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考古复习资料
- 格式:pdf
- 大小:120.06 MB
- 文档页数:136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第二章——秦始皇陵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第五章——汉代都城第六章——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第七章——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第八章——汉代官吏与平民墓第九章——秦汉时期农业第十章——秦汉时期工商业第十一章——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第十二章——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第十三章——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秦都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约15km的窑店一带,南临渭河水,北依咸阳塬。
秦孝公十三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秦惠文王时期,对咸阳城宫室进行了扩建,后直至秦统一全国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发展,最终形成了秦都咸阳的渭北咸阳城与“渭南”宫室苑囿的格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秦都咸阳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已开展40多年,已发现战国时代中晚期秦代大量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和墓地,以咸阳塬上今聂家沟至姬家沟之间的遗址最为密集,宫殿建筑遗址群周围大显墙垣遗存,推断这里应为秦咸阳宫殿遗址,以宫殿建筑遗址群为中心,在其西部发现有制陶、冶铸等官府手工业遗址,东部可能为“兰池”及“兰池宫”遗址所在地,西南部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西部发现发掘了大批秦墓,西北部和远郊东南部分布有帝陵区。
宫城城址内发现有西北区、中区和东北区共7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属战国中晚期至秦代,位于亲都咸阳遗址中部地势较高的咸阳塬上。
秦咸阳宫发掘的一、二、三号三处大型建筑遗址中,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砖、瓦、瓦当、丝绸等。
“渭南”有秦国的南宫(甘泉宫)、章台、诸庙、阿房宫、上林苑等建筑,其建设始于战国晚。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现说明,秦咸阳城的宫殿区安排在都城的高亢之地,宫城宫殿区居东西居中位置,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邻近渭水;秦都咸阳置南宫、北宫是就其方位而言,南、北宫建筑功能不同,秦北宫当为秦咸阳城之王宫或皇宫,亦秦咸阳宫,为都城之宫城,大朝正殿所在,一直作为秦咸阳城的政治中枢,渭南甘泉宫即为南宫,秦王政上台后,甘泉宫取代了作为外交活动场所的章台,并安排太后居住,使之成为太后之宫,因此甘泉宫与咸阳宫才有南、北宫之称,异于西汉长安城的两宫制,秦代都城“两宫制”是初期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都城的布局特点之一。
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一、战国秦汉考古的特点1.“历史时代”:文字大量用于文献记载和史书的大量出现;简牍、帛书大量出现,成为重要的考古材料;2.进入到考古学上的铁器时代:铁器在生产领域取代了铜器和石器,铁器和畜力(牛马)犁耕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3 .在社会经济方面,冶铁技术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青铜器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主要作用,漆器制作技术崛起,陶瓷业也获得相应发展;4、城市和商业发展迅速,金属铸币开始出现;5、墓葬形式除流行三代以来的竖穴土坑木椁墓以外,新出现横穴的砖石墓和崖墓,玉衣随葬代替以前的用鼎制度。
二、战国文化(一)燕下都遗址1.位于河北易县城东南。
2.该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宽约4000米,东西长约8000米。
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是主体,西城是军事性的附郭。
宫殿区出土有高达74.5厘米的青铜铺首及兽面纹半瓦当、陶排水管道等。
3.“人头墩”的发现:燕下都遗址城南2.5公里处,有14个高约10米、直径达几十米的圆形夯土墩台,其中均埋葬着大量人头骨,(2000余个)距今约有两千多年。
(可能是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大胜时从战场带回的齐军首级。
)(二)邯郸赵城遗址1、位于河北省邯郸市。
2、由位于西南的宫城(习称赵王城)及东北的郭城组成。
宫城包括东、西、北3座小城,平面呈品字形,总面积达505万平方米。
西城中部偏南的龙台,南北长296米,东西宽265米,现高19米,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夯土台基。
