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双基限时练 湘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528.5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一地理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关于公路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平原地区的地形对公路选线限制相对山区较小②山区修筑公路因就地取材,建设费用较少③要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④沼泽地区对公路建设影响不大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A.【解析】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对公路建设影响较大,条件复杂地段应尽量避开,沼泽地区就是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地区。
平原地区限制因素少,山区地形复杂,费用较高。
【考点】交通建设。
2.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
现在,兴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A.气候因素B.居民点分布C.地形因素D.工业分布【答案】C【解析】山区地形起伏大,则道路的坡度较大,采用“之”字型分布可减缓道路的坡度,降低施工难度,提高运营安全。
选C正确。
【2】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②汽车性能的改善③科技水平的提高④为节省投资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A【解析】在山区兴建平直的高速公路需要挖隧建桥,工程难度大、投资多,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之提供了条件。
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利于缩短通行里程,少占耕地,与汽车性能提高无关。
选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形与交通关系。
3.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许多城市建设了高架路、地铁等新的交通设施。
读“某城市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1】城市高架路上的一些路段两侧架起了近两米高的“绿色屏障”,其目的主要是:A.减轻车辆的噪声污染源B.防止汽车尾气的污染扩散C.美化城市环境D.保障车辆行驶安全【答案】A【解析】城市高架路上的“绿色屏障”,主要分布在经过住宅,医院或写字楼等人比较密集的地方,目的是减少车辆的噪声污染,A对。
绿色屏障不能阻止污染气体扩散,B错。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聚落的概念、分类。
2、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3、比较平原地区和山区聚落的布局和形态特征有何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聚落的特点和类型采用以学生自主交流为主的启发法。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通过图片展示对比、案例分析、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方式加以突破。
增强学生图表解析、归纳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态度;让学生体验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切情感。
教学重点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发展的影响。
学时难点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提升教学活动(导入)我是一个爱旅游的人,这里有几幅我去过地方的图片,大家看一看,想一想人们聚居在这些场所中做什么呢?生活、生产。
我们把图片中的场所叫什么?(讲授新课)1、什么是聚落?(板书)归纳总结出聚落的概念: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有什么?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例如房屋、工厂、农场、商店、医院、学校等。
2、聚落的分类:(板书)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适当分析性质,规模差别。
)人口主体规模大小形成早晚乡村农业人口为主较小较早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较大较晚过渡:聚落应该建在什么地方呢?其实早在6800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已思考过这一问题。
3、多媒体展示P88阅读资料,思考问题:①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上?河谷阶地上②这样的环境给先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地形平坦,接近水源,不会被洪水淹没。
小结:由此可见,从古代到现代,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中,地形这一要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探讨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0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二地理 最后一读 班级 姓名8四.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1)高原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河漫滩平原(河谷地带),呈带状; ——有利条件:地势较低(平坦),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等; ——如我国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河谷的聚落。
(2)山地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发展),多呈带状;(3)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最为密集。
或沿河发展,或沿海岸发展;河网较密的平原地区,聚落多沿河流分布,呈带状分布;如我国南方聚落分布; 河流较少的平原开阔地区,聚落多呈团块状分布;如我国北方聚落分布; 2.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线,成本高难度大;通常优先建造 ,其次才是铁路; 在山岳地区通常选线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 地带;在山岳地区选线往往迂回前进,呈“ ”字形,弯曲程度大于平原地区;五.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冰期与间冰期更替(冷暖交替) 2.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及影响:(1)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来):呈 趋势;(2)主要人为原因:① ;② ; (3)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①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因 上升将被迫举国迁移。
试分析其原因。
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 不利:干旱加重,作物减产; 不同地区:低纬度大部分国家农作物减产;高纬度国家,农作物增产; ③对水分(水循环)的影响:——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会增加;干旱半干旱区域蒸发增强;(温带草原会退化成沙漠;温带耕作业区会退化成草原;) 热带气旋强度和频率会明显 ;(低纬度农作物减产) (4)主要对策: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对策有:②增加吸收温室气体的途径:;采用固碳技术等; ③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六.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的影响(以土地资源为例):2.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类生存和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 ,开发利用范围和规模 ,利用方式 ,利用率越来越 。
高三一轮专题复习——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高三的一轮专题复习课,学生经过了三年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
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成长,学生的心智逐渐成熟,具备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动力,这对本节课的复习提供了保障。
但是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高一阶段学习的,所以对基础知识点遗忘较多。
针对学情,本节课教师先以课前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帮助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回顾,并利用早读加强了记忆。
课上通过课堂探究案,以一些经典例题为切入口,加强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掌握。
(二)教材分析“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在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都有不同形式的呈现。
本节课作为高三一轮复习,是对这四个版本教材的整合。
地形是自然地理五大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内容中所占比重最大。
而本节课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两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学习时要注意分析透彻。
各版本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很多,这就要求形成以基础知识的落实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将碎片式的知识点以网络的形式建构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三)教学目标1. 理解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说明地形对我国南北方聚落影响的差异;2. 过案例说明地形对聚落选址、形态特征、未来拓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3. 通过案例说明地形对交通线路选址、形态分布、线路疏密所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五)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探究法、图式教学法等(六)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工具、教学视频二、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效果测评】注重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第10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与考核要求】: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布。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3.简单运用: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的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4.综合运用:地形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地形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①在聚落发展的过程,地形因素作用尤为突出。
