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死亡的象征
- 格式:ppt
- 大小:314.00 KB
- 文档页数:23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本科学年论文题目:艾略特《荒原》中的死亡蕴味系别:文学系学生姓名:郭清源学号:08570212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08级完成日期:2011年5月4日星期三指导教师:任媛艾略特《荒原》中的死亡蕴味摘要:论文主要探讨艾略特长诗《荒原》中的死亡意蕴及其表现,简要概述艾略特其人及诗歌,描述《荒原》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从死亡意蕴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宗教观念对艾略特《荒原》创作的影响,及《荒原》作品中的意象和诗歌总体体现的死亡意蕴三个方面对《荒原》进行探究。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死亡目录一、介绍《荒原》诗歌的写作背景 (1)二、死亡意象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及《荒原》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体现 (1)三、结论 (4)参考文献 (5)作为公认的英美现代派诗歌大师,T.S.艾略特在英美乃至全球诗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不仅在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上有所成就,其代表作《荒原》更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一、《荒原》诗歌的写作背景长诗《荒原》创作于一战之后,当时整个西方社会衰败堕落,混乱无序,人们精神空虚,失去信仰、理想和追求,诗中的“荒原”即是失去了精神信仰的西方社会的象征。
来自书香门第的艾略特从小接受的是较好的教育,而婚姻家庭生活的不快乐和来自社会的消沉气息也对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信仰天主教的艾略特认为只有宗教信仰才能拯救整个腐败消沉的社会,才能使人们精神的贫瘠荒原变得重新繁荣,而无信仰支撑的社会,便是世人眼中的“荒原”。
精神信仰的缺失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即是死气沉沉的臆想世界。
艾略特在《荒原》中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信仰缺失,死气沉沉的世界,在此,读者所能感受到的最直观最深刻的感触即是死亡,全诗笼罩在一片死亡的气息中,这种死亡的气息便象征着当时的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的衰败。
二、死亡意象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及《荒原》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体现在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有一个母题恒久存在于作家们地笔下,那便是“生存与死亡”。
外国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M130XIANDAI YUWEN2008.12T・S・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荒原》被誉为划时代的最有影响的作品,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里程碑和宣言书。
作为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诗歌,意象的运用必不可少,诗中“水”这一意象贯穿全篇。
然而《荒原》的一个主线是“骑士寻找圣杯”,让渔王恢复生殖,让缺水干涸的大地重得滋润。
这样就有一个矛盾:诗中要表达的是荒原之所以荒芜是因为缺水,但是诗中有诸如“河水”“海水”等大量水体存在。
这需要分析水意象在诗中的多重含义,这些含义具有西方传统水意象的含义:灾难与死亡象征、生命与希望象征、净罪与再生象征。
因为艾略特倡导“非个人化”写作,坚持“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因而注重传统和典故,大量传统意象含义被采用,《荒原》中的“水”被植入了这三种含义。
同时这三种含义又与《荒原》的主题——“死亡—复活”——相联结:“灾难与死亡”含义象征“死亡”意识,“生命与希望”与“净罪与再生”含义象征“复活”意识。
诗歌由前四章“灾难与死亡”的各种水体过渡到第五章的“希望再生”的降雨,呼唤荒原人从再遇神恩与自我救赎两方面去获得复活。
一、《荒原》水意象的多义性“水”是西方文化和文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意象,其传统含义可从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希腊神话和《圣经》中得到溯源。
第一,灾难与死亡的象征。
《圣经》和希腊神话中都有“大洪水”这一母题。
在这一母题中,人类的罪恶像洪水一样泛滥,后来受到被大洪水淹没的惩罚。
在古希腊神话中,人类的时代是黄金、白银、青铜、黑铁这四个时代的循环。
在黑铁时代,人类的罪孽就像洪水一样泛滥,大地所赐予的一切都用来造恶,宙斯因而联合海神波塞冬发洪水淹没人类。
只有丢卡利翁和皮拉事先得到普罗米修斯的警告而造了条小船幸免遇难,后来丢卡利翁造人,人类又重新开始繁衍生息;在《圣经》旧约中也有上帝耶和华发大水和挪亚造方舟的神话。
人类由于仇恨、嫉妒和堕落而深陷罪恶之中,上帝后悔造人,要将地上一切人和生物除灭,于是降了四十天的大雨,洪水爆发江河泛滥。