郭城为居民区,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800米,东西宽约3200米,城内发现有冶铁、制陶等手工作坊遗址。
(三)楚都纪南城1.东周时期楚国郢都遗址,因在纪山之南,俗称纪南城,从公元前689年到前278年一直为楚国都城。
位于荆州古城(江陵)以北5公里处。
2、纪南城是战国七雄之都保存最为完整者,被史学界誉为不可多得的“完璧”,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3、纪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城垣保存完好,高出地面3.9—7.6米,城墙底宽30—40米,墙外有城濠,城墙上有城门。
6.战国秦汉PART1社会*战国秦汉考古的特点1.进入历史时期,文字大量用于历史记载和史书的出现。
简牍和帛书的大量出现,为考古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2.进入考古学上的铁器时代,冶铁技术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在生产领域取代铜器和石器,成为社会生产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3.从春秋到战国秦汉,社会形态处于重大转变时期,从奴隶制社会转变为封建制社会。
4.从纷争走向统一。
战国时期,由于地域不同,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文化有很大差异。
直到秦灭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差异逐渐被消除。
经过汉代的磨合,至晚到西汉中晚期,形成融合统一的汉文化和汉民族。
5.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思想的空前活跃。
水利工程技术、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农业耕作和施肥技术提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各类手工技艺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瓷器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思想空前活跃,百家争鸣。
6.城市和商业快速发展,金属铸币普遍出现。
7.墓葬形式方面,除三代流行以来传统的竖穴土坑墓以外,新出现了砖室墓和崖墓。
汉代,玉衣随葬替代了用鼎制度。
*战国时期铁器冶炼的发展及应用:1.冶铁技术:块炼铁继续使用,生铁冶炼技术得到推广并进一步提高;块炼铁渗碳成钢和铸铁柔化处理工艺广泛应用;展性铸铁(介于生铁和钢之间)在农业手工业应用广泛2.冶铁遗址: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除陶范、石范外,还使用金属范(提高生产效率,保证铸件规格统一,便于计量安装更换);使用烘范窑,铸造前先烘范(减少成品中气泡砂眼,保证质量);在兵器铸造中已开始使用淬火工艺3.铁器类型:战国铁器已经进入当时生产日用及军事各方面,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农业生产/手工业/日用/兵器/刑具及杂器)【战国时期铁器以工具为主,特别是农业生产工具及手工工具----是铁器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小型日用器的种类齐全——铁器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国冶铁技术的出现和早期铁器的发现1夏商时期有铁器出现但非常少,铁器真正的大量出现和普及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秦汉部分重点1、简述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及发展过程。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有三:其一是嫡长子继承制。
其二是分封制。
其三是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
东周秦汉以后,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官僚制代替世卿世禄制,族权与政权逐渐分离,宗法制度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和政治功效,宗法制度和宗族社会走向解体。
2、概述中原地区(两周三晋地区)战国时期乙类墓葬形制及陶器组合的演变规律。
①战国早期,皆为竖穴土圹墓。
春秋时就出现的头龛,此时十分流行。
随葬品或在龛内或在头前方。
葬式为屈肢为主。
②战国中期,继续流行竖穴墓,开始出现洞室墓。
洞室分横室和竖室两种,洞室小于墓道。
这种洞室墓当是从竖穴墓的头龛发展来的。
器物组合同上期。
③战国晚期,洞室墓增多(郑州等地还出现了一种竖穴空心砖椁墓,一般有头龛)。
一般以盒形的陶敦(盒)代替了豆,“幎目”不见。
④陶器的分期:陶器组合:三晋两周地区战国时期陶器墓随葬陶器组合主要以河南洛阳中州路墓地、河南陕县后川墓地、山西长治分水岭墓地、山西长子墓地为代表。
战国早期,以鼎、豆、壶组合占绝对优势的中州路墓地陶器组合,不同类别的陶器墓随葬鼎数亦有别。
陶鼎数量由可达5个递减为不超过1个。
战国中期,后川墓地陶器墓出现了陶列鼎(M2075),本期后川和中州路墓地陶器墓皆盛行鼎、豆、壶。
战国晚期的陶器墓以中州路墓地第七期为代表,以鼎、盒、壶为典型组合的现象集中表现于乙、丙类墓中。
战国时期仿铜陶礼器的发展进入高峰期。
