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力分析专题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23.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识别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力,并进行受力分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示范和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思考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2.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实例分析和习题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2. 熟练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能够准确分析实际案例中的受力情况。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示例教材和案例分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示例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受力分析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识别和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力;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例分析和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六、课堂检测:
1. 请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一个实际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2. 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一定数量的受力分析习题,以检测其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检测中的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教材,深入了解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 准备下节课的课前预习。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了对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技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考复习教案:受力分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2. 能够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找出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3. 能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受力分析的概念及意义2. 受力分析的方法与步骤3. 常见力的判定与计算4. 受力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受力分析的练习与提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受力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常见力的判定与计算。
2. 难点:受力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受力分析的概念、方法、步骤及常见力的判定与计算。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受力分析。
3. 开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受力分析的应用。
4.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受力分析的概念及意义。
2. 讲解受力分析的方法与步骤,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3. 讲解常见力的判定与计算,让学生能够识别并计算常见力。
4.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受力分析的应用。
6.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7.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受力分析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受力分析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受力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评估团队合作和分享知识的能力。
4.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受力分析方法和常见力判定与计算的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1. 完成一份受力分析的练习题,包括对简单物体的受力分析及力的计算。
八、课后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评估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
2.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受力分析预习案1.受力分析的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即明确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2)隔离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并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力的作用(3)分析受力的顺序:先重力,后弹力和摩擦力2.整体法:把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看成_________的方法。
3.隔离法:把研究对象从所处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单独进行分析的方法。
探究案知识点一:单个物体受力分析(1)在力F作用下匀速向右运动(4)A静止在墙面v(5)A沿粗糙墙面下滑(6)A静止在光滑墙(7)A静止在粗糙斜面上A知识点二:多个物体受力分析训练案1. 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如图所示,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有()A.重力、支持力B.重力、支持力、摩擦力C.重力、地面对物体的作用力D.重力、压力、下滑力、摩擦力2. 如图所示,物体a、b和c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Fb=5N、Fc=10 N分别作用于物体b和c上,物体a、b和c仍保持静止。
以F1、F2、F3分别表示a与b、b与c、c与桌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则()A. F1=5 N,F2=0,F3=5 NB. F1=5 N,F2=5 N,F3=0C. F1=0,F2=5 N,F3=5 ND. F1=0,F2=10 N,F3=5 N3. 如图所示,物体A靠在竖直的墙面上,在竖直向上的力F的作用下,A、B物体均保持静止,画出物体A的受力情况A(14)向上爬杆的猴子A速上滑的物块A(11)A与皮带一起向右匀速运(15)随电梯匀速上升上升的人A、B保持静止A、B静止FA B小球静止时的结点A受力。
高考复习教案:受力分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2. 能够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找出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3. 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2.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3. 力的合成和分解三、教学重点1.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应用四、教学难点1. 受力分析的准确性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黑板2. 教学用具: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模型或图示3. 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引出受力分析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5分钟)讲解受力分析的定义,解释受力分析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应用。
2.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10分钟)讲解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包括选取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图、标出各力的方向和大小等。
3. 力的合成和分解(5分钟)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通过图示或模型演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根据给出的情境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标出各力的方向和大小。
2.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应用。
2. 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受力分析的准确性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1. 根据给出的情境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标出各力的方向和大小。