《荒原》思想意义浅析摘要: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彼此无法分开的,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虽是一部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但是它更加指涉现代西方社会精神荒芜的文化现象,在《荒原》里,神话只是作为一种功能与结构而存在,充满现代性的社会里并没有诞生新的神话,神话已经被消解掉了,《荒原》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荒凉。
《荒原》除了将象征主义诗歌推向高峰外,更重要的是将一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价值真实表现了出来。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艾略特荒原意识既绝望又关注的复杂内涵,以及宗教信仰对其人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意识死亡意识神话现代性消解一:拯救与死亡艾略特的《荒原》集其高超技艺和深刻思想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时代精神,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广大青年对一切理想信仰均已破灭的那种思想境界”,[1](P147)成为一部不朽之作,或者说,它的成就正在于捕捉到了一片西方世界旧日的文明和传统的价值的衰落之境———荒原般的“时代精神”。
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客体或一个文本《荒原》毕竟是一部复杂难懂的现代经典作品,具有永恒不朽性和多重解释价值,因此,我们不仅要紧扣《荒原》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这首长诗,而且更应从人类文化的深层意识来挖掘荒原般的“时代精神”所蕴涵的复杂内涵。
如果说艾略特的成名作《普鲁弗洛克情歌》“已经显示出了与19世纪诗歌传统的彻底决裂”,忠实地反映了现代西方青年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在通往“荒原”途中所感受到的死亡的恐惧,那么,在《荒原》中这一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化。
诗人开篇就写了西比尔对死的渴望———“我要死”,接下对死亡的描写更是令人毛骨惊然:而我却在某个冬夜,在一家煤气厂背后-在死水里垂钓-想到国王我那兄弟的沉舟,又想到在他之前的国王,我父亲的死亡。
白身躯赤裸裸地在低湿的地上,白骨被抛在一个矮小而干燥的阁楼上,只有老鼠脚在那里踢来踢去,年复一年。
浅析艾略特《荒原》中的死亡主题摘要:纵观艾略特的《荒原》,死亡主题几乎覆盖了全诗的内容。
本文通过探讨自然生物的死亡、人类情感的死亡、精神信仰的死亡这三个方面来揭示《荒原》的死亡主题。
关键词:《荒原》死亡主题引言:《荒原》共分为“死者的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五部分,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犹如战后的物质世界一样,满目疮痍,巳经干涸得像一片荒原。
全诗让人感受到世人徘徊挣扎在生与死的矛盾之中,而死亡的映射充斥在全诗之中。
文学作品中不乏“死亡”这一主题。
按照弗洛伊德的假说,人生来便有一种“死的本能' 也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死亡是与生倶来,深入骨髓的。
《荒原》开头的引文中,西比尔的回答“我要死' 揭示了全诗的主题。
荒原人象征着战后的欧洲人,他们生活在战争带给他们的荒原中,没有爰情,只有动物般欲望的爰情荒原,缺乏宗教信仰的灵魂也犹如一片荒原,因而活着的荒原人生活极端枯燥乏味,感受不到活着的快乐与意义,这种虽生犹死的生活使他们渴求死亡的归宿,去天堂寻觅永恒的幸福,而同时“生的本能”强烈地对抗着这“死的本能' 但最终死亡还是占了上风。
一、自然生物的死亡《荒原》发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争的残酷厮杀和争夺,彻底摧毁了西方人传统的基督教义、生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荒原》就是有感于此而写成的。
艾略特在《荒原》中多处描绘生活在废墟中并丧失了信仰的芸芸众生。
战后的欧洲正如诗中所写:大地荒芜一片,土地龟裂,万物枯竭。
当时的欧洲陷于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人们缺乏精神信仰,迷茫地生活着。
在第一章“死者葬仪”中,开首的诗句“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本应是万物复苏,舂意盎然的四月却满目荒凉,诗句“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枯死的树没有遮荫。
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勾勒出一番自然界生物垂死的画面,整个画面灰色而阴郁。
艾略特《荒原》读后感发布时间:2022-06-10T07:09:51.519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4期作者:奚慧秀[导读] 初读艾略特的《荒原》的时候,不是很能读懂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只感觉到全诗充斥着死亡、孤独的意象奚慧秀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00初读艾略特的《荒原》的时候,不是很能读懂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只感觉到全诗充斥着死亡、孤独的意象,如“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首”“强暴:但是在那里那头夜莺”“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尸骨都丢得精光。
