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秘注道德经释义中的修道思想-天人研究总院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10
吕祖《道德经》释义(道经10-18)【纯阳真人吕洞宾祖师释义】吕祖《道德经》释义兴南子点校载营魄章第十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吕本中,问句后无诸“乎”)此章体道之实。
周遍内外,使魂魄成真,一团性光内照,无中寻有,以乐天真,抱真一道,而永住黄房,如婴儿,无知无识田地,返其太无之始,以涤除瘴魔,保我无极大道,以合天地,方得爱我真一之元,治复我身心,并一切凡想,无放于外,才能开其天门,闭其地户,以养我一团太和之气,上合天之清浮,下合地之重浊,中澄我之身心,不空我本来面目,方得自明其明,自复其复,一点阳神,周遍六合,通天达地,无所不照,无处不普,才为真人,于是生之气,蓄之神,生气于无为之中,冥冥忘忘,为之而不恃其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故长生,而天地神明,所以玄之又玄,无处主宰于我,是谓玄德。
不由天,不由命,而由我,一点道心,谁能似此?全德全玄,而不改神也,仙也。
三十辐章第十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此章要人外静而内动者也。
车乃载重,腹内轮转之物,从举步至千万里,其形隐若泰山而无可憾,听其腹之转动,若周天移星换宿,周而复始,此阴阳变化之枢机,而车不知己之动,随轮之转也;埏埴,乃土之平,而无造作之功,听其自然,随人造作以为器,借水火以成形;室乃人之居,若不开牖,其室不明。
三者,车不知为车,听其辐也;埏埴不知其为埏埴,听其器也;室不知其为室,听其牖也。
辐乃车之黄庭,器乃埏埴之黄庭,牖乃室之黄庭;车无辐不行,埏埴无器不用,室无牖不明,人无中宫不生;辐坏车敝,器坏埏埴亡,牖坏室崩,中宫坏气断;车修辐,埏埴修其器,室修其牖,人修其中宫。
此四者,当无以为车、为器、为室、为人,既无为,将何修之?故“有之以为利”,有利必死,“无之以为用”,无用必生。
《道德经》全文注释,真是好!2015-10-06江湖第一章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高下相倾)、音声相和(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不尚贤(不刻意招贤),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道冲(道似一个器皿),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渊兮(它浩瀚无边啊),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xx祖师《xx》解xxxx镌xxxx解序玄元道祖,为无始之至尊,代分身而启化,函关初度之年,紫气东来,青牛寄迹,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令尹真人,其书推本于声臭之原,旁及乎物理之变,体用本末,盖綦详焉。
秦汉而还,代有著述,惜多扭于肤见,偏泥立文,昧厥源流,指为惝恍,句读之不明,岂细故哉。
予叨逢道化,证位清虚,深悼末学,游谈各分,门户仍伪,锺谬致误,来兹不惮,亲为厘订,以祛千载之疑,虽无上妙奥,非文字所能毕宣,而精一渊源,即此书堪为典要,得其义而大其传,是予之厚望也,夫是予之厚望也夫。
端平三年五月午日纯阳山人谨序。
重刊xx解叙乾坤未剖,氤氲混融,浑浑瀹瀹,莫名其始,是天地万物之原,即无极太极之妙也。
迨无相摩相荡,乃奠两仪于斯时也,混元一气,诞瑞锤灵厥惟。
太上道祖,缘其先天奉天,不今不古,随时变化,更姓易名,以神奇之妙诣,常阐教而分真,住世留踪,隐显莫测,所以历代以来,儒者罕究其故,夫子云乎: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云而上青天也。
呜呼!尽之矣,《道德经》,五千言总贯天人万物之理,直抉于穆清密之机,秦汉以来,识者甚少,兼忘本逐末之流,偏枯附会之辈,谬解虚无,妄相诟病,讵知言各有当,道无二端,清净自然,乃纯一不己之极致,《中庸》:渊渊浩浩,无臭无声。
词异旨同,均言性体,世儒谈理,或专倚于寂,言事则偏于形乌,观夫一本万殊,异用同原。
太上德合无疆,不可以寻常肤见窥测也。
沅幼从庭训,即受此经,每苦扪烛测蠡,未宣要,丙辰下第,西归道出,,留侯庙下邂逅静一老人谭次界,以《道德经解》,予受而读之,如启琅环而遗身世也。
独念儒服缁流,各是己见,黄老六经,自昔分门,安得胥天下而悉读。
纯阳此书也哉,因不揣冒昧,公诸梨枣,俾知老子德盛化神,不废人纪,可以廓清谈伪,托诸说之谬,若夫立功妙典,即是存养微言,符录丹章,用驱阴阳,炎疹苟属,解人必能辨其真伪,又无俟沅之蝶蝶也。
嘉庆十年岁次乙丑广都刘沅谨识。
重镌道德经解序一理也,天地人共由之,故曰:道体诸身为德,道外无人,远人非德,《道德》以义理言,固非泛辞也。
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原文与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其作者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道德经探讨了人类存在和处世之道,对于道家思想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道德经的原文出发,解析其中的道家思想。
1. 道家思想的基本原理道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道”,即宇宙万物的根源和统一。
道经常被描述为“无”,即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又无可限制。
这一思想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序篇)。
这意味着道不是可以被言说或命名的,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是不可思议的存在。