战国中期偏晚以后,在大型墓中也出现了全部以陶礼器随葬的情况。
3、乙类墓葬透露出的信息第一,几乎全部墓葬都使用了陶礼器,说明战国时期,士的地位已没有以前尊贵,他们所使用的礼器已下降到庶民,或庶民升级为士,这是等级制度的一大变化。
第二,洞室墓的出现,究其社会原因,可能还是在“事死如生”愿望所驱使,将地上住宅建筑模拟到地下。
对传统棺椁制度的一个变革。
传说时代的专门性文献资料十分少,只有《尚书·尧典》《舜典》《皋陶谟》《益谟》《史记·五帝本纪》《世本》,《大戴礼记·帝系》《五帝德》等书篇。
其他零星的史料也只是见于战国秦汉的文献之中,如《左传》《国语》《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礼记·礼运》《易·系辞》《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篇。
利用战国秦汉出土的古文献原貌来考证.先秦古书的真伪问题。
如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西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十三篇,又出土《孙膑兵法》十六篇的残简,可证实《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都是存在的,传世的《孙子兵法》不为,在银雀山西汉墓葬中出土的《晏子》《太公》及《蔚缭子》不伪。
利用出土文字及其上古汉语语法及其特殊虚词来判断古书的年代问题。
例如,从西周春秋时期金文资料可知,利用这种特点可以断定《尚书》中的《商书》诸篇最后的写成年代是在春秋时期,时代不可能太早。
史料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研究史料的源流价值和利用方法的学科,目的是从事史料的搜集、核勘、考证及其编纂,主要工作是史料的整理与鉴别,其以不同的价值、内容、学科性质、年代为标准。
史料学是有关历史资料研究的学问,其史料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四个方面:一、传世古文献史料。
如十三经、二十五史、历史档案、地方史资料。
二、出土的文字资料。
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敦煌遗书等。
三、考古文物等实物史料。
如,古器物、古建筑、古迹遗址等。
四、口碑史料。
口碑史料又称口传史料,民间流传的历史传说、史诗。
战国秦汉时期有关夏商周以及黄帝尧舜的传说史料十分多,实际上这是一种口碑史料,具有很高价值的史料,但需认真鉴别。
先秦秦汉时期史料学演变趋势:一、商代以前是以考古资料为主,古文献资料为辅。
因为此时考古资料多,而且多为实物,可谓是第一手资料。
而古文献资料则是后代根据传说时代记录下来的。
历经千年传袭,难免丧失原味,应谨慎利用。
二、西周春秋时期是以古文字资料(金文)为主的考古资料与古文献资料平分秋色的时代。
考古学知识小结1、考古学的定义: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2、考古学的性质及其研究对象性质: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密切关系。
研究对象: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实物资料。
考古学所研究的实物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类.历史科学的研究对象:文献资料遗迹:指古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遗留下来的聚居村落及其相关的建筑遗迹和埋葬死者的坟墓等等。
包括住宅、墓穴、宫殿、寺庙、手工业作坊等。
遗物:指古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遗留下来的实物,包括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品等。
另外,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农作物、家畜、渔猎和采集所得的动植物遗存也属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考古学研究的实物,主要研究它的社会性,而不在于个人的创造。
因此研究的重点是对遗迹和遗物的整个系列和类型进行研究,而不是去研究孤立的、单个的某一件器物。
3、考古学的功用1)补史,主要是史前时代,传说时代;2)证史,证明与纠正;3)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4)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为今天的建设服务.4、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属于边缘科学,与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如其与(人文社会学科)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宗教学、(自然学科)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都有密切联系。
这种关系,一方面是考古学本身的研究,需要仰赖于其他学科在理论、资料和研究方法上的支持和协助。
另一方面是其他学科也需要仰赖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以充实本学科的研究5、田野调查发掘与资料收集1)调查是为发掘工作做准备,对发掘的价值与选择发掘的地点获得宏观认识。
2)发掘是把地下埋藏的文化遗迹和遗物揭露出来,取得实物资料.3)做好发掘记录,文字、图片、日志要做好科学发掘必须懂得地层学和器物类型学。
