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图片
- 格式:doc
- 大小:32.12 KB
- 文档页数:11
杜甫草堂北大门建筑特点分析一、杜甫草堂的简介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了三中国园林往往注重展示其中一种内涵。
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境交融。
杜甫草堂的园林艺术,以其特殊的建筑布局,植物配置和匾联题咏所形成的诗情境界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既有杜甫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园林造景所形成的魅力,两者合而为一、相辅相成,极具特色。
(一)建筑布局――移步换景,以小见大杜甫草堂园林建筑有机地结合了民居与祠宇的特点,既体现出纪念性园林的庄重肃穆,又不失诗圣故居的清幽淡雅。
结构上风格各异,以小巧雅致见长,移步换景;色彩上青砖素瓦,粉墙丹柱;建筑风格上接近民居,穿斗木构,质朴自然;空间处理上采用对比的手法,时而开阔明朗,时而曲折幽深,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多角度借景,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草堂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变,有厅,堂,台,亭,楼,槛,轩,祠,廊等。
草堂主体建筑在空间上形成“照壁――正门――大廨与诗史堂――柴门与工部祠”的格局,既打破了固有的空间关系,改变了纪念性祠堂的单调刻板,同时增加了景深的层次。
照壁作为序景,在草堂建筑群与郊野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增加了景观的纵深感和含蓄感。
正门设计简洁素雅,大廨建筑均衡稳重,以左右月洞门与东,西两侧的回廊连接,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
穿过大廨到达整个建筑群体量最大的主厅诗史堂,诗史堂打破了“序景――起景――高潮――结景”这种传统园林布局手法,并不作为整个建筑群的高潮,而是作为过渡空间,由此更好地推动高潮即工部祠的到来。
经柴门之后便最终到达整个建筑的高潮工部祠,由于高潮后移至中轴线末端,因此结景的营造也相当精妙,通过空间的呼应与视线的渗透,形成一个中心院落,三个结景点即碑亭,茅屋,水槛的总体格局。
整个布局严整,左右对称,庄严而不失稳重,体现出传统祠堂园林的`特色。
碑亭,茅屋和水槛构成了草堂的三个重要的景致,与主题建筑遥相呼应。
杜甫草堂全程讲解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成都市青羊区浣花北路37号,是唐代文学
家杜甫在成都居住的地方。
草堂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分
为正堂、东厢、西厢、次厢和后堂等建筑,主要由围墙、大门、草亭、汉白玉石坛、上下楼、鼓楼、凉亭、天井、假山、厅堂、走廊、石柱、临池、园林、半截桥等构成。
草堂的建筑格局保持了唐代的风格,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檐柱、屋檐、房屋结构均保持了原样。
正堂为七间,以东西厢房相连,形成整体的建筑布局。
东厢设有杜甫的卧室、书房和客厅等功能区,西厢为家务区,次厢为备用房间。
后堂是一个独立的建筑,用于举行各种仪式和活动。
草堂的主要景点有杜甫像、金联璧、紫竹生花碑等。
杜甫像是一座巨大的铜像,雕刻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金联璧是一对由三块砖石砌成的巨璧,象征杜甫的高风亮节。
紫竹生花碑记录了杜甫生前种植紫竹及诗文。
在正堂内,展示了很多杜甫的文物和手迹。
其中包括杜甫的书法作品、文集、字画、铜镜、李白画像等。
这些文物和手迹展示了杜甫的才华和个人生活。
除了建筑和文物,草堂还有着美丽的景色。
园内的翠竹密布,绿树成荫。
草堂四周环绕着池塘,碧水荡漾,引来了很多游客。
总的来说,杜甫草堂作为杜甫居住和创作的地方,展示了他的
学问和艺术才华。
同时,它也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建筑,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杜甫草堂唐代遗址讲解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文学家杜甫的故居,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西郊青羊区草堂街,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唐代遗址。
草堂是杜甫晚年流亡时的居所,也是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的地方。
如今,草堂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吸引着众多文学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杜甫草堂占地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
整个建筑群以木结构为主,建筑风格典雅古朴,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
草堂的建筑布局严谨,每个院落都有自己的功能,前院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中院是杜甫的起居之所,后院是杜甫的书房和创作场所。
进入草堂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的石牌坊,上面刻有“杜甫草堂”四个大字。
石牌坊的两侧是一对石狮子,它们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穿过石牌坊,便进入了前院。
前院的中轴线上有一座亭子,名为“梅花亭”,亭内种植着几株梅花,象征着杜甫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亭子的两侧是一排石凳,供游客休息。
在前院的东侧,还有一座名为“杜甫铜像”的雕塑,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杜甫的形象。
穿过前院,便进入了中院。
中院是整个草堂的核心区域,也是杜甫的起居之所。
中院的正中央是一座名为“杜甫铜像”的雕塑,雕塑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杜甫的形象,给人一种亲切感。
雕塑的两侧是一排石凳,供游客休息。