2. 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计算结果并解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能够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找出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学生应能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高一物理受力分析教案5篇高一物理受力分析教案篇1知识目标1、知道涡流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涡流对我们的不利和有利的两个方面,以及如何防止和利用;情感目标通过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本节是选学的内容,它又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等.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或者知道学生阅读.什么是涡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涡流和自感一样,也有利和弊两个方面.教学中应该充分应用这些实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教学设计方案一、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可用事物或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的铁芯都不是整块金属,而是由许多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引导学生看书回答,从而引出涡流的概念:什么是涡流把块状金属放在变化的磁场中,或者让它在磁场中运动时,金属块内将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在金属块内自成闭合回路,很象水的旋涡,因此叫做涡流. 整块金属的电阻很小,所以涡流常常很大.(使学生明确:涡流是整块导体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同样遵守电磁感应定律.)二、涡流在实际中的意义是什么⑴为什么电机和变压器通常用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就可以减少涡流在造成的损失⑵利用涡流原理制成的冶炼金属的高频感应炉有什么优点电学测量仪表如何利用涡流原理,方便观察提出上述问题后,让学生看书、讨论回答三、作业:让学生业余时间到物理实验室观察电度表如何利用涡流,写出小文章进行阐述.高一物理受力分析教案篇2知识目标1、掌握波长、频率、波速的物理意义;2、能在机械波的图象中识别波长;3、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一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识别图象、钻研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本节的重点是理解波长的含义及公式的含义;要求对公式能灵活应用,学习中要理解波的传播速度的`特点,掌握波速、频率、波长各由什么因素决定,减少理解概念出错的机会。
物体受力分析专题受力分析是力学中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如果这一步出现了错误,那整个问题的求解就都错了。
这一节课在前面学习三种力和力的运算的基础上以专题的形式学习受力分析。
自主学习:问题1、什么是受力分析?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从它所处的物理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其他物体对它的作用力(物体受什么性质的力,大小怎样?方向如何?),并把这些力用力的示意图画出受力图,这就是受力分析。
(1)对谁(整体法、隔离法)进行分析受力分析前,要先弄清受力的对象。
我们常说的“隔离法”、“整体法”,指的是受力的对象是单个物体,还是由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
对于连接体,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要变换几次研究对象之后才能解决问题。
(1)地球(天体)上的物体一定受重力;(2)物体之间接触不一定存在弹力;(3)从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可以看出:有摩擦力必有弹力,相反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
因此,在受力分析时,先分析弹力,再分析摩擦力。
一般分三步走: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和已知力,再分析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其他力。
问题3、分析结果怎样依据力的性质或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检查受力分析是否添力与漏力(1)根据力的物质性看看所画出的每个力能否都找出施力物体;(2)根据力的相互性看看所画出的每个力能否都找出反作用力;(3)根据力的矢量性看看所画出的每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
受力分析能否使研究对象处于题中所给的运动状态。
(4)合力与分力不可同时出现在受力图中。
合作探究:请对下列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一、物体在水平面上:(1)静止 (2)向右运动 (3)向右运动光滑 粗糙(4)静止 (5)向右运动 (6)向左运动粗糙 粗糙 粗糙变化1:将水平力变为倾斜(1)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在斜向下的推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匀速运动,则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与推力F 的合力A .斜向上B .竖直向上C .竖直向下D .零(2)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在斜向上的拉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匀速运动,则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与推力F 的合力A .斜向上B .竖直向上C .竖直向下D .零变化2:将一物体变为两物体(1)如图,C 是水平地面,叠放在一起的A 、B 两个长方形物块静止在C上,试分析A 、B 的受力。
受力分析专题学案一、学习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和性质;2. 了解力的分类及其特征;3.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力的平衡条件;4.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5. 能够应用受力分析的方法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二、学习内容:1. 力的概念和性质1.1 力的定义1.2 力的性质:大小、方向、作用点1.3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2. 力的分类与特征2.1 接触力与非接触力2.2 弹力、重力、摩擦力、浮力的特征3. 牛顿第一定律与力的平衡条件3.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3.2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力学条件4. 力的合成与分解4.1 力的合成:力的合成原理和合力的计算方法4.2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原理和分解力的计算方法5. 受力分析方法5.1 自由体图法:绘制物体受力情况的示意图5.2 受力分析法:应用牛顿定律和平衡条件解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三、学习过程:1. 力的概念和性质的学习1.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1.2 完成教材习题,巩固对力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 力的分类与特征的学习2.1 学习不同类型的力,并了解其特征和作用;2.2 进行力的分类练习,锻炼对不同力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3. 牛顿第一定律和力的平衡条件的学习3.1 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3.2 理解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力学条件;3.3 完成相关练习,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力的平衡条件的理解。
4.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学习4.1 学习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方法;4.2 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练习,提升解题能力。
5. 受力分析方法的学习5.1 学习自由体图法的运用,掌握绘制自由体图的方法;5.2 学习受力分析法的运用,了解如何应用牛顿定律和平衡条件解析物体的受力情况;5.3 进行相关练习和实例分析,加深对受力分析方法的掌握。
四、学习评价:1. 完成教材习题,检验对力的概念、分类和特征的理解;2. 解答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练习题,检验合成力和分解力的计算能力;3. 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展示受力分析方法的应用技巧。
高中物理笔记受力分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和总结结论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
2.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应用受力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难点: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复杂物理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牛顿三定律,引出受力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学习与探究: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尝试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探究受力分析的原理。