发掘的具体方法要看发掘的对象而定.开探方(或探沟,常为5×5米,10×10米,中间应有1米的隔梁)的方法是发掘的主要方法。
第一章考古学绪论1.考古学定义:“考古学〞这一名词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英文是Archaeology,源于希腊文,泛指古代的学问〔科学〕。
“考古学〞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还未完全统一起来,在我国也没有一个被普遍确认的定义。
但作为近代〔科学〕考古学,其定义应该包括考古学的范畴、取得资料的手段、研究方法与目的。
2.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人类活动的遗物、遗址与遗迹。
所谓遗物,指的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武器、装饰品等.甚至可以包括人类自身组织的化石。
所谓遗址,指的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城市、堡垒、村落、居室、作坊、寺庙等遗址。
所谓遗迹,指的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窖穴,灰坑等,相对说,遗迹是一个更大的概念。
总而言之,遗物,遗址,遗迹都是我们所说的实物资料。
3.考古学方法:〔地层学+类型学〕考古学的根本研究方法,也就是考古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的方法。
考古资料也就是古代人们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
我们在研究实物资料时,总要探究这是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创造的物质文化,它又及其他物质文化有什么关系等。
我们获得的物质资料不外乎是传世的、采集的与调查开掘的三种。
传世的与采集的物质资料往往只能片面的答复上述问题。
只有积累了大量运用田野考古的系统理论、原那么与方法,通过调查开掘获得的物质资料,才有明确的人、地、时及及其他物质文化有什么关系的证据,比拟全面、科学地说明了这些课题。
有关的资料还要反复在田野考古中受到检验。
所以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根底,是考古学的实验室。
这就是考古学离不开田野考古往往又叫田野考古学的原因。
考古研究与田野考古一刻也不能别离。
所有考古学的根本研究方法,也就是田野考古的方法。
4.地层学:要做好开掘工作,首先必须懂得地层学。
“地层〞这一名称是从地质学借用的。
在人类居住的地点,通常都会通过人类的各种活动,在原来天然形成的“生土〞上堆积起一层。
“熟土〞,其中往往夹杂人类无意或有意遗弃的各种器物及其剩余,故称“文化层〞。
《中国考古学通论(三)·战国秦汉部分》徐承泰编著概论第一节战国秦汉历史年代及考古学的分期一历史年代从公元前五世纪一直延伸到了公元后的三世纪初,涵盖了战国、秦、西汉、东汉及王莽的新朝,据一般通行的历史纪年表如下:战国:公元前403、453、468、475、480年――公元前221年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3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王莽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春秋的终止年份与战国的起始年份,学术界有争议:1、前481或480年。
《春秋》绝笔之年。
宋代吕祖谦《大事记》始于此年。
杨宽主张此年为战国始年,吕思勉主张战国应始于前480年。
2、公元前476或475年。
《史记·六国年表》记事始于此年,郭沫若、翦伯赞等以此年为战国始年。
现在的学术界多以前475年为战国始年。
3、公元前468年。
《左传》的编年史实止于此年,清代林春溥《战国纪年》以此年为战国纪事之始。
4、公元前453年。
韩、赵、魏三家分晋。
金景芳、顾德融、朱顺龙等。
5、公元前403年。
周天子正式册命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资治通鉴》记事始此。
范文澜主此说。
二考古学的分期因研究的对象不同,规律性的不同,考古学的分期与历史的分期有着差异。
考古学的具体分期:1.战国时期战国早期:前5世纪前半叶至前4世纪中叶。
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至前3世纪前半叶。
战国晚期:前3世纪前半叶至秦统一。
2.秦代3.汉代。
分为西汉、王莽新朝和东汉。
西汉早期: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至武帝前期,约公元前206至前119年。
西汉中期:武帝后期至昭、宣时期,约公元前118至前49年。
西汉晚期: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时期,前48至公元6年。
王莽时期:包括此前的孺子婴的居摄年间和此后刘玄的更始年间,并可将重新发行五铢钱的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以前的东汉初期也包括进来,约公元7年至公元39年。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验笔记整理)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第二章――秦始皇陵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第五章――汉代都城第六章――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第七章――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第八章――汉代官吏与平民墓第九章――秦汉时期农业第十章――秦汉时期工商业第十一章――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第十二章――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第十三章――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秦都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约15km的窑店一带,南临渭河水,北依咸阳塬。