在中院的东侧,有一座名为“杜甫纪念馆”的建筑,馆内陈列着杜甫的生平事迹和文物,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杜甫的一生和他的作品。
从中院穿过一道门,便进入了后院。
后院是杜甫的书房和创作场所。
后院的正中央是一座名为“杜甫书房”的建筑,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书房内陈设着杜甫的书籍和文房四宝,墙上挂着杜甫的诗作和手迹,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杜甫当年创作的氛围。
书房的两侧是一排石凳,供游客休息。
在后院的西侧,还有一座名为“杜甫纪念碑”的石碑,碑上刻有杜甫的名言和赞美之词。
除了建筑本身,杜甫草堂的周围环境也十分优美。
草堂的东侧是一片绿树成荫的花园,花园内有各种各样的花卉和树木,给人一种清新宜人的感觉。
杜甫草堂:诗人眼中的居所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居住和写作的地方。
杜甫草堂建筑风格古朴,环境清幽,蜿蜒曲折的小道连接着各个房间,与园林相得益彰,别有情趣。
整个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尤以后半部分的“蜀绣般的墙”最为引人注目。
墙上采用的是四川众多优美的石材,经过巧妙的切割、组合、雕刻,形成象棋、印章、梅兰竹菊等各种图案,形象地表现出了杜甫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
在草堂内,可以看到杜甫的遗像、手迹、影印本等文物,以及诗人的生平事迹介绍。
此外,还可观赏水波潺潺的池塘、花径蜿蜒的花园、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等风景,让人沉醉于古典诗意之中,领会那个懵懂时代的思想与感情。
杜甫草堂不仅是文化瑰宝和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一个文学聚会地,吸引了众多文化艺术家和游客前来参观,留下了许多诗篇、书画和印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甫草堂的介绍杜甫草堂,位于中国成都市青羊区西郊,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故居。
草堂是杜甫流亡四川时所建,成为他晚年创作的重要场所,也是他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归宿。
杜甫草堂坐落在蜀江之滨,周围环境幽静宜人,山水相依,景色宜人。
草堂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精巧,以木质为主要材料,窗户敞开,让清风和阳光自由地穿梭其中。
草堂内外布置简朴,没有过多的繁饰,更加凸显了杜甫的文人风范。
进入草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亭台楼阁,古朴典雅。
亭台之后是一片宽敞的庭院,绿树成荫,花草盛开,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庭院中央有一口井,清澈见底,据说是杜甫亲手挖的。
井旁边是一棵千年古树,树干粗壮,枝叶茂盛,树下还有几张石凳,供游客休息品茗。
这里仿佛是一个避世的世外桃源,让人远离尘嚣,沉浸在杜甫的诗词世界中。
走进草堂的正厅,可以看到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有“草堂”二字。
这块石碑是清代乾隆皇帝题写的,字迹工整,气势磅礴。
石碑后面是一间书房,书房内摆放着杜甫的文物和书籍。
墙上挂着一幅杜甫的真迹,字迹遒劲有力,表现出杜甫豪迈的人格魅力。
草堂的一侧是杜甫的卧室,房间内有一张木床和一张书桌,床上铺着简单的被褥,书桌上放着一副文房四宝。
据说杜甫晚年常常夜卧书桌,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投入到写作中。
卧室的墙壁上挂着一些杜甫的画像和手迹,展现了他的人生轨迹和文学成就。
草堂里还有一个小院子,名为“闲园”,杜甫在这里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
院子里有一条小石径,曲折回转,通往一座小山坡。
山坡上有一座小亭子,亭内有杜甫的雕像,栩栩如生。
站在亭子中央,可以俯瞰整个草堂,欣赏到杜甫生活和创作的场景。
杜甫草堂见证了杜甫的艰辛流亡生活和他的文学成就,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古迹。
每年都有大量的文学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感受杜甫的风采和草堂的魅力。
草堂内外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人感受到杜甫的创作激情和他对人生的热爱。
杜甫草堂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是杜甫的故居,更是一座文化遗址,见证了杜甫的人生和他对文学的贡献。
杜甫草堂讲解
杜甫草堂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故居,位于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杜甫草堂景区。
这座草堂是杜甫在他流亡成都期间的住所,也是他创作了许多著名诗篇的地方。
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较大,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分是杜甫用于接待客人的地方,包括有正厅、偏厅、对联廊等建筑。
中部是主要的居住区域,有诗经室、茶室、卧室等。
后部则是一个小篱笆围起的庭院,种植着各种植物,环境幽雅。
在杜甫草堂的正厅中,有一块匾额上书“杜甫草堂”四个字,是清代乾隆皇帝的亲笔题字。
在草堂内还陈列着许多关于杜甫的文物和图片,展示了他的一生和创作成果。
此外,还有一座杜甫的塑像,以及一座供人瞻仰杜甫墓碑的陵园。
杜甫草堂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杜甫的生活环境和创作思想,感受到他的诗歌艺术的伟大魅力。
同时,还可以欣赏到周围的自然风光,体验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杜甫草堂是一个有着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景点,对于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作品,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它是成都市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杜甫草堂讲解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南郊的青羊区,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晚年居住的地方。