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沿河或沿海分布,高原上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河漫滩平原上。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规模一般较,多呈型(团块状)、式格局,南方丘陵山区的聚落,村落规模一般较,空间分布相对,多沿河、沿交通线路分布,呈状或状。
②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分布影响尤为深刻。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的分布西部,东部。
在人口稠密的平原上,交通线路呈状分布,为了减缓道路坡度,山区公路多呈“”字形或开凿隧道;平原交通线路造价低,山区的要高得多。
交通线路要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尽量少占耕地,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在山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要迂回前进。
如呈“之”字形。
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交通的首要因素。
二.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②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如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率增加了2%~4%,亚洲和非洲的干旱频率都有所增加③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的改变。
如果气候变暖的趋势得不到遏制,到2100年,世界有三分之一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环境而灭绝。
④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
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⑤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以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选择题
1.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的形态多呈( )
A.点状B.团聚型
C.条带状D.放射式
解析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如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地形平坦广阔,村落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答案 B
2.我国南方村落多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湿润B.平原面积小
C.文化背景D.沿河流伸展
解析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伸展,平面形态多呈带状,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少。
答案 D
3.我国的古村落遗址大多坐落在河谷阶地上,主要考虑到了( )
A.土壤及气候的影响B.水源及地形的影响
C.水源及土壤的影响D.地形及气候的影响
解析河谷阶地处地势较高且离河流较近,有利于取水、灌溉,也不易受洪涝威胁。
答案 B
4.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时首选公路,原因是( )
①公路施工难度较小,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②公路可能最大限度地连接聚落,方便出行③公路运输速度快,运费低④公路运输投资小,运量大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②
解析在山区修建公路比修建其他运输线路(如铁路)施工难度小,公路对各种复杂地形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尽可能多地连接居民点,方便出行;但缺点是运输量小,运费较高。
答案 D
5.如图是我国某地区水系和铁路分布图。
该地区铁路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基本上( )
A.沿山谷延伸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D.沿经纬线延伸
解析该地区河流支流多,支流汇集区域为河谷地带。
答案 A
读塔里木盆地图,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分
布在冲积扇的中下部。
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
据此回答6~8题。
6.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 )
A.山间低地B.山谷地带
C.盆地中部D.山前冲积扇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能力。
从图中直接读出,城镇沿山前冲积扇分布,原因是该处有高
山冰雪融水。
答案 D
7.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上看呈( )
A.网状分布B.“之”字形分布
C.线状分布D.环状分布
解析交通线应布局在有水源的绿洲,因为该处有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地带,故交通线成环状分布在盆地边缘。
答案 D
8.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
C.水源D.土壤
解析由6、7题可以得出,影响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为水源。
答案 C
我国北方地势平坦、平原相对开阔;南方地形复杂,多丘陵山区。
据此回答9~11题。
9.下列关于我国北方村落规模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较大
B.一般较小
C.大小不一
D.与村落居住人数关系密切
10.下列关于我国北方村落格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对分散
B.呈条带状
C.呈团聚型、棋盘式
D.与村落居住人数关系密切
11.我国北方村落聚居的人口与南方村落相比较( )
A.一般较多
B.一般较少
C.多少不一
D.与村落的格局有关
9~11.解析我国北方多平原,地形开阔平坦,河流较少,故村落一般规模较大,且呈团聚型或棋盘式分布,而南方,多丘陵、盆地且河网密布,地形受到分割,联系和耕作不便,村落规模小,但数量较多。
答案9.A 10.C 11.A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遗迹分布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区域,而西安半坡聚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位于西安城东六千米,呈南北略长、东西较窄的不规则圆形。
读图,回答12~13题。
12.半坡氏族部落聚落分布的规律是( )
A.平原及河流两岸
B.山前冲积扇及山坡
C.山麓地带的河流两岸
D.沿河及山麓地带
解析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半坡氏族部落聚落具有沿河及山麓地带分布的规律。
答案 D
13.影响半坡氏族部落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是( )
①交通②地形③经济④气候⑤水源⑥土壤
A.①③⑤⑥B.②③④⑤
C.②④⑤⑥D.①②④⑥
解析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自然条件成为影响聚落布局的主要条件。
答案 C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新村镇建设选址时,一般不能选择①处,因为( )
A.处于阴坡,光照条件差
B.离河流较远,取水不方便
C.位于山脊,风力太大
D.处于河谷、临近陡坡,受山洪和山石威胁
15.②、③两村镇间计划修建一条公路,图中四个规划方案中,从交通安全、建设成本及施工难度方面比较,最利于建设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14~15.解析第14题,村镇选址除考虑地形、交通、水源等方便生产和生活的条件外,还要特别注意居住安全,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处位于河谷底部,容易受到水灾影响。
第15题,四种方案中,虽然甲方案的公路路程最长,但基本沿等高线建设,地形起伏小,从交通安全、建设成本及施工难度方面来说,比其他三种方案更有建设优势。
答案14.D 15.A
二、综合题
16.读我国华北平原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表示乡村聚落。
其发展的主要有利因素是靠近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和________,地形以平原为主。
这样的聚落一般可顺河道伸展成________状。
(2)A、B、C三个聚落中,有可能最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________,因为那里________便利。
答案(1)河流供水交通带
(2)B 交通
17.读某山区交通线与居民点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公路AH段线路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其目的是为了避开________。
(2)公路AQB段线路大体上是沿________分布,它与APB方案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________。
(3)一般来说,在山岳地区修建铁路和公路时,人们通常优先修建________,在线路选
址时,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____________。
答案(1)呈“之”字形分布陡坡
(2)等高线坡度小,工程量小
(3)公路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18.读某历史名城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老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老城区中①区域和②区域形成较早的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
(3)老城区的形态大体呈______,这主要与______有关。
(4)新城区出现主要是受什么区位因素影响?
答案(1)河流矿产资源(2)①早期城市大多沿河分布,河流能为①地提供生活用
水,且交通运输便利。
(3)带状河流(4)铁路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