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欧阳修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大学生文秘专业求职信(通用4篇)高校生文秘专业求职信篇1敬重的经理:您好!我叫,我是XX职业学院现代商务文秘专业的一名高校生。
在投身社会之际,为了找到符合自己专业和爱好的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谨向各位领导作一自我推举。
我系统学习和把握了日常行政公文的写作、秘书学、国际金融、设备文书和现代汉语等学问并全面了解了会计原理,中国文学史等学科的学问。
具有对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操作力量以及秘书工作力量。
同时我乐观参与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组织、策划和协调力量都有较大的提高。
我除具有本专业需要把握的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力量、较强的公关办事力量、基本的管理力量和办公软件的操作力量外,还娴熟把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当然光靠“道理”是找不到工作的,所以我在仔细学习专业学问的同时,也不忘依据自己的爱好,学些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学问,课余也不忘自己的爱好,常常打打篮球,强健自己的体魄。
我信任自己的选择,很盼望能和贵公司合作,假如有幸被贵公司录用的话,我将凭我的力量和贵公司共同进步;如未被选中,那定是我的力量还未能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将连续不断的学习!此致敬礼!求职者:20xx年x月x日高校生文秘专业求职信篇2敬重的领导: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求职信。
信任不会占用您太多的时间,盼望您工作快乐。
我是商业高校专业20xx届的一名同学,即将面临毕业。
四年来,老师的教育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学问,系统地把握了秘书写作、秘书语言与交际、公共关系、办公自动化、秘书学等专业课程。
同时也拥有肯定的分析和设计力量。
通过在校期间的试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的训练我具备了较强的动手力量。
在课外时间里我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重视本专业技能和理论学问的培育,更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放在第一位。
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在高校的四年里,我除了在学好本专业的学问外,我对计算机学问进行了比较系统地学习和娴熟地应用,取得了20xx年4月份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f技术证书。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六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吴文英周济《宋四家词选》说:“梦窗立意高,取径远,皆非余子所及。
”我个人以为吴词不是姜白石所能赶上的。
张炎《词源》贬吴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这是张炎的偏见。
他又说吴词“质实”,“质实”的结果是凝滯。
可我以为吴词能从质实之中跳出来,他的空灵是在高处的变化。
周济还说他能“返南宋之清泚,为北宋之穠挚”。
他一方面有南宋的安排勾勒,时间与空间错综的跳接;另一方面又保存了北宋强大的感发力量。
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成就。
吴晚年是亲眼见到南宋逐渐消亡的。
从他词里可以看出感慨故国残山剩水的亡国之音。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
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
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
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剪灯语。
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
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
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三千年事残鸦外”。
从吴文英所生的时代推回到夏禹王的时代,已经有三千年之久了。
多么远的往事啊!“残鸦外”三个字,用空间的苍茫表现时间的历史的苍茫。
“残鸦外”是说鸟的消失,“外”字表现远。
三千年事,残鸦是消逝了,而万古的消沉更在残鸦的影外。
“无言倦凭秋树”。
在他的时代,距离南宋的败亡已是不久了,他觉得满心的悲慨,感到这么疲倦。
这个“倦”,一方面是登上禹陵身体上的疲倦,一方面是心灵感到疲倦,即他觉得对于国家没有办法挽回这种局面。
“秋树”是秋天凋零的树木,也正如南宋衰亡的国势。
“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千年万世,禹王开凿治水的功业,流到今天。
人世间经过多少次的盛衰,山川都变了,你从哪里认识夏禹王的功业?什么是“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呢?“萍”,吴文英当年写的是不被人认识的“蓱”。
这就是人们讥讽他用字晦涩的缘故。
可是你要知道写诗要浅白或晦涩,是在于你要传达什么样的感发,这才是最重要的。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0欧阳修(一)我们现在要把晏殊结束了,今天的时间可能来不及介绍欧阳修了,我只简单的先谈一点点就是了。