2. 道家思想的实践原则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提倡无为而治。
这并不意味着不做任何事情,而是通过顺应自然的规律,以无私的态度去面对事物。
道德经中强调:“去彼取此,以为天下式”(《道德经》第二章),意味着要摒弃功利之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然。
3. 道家思想的均衡观念道家思想强调平衡和谐。
道德经提倡不偏不倚,应对万物采取平衡的态度。
例如,“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道德经》第十章)。
这意味着要保持身心的平衡,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在的宁静。
4. 道家思想的反思与返璞归真道德经中经常强调反思和返璞归真的重要性。
通过反思,人们可以洞悉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返璞归真则是摒弃繁杂的欲望和妄念,回归到最本真的自我。
例如,“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这意味着要从表象中看到本质,从多样中找到一致。
5. 道家思想的自然观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道德经中强调“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这意味着要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单纯,回归到自然的状态。
同时,道德经也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五章)。
这意味着人应该顺应地球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原理和观念。
通过对其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吕祖《道德经》释义(德经46-54)【纯阳真人吕洞宾祖师释义】吕祖《道德经》释义兴南子点校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天下有道。
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
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
知足常足。
此章要人收伏心意,而不外馳底意思。
外講者。
天下有聖君賢臣在位者。
秉公心立正意。
則百姓得以安康。
馬字改箇心字看。
外面用世也要心。
內面修己也要心。
外面心不正。
則天下不治。
內面心不虛。
則我不能久。
謂之走馬以糞。
糞字改做箇苗字看。
舉心動念也。
苗字改做箇念字看。
不動念。
何以走馬。
奸臣僮印V页夹⒆印Ax夫節婦。
暴君污君。
仁君聖君。
皆從心造。
此走馬也。
念不動。
心亦不動。
念動則心生苗。
心生苗。
謂之以糞。
此在心內講。
善惡俱從心出。
天下無道。
戎馬生於郊。
此二句在外講。
天下無道時。
亂政多出頑風壞俗。
皆是在上者心馳於外。
貪之求之。
蓋不由己。
而心去矣。
心去。
惡心生而多欲。
焉得無罪。
有罪必死。
因多欲所招。
惡心生而不知足。
不知足。
烏得無禍。
有禍身必亡。
因不足所招。
惡心生而欲得。
欲得烏得無咎。
有咎身必故。
因欲得所招。
皆不知足故矣。
故知足者。
無罪。
無禍。
無咎。
如此之人者。
知足常足。
知足者。
大而常足天下次之常足一國。
再次常足一家。
至小常足一身。
類而推之。
知足天下治。
知足謂之天下有道。
不知足。
謂之天下無道。
知與不知。
皆出於心。
太上故以馬譬之此外講也。
天下者。
是我之一身。
有道。
是一炁混然。
走字。
改箇去字看。
馬字。
作箇心字看。
糞字。
是寂然不動。
走馬以糞。
去心寂然之意。
我之身。
一炁混化。
寂然還空。
者教做天下有道。
天下無道。
是心性不定而亂馳。
郊字。
心境也。
戎馬。
是野心也。
或存者裏。
或想那裏。
戎是操軍之馬。
無休息終日搬弄。
而作有為。
不歸清靜。
俗語云。
終日盤算。
是此也。
心不閑。
謂之無道罪字作病字看。
可欲。
是欲不死也。
終日盤弄而求長生。
殊不知反生病也。
不欲則不病。
故罪莫大於可欲。
禍字作箇死字看。
今日貪。
明日求。
日夜無寧。
有限陽氣。
日漸耗光。
道德经道家思想解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瑰宝,是一部集道家思想精华的文献。
它由老子所著,内容曲折深奥,包含了关于道、德、无为、自然等重要概念。
本文将通过解读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揭示其中蕴藏的哲学智慧。
道家哲学的根本观念是道。
道家认为,宇宙的本原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自然而然的发展规律,被称为“道”。
道是宇宙的根源、本体,是一切存在的外化形式。
在《道德经》中,道被描述为无名、无形,无可言说的存在。
它既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观念。
道家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德经强调了宇宙的整体性和自然的规律性,提倡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曾言:“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句话强调了宇宙的无限性和人应当保持谦逊、不自满的态度。
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无为而治”。
