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大纲2009-6-6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3
《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公共管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公共管理英文名称:公共管理时间:32分:2适用专业:公共关系专业课程性质:选修预习课程:1。
课程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公共管理的特殊规律和过程,为他们今后有效管理公共事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研究公共领域管理的特殊规律和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管理功能,结合环境条件的可能性,合理考虑成本、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以及知道如何提高公众的整体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是公共事务的核心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的一般规则。
讲座1:导论教学目的:了解公共管理的内容、目的和特点;理解公共管理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
教学内容:1。
理解公共管理的内涵。
了解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试题:1。
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有什么区别?公共管理的特点是什么?2.简要描述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讲座2:公共管理学科及其行为特征教学目的:了解政府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职能特点和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1。
理解政府成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政府的职能本质上是保证整个社会的公平和效率3.公共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公共管理组织行为的程序性和公共管理人员的层级性特征是公共管理组织行为的程序性和公共管理人员的层级性问题作业:作业占正常成绩的20%问题: 1。
政府成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基础是什么?2.如何理解政府职能的转变?转变?公共管理的基本功能讲座3:公共管理的基本功能理解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是公共管理的四项基本功能 教学目的:理解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是公共管理的四项基本功能教学内容:1。
理解计划的要素和标准以及制定计划的必要性。
组织是一个为特定目标组合权利的过程包括高级管理层的组织和中低层管理层的重组。
3.协调功能具有多样性4.理解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管理行为符合计划、既定程序和原则。
思考问题:1。
如何理解制定计划的必要性 2.如何理解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组织职能和任务 3.了解不同级别经理的协调职能别经理的协调职能公共管理的运行过程讲座4:公共管理的运行过程教学目的:了解如何充分发挥公共管理的基本功能,如何合理发挥运行机制;定期评估和总结运行情况是提高运行效率的必要条件和手段。
《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负责人:黎民课程中文名称:公共管理学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Management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3课程学时数:54授课对象:公共管理相关专业本科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管理学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公共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科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在内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本专业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原则,以便为进一步学习公共管理学科的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求: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历史、趋势;掌握公共管理的运行机理。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讲绪论第一节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内在依据第二节公共管理学是时代的产物第三节公共管理学的内涵与研究方法第四节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发展重点讲授: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公共管理学对传统行政学的突破;公共管理学的涵义及特点;公共管理学与中国市场经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二讲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第一节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第二节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第三节新公共管理重点讲授:公共管理的管理学、经济学思想渊源,特别是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管理学的意义;政府失败论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启迪;对新公共管理思潮和实践模式的评析。
第三讲公共管理的组织第一节公共组织的理论第二节公共组织的类型第三节公共组织中的人员第四节传统公共组织的困境与变革重点讲授:公共管理的各种主体;公共组织的结构与特征;传统科层制公共组织的困境,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公共组织变革的方向与途径。
第四讲公共管理的产品及供给第一节公共物品第二节公共物品的供给第三节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重点讲授:公共物品的含义与类型;判断公共物品的步骤;林达尔均衡;了解公共物品供给的特点与条件;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与改革的方向。
第五讲公共管理职能第一节公共管理职能概述第二节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第三节市场经济中的公共管理职能重点讲授:公共管理职能的基本内涵、构成、历史沿革;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现实基础、结构与限度;我国传统公共管理职能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
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公共管理学以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为核心,突破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界线,把当代经济学、科界线,把当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分析、管理学、政策分析、管理学、政策分析、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融合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的研究之中,而形成的一门科际整合的应用性学科。