3. 梳理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受力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步骤。
4. 拓展与应用: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不断提升受力分析的能力,解决更为复杂的物理问题。
5. 归纳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真正理解受力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有序,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但是在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需要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
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提高教学效果。
《受力分析》学案一、受力分析1.定义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都找出来,并画出___________的过程.2.作用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是求解力学问题的关键二、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即确定分析受力的物体,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2)隔离物体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而分析周围物体有哪些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
例1一个物块静置在斜面上,试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
思考1在对斜面上的物块进行受力分析时,顺序是什么样的?(3)画受力示意图——边分析边将力一一画在受力示意图上,准确标出力的方向,标明各力的符号。
(4)检查正误,防止错画漏画。
例2一根轻绳下方悬挂着一个小球,放置在光滑斜面上,保持静止,试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
若将小球换成如图所示的物块,物块的受力情况如何思考2在判断小球和物块是否受到斜面弹力时用到了什么方法?三、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1.先分析场力(______、电场力、磁场力),已知力2.再分析接触力(弹力、______)3.最后分析其他力变式1若将例2中的斜面换成粗糙的,试对物块可能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变式2若将悬挂物块所用的轻绳换成轻弹簧,斜面光滑,试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
如果斜面粗糙,可能有哪些情况?分别画出受力分析图斜面光滑斜面粗糙四、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1.假设法:在未知某力是否存在时,可先对其作出存在或不存在的假设,然后再就该力存在与不存在对物体运动状态是否产生影响来判断该力是否存在2.整体法:以系统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一般用来研究不涉及系统内部某物体的力和运动。
3.隔离法:将研究对象与周围物体分隔,一般用来研究系统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及运动情况例3如图所示,A、B两个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保持静止,试对A、B两个物体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思考3 在对A、B分别做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选择的先后顺序对研究有没有影响?选择的先后顺序有没有一般规律?例4如图所示,粗糙的墙面之间放置两个物块质量为m的物块,刚好保持静止状态,试分析两个物块的受力情况。
受力分析学案班级:姓名:座位号:【知识梳理】一、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1.重力产生:物体在地面上或地面附近,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大小: G=mg2.弹力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方向:①绳子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子收缩方向②压力或支持力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若接触面是曲面,则垂直于接触面的切线大小:①拉力、压力和支持力大小: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计算。
②弹簧的弹力大小:遵守胡克定律f=kx,劲度系数k(N/m)3.摩擦力产生条件:接触有正压力、接触面不光滑、发生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沿接触面,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大小:(1).滑动摩擦力f=μFN ,动摩擦因数μ,FN指物体对接触面的正压力,其大小与接触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等大.(2).静摩擦力f0、最大静摩擦力fm可由二力平衡条件求,fm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近似计算时,fm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摩擦力既可以做阻力,也可以做动力。
二、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1.明确研究对象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既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
只分析外力,不分析内力。
2.隔离研究对象把研究对象从实际情景中分离出来。
3.按顺序画力的示意图①先画已知力,②画场力(重力),③找接触面或点,确定是否有弹力,然后在确定是否有摩擦力。
④最后按顺序逐一检查研究对象所受的力,防止添加力或者漏力(看能否找到施力物体)。
三、受力分析的几点注意1.只画..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不画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
只分析外力,不分析内力。
2.牢记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每一个力都有一个明确的施力者,如指不出施力者,意味着这个力不存在.3.对于难以判断是否存在的力:①根据力产生的条件②善于用假设法4.对于难以判断摩擦力的方向:①定义法: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②状态法:在许多情况下要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结合相应的物理规律,才能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受力分析
主备人:李卫军高艳荣审核人:李旭峰编号:020
一、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1.明确研究对象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整体)。
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
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既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
2.隔离研究对象,按顺序找力
把研究对象从实际情景中分离出来,按先已知力,再重力,再弹力,然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可能有摩擦力),最后其它力的顺序逐一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并画出各力的示意图。
3.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
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效果(拉力、压力、向心力等)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
二、典型例题
1.分析满足下列条件的各个物体所受的力,并指出各个力的施力物体.
(1)沿水平草地滚动的足球
平面上的物体球
(3)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
运动的物体球
(4
路面上小车
(6)沿粗糙的天花板向右
2.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物体A 进行受力分析
三、课堂练习
1. 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物体A 、B 进行受力分析,在下列情况下接
触面均不光滑.
(2)沿斜面上滑的物体A (接触面光滑)
A
V
(1)沿斜面下滚的小球,
接触面不光滑.
A
V
(3)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
A
(4)在力F 作用下静止
在斜面上的物体
A
F
(5)各接触面均光滑
A
(6)沿传送带匀速上滑的物块A
A
F
(1)A 静止在竖直
A
v
(2)A 沿竖直墙面下滑
A
(5)向上爬杆的运动员
(4)静止在竖直墙面
轻上的物体A
F
A
(3)静止在竖直墙面
轻上的物体A
F
A
(6)光 滑 小 球
A
(
2.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A 、B 进行受力分析(各接触面均不光滑)
(1)A
、B 同时同速向右行使向
B
A F
F
B
A (2)A 、
B 同时同速向右行使向
(11)小球静止时的结点A
A
(10)小球静止时的结点A
A
(3)A 、B 静止
F
A B
α
B A (4 )A B 均 静 止
B
A
(5)均静止
(6)均静止
(7)均静止
(8)静止 A
B
(9)静止
A B C
四、课后作业:
1、分析各物体的受力情况
(1)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的物体(2)随传送带一起由静止向右起动物体(3)向上运输的物体(4)向下运输的物体(5)空中飞行的足球
(6) A静止且各接触面光滑
(7) 放在斜面上相对斜面静止和向上运动、向下运动的物块V
A
v A
A
v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