无为即无为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它不是指不做任何事情,而是指参与自然的自发性流动,尊重事物的本然。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个体应当摒弃欲望,不为外在物质所动,追求内心深处的安宁与和谐。
唯有无欲无求,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道德经中还提到了德的概念。
德即是道德,指人们应当追求的正确行为准则。
道家认为,人应当以道为准则,从内心追求自我教化,而非受外界道德规范的束缚。
德的培养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一个人只有修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与道相合。
道德经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深远意义。
它告诉我们,人们应当尊重自然、顺从自然的规律。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功利和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内心的修炼和自然的秩序。
如果我们能够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学会无为而治,尊重自然规律,保持谦逊和宽容,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与有序。
综上所述,道德经是一部哲学经典,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
通过解读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我们可以了解到道家哲学关于道、德、无为、自然的重要观点。
道德经教导我们尊重自然、追求无为而治,修养自己的品德,以期达到个体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学《道德经》:道家天⼈合⼀的⽣态思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性共识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态系统的破坏也成为⼀个不争的事实。
⽣态系统破坏导致了空⽓污染、⼟壤污染、⽔污染等都严重影响着⼈们正常的⽣活,并且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对越来越严重的⽣态危机,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学者将研究⽬光转移到中国古代哲学,试图找到与当代发展的共通点,来给予社会发展⼀些有益启⽰。
⼀、天⼈合⼀思想的内涵道家哲学强调的是⾃然,从根本上来说,道家天⼈合⼀思想也是探究⼈与⾃然关系的思想。
道家天⼈合⼀思想是⼀种和谐的⽣态观。
它提倡的是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就与当今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点类似,⼩到个⼈事业顺利,家庭幸福和睦,⼤到期望风调⾬顺,国泰民安。
不难看出道家思想提倡通过认识⾃然规律来与⾃然和谐相处,从⽽达到天⼈合⼀的⽬的。
道家天⼈合⼀思想是⼀种知⾜寡欲的价值观。
⽼⼦曾说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他认为因为⼈与⼈之间的各种纠纷⽽导致了⼈的欲望,⽽⼈在追求欲望的时候并不会因为这个欲望得到满⾜⽽停⽌下来,这样对某种事物的过度追逐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会给⾃⼰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所以道家强调知⾜寡欲的经济观,不要盲⽬的去追逐个⼈的欲望,⽽要克制⾃⼰的欲望,懂得知⾜,这样才会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
道家的天⼈合⼀思想蕴含了⼀种出世的精神,⽼⼦和庄⼦都是代表道家出世的重要⼈物。
他们认为⾃⼰没有办法去改变社会的⿊暗,就只有脱离社会,即⽤出世的⽅法来解决⼊世的问题,以旁观者的⾓度来观察分析社会问题。
⼆、天⼈合⼀思想的基本特征道是道家天⼈合⼀思想的逻辑前提。
在⽼⼦看来,道的含义可分为三层:⼀是宇宙⽣成的动⼒和本源是道,万事万物存在于道,这样⼈与⾃然都有了同⼀性。
⼆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道,⽼⼦通过研究⾃然规律来研究⼈与⾃然、社会的关系。
三是⼈们应该效仿和遵循的规律也是道。
“道”的法则来源于⾃然,所以世间万物应该遵循的法则也是道。
吕洞宾解道德经道可道章第一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道、由也。
道、言也。
道本人所共由。
然非常說所能盡也。
名、稱也。
道以名顯。
故可指名。
然非常稱所可泥也。
無名即無極。
有名即太極。
物所自來。
曰始物。
所含育曰母。
故常無。
欲以觀其妙。
常有。
欲以觀其竅。
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無欲、主靜之時。
有欲、動察之機。
觀、內視也。
妙以虛靈之用。
而言同出於先天。
因事而異名。
玄幽微之意。
玄之又玄。
中庸所謂隱也。
眾妙之門。
易所謂乾坤。
其易之門也。
知美章第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美惡質之成於天者。
若不善事之成於人者。
已止也。
知美與善之所以為美善。
則自不為惡與不善也。
有無、以生化言。
難易、以事功言。
長短、以器為言。
高下、以地勢言。
六者自然之理勢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離。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作、興起也。