草堂建筑面积不大,却是杜甫晚年安身立命的地方,也是他创作诗篇的灵感源泉。
走进杜甫草堂,仿佛可以感受到杜甫当年的风华与慨叹,他的诗篇也在这里得以传颂。
杜甫草堂坐北朝南,院落布局简洁而雅致。
进门便是一条小石板路,两侧是郁郁葱葱的竹林,清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
草堂的正中是一个小庭院,庭院四周是精致的四合院建筑,每栋建筑都有独特的设计和装饰,展现出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深厚文化底蕴。
在杜甫草堂内,可以看到许多关于杜甫生平和诗作的展品和图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杜甫的诗集和手迹,展现了他丰富的情感和卓越的才华。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杜甫生活的器物和家具,如他的书桌、床榻等,都展现出他的朴素生活态度和对诗歌创作的专注与热爱。
除了建筑和展品,杜甫草堂还有许多值得一提的景点。
比如杜甫梅花园,这里是杜甫草堂内最有名的景点之一,每年的梅花盛开季节,园内的梅花如云,香气袭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草堂内的杜甫井、杜甫塔等地标建筑也是游客们拍照留念的热门景点。
在杜甫草堂内漫步,仿佛可以听到杜甫的低吟浅唱,感受到他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沉思。
草堂虽小,却承载了杜甫晚年的心血和情感,每一块砖瓦,每一丝风景,都透露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
总的来说,杜甫草堂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地方,它不仅是杜甫的故居,更是一座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场所。
来到这里,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采和情怀,也可以体味到诗人杜甫的诗篇之美,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前来参观,感受这份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宝。
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草堂,感受那份古老而又悠远的诗意风情。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故居,也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以下是针对杜甫草堂的景点讲解:
杜甫草堂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一处占地广阔的文化遗址和园林景观。
进入杜甫草堂的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杜甫文化广场,这是一个宽敞的广场,以纪念杜甫和展示其文化成就为主题。
广场上有杜甫的雕像和石刻碑文,展示了杜甫的形象和他的诗作。
走过文化广场,便来到了草堂的正殿。
正殿是杜甫草堂的核心建筑,也是当年杜甫居住和创作的地方。
这座建筑依山而建,仿古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唐代文人的生活环境和风貌。
正殿内陈列着杜甫的诗词和相关文物,使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生活和创作。
在杜甫草堂内,游客还可以欣赏到周围的园林景观。
这些园林清幽秀丽,环境优美,是成都市区内的一处绿色宝地。
漫步在园林中,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园林的韵味,也能感受到杜甫当年在创作时的灵感来源。
此外,杜甫草堂还有多处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的建筑,这些建筑古朴典雅,展示了杜甫草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这些建筑中,游客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杜甫的故事和诗歌创作背景。
总的来说,杜甫草堂是一处融合了文化、历史和自然景观的旅游胜地。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厚重底蕴,领略到优美园林的风光,同时也能深入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和创作历程。
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游客,还是希望领略四川地域风情的游客,杜甫草堂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景点。
杜甫草堂详细讲解草堂的背景和历史杜甫及其重要地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他的作品深受后世推崇,被称为“诗圣”。
杜甫以其社会关怀和咏史抒怀的诗才而闻名于世。
草堂的建造和位置杜甫草堂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是杜甫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草堂是杜甫晚年在蜀地的家,也是他创作的主要地点之一。
草堂的建筑风格草堂以简约自然的风格而著称,它坐落在一片绿树环绕的环境中。
草堂的建筑借鉴了南方园林建筑的风格,注重既有凉爽遮阴之地,又有开阔的空间。
草堂的建筑格局主要由大门、天井和主厅组成,每个房间都非常简洁明亮。
草堂的特点和韵味草堂的自然环境草堂四周葱郁的竹林和茂密的树木为其营造了独特的自然环境。
在这里,杜甫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动力。
草堂的景观布局在草堂的布局中,杜甫注重创造与自然和谐的景观。
草堂中的花草树木和池塘湖泊都经过精心布置,形成了独特的水景和园林景观,增添了草堂的韵味和美感。
草堂的功能和用途草堂不仅是杜甫的居所,也是他的创作场所和交流之地。
