。
【预习训练】1.心理学上所讲的“从众现象”是指()①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②大家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③对大众的崇拜A.①② B.① C.② D.②③2.从众现象主要表现为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
下列属于从众现象的是()①人云亦云②随波逐流③标新立异④墙头草,随风倒⑤坚持己见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3.从众现象主要表现为()A.思维从众和行为从众 B.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C.思维从众和心理从众 D.心理从众和生理从众4.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是()A.从性格过于老实而被坏人拉下水开始的 B.从缺乏朋友而产生孤独开始的C.从打架、偷盗、吸毒等行为开始的 D.从盲目从众开始的5.从众现象表现在()。
①学习习惯②业余爱好③消费方式④生活习惯25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探究案】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栏目中,答题者在回答问题时,主持人会告诉答题者有三种求助方式,其中一种是求助现场观众,答题者可以根据观众的回答情况进行选择。
结果,答题者往往会赞成多数观众的观点。
1.答题者往往会赞成多数观众的观点,这一现象反映了答题者什么样的心理?2.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样的认识?【教学反思】26。
第六课从众与自主
【学习目标】
1.知道从众的含义,了解从众的表现。
2.能正确认识从众现象的两面性。
3.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盲目从众。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从众现象,避免盲目从众。
难点:中学生对从众的两面性的认识。
【学法指导】
1.认真预习第六课,读懂教材,用红笔勾划出本课的基本知识、主要问题等,构建基本框架。
在
此基础上独立完成学案。
2.针对完成的导学案交流与自纠,记忆主要基础知识,针对导学案上的重点、疑难问题小组讨
论交流并展示、点评、质疑。
【学习流程】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知识在线
一、剖析从众
1.从众的含义: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
心理学上把
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
2.从众现象主要表现:是和。
多数人怎么想,自己就跟着怎么想,
这是从众。
多数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这是从众。
3.从众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所以,在学习习惯、、、
等方面,从众现象随处可见。
4.从众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_________。
二、走向自主
5.缺乏和的能力是盲目从众的主要原因之一
6.全面的,特别是增强自主作出合理的、负责任的选择和行动的能力,是青少
年避免盲目从众的重要途径。
7.心中有,自主地做出并坚持正确选择,那么,盲目从众的现象就会从我们
身上消失。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展示质疑
1.从众的作用?
2.盲目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3.如何克服盲目从众心理?
第三环节:归纳整理、知识升华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目前有些青少年染上打架、偷盗、吸毒和赌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由于()
①受到不良同伴或同伙的影响②没有正确认识从众和把握好好奇的方向
③认为“法不责众”,于是盲目跟风④道德素质低,自我约束力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2.从众现象通过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①学习习惯②业余爱好③消费文艺④生活习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生活中,从众现象比比皆是,但从整体上,从众现象主要表现为()
A.心理从众
B.语言从众
C.行为从众
D.思想从众
4.“我看到别人怎样讲,自己就跟着怎样讲。
有几次我看出有点不对头,但别人都这么说了,我
也就跟着这么说。
”小叶的话反映了生活中一种常见的_________现象。
()
A.追星
B. 从众
C. 附和
D.崇拜
5.有人说:“盲目追随别人的人,追随不到什么。
”这句话说明()
A.从众有积极作用
B.从众有消极作用
C.从众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D.从众的好处很多
6.青少年避免盲目从众的重要途径是()
A.接受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
B.努力积累知识、积累经验、锻炼能力
C.全面发展自我
D.自主选择、勇于负责
7.“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不一定是好事,比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从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B.导致从众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C.从众有着积极的影响 D.生活中不能盲目从众,否则会带来不良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8.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当你的观点与多数人不同时,即使自己是对的,很多时候你也会放弃自己的意见;当班级中的一些同学结伴做某件事时,你会毫不犹豫地参与;追逐流行潮流,“跟着感觉走”......(如果是请评析这种现象就要从原因和危害两方面评)
(1)这种现象是什么现象?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2)从众有什么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