我说我要把冯延巳、晏殊跟欧阳修作一个比较。
如果我们说冯延巳是执著的热情,晏殊是圆融的观照,欧阳修所表现的特质是什么呢?这都是我自己起的名字,可能我体会的不见得完全正确,我以为欧阳修表现的是一份遣玩的意兴。
我刚才说每一个作者他的心灵本质都是不同的,可是人生的遭遇这么多,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都可以有不同的表现。
所以李后主有晚年的词,有早年的词。
晏殊有圆融平静的词,也有激昂感慨的词。
那么什么是他的特质,我们要找的是他的一个特质,而你要知道最能够见到一个人的特质,是什么时候?每天我们都吃饭睡觉,谁的特色也表现不出来。
是当有一个大的考验,大的苦难来到你的而前的时候,你怎么样反应,那个时候才看到你真正的本质是什么,一定是如此的。
我以为命运、机遇,这不是我们所能掌握的,不是我们所能够预测的。
有时,很多不幸,很多苦难,忽然有一天就来到你头上了。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无数的苦难。
忽然间有一天,把你的丈夫抓走了,把你也抓走了;忽然间有一天,你最亲近的人突然地死去了。
你料想得到吗?很多苦难会忽然间加在你的身上。
不幸,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苦难,每个人都会遇到。
这不是我们所能掌握的。
你所能掌握的是什么?是你对于苦难的反应是什么,这是我们自己一方面所能掌握的。
所以,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你的品格、你的感情、你的操守,是要在苦难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
欧阳修的遣玩的意兴,是在他的苦难之中表现和完成的。
我只能简单地说,中国古人都把做官看得很重要,欧阳修在做官的路途上,遭遇到很多次的不幸的贬谪。
一次是被贬到夷陵,那是因为当时的范仲淹,就是“小范老子胸中有十万甲兵”带兵与西夏作战的范仲淹被贬逐的时候,他替范仲淹讲了话。
他说当时那个做谏官的人不负责任,不替范仲淹讲话,因此得罪了当权者而被贬到夷陵。
第二次被贬官,是因为庆历年间变法的政治斗争,他被贬到了滁州。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柳永【导读:柳永平生都是不幸的,不得意的。
他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性情及他音乐的才能互相矛盾,而由于这样的原因,使中国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开阔的境界。
】北宋社会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每个人都唱词写词。
可是,专力写歌词的柳永,却是平生落拓不得志的。
因为他生活浪漫,不检点,就被那些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所谓官场的社会所摈弃了。
有一天柳永见晏殊,晏殊就说,贤俊作曲子吗?他的意思是说,你的品格不太好,怎么总作那些歌曲呢?柳永不服气说宰相先生你不是也写歌词吗?晏殊说某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呀。
柳永所写的是勾栏瓦舍之中的阶级层次比较低的歌伎酒女。
所以他的词,曾经被很多人讥讽诋毁。
那些文人诗客不喜欢他,说是市井的人,不读书的人才喜欢他。
说他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
认为他写的是俗滥。
这是大家共同看到的柳词的缺点。
一般看到柳词的长处在那里呢?因为他既然写的是长调,就不能够像冯延巳,李后主把感情凝聚在一起的,他要铺排叙述,不能够只以一个重点的感发为主.关于长调的铺叙,我们要看《夜半乐》这首词: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
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
断鸿声远长天暮.他有时间,有地点,出发了。
因为他要铺排,一段一段地写下去。
他是扁舟一叶,渡过了万壑千岩,经过了越溪深处.。
听到有商人旅客彼此在在船上相呼。
片帆高举,乘着有画的船翩翩过南浦。
从江水中经过,来到了一处村庄,看见岸边浣纱的游女。
“到此因念。
"后边是他的感想.他说我怀念起我离别了的可爱的女子,像水面上的浮萍,没有办法留下来.我叹息临行时有一个以后见面的约言,叮咛嘱咐.可是,将来是不是真的能见面呢?以前一般词人所写的相思离别是从女子的角度写,柳永是从男子的角度写的;而且,因为是在外的游子,所以他看到高远的景物,结合了志意的追寻。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欧阳修【导读:中国的诗词,予人的联想很丰富。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他们炫耀,夸张,矫揉造作,不懂得欣赏高层次的美。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
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
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欧阳修是对于大自然,对于人生美好的东西非常懂得赏玩的诗人。
他说“雪云乍变春云簇”,写得真是美。
你不觉得下雪时候的阴云,跟夏天下雨时候的阴云是不一样的么?下雪的阴云阴得那么均匀,像铅一样凝成一片。
夏天的雨云是忽然间就涌上一大片,带来一场暴雨。
春天的云彩舒卷自如;秋天的云彩高远淡薄。
四季的景色不同,连天上的云彩,四季都是不同的。
凡是一个锐感的诗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渐觉年华堪送目”,我们逐渐觉得那一年的美好的日子,堪,是值得,值得你放眼去看了。
“北枝梅蕊犯寒开”。
花有南枝的,有北枝的。
南枝的花向太阳先开,北枝的花背太阳。
他说现在连北枝上的梅花都冒着寒风开始绽放了,有一种力量在里边。
“南浦波纹如酒绿”,本于江淹《别赋》。
南浦的春水有美丽的波纹。
南浦啊,你不用考证它在哪一省哪一县,你只要联想。
因为江淹说了“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所以你一用南浦这两个字,就把“春水绿波”想起来了。