本课程的教学力求反映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信息,以提供多视角的思考空间,使学员在了解和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使学员在了解和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发展动态的同时,开拓视野,时,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更新观念,更新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公共管理理论,提高公共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打下坚为进一步学习公共管理理论,提高公共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时分配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3232,学时分配见下表:,学时分配见下表:序号教学内容课内学时第一讲公共管理学导论 4 第二讲公共管理的管理学基础 4 第三讲公共管理的经济学基础 4 第四讲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4 第五讲公共部门的角色 4 第六讲公共管理的模式 4 第七讲公共管理的方法 4 第八讲公共管理的未来 432三、教学形式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在职学习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公共管理工作的实践,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开展问题讨论,并进行案例教学。
四、教学内容第一讲公共管理学导论识记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学的含义。
理解公共管理学形成的实践背景和学科演进历程。
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
学习重点公共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学习内容第一节公共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一、公共管理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二、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三、转型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第二节公共管理学的演进历程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二、新公共行政学的出现三、公共管理学的兴起第三节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公共管理学研究对象(包括公共管理及相关概念辨析)二、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讲 公共管理的管理学的基础教学要求识记识记识记 管理的含义与特性,管理职能的含义,管理环境的含义,系统的特征。
第一章绪论本章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公共管理学的性质,了解公共管理的产生发展过程,明确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把握公共管理学的特质。
要求联系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和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客观需要,深刻理解和掌握公共管理学的性质和特质。
二、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公共管理的意义一、皮瑞和克莱姆的观点。
二、卡尔森和欧尔姆的观点。
三、奥托、海蒂和沙夫里茨的观点。
四、波茨曼与史陶斯曼的观点以及休斯的观点。
五、本书对公共管理的理解。
第二节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一、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二、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三、公共管理学的特质第三节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一、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二、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三、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四、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
五、政府与市场。
六、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第四节新公共管理一、新公共管理的背景简介。
二、胡德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解。
三、法汉姆及霍顿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解。
四、本书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解。
第五节公共管理:现时代的挑战一、关于回应维持宪政秩序和政府稳定问题。
二、关于如何在公共管理领域维系并发展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问题。
三、关于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以促进政府治理的有效性问题。
四、关于回应全球化的挑战问题。
五、关于如何平衡目前及最近未来与较长远未来的需要。
六、关于如何应付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问题。
七、如何应付越来越多的官僚腐败,重振公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
八、关于重振政府的治理能力问题。
九、关于如何发展有效的组织体制的问题。
十、如何构建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模式问题。
十一、公共管理如何应付复杂、不确定与变革的问题。
十二、重建公共管理的道德秩序。
第二章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本章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公共管理者的角色,把握现代公共管理者的基本知能,了解成功的公共管理者的条件。
要求结合行政管理的实践,充分理解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二、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作为一般管理者的角色一、明茨伯格的八种研究管理者职能和角色的途径。
《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学时:54 学分:3制订者:谭放李明审核者:杨旺生一、课程性质《公共管理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科类基础课。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提高公共事业管理工作能力。
三、课程改革内容1.《公共管理学》是国内最近几年才新兴起来的一门课程,课程体系及内容尚待完善。
2. 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公共管理学导论(6学时)学习要点: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新公共管理学的基本观点一、公共管理概述(一)公共管理的概念(二)公共管理的对象(三)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四)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二、公共管理学概述(一)公共管理学的定义(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三)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特征(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五)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六)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三、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二)新公共行政学(三)新公共管理运动(四)新公共管理学(五)公共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