”后来随着作者写作背景,生平的了解,老师课堂上的讲解和论文的阅读,大体上能够理解。
首先,关于艾略特《荒原》的个人存在的问题。
在《荒原》中,诗人用以上帝视角和演员视角展开写作,诗人诗歌中的“声音”,并不是诗人的声音,《荒原》中的众多声音是诗人所创造出来的超越说话者个人的集体声音。
从上帝的视角,让读者看到了虚幻的城市、浓雾、死神对人类的无情。
而从演员的视角出发,展现了尸体、伪善的读者、我的兄弟等具象化的生活。
让我们回到艾略特废弃的原标题——“他以不同的声音模仿警察”,这句话出自狄更斯的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
在文中,诗人运用多变的视角转化,时而以本源之“我”帖瑞西士发声,时而以马丹梭梭屈里女相士的身份出现,时而又是死水里垂钓等待救赎的老渔王,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之间频繁切换。
“以身份论,各种各样的‘我’能构成一个社会,而且是一个囊括上中下各阶层人物的特殊社会”[1],诗人用蒙太奇拼接手法将碎片式的人物合成一个小社会,贯穿历史与时空。
“艾略特在他的早期创作中善于把自己藏匿在诗句背后,不断变换面具和语气。
诗中的‘我’大都是戏剧人物,不是直抒胸臆的作者本人。
”[2]在诗歌中,艾略特先后运用了英、法、德、意、等7种语言,流行口语、书面语、古语、土语4种语体,《荒原》的叙述之下不是具体某一个人的声音,而是为营造了“众语喧哗”文本图景,特意选用了多种语言和语体来达到“非个人化”。
现代诗歌《荒原》赏析-精品文档资料现代诗歌《荒原》赏析一、《荒原》中的“荒原”意象及其象征意义1.即将孕育出生机的“荒原”。
死亡与复活是《荒原》中的两大主题,“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
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
”诗开头就以死亡来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
诗中首先呈现出了大量的关于死亡的“荒原”意象。
随后写到了死亡与复活的轮回,讲到上帝在绝望中拯救了整个世界,孕育出了一个新的世界。
在《荒原》中有大量集聚宗教色彩的描写死亡与复活两大主题的的意象,诗人大肆描写了死亡与复活是为了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刻的揭露和再现。
《荒原》中的死亡并不是终极死亡,而是死中含有生的希望的死亡,是人类新生的前提条件。
第一章“死者的葬礼”中写到:“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夏天来得出人意外,在下阵雨的时候/来到了斯丹卜基西;我们在柱廊下躲避,等太阳出来又进了霍夫加登,喝咖啡,闲谈了一个小时。
”四月是初春时节,春雨悄悄的滋润着万事万物,本来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
但艾略特笔下的四月却成为“最残忍的一个月”,孕育生命的季节孕育出来的却是“死亡”,给人一种悲凉之感;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冬季本应是寒气凌人,苍茫与萧瑟的季节,却被艾略特说成是“冬天使我们温暖”。
2.复活意象――死亡意象的升华。
《荒原》中的复活意象是孕育在死亡之中的。
第一章最后写道:“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体/抽芽了吗?今年它会开花吗?还是忽来严霜捣坏了它的花床?叫这狗熊星走远吧,它是人们的朋友,不然它会用它的爪子再把它挖掘出来!你!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兄弟!”这里的尸体象征着就灵魂的死亡,“种”、“抽芽”、“开花”则意味着生命的新生,表达了新生事物的期待,只是这个愿望要经受世事的考验。
荒原的象征手法及表现形式探析究竟什么是象征呢?“象征”一词,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件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快,以示友爱”的信物。
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惯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
”也就是说作家通过对各种客观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观念或情感。
这种艺术方法把作家的思想观念、情感立场等掩藏起来,让读者通过阅读去思考、猜测、寻找,从而延伸审美愉悦。
思想观念有时藏的太深,甚至连作者自己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艾略特说:“写《荒原》时,我甚至不在乎懂不懂自己在讲什么。
”(P128)“当代着名作家兼评论家阿伦?塔特说,他第一次读《荒原》时,一个字也看不懂,不过他已意识到这是一首伟大的诗篇。
”(P128)《荒原》的晦涩难懂,首先就在于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立场观念等深深的藏在其中,使读者琢磨不透。
例如,《荒原》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象征。
在作者笔下,“荒原”是一个寸草不生,破败荒凉的地方,它象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的精神状态。
战前的西方是什么模样呢?是世界的楷模和榜样,是理性主宰的地方,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天堂。