他在这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并与其他文人士子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草堂的文化意义杜甫草堂作为杜甫文化的重要象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杜甫的生活和创作轨迹,也展示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辉煌,对于后人研究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观草堂的注意事项参观时间和门票草堂每天开放参观,参观时间为早上8点至下午5点。
门票价格为50元人民币。
参观步骤和路线参观者可以按照指定的路线游览草堂。
首先,进入大门,然后沿着指示牌指示的路线进行游览,依次参观各个景点和建筑,最后退出草堂。
参观注意事项在参观草堂时,参观者需保持安静和秩序,不得随意触摸或破坏建筑物和景物。
参观者应尊重历史和文化,文明参观。
各季节的特色和天气状况草堂在不同季节都有不同的韵味和美景。
春天,草堂的花草绽放,秋天,草堂的落叶纷飞,都是最佳的参观时节。
杜甫草堂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草堂是杜甫在成都居住的地方,也是他诗作的创作场所,如今成为了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吸引着无数游客来此品味杜甫的诗歌之美。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郊的青羊区,面积约为3000多平方米,建筑风格典雅简洁,结合了南方园林的特点。
这里有杜甫先生居住的房子、附属建筑以及周围的花木绿草,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首先进入杜甫草堂的是墨池。
墨池是杜甫在这里居住期间创作诗歌的重要场所,也是他经常洗毛笔的地方。
墨池的水清澈见底,四季常绿的植被点缀其间,让人感受到浓烈的自然气息。
接着,游客将来到“八景亭”。
亭子位于杜甫草堂的正前方,是杜甫故居的一座重要标志。
亭内展示着杜甫的诗词和与他相关的文物,以及一些描绘杜甫生平的图片和绘画。
这里也是游客们休憩的好地方,可以在亭中品味着杜甫的诗作,感受着他的文字之美。
然后,来到“杜甫南轩”。
这是杜甫居住的正厅,是他创作重要诗篇的地方。
南轩的布局简洁大方,装饰着精美的家具和书画,展示着杜甫当年的生活状态。
杜甫南轩外还有一个小花园,几株柳树被修剪得很整齐,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
进入“杜甫草堂纪念馆”,游客可以详细了解杜甫的生平、创作背景等相关信息。
纪念馆陈列着一些与杜甫有关的文物,如字画、文稿、戒指等。
这些珍贵的文物向人们展示了杜甫的艺术造诣和对时代的思考,让人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最后,来到草堂的后院,那里是杜甫的墓地。
墓地被修葺得庄重肃穆,四周种满了绿草和鲜花。
在杜甫墓前,更是有着许多杜甫爱好者和文化爱好者前来瞻仰和敬拜,向这位伟大的诗人表达敬意。
除了上述景点,草堂内还有一些其他的设施和场所,如礼堂、曲水堂等。
这些地方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了解杜甫和他的诗歌创作的机会。
总的来说,杜甫草堂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纪念意义的文化遗址,也是追忆杜甫及其诗歌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深入了解杜甫的生活、创作背景和杰出的文学成就,感受他给后世留下的瑰丽诗篇。
杜甫草堂图片
篇一:杜甫草堂导游词
杜甫草堂导游词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
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
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
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
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
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门
我们来到草堂的正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的河流从门前环流
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
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
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
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
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氏无关。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
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西面为岷山山脉,古代空气澄净,能远眺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浣花溪属长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东吴)。
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副对联,是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它点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万里桥”就在现在的南门大桥,史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韦出使东吴,在此设宴饯别,诸葛亮深感费韦此行路途遥远,联吴抗魏任务艰巨,故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
”桥因此而得名。
草堂正在桥的西边;“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这里水浅滩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开放;又有人说是因当时浣花溪畔花树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