秦孝公十三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秦惠文王时期,对咸阳城宫室进行了扩建,后直至秦统一全国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发展,最终形成了秦都咸阳的渭北咸阳城与“渭南”宫室苑囿的格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秦都咸阳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已开展40多年,已发现战国时代中晚期秦代大量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和墓地,以咸阳塬上今聂家沟至姬家沟之间的遗址最为密集,宫殿建筑遗址群周围大显墙垣遗存,推断这里应为秦咸阳宫殿遗址,以宫殿建筑遗址群为中心,在其西部发现有制陶、冶铸等官府手工业遗址,东部可能为“兰池”及“兰池宫”遗址所在地,西南部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西部发现发掘了大批秦墓,西北部和远郊东南部分布有帝陵区。
宫城城址内发现有西北区、中区和东北区共7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属战国中晚期至秦代,位于亲都咸阳遗址中部地势较高的咸阳塬上。
秦咸阳宫发掘的一、二、三号三处大型建筑遗址中,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砖、瓦、瓦当、丝绸等。
“渭南”有秦国的南宫(甘泉宫)、章台、诸庙、阿房宫、上林苑等建筑,其建设始于战国晚。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现说明,秦咸阳城的宫殿区安排在都城的高亢之地,宫城宫殿区居东西居中位置,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邻近渭水;秦都咸阳置南宫、北宫是就其方位而言,南、北宫建筑功能不同,秦北宫当为秦咸阳城之王宫或皇宫,亦秦咸阳宫,为都城之宫城,大朝正殿所在,一直作为秦咸阳城的政治中枢,渭南甘泉宫即为南宫,秦王政上台后,甘泉宫取代了作为外交活动场所的章台,并安排太后居住,使之成为太后之宫,因此甘泉宫与咸阳宫才有南、北宫之称,异于西汉长安城的两宫制,秦代都城“两宫制”是初期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都城的布局特点之一。
一、青铜文化考古学上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 又称青铜时代, 由张光直院士最早提出。
青铜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奇迹, 了解青铜文化的概况对加深认识鉴赏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中国青铜文化, 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技术娴熟、内容丰富, 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华。
国内出土最早的青铜器物属于甘肃马家窑文化。
青铜器分成兵器、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三类。
铜器花纹和铭文是铜器断代的重要依据。
中国青铜文化分布之广和数量之多、历史之悠久是世界罕见的。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经过夏代二里头时期的初始阶段, 早商时期的发展阶段, 晚商至西周前期的鼎盛阶段, 西周后期至春秋的衰落阶段, 到战国初最终被早期铁器时代所代替, 大约经过了一千五、六百年。
在青铜时代, 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 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并且汉字也已经发展成熟。
大约从夏代开始, 中国已经进入青铜文明;到商代, 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文明的大幅度进步(建筑、王陵、城防、交通工具、天文历法等)。
青铜工具推动采矿业发展;冶炼业的发展推动了青铜铸造, 使得中国青铜文化不断发展。
它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 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从文化的角度纵观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殷商时期的尊神阶段;两周时期的崇礼阶段;两汉时期的重人阶段。
东汉末期以后, 青铜文化最后消亡。
中国青铜冶炼技术的产生: “西来说”与“本土说”。
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 与中亚、西亚等地区以青铜器主要用来制作青铜工具和装饰品不同, 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是政治性消费为主, 即以青铜武器和青铜礼器为主。