不離、不離道也。
生、生成。
有、有迹。
為、振作。
恃、矜誇也。
弗居、功成身退如堯舜是也。
不去、長保其美善也。
蓋惟聖人知美善之所以為美善。
是以恭己無為。
不言而信。
萬物風動咸協於中。
被生成而無其迹。
勤化導而化其矜。
迨夫功成身泰。
可以棄天下如敝屣。
而天德之在我者。
固無加損也。
不尚賢章第三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
使民心不亂。
尚、相誇尚也。
難得之貨、謂非己有而必欲得之者。
可欲、聲色臭味之屬。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
實其腹。
弱其志。
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
則無不治。
夫知俱去聲虛、虛靜。
實、誠實。
心者神之舍。
腹者氣之府也。
弱、專氣致柔。
強、剛健中正。
無知不自恃其知。
無欲能克其欲。
不敢為、不敢妄有所作為也。
為政以德。
則無為而無不治。
道沖章第四道沖。
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
似萬物之宗挫其銳。
解其紛。
吕洞宾秘注《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此章克己修为,笃慎自守,和怨于人,而不自取之也。
和怨于人,必有余怨,安可为克己笃慎者也。
善修己者,自潜自固,不亲于人,如是可以为善矣。
一亲于人,则有怨于人,不亲则不怨矣。
如是不和大怨,庶可以为善乎。
和者,偏爱也,偏亲也。
不偏着中,则无余怨矣。
是以圣人修己,如此无偏无斜,而执左契,责己而不责于人。
惟有德者,司其契矣。
无德司彻:不与上天同德,故司彻矣,契者,普偏也。
天道无私,普偏而无亲;人道偏倚而亲爱,故有余怨。
人能体天之无亲,不偏不倚而执中,常存普偏之心,与天同善矣。
天道无私不亲,无余怨而常善,故常与善人同矣。
道君之意,教人内秉中和,外安磐石,不偏不倚,无爱无亲,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故无和大怨而无有余怨、可以为善,而同天之无亲也,惟圣人能司其契者能之。
与天同德矣,故常与善人;道与天合矣,故无和大怨而无有余怨者也。
无他,不言不动,无视无听之谓也。
吕祖解《道德经》心得7长生是个千古的误会,多少帝王的长生梦不是都破灭了吗?神仙不是也都不在了吗?抱歉,老子是在道上说的长生,吕祖是在虚灵元神上说的,一滑到理性物质思维的泥潭,就是全然的误会。
在此误会上的追求,当然是背道而驰。
道就是虚无,是宇宙中惟一长生的○,而人体内的一灵真性,就是道在人体内的代言人,在有生之年和这个代言人见面,就可以摆脱生死的困局。
《道德经》原文天长地久章第七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吕祖解经摘要:此章因禀公而无私存。
以无声而生,故能长且久,在于不自生,以听万物生育,随天地之气感之,随其萌败,故不耗天地之元精,方能长生。
先外我之假身,而存我之真形,无他,乃一静而存。
无私于物耶?天地以无私而开,人以无私而合,天地无容心以感万物,圣人效天地亦无容心而抱全真,总不过要人心合天地。
天地以清虚之气而转周,圣人入清虚之气而运动,天地能长久。
故能成我无私之私,以静而守我真形,待天地反复之时,而我之真形无坏,此所人天长地久,圣人合天地而长存,只是无私心于物,存无声无象于身,其真乃成。
作者心得:天地长久的奥秘是无心而生,不为私也不为公,没有公、私的分别心。
一片虚无,虚生万有。
该生自然生,该灭自然灭,不干预,不策划,只是广大包容。
人也该效法天地,顺自然而为。
有念有为都需要能量支持,消耗的都是元精,元精的数量决定人的寿数。
关掉后天意识,元神自动会领悟一切。
元神动元精就长,人体能量充足才健康安宁。
天地因无心而有炁,炁生万物,永恒长存。
人若无心则见自性真人,进入胎息,获得天地永恒长生的炁。
因此,长生的主体是天德地炁。
得这个炁,积累这个能量,养育无位真人,像飞船上天,用能量的爆炸,把真人送出体外,再把肉身完全炁化掉,让体内那个长生的真人,得到真正的永生,吕祖就是去的了生命的最高成就的真人。
人从一出生就走向死亡,生死在每时每刻地交替发生着。
吕洞宾秘注《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此章是用默以归于不言,而心神领会其至道之妙。
用意如茧,止存其性而不知其身。
天地乃至高至厚,居无德之体,恩泽布于万物;而无施仁之心。
不仁:是天地无容心,以仁施万物,万物得天之太和,故生之育之,长之成之,此天地仁也,乃天地容万物而万物感天地化育之德,不有形迹,是上德不德,上仁不仁。
不仁处,正是为至仁也。
天地以不仁长存,修身之圣人,效天地之不仁,运化育于一身,百姓指一身而言之,非他,是我之意也。
身为国,心为君,意为民。
心以无为化身,意以无为守法,如此是仁也。
冥冥之中,不见施仁,是圣人效天地上仁不仁处而修己,故乃以百姓为天地之刍狗。
天地不仁,无声无臭,高也明也,博也厚也,此天地之仁也,而万物感之,不见其仁,此所以不仁处,而仁大矣;此所以不见仁,而仁宏矣。
此是天地之修,亦是天之橐籥。
为天地尚以无为橐籥,为人修身,可不效天地以无而为橐籥?天地之间,无何以修省,其犹橐籥,而以无为为之乎。
是以修身,用虚而不屈,强为之名,用虚以修省,领虚之美,得虚之妙,无处强名,无处强道,虚之极而动方生,一动愈出,美而愈知其妙,到此难言矣。
多言而无可言,故数穷,不如知我之美,会我之妙,抱我至中至道,而守我冥忘之理,常存真一之气,以乐天真,岂不谓圣人修身,效天地不仁也哉! 虚之理妙矣,天地之不仁,仁矣,玄玄乎至大至刚也。
本文由无忧谷分享,群文件中还有我们分享的许多修炼典籍,需要的话,可以加入我们。
吕洞宾秘注《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此章申言何也?恐人易看,不留心穷究,故复按也。
请其旨,要人到上德不德,情欲尘心,一亳不着,希圣希贤念头,一毫不染,尽忠尽孝底意思,都不存亳厘之念,到无为地步,是此旨也。
何为绝圣?忘神入太虚。
何谓弃智? 忘忘于空。
何谓民利百倍?无为后,诸气化淳,听其自然,谓之民利百倍。