这是欣赏中国古典诗的一个微妙的反应。
南浦的波纹怎么“如酒绿”呢?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此江若变作春酒,那南浦的波纹,春水的绿,就跟春酒的绿一样美。
而且,你几乎感觉到,诗人对于这水有对酒一样的感情,使人沉醉了。
“芳菲次第还相续”,一种花接着一种花连续不断地开。
花信二十四番,从迎春花开起,一直开到荼蘼花事了。
“不奈情多无处足”,我永远爱这些美丽的大自然的景物,我永远也不会满足。
他说“尊前百计得春归”。
当你在酒樽之前,有酒就应该赏花。
我用了各种方法,千思万想地盼望着春天的到来,盼望春天的花开。
今天,春天果然来了,你“莫为伤春歌黛蹙”。
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我们昨天曾经谈到柳永,说柳永这个人性格有两方面的表现。
一个是有浪漫的天性,有音乐的才能。
从很年轻的时候,他就从事于当时的流行歌曲的创作了。
而且,他所从事的流行歌曲的创作,还与当日那些个达官显宦,像晏殊、欧阳修这些人不十分一样,因为晏殊、欧阳修所写的词,是他们这些个高级的达官贵人聚会的场合所演唱的歌词。
而柳永,因为他当时年轻,也没有什么身份地位,往来的都是市井之间的乐工和歌女。
而且,因为他对于音乐有特别的才能,特别的爱好,他就填写了一些被那些达官贵人们认为是比较浅俗的市井曲调、流行的慢词曲调。
我上次曾经讲过,有一次柳永来见当时身为宰相的晏殊。
我现在还要谈到,我以为在柳永的内心之中有一个想法,他认为当时的歌曲这样流行,而且这些个达官贵人像晏殊、欧阳修、范仲淹都填写歌词,便自以为他有填写歌词这样的才能,是可以得到那些人的赏识的。
根据宋人笔记记载,柳永的一生与他填写歌词的事情结合了很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人和他的作品结合了这样密切的关系,柳永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人。
他一生的很多的遭遇,都与他填写的歌词有密切的关系。
他自己心里想,他可以因为填写歌曲而得到上边的欣赏,他过去果然也填写过一首歌词,甚至得到过皇帝的欣赏,像他的《倾杯乐》。
我现在还要附带说明一点,在词的牌调里边,有的时候后边常常有这个“乐”二字。
“乐”有两个读音,像《齐天乐》、《清平乐)、《中兴乐》,读如月(yuè),但是,《抛球乐》、《倾杯乐》读如勒(lè)。
我所根据的是清朝万树(字红友)的《词律》。
因为《词律)是以牌调最后一个字的韵目为标准来编排的。
《词律》把《齐天乐》、《中兴乐)编在乐(yuè)的韵目里边。
《倾杯乐》、《抛球乐》编在乐(lè)韵目里边。
我们来看柳永写的《倾杯乐》: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
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
连云复道凌飞观。
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倩。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多年来辗转各地讲课时的录音整理。
“一般来说,我自己对于讲课本来就是没有准备讲稿的习惯。
这倒还不只是因为我的疏懒的习性,而且也因为我原来抱有一种成见,以为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才更能体现诗词中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而如果先写下来再去讲,我以为未免要死于句下了。
”她平生喜欢“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叶嘉莹一直从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创办基金和奖学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出生于1924,八十多岁的老人居然上课不用资料,也不爱用资料,尚能信手拈来在唐诗宋词间呼风唤雨。
这都出于其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之情。
诚如她所言: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有人常问学古典文学有什么用处?学古典文学正是因为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
”在诗歌的美文中形成一个韵律,四个字是最简单而能造成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如诗经,这是我们本国的语言特色跟我们身体生理的机能结合起来起来所产生的一个的自然的现象。
《惠风词话》:“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
”即更有感动的是人的内心地方。
《论语泰伯》篇曾说,子曰:兴于诗。
兴是一种兴发,一种感动,跟作者的见物起兴一样,你读诗,也会引起一种感发的。
诗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给你心灵一种感发。
古人曾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就是在于你的内心有一种活泼敏锐的善于感发的心灵,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根本所在的地方。
诗歌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有一种善感的心灵,要“兴起诗”。
十七讲中简记:冯正中,冯延已,有执着的热情。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舞。
”晏殊,有圆融的观照。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欧阳修,有遣玩的意兴。
自号“六一”即为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逸文,一位老翁老于此五物之中。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刍议《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先生早年所作的唐宋词系列讲座的录音整理稿。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现定居加拿大温哥华。