8学时)学习要点:公共组织的结构类型政府组织的机构设置非政府组织的类型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与管理公共组织变革理论一、公共组织概述(一)公共组织的概念(二)公共组织的特征(三)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四)公共组织的结构类型(五)公共组织的过程与行为二、政府组织(一)政府组织的概念(二)政府组织的特征(三)政府组织的机构设置(四)政府组织体制(五)政府组织设计三、非政府组织(一)非政府组织的涵义(二)非政府组织的特征(三)非政府组织的类型(四)非政府组织产生的背景(五)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与管理四、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一)公共组织生命周期(二)公共组织变革过程(三)公共组织变革理论第三章公共管理环境(6学时)学习要点:一、公共管理环境的基本问题(一)公共管理环境的含义(二)公共管理环境的特征和类别(三)公共管理环境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关系二、政治环境与公共管理(一)政治环境对公共组织影响的主要表现(二)政治环境的基本要素三、经济环境与公共管理(一)经济环境对公共组织影响的主要表现(二) 经济环境中影响公共管理的因素四、文化环境与公共管理(一)文化环境对公共组织影响的主要表现(二) 文化环境中影响公共管理的因素五、社会环境与公共管理(一)人口(二)日常生活的技术化(三)社会整体进步的程度六、自然环境与公共管理(一)地理位置(二)气候(三)自然灾害第四章公共管理职能(6学时)学习要点:公共管理职能的涵义政府职能的层次和构成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发展政府职能体系的结构重构政府职能体系一、公共管理职能概述(一)公共管理职能的涵义(二)政府职能的涵义(三)政府职能的层次和构成二、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一)传统社会的公共管理职能(二)现代政府职能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三)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发展三、公共管理职能体系(一)公共管理职能体系的涵义(二)政府职能体系的结构(三)政府职能体系结构与行政环境(四)重构政府职能体系第五章公共物品管理(8学时)学习要点:公共物品的概念和特征四类物品的划分外部效应的类型政府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效率问题一、公共物品(一)私人物品的概念和特征(二)公共物品的概念和特征(三)公共物品的分类(四)准公共物品(五)四类物品的划分二、外部效应(一)外部效应及其特点(二)外部效应的类型(三)外部效应的经济影响(四)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五)政府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三、公共物品的供给(一)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二)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三)“搭便车”(四)林达尔均衡(五)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效率问题第六章公共政策理论(8学时)学习要点:公共政策的概念、性质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公共政策的设计公共政策的执行公共政策的评估一、公共政策的概念、性质(一)公共政策的概念(二)公共政策的性质二、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一)公共管理贯穿于公共政策过程始终三、公共政策的原因与效果(一)公共政策的原因(二)公共政策的效果四、公共政策的设计(一)公共政策问题(二)公共决策系统(三)公共政策制定五、公共政策的执行(一)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二)政策执行研究的途径(三)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六、公共政策的评估(一)公共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二)政策评估结果的处理第七章公共项目评估(6学时)学习要点:公共项目评估的含义公共项目评估的内容公共项目方案的制定公共项目评估成本一效用分析法一、公共项目评估的含义二、公共项目评估的内容(一)公共项目的必要性(二)经济效益评估(三)公共项目影响评估(四)公共管理机构评估(五)公共项目持续性评估三、公共项目的评估程序(一)评估问题的提出(二)评估方案的制定(三)评估材料的收集(四)评估的实施(五)评估总结四、公共项目评估方法(一)成本一效用分析(二)有无对比分析(三)逻辑框架分析第八章公共资源管理(6学时)学习要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制度公共财政管理的目标和内容税收管理的核心和要素一、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一)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三)国家公务员制度二、公共财政管理(一)公共财政管理(二)公共预算管理(三)公共收入管理(四)公共支出管理。
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130001(二)课程英文名称:The Method and Technology of Public (三)开课对象:公共管理专业专科(四)课程性质: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是把当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分析、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的研究之中,而形成的一门科际整合的应用性学科,是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课。
(五)教学目的通过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学科性质、一般理论和知识;通过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应用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公共管理主体及行为特征,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公共组织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化政府,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等几个部分。
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
案例分析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必须予以重视。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54学时分数:3学分(八)教学方式以讲授和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含义、特点和研究方法;了解公共管理学形成的实践背景和学科演进历程。
教学时数: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一、公共管理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二、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三、转型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第二节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演进历程一、公共管理学的兴起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三、公共管理学与公共管理技术、方法考核要求:1、公共管理公和共管理学的含义(识记)3、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识记)2、公共管理学与公共管理技术、方法(领会)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了解政府的基本职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和作用,以及转型时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和公共管理者的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