何谓绝仁?冥中更冥。
何谓弃义?除意归仁。
何谓民复孝慈?入无为,到了捉摸处,不知己快,不知己乐,听其化生,谓之民复孝慈。
何谓绝巧?不自作了然而生枝叶,恐聪明反被聪明误。
何为弃利?不生贪求,恐求盈而反溢也。
何为盗贼无有?不聪明,不求盈,而无害生,谓之盗贼无有。
何为此三者?虚空灵是也。
何为以为文? 不粉饰造作,自作聪明,而求盈。
何为不足故令有所属? 以中求中,为之不足。
以中求中,不盈不溢,常常冥忘,不待去求,而自令有所归。
何为见素?不彩之文之。
何为抱朴? 不粉之饰之。
何为少私?不贪之求之。
何为寡欲?不盈之溢之。
总归纯化无育底地步,合于无极之始,反归于空,乃申明上章之意也。
本文由无忧谷分享,群文件中还有我们分享的许多修炼典籍,需要的话,可以加入我们。
吕祖秘注道德经心传读后感
而且这本书还让我对修仙这个事儿有了新的看法。
以前觉得修仙那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事儿,遥不可及。
但是在吕祖的注释里,修仙好像更多的是一种对自我精神的修炼。
就像是要把自己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杂草拔掉,让内心的小花园变得干净又美丽。
这可不像电视里演的那些飞来飞去的神仙,而是一种实实在在可以去努力的方向。
比如说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加纯净,这些都是在修仙的道路上的小步伐呢。
再说说吕祖注释里的那种幽默和风趣。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忍不住笑出声来,你能想象吗?一本这么古老又充满智慧的书,还能读出幽默感。
他在解释一些难懂的句子时,就像在给你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让你在笑的同时就把那些道理记住了。
这就好比是把苦药裹上了一层糖衣,吃起来就不那么苦了,还能把药效给吸收了。
不过呢,这本书也不是那么好读的。
有些地方就像是走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一不小心就会迷路。
但是一旦你走通了一段路,那种成就感就像是找到了宝藏一样。
有时候一个句子我得反复读好几遍,每次读都会有新的理解。
这就像吃那种越嚼越有味道的口香糖,开始觉得平平无奇,嚼着嚼着就发现有好多不同的味道冒出来。
吕祖秘注道德经心传读后感
你看啊,道德经里那些玄之又玄的话,像“道可道,非常道”,本来就够让人挠头的了。
吕祖的注释就像是一个贴心的导游,拉着你说:“兄弟,我来给你讲讲这到底是咋回事儿。
”比如说,他在解释道的时候,会用一些很形象的说法,让你感觉道不再是那种虚无缥缈、摸不着头脑的东西,而是像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就像空气一样,你看不见它,但你一刻也离不开它。
而且,我发现吕祖的注释还带着一种独特的“仙气”。
他不是干巴巴地给你解释字面意思,而是好像把自己在修仙悟道过程中的那些心得体会都融入进去了。
这就好比是一个大厨,把各种珍贵的调料都放进一道菜里,让这道菜变得超级有味道。
读着读着,我都感觉自己好像也跟着沾了点仙气,看世界的眼光都有点不一样了。
不过呢,这本书也不是那么好读的。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就像一个小毛驴拉着大车,有点吃力。
那些深奥的哲理、复杂的注释,就像一团团迷雾,需要我慢慢去拨开。
但是呢,当你好不容易理解了一点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就像在游戏里打败了一个超级大BOSS一样。
老子道德经注释的修养思想《老子道德经注释的修养思想》老子的《道德经》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修养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心灵的净化以及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老子强调“无为而治”。
这并非是让我们消极怠工、无所作为,而是指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去追求,不妄为。
在个人修养方面,意味着不过分强求,不强加自己的意愿于事物之上。
比如,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过分焦虑结果,而是专注于当下的努力,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节奏。
这种“无为”的思想,能让我们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压力,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老子还倡导“知足者富”。
这里的“富”并非仅仅指物质财富的充裕,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富足。
懂得知足,就不会被无尽的欲望所驱使,不会陷入贪婪的泥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人们不断追求更多的金钱、地位和名誉,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当我们学会知足,珍惜已经拥有的,便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点滴幸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柔弱胜刚强”也是老子修养思想中的重要观点。