叶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诗词方面颇有建树,深受学界好评。
其《唐宋词十七讲》析词几近化境,颇具大家风范,令人叹为观止。
一、高屋建瓴,一以贯之。
作者在自序中说:“对此一册讲稿感到未尽满意,……都是匆促之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面对不同的听众,而且是经过不同的人整理而成的。
因此,无论在文字方面或内容方面遂都不免有一种不甚浑融的感觉。
”虽然本书仅是多场讲座的串连,作者没有刻意深思脉络结构,但仍能使我们对唐宋词的发展历程和名家经典之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唐宋词跨度较大,历时数百年,词作卷帙浩繁,灿若星辰。
在数月之内,从汗牛充栋的词作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讲析,可谓困难至极。
但叶先生独具慧眼,仅以温庭筠、苏轼等十五人为例,就勾勒出词从唐到宋的演进发展过程。
同时,叶先生在介绍每一位作家时,特别注意其风格特色在纵向与横向之间的影响与关系,如苏词对辛弃疾、辛词对史达祖的影响;周邦彦对姜夔、吴文英等人的影响。
本书对唐朝宋词发展脉络及作家间相互关系的讲析,如金线穿珍珠,相属连缀,浑然天成。
二、理论阐释,深入浅出。
叶嘉莹先生在第二讲温庭筠(下)中谈到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时说:“我现在所尝试的,是要把中国的比较抽象的概念的理论,借用一些西方的方法和名词,对它加以一种比较科学的逻辑化的解释。
”这可以说是叶先生用西方的理论方法阐释中国传统文学的努力的明证。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往往偏重整体,具有多义模糊性;而西方的文艺理论注重分析、归纳的逻辑性,具有实证主义倾向,便于对事物本质和特征的探寻与把握。
叶先生在本书中就大量借鉴了西方的一些理论成果,屡次提及语言学二轴说、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理论,并能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词作分析上去,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1欧阳修(二)他这十首词,我们来不及仔细地每一首都讲,只要简单地读一遍你就可以发现了,他每一首词的第一句的结尾都是“西湖好”,而他后边所描写的西湖的景物,无论是任何的季节,无论是任何的天气,没有一时一处不美好的。
我们只要念一遍,就可以体会到他的遣玩的意兴了。
第一首: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你看欧阳修这一首词把西湖写的多么美好。
“轻舟短棹”是写他自己游湖的轻松愉快。
“绿水逶迤”是写湖水的美,“芳草长堤”是写湖岸的美。
“无风水面琉璃滑”以下几句,是写湖上行舟的情趣,充满了赏玩的意兴。
第二首: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飏管弦。
你看他笔力之饱满!我们在讲温庭筠的《菩萨蛮》时,对他的“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二句,我曾经举杜甫的诗“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说它们笔力饱满。
现在这《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也是笔力饱满。
你看诗人的这种赏爱的情趣,前半首这样的浓烈,可是再看后半首却又这样的悠扬。
这是欧阳修的另外一个好处。
欧阳修有一个特色,他的一切的作品都有一种姿态的美。
不是我说他有姿态的美,苏询(苏老泉),就是苏东坡的父亲,有一篇《上欧阳内翰书》,就是写给欧阳修的一封信。
因为苏东坡(苏轼)和他弟弟苏辙,都是欧阳修当主考官的时候考上来的。
我现在又要说一点,北宋的这些个有学识有修养的人,他们有一点值得我们重视的,就是他们善于选拔人才。
欧阳修是晏殊所选拔的,苏东坡跟他的弟弟,还有曾巩这些人,都是欧阳修所选拔的。
能够识拔人才,这是很了不起的地方。
苏东坡的父亲苏询赞美欧阳修,说他的文章是“揖让进退”,最有姿态。
唐宋八家文,每一家的风格不同,而最有揖让进退、俯仰抑扬态度的是欧阳修。
不但他的文章是如此,你看,他的小词也是如此。
他先写了“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悲观的彻悟,乐观地生活一、作者介绍叶嘉莹,字迦陵。
她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后裔,1924年xx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熟读古典诗词,大学期间,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毕业后开始了长达62年的教师生涯,从事诗词教育研究工作,熟悉叶嘉莹的人都称她为“先生”,“先生”一词中包含了大家对叶嘉莹作为诗人、学者的尊敬。
叶嘉莹一生际遇坎坷,多经离乱。
早年因政治动乱和丈夫前往台湾,后又经历“白色恐怖”,丈夫被抓,自己以教书支撑家庭。
等到和平时期,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又因车祸离世,当时她写的一首诗里说“一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先生说她这一生中真正快乐的时间真的不多,而不幸中之大幸,乃是她得以终生与古典诗词相随相伴,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以让她汲取的温暖与慰藉。
此外,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对她的影响很大,她记得顾随先生说过:“我们要以无生的彻悟,来做有生的事业。
你才不被这些利益物质的欲望所迷乱。
要以悲观的彻悟,乐观地去工作去生活。
