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公开课)
- 格式:pptx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53
论语十则教案公开课这是论语十则教案公开课,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论语十则教案公开课第1篇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殊句式:四、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1)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处理方法: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八、小结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题。
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
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论语(lùn yǔ)十那么(nà me)教案(jiào àn)公开课◆ 教学(jiāo xué)目标(一)知识与能力(nénglì)目标1.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2.能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课文3.能够读、写、理解“子曰、愠、罔、殆、矣、诲、弘毅、士、凋、恕、欲〞等词语。
4.学习《论语》中名言警句的简单应用。
5.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二)过程及方法目标诵读理解交流质疑教师点评全文背诵学以致用积累拓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
◆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学生互相质疑法。
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
(也可采用学习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归纳、总结法。
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教师评点法。
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5.延伸应用法。
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
◆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运用INT系统◆ 学生课前准备1.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 教学说明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拟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拟简略。
◆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文章,朗读、分析文章内容。
论语十则传统国学新课导入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作者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作者介绍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言虚词课文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课文翻译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项目设计内容备注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课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态度与情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重点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各则语录的字面意思。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教学手段方法引导式教学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山东济宁“孔庙”的视频录像与讲解)要求学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统治者神化为“先圣”也曾在文革期间背负一身“罪状”,请说说你自己的眼睛发现和理解的孔子。
“参观”后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通过“参观”活动增长见闻,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初识作者和论语多媒体展示:1、孔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
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多媒体展示:1、孔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
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指定学生读简介、学生记忆并笔记。
对作者和论语地位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初读课文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和断句。
2、要求学生大声齐读课文。
后自由朗读。
学生读课文并,反复朗读。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语感和兴趣。
疏通文意1、多媒体展示: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2、教师巡回指导点拨3、让学生讨论解决疑难4、教师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