水是柔弱的,但却能水滴石穿;小草看似柔弱,却能在风雨中顽强生长。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不必总是争强好胜,有时候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保持谦逊和温和的态度,能够化解许多矛盾和冲突,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具有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的品德,它总是流向低处,处于众人都不喜欢的位置。
这启示我们要有像水一样的胸怀,无私奉献,不图回报。
在与他人相处时,多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致虚极,守静笃”则是对内心修养的要求。
让心灵达到极度的虚空,坚守住极度的宁静。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中,我们的内心常常被各种杂念所困扰,难以平静。
通过冥想、反思等方式,清除内心的杂念,回归到宁静的状态,我们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做出明智的判断。
老子还主张“少私寡欲”。
减少个人的私欲,能够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纯净。
吕祖解《道德经》心得14这个道,千人说,万人说,只是《道德经》的注解到1949年的版本就数不清。
惟有吕祖说得实实在在,黄元吉解得明明白白。
凡事都有个纲领,纲举目张。
不然浩如烟海,从何下手才是正道,这一章描述道的样子,告诉我们从原始一炁入手,它才是纲领。
因此,胎息是入手的功夫没错。
身体没有见到原始祖炁,怎么能知道老子说什么呢?所以那些文字解老子的书真的是不沾老子的边儿,却在纸质媒体、电视媒体上流行。
《道德经》原文:视之不见章第十四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吕祖解经摘要:道不可以色声力求之。
道之渺矣,岂能见乎?惟夷夷然自见道之奥矣;岂能闻乎?惟希希然自闻;道之去矣,岂能得乎?惟微微然自得。
见于内,闻于内,得于内,精一而见,气一而闻,神一而得,方为混一。
上达于天,下达于地,中合于人。
要体此理,究其奥,通其玄,会其无中之有,三家合混初之体,如痴中知痴,醉中知醉,方乃见乃闻复乃得,绳绳然而专心精至,不落顽空,才有真象出现,是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本真一出,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何有实状?何有实象?古之道者,以身合天,以德合天,以心合天,三者既合,是为真道。
倘或苟能知古人,体元始之初以修身,如是者,乃见乃闻乃得,是谓修道之纲纪。
知内寻知,息内寻息,意内寻意,心内寻心,耳内寻耳,目内寻目,言内寻言,行内寻行,动内寻动。
苟如是,皆可上冲。
作者心得:夷,无色。
希,无声。
微,无形。
诘,追踪。
皦:光明。
绳绳,绵绵不绝状。
道纪,道之纲纪。
道的纲领就是真一之气。
心通窍于目,目藏神,肾通窍于耳,耳藏精。
若目有所见,耳有所闻,都是后天有形有色有声之精气神,只可以成形,不可以成道。
五根内敛,胎息凝神一处,五气朝元,得一者万事毕。
道德经第七章注释:吕洞宾、黄元吉、任法融注本和苏华仁道长解析视频合真堂整理《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要旨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公认为“东方圣经”。
老子《道德经》是揭示宇宙天地人万事万物变化规律高度浓缩的“百科全书”。
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其内含的哲学思想与丹道养生之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达到身心康寿、事业兴旺、天人合一的成功法宝。
老子《道德经》问世以来,注释者不可胜数,但真正理解掌握其精义者稀之又稀。
究其原因,真如中国道学真人吕洞宾祖师所言:“非修者不能传。
”基于此,我们特精选吕洞宾祖师的老子《道德经》秘注本敬呈给大家,吕洞宾秘注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行家评价甚高,尤以中国太极拳祖师张三丰为最,其用诗赞曰:“多少注家推此本,宝函长护镇昆仑”。
每晚8点跟大家共同研习道德经,以吕祖注解道德经为底本,同时参证黄元吉、任法融两位道长的注解。
我们建立了吕祖注解道德经学习群,每天发送学习内容,包括苏华仁道长解析道德经的视频,大家共同诵读,共同学习。
老子道德经每一章都是讲丹道修行的!请见苏华仁道长解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吕祖注释《道德经》第七章此章因禀公而无私存,听其物之消长,随其生也,杀也,无容心于物,以静治之,天之职盖,地之职载,以无声而生,故能长且久,在于不自生,以听万物生育,随天地之气感之,随其萌败,故不耗天地之元精,方能长生,是以圣人体天地而修吾身,先以静御气,后以精养身,无身不成道,有身不归真,先以静而抱真,后以后天而养身,才是后其身,而身外之身方得,先外我之假身,而存我之真形,无他,乃一静而存,无私于物耶?天地以无私而开,人以无私而合,天地无容心以感万物,圣人效天地,亦无容心而抱全真,总不过要人心合天地,天地以清虚之气而转周,圣人以清虚之气而运动,天地能长久,圣人法天地,不能长存,无是理也,故能成我无私之私,以静而守我真形,待天地反复之时,而我之真形无坏,此所以天长地久,圣人合天地而长存,只是无私心于物,存无声无臭于身,其真乃成。
《道德经》吕洞宾注释本:人之生章第七十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刚。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注释:此章教人惜气内敛,藏神内用,中和修身,无为养道。
人乃寄天地中一物耳,物有长久者,有速败者。
人之生也死之门,死也生之户,人秉天地之秀,得阴阳四时之气,感父母乾坤之精,皆是一派中和之气,生而为人,养而成体,长而成形,得道以成仙,失道以为鬼,俱在和与不和之间,在己之修为而已,己之修为,其柔弱也,故生;其坚刚也,故死;于是方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刚,无他,在于中和二字之间。