而现在,却是充满灾难、人欲横流、毫无生机的荒原!在这里,诗人通过荒原的象征意蕴,把西方人对社会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诸如这样的象征在《荒原》中还有很多,例如“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掺和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P51)四月本是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季节,但是诗人却说是最残忍的一个月。
这的确令人费解。
为什么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四月在诗人笔下是“最残忍的一个月”?为什么诗人对四月横加蹂躏?就是因为作家用自己的情感、或者说用战后西方人的精神危机,把四月浸泡过了,用它象征“残忍”和“死亡”,表现的是荒原人的孤独和绝望。
象征主义文学视角下对艾略特《荒原》的解读摘要:象征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的中叶,很多知识分子对传统的统治也开始失望、怀疑、否定,使得传统的理性道德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表现了这种社会心态和作家的心理特征。
托马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对阶级统治下的社会形态的反映。
《荒原》是艾略特中期非常著名的作品,是西方现代诗歌中一部经典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从象征主义视角对《荒原》进行解读。
关键词:艾略特:象征主义;荒原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
它的成就主要涵盖戏剧和诗歌,其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
象征主义的文学创作一个主要的步骤就是使用对比、联想、暗示、烘托等方法进行创作,艾略特是一位杰出的象征主義文学代表者,《情歌》《荒原》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作品。
本文通过对《荒原》进行解读,了解艾略特作品中的象征主义。
一、艾略特生平与创作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欧美文学史上开一代新风的大师,是20世纪西方的诗魂。
20世纪欧美文坛上影响极大的诗人,也是著名的批评家和戏剧家,获得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长诗《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西方诗歌中的里程碑。
二、象征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首先,它强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象征。
在文学用语里,象征指某种物质的东西借助联想而表示某些其他非物质的东西。
它把一个形象(类似之物)同这个形象暗示的或唤起的一种观念或概念(主观之物)联结在一起,如爬楼梯的形象被用来暗示一个人精神升华的过程。
美国劳伦斯·坡林教授认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
”象征主义诗歌的“象征”就采用这一涵义,用“象征”这种方法,暗示作品的主题或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象征主义诗歌强调“感应”和“通感”。
“荒原”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
起首几句便流露出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和悲哀。
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
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
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中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在浑浑噩噩之中走向死亡。
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
第二章《对弈》。
用维吉尔的《伊尼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这些作品中描写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淫欲和罪恶与现实低层社会卑鄙龌龊的肉体交易叠映,突出表现精神枯萎,道德堕落的现代生活。
物别是《变形记》中翡绿眉拉被国王铁卢欧斯强奸杀死后变为莺夜=典故的引用,自然有力地表达了诗歌深刻的主题。
对弈即争斗,象征现代人的勾心斗角,用古代的暴行和现代的罪恶相比较。
艾略特认为,现代人重复着古代的人罪恶,世界放纵兽欲,人们成了丧失人性的行尸走肉,说他们“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骨头都丢得精光。
”第三章《火诫》。
表现伦敦这现代荒原上庸俗、肮脏、罪恶的生活:圣洁的教堂赞歌中,世界重复着铁卢的兽行;明亮的月光下,母女登俩干着卖淫行径;昏黄的浓雾中,商人为金钱而奔走;精神空虚的青年男女在苟合中打发光阴;人们寻欢作乐后留下的浊物漂浮在昔日诗意盎然的泰晤土河。
在诗人看来,情欲之火毁灭了人性也毁灭了大自然,造成了这个“乌有和乌有联结在一起的现实”。
他向佛陀吁请,要让焚烧物的火来扫尽情欲,拯救人类:“烧啊烧啊烧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拯拔出来/主啊你拯拔/烧啊”。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
通共只有10行,行行都是含义深刻的象征,有人说它象征的内容抵得过但丁的一部《炼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