”所以在经历了不幸的叶嘉莹懂得个人和家庭都是短暂的,无常的,思想文化的传承才是永恒的。
怀着对祖国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赤诚的热爱,叶嘉莹先生在1989年退休后,每年都会在国内讲学,还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她将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在南开大学开设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有人问,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说:“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的好处,就是使你心灵不死。
”心灵死了,是比心灵麻木还要严重。
现在我们的生活总是处于快节奏中,但我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尽管每日匆忙,但依旧会有内心惶惶不安的感受,当我静下来反思的时候,我问自己,在忙什么,你知道自己所谓的充实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吗?心灵麻木便是每日看似忙碌,其实内心却无比空虚。
所以在内心空虚的时候就要去阅读,去旅行,去寻找心灵的敏锐性,去寻找给予内心的力量。
二、《唐宋词十七讲》主要概况《唐宋词十七讲》是我大学里在图书馆某天乱翻发现的,因为是叶嘉莹先生的讲演集,所以并不艰涩,读起来十分亲切。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是在苦难之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
他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是悲哀,是感慨之中有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所有的古今才志之士,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无论是在顺达之时,无论是在朝廷之中,还是贬谪在外地州县之中,他处处为人民做了很多事情。
可是,他也知道,我苏东坡毕竟是要过去的。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赤壁有四处:一个是周瑜破曹的赤壁,在湖北嘉鱼县;一个是苏东坡所游的“赤壁怀古”的赤壁,在黄冈。
另两个,一在武昌,一在汉阳。
“故垒西边”,有残余的战垒,“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我没有说这一定是破曹的赤壁,是当地这么流传。
再看他的结构:“大江东去。
”,是个大的场景。
“故垒西边。
”,收缩,像拍电影照一个故垒,不但集中到一个小的景物,而且有一个人物在里边出现了。
然后,再放开镜头写景物,“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大江波涛汹涌的样子。
用字非常有力。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么美的江山,当时有多少豪杰!苏东坡把江山与古今历史结合起来,突出了一个“三国周郎”。
写周瑜当年风流的姿态是“羽扇纶巾”。
就是说,指挥作战的带兵将军,不只是勇武将军而已,而且是读书的儒将。
二三十岁的周公瑾拿着羽扇,戴着纶巾,在谈笑之中,就把强大的号称几十万的曹军,火烧战船,灰飞烟灭了。
可是,你要体会苏词中的复杂情绪。
周公瑾这么大的功业,也成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
再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指谁?“多情”指谁?这首词题目是赤壁怀古。
《唐宋词十七讲》阅读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嘉莹先生,字迦陵,一生痴情于中国古典诗词。
先生出生于书香之家,家教甚严,父亲叶廷元为北大英文系的高材生,母亲曾任教于女子职业学校。
先生六岁开蒙,熟读《论语》,十一二岁即可为文作诗,小学时成绩亮眼,跳级进入初中,十七岁考取辅仁大学。
1945年从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1948年随先生赵东荪去到了台湾。
1966年离开台湾。
1969年定居温哥华。
我很爱读诗词,尤爱词。
这是从高中时候开始的,我的语文老师让我爱上了中国古典诗歌,她并不会古板地告诉我们这句词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什么主旨。
她会把重要地字词讲完,扫清我们理解地障碍。
之后就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它的内涵,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毕竟每一个人由于经历不同,对同一首词的解读也是不同的。
在书中叶先生也表达了这种想法。
她说词这种东西很奇妙的一点,就是它可以给读者丰富的多方面的联想。
读者因自己的修养品格和过去所收到的教育背景、环境、传统的不同,而能够从里边看出新鲜的意思。
叶先生的这一段话对于那个问题就解释得越发清楚了。
词最开始是配合着音乐歌唱的歌词,这种歌词本来只在民间流行。
后来读书人觉得歌曲音调很美,就开始自己填词。
词是有音律美的,以前都被忽略了。
直到遇到高中语文老师,她给我们听唱出来的词,让我们去感受音律的美,这是我对诗词的热爱,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
在本书的开头,她讲了这本书写成的缘由,1986年她因为加拿大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要与川大的教授合写一本关于词学的书,在回国后,她见到了母校辅仁大学的校友们,大家邀请她做一次讲演,她的这次讲演不仅有校友会的同学参加,很多热爱中国诗词的人都来了。
她被人们的热情所感染,便开始在国内讲学。