人生柔弱者,外则能保身,内则能炼神。
坚刚者,外则能杀身,内则能死神。
人之修行譬如藏物,封固坚者,无风雨霜雪之苦,故长存。
露于外者,有日晒夜露之苦,故败之。
人若体此修身,中和惜气平等敛神,死生二路,在我之柔弱刚坚之中,其柄在我不在天矣,人若有为者,强而行之,是用心用意,坚执刚勇,一头行去,无返避之心,谓之其死也坚刚。
人若无为者,忘心灰意,听其天然,不假修为,道自混元,谓之其生也柔弱,苟能体此行之,则生而不死,不能如是,则死而不生。
去其坚刚,忘其柔弱,则不死不生。
草木万物之生也柔脆,万物之中,无不中和,言其不行不动,不睹不闻,不言不食,感天之雨露,得地之和气,无风折之,春夏长于外,秋冬敛于内,故来春尚有生气,谓之柔脆。
其死也枯槁,言其可玩之材,可用之质,人之爱也慕也,不能忘情于他,故遭人取之,因他之美质,故枯槁矣,又一等不得天地之气,又无雨露之施,日暴之,风折之,不枯已槁已而何。
譬人之不修,譬人之丰衣玉食,功用于外,不修于内,万物之枯槁,由人之死而不生。
人之死而不生,由万物之枯而槁矣。
二理一也,只在和与不和,闻耳,和者,退也,无用也,无材也,无心无意也,无物无形也,一团混元之气,敛神惜精之谓也。
嗟夫,柔弱者生之徒,坚刚者死之徒。
是以客气胜和,有为害中,心意使之然也,谓之兵强则不胜,木者和之根,中之苗,根苗中和,内外共敛,谓之木弱则共之。
呂祖秘注《道德經釋義》中的修道思想12/16~18/ 2016 版本劉見成(正涵)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
─張伯端《悟真篇》道德五千隱玄機,流傳後世度群迷;後來有福得逢者,學佛成仙希聖基。
─清《七真天仙寶傳》一、引言:飛鸞靈傳濟世玄呂洞賓純陽祖師素有「玄門觀世音」之美譽,蓋言其道濟天下,德施蒼生,妙運神通,飛鸾降世,隨緣說法,普事利民,慈悲顯化,千年不絕。
1呂祖之名與其師正陽真人鍾離權並稱,號鍾呂。
秦志安《金蓮正宗記》中盛讚鍾呂曰:「自古得道神仙數甚多矣,然而鍾呂之名獨顯於世,雖樵童牧豎,婦人女子皆知之者,何也?蓋慈悲之心,接物利生,無所不至,感人之最深耳!」芸芸眾仙,「鍾呂之名獨顯於世」,蓋其慈悲之心感人最深,而呂祖之盛名猶甚其師。
《道德經釋義》乃純陽呂祖飛鸾降神扶箕(乩)之作,前輩學者許地山先生曾對扶箕做過專門研究,其所得結論是:「扶箕並不是什麼神靈的降示,只是自己心靈的作怪而已。
」2依此結論,他將扶箕視為一種純然的迷信,一點也不足取,這也就是為何他將此專書取名《扶箕迷信的研究》,特別加上「迷信」之原由。
然就修道的觀點來看,許地山先生的結論不只偏頗也不透澈。
1劉體恕彙輯《呂祖本傳》中無我子敬贊曰:「道家之有孚佑帝君,猶釋家之有觀音大士也。
世尊無為,而其法興於大士;太上無為,而其法興於帝君。
雖證位天上,猶出入人間,度人無量,殆與聖人之欲萬物各得其所者同。
故天下萬世,聞者莫不興起,其願力至為宏遠矣。
昔世尊於楞嚴會上,選大士為諸佛中圓通第一;若呂祖者,其亦圓通第一也哉。
」(蕭天石主編,《呂祖心法傳道集》,自由出版社,1998,頁103。
)2就道法口訣的傳承而言,既有「親傳」亦有「靈傳」。
「親傳」是指現實中師徒之間的親授傳承;「靈傳」則是仙真與修士之間通過托夢、通靈或扶箕降筆等非常方式的傳承,此為上聖高真神授,即所謂的「仙人指路」。
宋張伯端《悟真篇》云:「夢謁西華到九天,真人授我指玄篇。
」;明陸西星感呂祖降其草堂,著《三藏真詮》記其過程,開丹道東派;清李西月感得呂洞賓、張三豐相繼降臨授其丹法,後開丹道大江西派;呂祖降神飛鸞而授世間《純陽三書》等等道經;此皆道法靈傳之著名事例。
師尊亦曾回憶:「民國廿八年已卯之春,煙霞繚繞,炁氣絪縕,天帝降臨清虛妙境虛皇古洞,諄諄詔諭極初窮究天人之學,參悟孙宙境界。
」3此亦靈傳之事,而在更早之前的民國二十四年,是時涵靜老人於西安開辦第一期導師訓練班時,於睡夢中與純陽呂祖靈交,而於次日拜謁於西安祭奉呂祖之八仙庵道觀,獲呂祖授贈《鍾呂傳道集》,此中道緣實不可思議。
4故師尊乃尊純陽祖師為其「渡師」,並有〈頌渡師純陽祖師〉詩以誌此殊勝因緣。
5修道者煉己達到一定程度,似乎都會經歷靈傳之奇遇,獲得無形進一步的指導點化,而有道功、境界之進一步突破,這確是不可思議之玄妙事,不宜簡單地以迷信判之、斥之。
呂祖乩降之道經《純陽三書》中論「乩」云:乩字從乙,從占,占字從卜,從口。
……乩者,仙凡相卜之路,故乩不可忽也。
6《呂祖全書》云:乩或作卟,與稽同。
卜以問疑也。
後人以仙降為乩,批名之曰乩仙,亦稱箕仙,又謂之扶鸞。
凡鑾仙多呂祖,語極靈驗。
7扶乩是占卜的一種形式,借凡人之手(口)傳達神靈之意。
「扶乩演經」是其功能之一,但就一般人而言最主要還是占卜斷吉凶。
然仙降之乩卻不以此為意,而總是苦口婆心勸導世人出離迷途,虔心奉道,勤行不懈,以得安身立命之善果。
故張三豐有言:「天仙神仙不喜與人言禍福,只勸人修身俟命。
」8師尊對於「天3《天帝教教義-新境界‧教義獻言》,帝教出版社,2000,頁3。
4維生先生,《天人合一研究》(二),頁7。
5〈頌渡師純陽祖師〉:「願渡殘靈證金蓮,淵源說透到秦川;共沾雨露來天上,更沐光輝自日邊。
金液大還親口授,學庸細看奉心傳;九天他日傳恩詔,應許儒冠拜聖顏。
」《清虛集》,頁36。
6《純陽三書‧枕中書》,董沛文主編,陳全林編校,《新編呂洞賓真人丹道全書》,北京:團結出版社,2009,頁1033。
7《海山奇遇‧乩仙記》,《呂組全書》,自由出版社,2002,頁295。
8人親和」也特別強調:「絕對不談個人休咎為原則」。
9扶乩也叫扶箕,亦稱扶鸞,這是古代真人們度化眾生的一種方便手段,以顯神靈,以開教化,所謂「神道設教」是也。
大道杳冥,玄奧難窺,加以仙凡懸隔,欲將仙道顯化人間,必用不尋常方式以盡其功,扶乩就是。
呂祖言:吾道度人,本以口口相傳,心心相應,不假於詞話。
然而道妙難窺,仙凡懸隔,非箕化相應,難矣哉。
不得已而設此化度,期滿道成,會派延蔓,真劫興隆,大會闡揚,吾之願也,諸子之結果也。
10又有詩云:誰是大金仙,能談天地玄;今朝洩一語,秘密此乩傳。
11呂祖修煉到氣化其身,神滿太虛,相對於世人的肉體凡胎,是無。
仙凡相隔,必須藉助某種形式方得會通,扶乩就是其中一種形式。
呂祖亦感嘆此乃「不得已」,其目的是更廣泛而全面地教化世人,了自己度盡蒼生之慈悲大願,結學子修德成道之正果。
