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运输系统讲义(课程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298.50 KB
- 文档页数:23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0331202总学时数:24总学分数:1.5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交通工程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本课程针对目前的交通问题以及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现状,向学生介绍智能运输系统的概念、起源、基础、体系构成以及目前的应用情况,使学生对智能运输系统有系统、全面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智能运输系统的概念;掌握智能运输系统的基础与体系的基本构成,了解智能运输系统中的相关技术方法;了解智能运输系统的应用领域与发展方向,并能为以后学生在智能运输领域的专业学习提供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一)智能运输系统(ITS)概述1.智能运输系统的概念及背景:系统的定义、内涵以及研究开发的背景;2.国内外研究ITS 的历程:介绍美、日、欧盟三大ITS研究基地的研究历程以及进展,介绍中国ITS研究现状;3.ITS的技术特点以及各技术之间的关系。
重点:ITS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难点:ITS内的相关技术与其子系统的关系理解。
(二)智能运输系统(ITS)基础(相关技术)1.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交通信息概念、分类;介绍目前使用的主要的三大检测技术:环形线圈感应式检测、交通微波检测以及视频检测的原理、特点以及使用范围;2.通信技术:信号的概念;重点的通信技术: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技术的组成、特点以及应用;3.网络技术:计算机网路基础,其分类、特点、组成;网络拓扑结构;通信协议;局域网等,举例说明其在ITS中的应用;4.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系统概念、特点以及分类;重点介绍分布式数据库;实时数据库以及数据仓库的定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重点:各种技术的概念、原理、特点以及在ITS中的应用难点:各种技术的原理以及在ITS中的应用(三)智能运输系统(ITS)的框架体系1.体系框架的含义、意义以及功能:解释为什么要建立系统的体系框架;2.体系框架的组成部分;3.各国的研究进展:介绍其开发背景、方法以及步骤。
《智能运输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智能运输系统/ Basis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课程代码:100420学时:32 学分:2 讲课学时: 32 上机/实验学时:0 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交通工程学适用专业:交通工程开课院系: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教材:黄卫、陈里得编著.智能运输系统(ITS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主要参考书:杨佩昆编著.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体系结构.同济大学出版社.刘伟铭杨兆升.高速公路系统控制方法.人民交通出版社.杨佩昆张树升.交通管理与控制.人民交通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为交通工程专业学生了解智能运输系统(ITS)的基本知识而开设,通过该课程使学生了解智能运输系统的体系结构,掌握智能运输系统的各子系统原理、功能及其设施,领会智能运输系统对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的意义,熟悉智能运输系统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智能运输系统概述1.理解智能运输系统的概念2.了解智能运输系统研究目标3.了解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演变第二章智能运输系统的体系结构1.理解智能运输系统的用户主体2.理解智能运输系统服务领域3.掌握智能运输系统的逻辑结构4.理解智能运输系统的物理框架第三章先进交通管理系统1.了解交通信息中心2.理解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3.理解突发事件检测、预防于监测系统第四章先进出行者信息系统1.了解出行前的信息服务2.了解出行途中信息服务3.理解目的地信息系统第五章先进车辆控制系统1.理解车辆导行系统2.掌握车辆电子通关系统3.了解预警、避让及辅助驾驶第六章先进公共交通运行系统1.理解公共运输辅助管理2.掌握GIS与公共车辆定位3.了解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第七章商用车辆运行系统1.理解商用车辆管理系统2.了解快速货运管理系统3.掌握收费管理系统三、实验(上机、习题课或讨论课)内容和基本要求1.应用讨论能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并且语言表达准确、逻辑思维清晰。
《智能运输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智能运输系统(ITS)课程编号:022103总学时数:16学时讲课学时:16学时学分:1学分先修课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基础。
教材:智能运输系统原理、方法及应用,严新平,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参考书目:杨兆升主编,《智能运输系统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陆化普编著,《智能运输系统》,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黄卫等编著,《智能运输系统(ITS)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杨佩昆编著,《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体系结构》,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杨佩昆编,《智能交通》,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课程内容简介:《ITS》是当前国际交通运输研究的前沿领域,是高等院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重要课程。
内容包括国内ITS的发展现状与趋势,ITS的技术基础,ITS的主要应用领域,ITS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ITS》是当前国际交通运输研究的前沿领域,是高等院校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重要课程。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计算机、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ITS的研究和开发在国内逐渐展开,针对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就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本科生掌握国际、国内ITS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掌握ITS的技术基础,了解ITS的主要应用领域,认识ITS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国际、国内ITS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2、掌握ITS的主要技术构成、技术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了解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智能控制技术、GPS和GIS技术、交通仿真技术以及动态交通分析技术等;3、掌握ITS的主要应用领域;了解城市信号控制系统、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自动车辆驾驶系统、自动收费系统、先进的物流系统、智能综合运输系统等;4、认识ITS发展的若干问题;了解ITS的标准化、体系框架、教育培训与研究以及ITS的评价问题。
《智能运输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20331104课程英文名称:Intelligence Transport System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交通运输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5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了解目前国内外在智能交通领域的研究内容、发展状况及一些理论模型,使学生获得交通领域的前沿信息。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要求掌握目前国内外在智能交通领域的研究内容及发展状况,引导学生扩展思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对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以便在实际应用中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中可以酌情采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增强学生对有关实践内容的理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无(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根据课程内容适当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形式可多采用思考题以引发学生思考及对智能交通技术的理解,不定期进行课堂测验,有条件可以带学生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进行参观。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试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智能交通系统基本理论理解程度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和期中合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试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
(七)参考书目《智能交通系统》,徐建闽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8月二、中文摘要本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选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