这本书就是由她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的,讲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喜爱古诗词的人都能读懂。
先生从唐宋词的源流讲起,从诗言志讲起。
主要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南唐二主,及至晏家父子、欧阳修、柳永,次的流传就越来越广了,而苏轼和辛弃疾两人更是将词推向高潮,不再局限于儿女私情,也可以显出胸怀,家国之情。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饱满的热情和深入的研究为读者描绘了唐宋词的辉煌历程。
本书通过十七个独立的讲座,详细介绍了唐宋词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展现了其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唐宋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首先,叶嘉莹在书中对唐宋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系统的梳理。
她通过分类、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将唐宋词的演变和变革过程呈现得条理清晰。
她不仅对各个时期的词体进行了精准划分,还对每个时期的代表作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评析。
通过她的讲解,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唐宋词的整体发展轨迹,以及不同时期词人们对词体和词风的追求和创新。
这种精细而有层次的分析,让我对唐宋词的独特之处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让我对每个时期的词人们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欣赏。
其次,叶嘉莹在书中对唐宋词的风格和意境进行了细致的揭示和探讨。
她通过对具体词作的解读,深入剖析了词人们对于情感的诠释和对于自然的抒怀。
她通过对唐诗、宋词的风格和特点的比较,指出了它们不同之处和相互影响。
她对于词人们的才情和境界的评价,更是让我对他们的创作思想和表达技巧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通过这些揭示和探讨,我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唐宋词的雅致和精髓,更能够理解词人们融情于景、著意于物的艺术追求。
另外,叶嘉莹在书中也对唐宋词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进行了思考和解读。
她通过对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的概述,展现了唐宋时期文化的绚烂和多样性。
她还通过对于古代文学和艺术的比较研究,指出了唐宋词在文化传承和时代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她对词人们对于社会生活和人生境遇的抒发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将词作与历史相互联系起来,使我对唐宋时期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最后,叶嘉莹在书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语言优美流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精炼的表达,将词人们的感悟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善于用生动的例子和鲜明的对比,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词人们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追求。
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叙论一般说起来,诗与词在意境上有相似、相通之处,也有相反、不同的地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却也有时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
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在诗里能表达出来。
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容、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馀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馀味。
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异和不同,我以为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赴奉先县咏怀》、《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它所表达的容这样博大、这样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词,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从来就不能写出像《北征》、《赴奉先县咏怀》这样长篇巨幅而波波澜壮阔的作品。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和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
而词的句式那么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同。