興南子於呂祖《河洛天人一貫講》之注中云:此書乃「扶乩」之作,所謂「仙聖降靈,凡人執筆,秉之於紙,用傳斯世」者。
世之學者,多於乩書視為虛妄,以之假託。
若於丹道而言,則為真人真神「神授」之列,的為真傳。
故而修仙與治學不同,為學者可疑其妄,修仙者可信其真。
12此論於修道者甚有實踐意義的重大啟示,無論乩傳之書究為神授或為偽託,其價值端在於是否有助於體道修真之引導促進,依此基準,「修仙者可信其真」。
本文之作正基此立場闡析呂祖秘傳《道德經釋義》中的修道妙義,是為呂祖飛鸾降神述授指導修真體道之苦口婆心,企思於現世之修真學子進德修業之用功途程上有所啟發與促昇。
9《天帝教教綱》,帝教出版社,1991,頁19。
10《純陽三書‧體道下篇》,董沛文主編,陳全林編校,《新編呂洞賓真人丹道全書》,北京:團結出版社,2009,頁994。
11《純陽三書‧枕中書》,董沛文主編,陳全林編校,《新編呂洞賓真人丹道全書》,北京:團結出版社,2009,頁1024。
12《河洛天人一貫講》,董沛文主編,陳全林編校,《新編呂洞賓真人丹道全書》,北京:團結二、道脈真傳:呂祖釋道玄義劉體恕彙輯《呂祖本傳》言仙派源流云:大道之傳,始於太上老子,而盛於呂祖。
溯其源,少陽帝君得老子之傳者也,兩傳而得呂祖云。
少陽帝君王玄甫傳正陽帝君,正陽帝君鍾鍾離雲房傳孚佑帝君。
孚佑帝君呂純陽傳海蟾帝君,海蟾帝君劉成宗傳紫陽真人。
............孚佑帝君又傳重陽帝君。
(13)此論直言老子乃大道真傳之法源,極盛於純陽呂祖而開枝散葉,分傳南宗張紫陽與北宗王重陽,普世大傳。
故有學者盛讚「呂祖是古代對老子思想實踐、傳播最成功的人。
」14呂祖於秘傳《道德經釋義》中釋道妙義純以先天而論,乃只可心領神會而不可言傳之「非常道」。
〈道可道章第一〉釋義云:道乃混元未剖之際、陰陽未分之時,無天地以合相,無日月以合明,無陰陽以合氣,無造化以合其道者,是個道字。
可道,心可道其妙,而口難道其微,謂之可道。
道不可須臾離,而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者,是可道底。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如此之玄,非空于玄,而時有玄之之妙。
如此光景,豈是口可道?只可心領會而心可道。
非常道是心可道之道,非尋常日用五倫之道,非治國安民之道,非天地化育之道,非陰陽順逆之道。
者個道,豈是有作有為尋常之道?故曰非常道。
15此先天之非常道,希夷緲微奧玄,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呂祖釋曰:道不可以色聲力求之者。
道本無見,不可以色求;道本無聞,不可以聲求;道本無得,不可以力求。
道之渺矣,豈能見乎?惟夷夷然自見。
道之奧矣,豈能聞乎?惟希希然自聞。
道之玄矣,豈能得乎?惟微微然自得。
三者合於天而全於人,不可詰之。
16先天大道只能心契神會不可言傳,呂祖乩傳釋義言說,實在於指點提嘶體道修真之方,其宗要直指老子所揭「致虛極,守敬篤」之虛靜功夫:道從「虛中見,靜13蕭天石主編,《呂祖心法傳道集》,自由出版社,1998,頁105。
14陳全林前言,董沛文主編,陳全林編校,《新編呂洞賓真人丹道全書》,北京:團結出版社,2009,頁13。
15蕭天石主編,《道德經心傳二種》,自由出版社,2007,頁23。
16中生。
」17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十六章)呂祖釋之曰:致虛極何也?虛從何來?從空裡來。
何謂極?徹底清為極。
何謂致虛極?身心放下為致,身心窈忘為致虛極。
何謂靜?絲毫不掛為靜。
何謂篤?純粹精一為篤。
何為孚?專一不雜為孚。
何謂萬物?虛中實、無中有為萬物。
何為並作?皆歸於一為並作。
何謂吾?靈中一點是吾也。
何謂觀其復?內照本來。
何謂以?得其神而返當來。
18「虛」、「靜」既為修道之功夫,亦為得道之境界。
呂祖釋義皆以修真體道為主,藉由後天修持以復返先天之本然,「虛心靜意則先天生」19,所謂「返其元始」、「覺其本來」,即清明覺照復其虛靈不昧一點真性,此亦即老子「歸根曰靜,靜曰復命」之義。
澄懷齋心,純粹精一,湛寂靈明,朗朗常照,此原始本來先天之境。
「無靜不成玄妙」20,「靜如清虛,徹底澄澄,是為玄;玄之為玄,是為道也。
道本無名,借道言真;返之混沌之初,無言可言,無道可道,是為道也。
」21此道乃先天大道是也,修道之終極境界。
呂祖亦以此境而釋老子八十章「小國寡民」之義,斯論古今獨一無二,非上聖高真無以詮表,呂祖曰:小國者,中之中也;寡民者,氣之深也。
………虛裡能見小國,氣靜而知寡民,此至道微妙,非什佰之器。
靜極小國見,氣深先天起,那時方知先天大國自然玄妙,運轉周流,一竅生百竅,百竅生千竅萬竅,一一貫通,皆成大竅。
此時光照十方,虛無大地,謂之小國寡民。
22小國寡民既非反文明開歷史倒車之論,亦非老子理想社會形態的烏托邦想像,依呂祖之釋:「小國寡民者,與道合真也。
」23三、德為道基:呂祖的道德教化老子言:「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二十一章)人是道欲並存之在世存有,一切言行舉止從道不從欲,方得成就此孔德之容,此老子「虛心、實腹、弱志、17〈道生一章第四十二〉,同上書,頁62。
18〈致虛極章第十六〉,同上書,頁37。
19〈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同上書,頁37。
20〈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同上書,頁72-73。
21〈致虛極章第十六〉,同上書,頁38。
22〈小國寡民章第八十〉,同上書,頁37。
23強骨」的聖人之治,呂祖釋之曰:內觀之心不馳於外,孚唯精唯一,只知有道而不著有欲,如斯乃聖人之治。
24心但知有道而不著有欲,如是唯道是從,是為孔德之容,即行道於人間世事之善功。
所謂「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遠矣。
」修德入道,積善成仙;盡人道而修天道,天道以人道為梯航。
呂祖於此諄諄告誡云:爾等色利諸根未淨,善機未築,妄冀仙縁,深犯上律,有玷元光。
………且作三年善人,好向玉堂註籍。
25吾明道破,修仙者無功徳善行,一場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