青铜时代青铜武器对当时社会的意义:青铜武器的使用, 一方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对外战争中可以更好地保卫自己的领土和人民, 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战俘供统治者使役;另一面, 可以对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更好地稳定了社会秩序,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向前发展。
【中国考古通论】Vol.11战国秦汉考古(下)本期是战国秦汉考古学(下)的学习。
鉴于此章在《中国考古通论》中篇幅较大,我们规划《中国考古通论》中的本章内容分二期更新。
本期主要为两汉时期考古学整理。
本章综述本期主要是两汉时期考古学内容整理(考通第七章)。
两汉时期是物质文化繁荣发展的黄金期,各地考古学文化面貌十分丰富。
复习时既要有宏观思维,也要能够对这一时期的重点内容(考古学分期、城址、墓葬、文化艺术等)有具体认识。
命题方向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皆有。
建议结合《战国秦汉考古》(查瑞珍)、《汉代画像石通论》(王建中)、《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白云翔)、《考古学概论》(栾丰实)等相关学术著作学习。
本期梳理Ⅰ、汉代青铜冶炼01由于铁器、漆器的大量生产,汉代青铜工具已退居次要位置。
铜器在人们生活中也不占重要位置,但民间日用器皿和小件用具、皇家及贵族所用的奢侈品、装饰品和庙中的祭器、兵器特别是钱币都需要大量铜来铸造。
汉代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冶铜技术,并在一些旧铜矿上继续开发。
一、汉代铜器类型和特征铜战国时期相比,汉代青铜器的种类、器型等都发生以一定的变化。
1、西汉铜器脱离了古拙、厚重的作风,比战国铜器更显灵便,轻巧。
适于实际生活的需要,生活用器多样化,而纹饰也相当简单,朴素,多为素面,铺首或弦纹,铭文少而短。
2、在生活用器趋向简朴的同时,贵族用器则流行鎏金及金银、玻璃、宝石之类的镶嵌花纹的工艺装饰。
3、西汉前期的金属细工工艺,种类同战国相似。
后期鎏金更为普遍。
相比之下,错金银和镶嵌器物发现不多。
4、东汉时日用器皿仍以素面为主,装饰工艺中鎏金仍然盛行,各地都出现造型独特的艺术珍品。
二、青铜灯具在战国时期已经很较为流行,且形制多样。
汉代是我国灯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但发现的数量多,灯的样式多,在制作水平上充分考虑了实用、装饰和环保等方面的因素,远远超出了战国灯具的水平。
长信宫灯:汉代一种带有烟道的工具。
作宫女跪坐持灯形,宫女体中空,以扶持灯罩的右臂为烟道,左手持灯座,圆形灯盘可以转动。
第7章战国秦汉考古第7章战国秦汉考古一、名词解释3.五铢钱[2015年四川大学研]答: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
汉武帝建元元年至建元五年开始铸造,钱径2.2厘米左右,面纹“五铢”。
魏、晋、南北朝、隋朝都曾铸造五铢钱,在重量、纹饰等方面略有变动,基本沿袭了汉五铢钱圆形方孔的形制。
3.秦半两[2015年四川大学研]答: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货币,在秦国原半两钱的基础之上改进而成。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下令废止战国后期六国旧钱而通用秦半两。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公元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公元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秦半两”为通行货币,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圆形方孔”(又称孔方)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1.铅釉软陶[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研]答:铅釉软陶是指西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一种表面有铅釉的陶器。
铅釉陶以粘土作胎,铅釉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大约在700摄氏度左右即开始熔融,温度较低,属于低温釉陶。
它的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
铅釉陶在东汉时期极为盛行,但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汉代铅釉陶器都是明器,无实用器,这可能是因为烧成温度低,器体不坚固及铅釉对人体有害不宜做实用器的缘故。
5.三省六部[2014年浙江大学研]答: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政府机构设置制度。
萌芽于西汉以后,尚书省形成于东汉(初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
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它是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