一般说来,诗的停顿,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可是在词里,不仅是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
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
龙源期刊网
书·唐宋词十七讲
作者:
来源:《作文·初中版》2015年第04期
作者是叶嘉莹,中国古诗词研究名家。
书中共论析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词人十五家。
结合他们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等方面追寻唐宋词的演变与发展轨迹,讲述中既兼顾他们纵横之间的影响及关联,又特别注意其虽相似而实不同的深微意境。
清隽的言辞于含英咀华之中深探词人之用心,时时闪现的真知灼见足以启迪读者,浚发妙悟灵思。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今天我们要开始讲南唐的两位词人了,就是南唐的中主李璟、后主李煜。
我想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两位词人。
尤其是李璟,我们称他李后主。
但是,在我们讲李璟和李煜的词以前,我现在要再回来谈到一点理论上的问题。
我们讲座开始讲温庭筠词以前,我曾谈了一些如何来欣赏词的理论,然后我们就讲了作品。
后来欣赏韦庄、冯正中两个人,我都集中地讲了他们的作品。
作品讲的多,理论的谈话就比较少。
可是,现在我们是应该停下来作一个回顾的时候了。
我们回顾到第一天我们讲的,引用了西方的阐释学hermeneutics的说法。
阐释学本来要追寻作者的原意。
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当我们阐释古人的作品的时候,都带了我们自己的时代和个人的色彩。
因此,阐释学家们就说,我们追寻作者原意的结果,有的时候常常增加了我们解说人自己的背景的影响,就产生了一种衍生义。
像我们讲温庭筠词时所说的,张惠言说温词有屈子《离骚》的意思,说“照花前后镜”那几句诗,有《离骚》“初服”之义。
这是衍生义,这是张惠言说词的时候加上的衍生义。
我们今天要开始讲南唐中主的词了。
南唐中主词,我们选了一首。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干。
-《山花子》这是一首小词。
而这首小词,王国维有评语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人间词话》这就牵涉到另外一种衍生义的解释了。
我们刚才说张惠言把温庭筠的词说成有风骚比兴之意,这是衍生的意思。
王国维说南唐中主“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这同样是一种衍生义。
南唐中主李璟这两句词的时候,也许只是写眼前所看见的“菡萏香销翠叶残”的景物,他不见得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以下为《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的内容概要:第一讲:从古代诗歌到唐诗的演变本讲主要介绍了古代诗歌的演变过程以及唐诗产生的背景和特点,包括诗歌运动、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同时,讲述了唐诗的四大家族,即王之涣、杜甫、白居易和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代表作品。
第二讲:古诗三百首和中唐诗歌本讲主要介绍了《古诗三百首》和中唐时期的诗歌,论述了这些诗歌的特点和影响。
其中,叶嘉莹着重阐述了唐代女诗人的贡献和特色,包括关汉卿、柳永、王昌龄等人。
第三讲:唐诗的音乐性和韵律本讲主要从音韵方面来剖析唐诗的特色,包括平仄和韵律等。
同时,通过例证和分析,讲述了唐诗中的一些典型句型、结构和韵律,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等。
第四讲:李白与唐诗风貌变革本讲主要介绍了唐代杰出诗人李白的诗歌及其对唐诗风貌变革的贡献。
同时,讲述了李白诗歌的特点和风格,例如壮丽奔放、豪放不羁、浪漫幻想等。
第五讲:王维与唐诗山水意境本讲主要介绍了唐代山水诗人王维的诗歌及其对唐诗山水意境的贡献。
同时,讲述了王维诗歌的特点和风格,例如婉约清新、富于抒情、盛情邀请等。
第六讲:唐诗的爱情主题与女性情感书写本讲主要介绍了唐诗中的爱情主题和女性情感书写,包括男女相恋、相思之苦、闺情、离别、婚姻等方面。
同时,讲述了唐代女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和影响。
第七讲:唐代诗歌的政治意蕴和社会背景本讲主要介绍了唐代诗歌的政治意蕴和社会背景,包括诗歌对政治事件的反应、对社会变迁的写照和对人生哲理的反思等方面。
同时,也论述了唐代诗歌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关系。
第八讲:唐宋诗文的接轨和变革本讲主要介绍了唐宋时期诗歌的接轨和变革,包括诗歌体制、诗歌理论、诗歌风格等方面。
同时,较为详细地讲述了诗文学家苏轼和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和影响。
第九讲:宋词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本讲主要介绍了宋词诗歌的发展和特点,包括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宋词的创作方法和诗歌风格等方面。
同时,讲述了宋词中的主题和意境,例如山水田园、宫廷生活、悲欢离合等。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欧阳修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欧阳修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
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
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欧阳修是对于大自然,对于人生美好的东西非常懂得赏玩的诗人。
他说“雪云乍变春云簇”,写得真是美。
你不觉得下雪时候的阴云,跟夏天下雨时候的阴云是不一样的么?下雪的阴云阴得那么均匀,像铅一样凝成一片。
夏天的雨云是忽然间就涌上一大片,带来一场暴雨。
春天的云彩舒卷自如;秋天的云彩高远淡薄。
四季的景色不同,连天上的云彩,四季都是不同的。
凡是一个锐感的诗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渐觉年华堪送目”,我们逐渐觉得那一年的美好的日子,堪,是值得,值得你放眼去看了。
“北枝梅蕊犯寒开”。
花有南枝的,有北枝的。
南枝的花向太阳先开,北枝的花背太阳。
他说现在连北枝上的梅花都冒着寒风开始绽放了,有一种力量在里边。
“南浦波纹如酒绿”,本于江淹《别赋》。
南浦的春水有美丽的波纹。
南浦啊,你不用考证它在哪一省哪一县,你只要联想。
因为江淹说了“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所以你一用南浦这两个字,就把“春水绿波”想起来了。
这是欣赏中国古典诗的一个微妙的反应。
南浦的波纹怎么“如酒绿”呢?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此江若变作春酒,那南浦的波纹,春水的绿,就跟春酒的绿一样美。
而且,你几乎感觉到,诗人对于这水有对酒一样的感情,使人沉醉了。
“芳菲次第还相续”,一种花接着一种花连续不断地开。
花信二十四番,从迎春花开起,一直开到荼蘼花事了。
“不奈情多无处足”,我永远爱这些美丽的大自然的景物,我永远也不会满足。
他说“尊前百计得春归”。
当你在酒樽之前,有酒就应该赏花。
我用了各种方法,千思万想地盼望着春天的到来,盼望春天的花开。
今天,春天果然来了,你“莫为伤春歌黛蹙”。
你就好好珍惜享受眼前美好的春天,不要再悲哀和忧伤了。
我还要举两首不大好的小词,跟欧阳修写的一首意思很相近的小词来比较。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
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
离愁引著江南岸。
他写的是江南采莲的女子。
很多词人都曾写过美丽的女子,有些人是怎么写的呢?王国维说,词要有境界,品格才会高。
有的词没有境界,内容空泛,确实是淫靡的。
《花间集》欧阳炯的词:“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
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南乡子》)你可以写美丽的女子,你要从她的容貌衣饰里边写出她的品格。
胸前如雪脸如莲的描写,没有品格在其中。
还有个一薛昭蕴《浣溪沙》:“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璫,渚风江草又清香。
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
”这首词写得有一点感情,是一个女子相思的感情。
但是很肤浅,没有境界。
同样写美女,同样写她的衣服首饰,怎么就有了境界了呢?怎么就有了高格了呢?
欧阳修说“越女采莲溪水畔”,这个跟淘金的感觉是不大一样的,采莲是比较优美高雅
的。
我们中国全认为江南的女子很美。
看越女采莲,那是多么美的动作,秋天的岸边是多么美丽的场所。
“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这个奇妙的事情就是在这里分别的。
欧阳炯不是也说霞衣窄吗?可他那首词只是说这个女子穿着紧身的衣服而已,没有联想,没有境界。
可是“窄袖轻罗”,这四个字的结合,就产生了一种作用。
----诗歌,真的是很微妙,它的好坏就是在这种很细微的地方分别的。
----罗,是一种轻柔的丝织材料,轻罗裁成的衣服,轻盈,纤巧,精致,代表了一种品质。
金钏,就是金手镯,是在她的窄袖之中,你隐隐地看见。
薛昭蕴所写的女子是“步摇云鬓佩鸣璫”,有一种炫耀摇动的感觉。
前者含蓄,后者炫耀。
中国的诗词,予人的联想很丰富。
欧阳修这两句词表现了含蓄,蕴藉之美。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他们炫耀,夸张,矫揉造作,不懂得欣赏高层次的美。
陆机曾说过:“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有诸中而形于外,这才是有深度的美。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这真是神来之笔!灵光照耀的神来之笔!女孩低头采莲的时候,水中映出了她的影子。
她忽然看到水中人面和花光的掩映,一片神光的闪烁,一种对于美的觉醒。
这句传达出“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境界。
一个人不应该骄傲,但也应该珍重自己美好的品质。
当她一照影摘花花似面,想到这样的美好,愿意有一个奉献,愿意有一个交托,所以“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
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鸂鶒,是水鸟,比鸳鸯大,多为紫色,一双一对的。
双双对对的鸂鶒,引起女子的情意。
日暮黄昏,晚风吹起,与你何干?“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正是那些锐感的多情的诗人,就在风月之间,引起了他的感动。
“不见来时伴”。
我说他这句很妙。
你要知道,一个人要完成自己的品格,修养,事业,要有一个孤独寂寞的反省思索的过程。
你每天沉醉在纸醉金迷歌舞宴乐之中,永远不能完成你的事业和人格。
下面说“隐隐歌声归棹远。
离愁引著江南岸”。
隐隐地远远地听到也许有别的采莲女子的歌声,她们都划回去了。
而当芳心只共丝争乱,你有这样的兴发感动的时候,这个歌声就引起你多少内心的感动。
离愁者,就是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
当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的时候,这离愁就引着江南岸,从水上一直飘到岸边了。
一般的选本,很少有人选这首词,未曾体会到它意境的深远。
这首小词写一个美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而它自然产生了一种境界。
这是中国小词的发展从南唐冯正中到北宋的欧阳修所完成的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