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948.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56个民族介绍儿童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56个不同的民族组成。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和传统。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中国的56个民族。
1. 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约占全国人口的92%。
他们的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
2. 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有着悠久的游牧民族历史。
他们以驯养和骑乘马匹为生。
3. 满族:满族是中国的第三大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他们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4. 藏族: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自治区,是中国最高的民族。
他们以信仰佛教和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而闻名。
5. 壮族:壮族是中国的第七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他们以种植水稻、玉米和茶叶为生。
6.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以种植棉花和养殖家畜为生。
7. 苗族: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
他们以种植水稻、玉米和红米为生。
8. 彝族: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是中国的第八大民族。
他们以农耕和织布为生。
9.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牧民和狩猎为生。
10. 朝鲜族: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他们保留了朝鲜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
11. 满族: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省,他们是中国的第四大民族。
12. 赫哲族: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以捕鱼和狩猎为生。
13. 哈尼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他们以农耕和种植茶叶为生。
14. 土家族: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他们以农耕和捕鱼为生。
15. 布依族: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以农耕为生。
16. 侗族:侗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等地,以农耕为生。
17. 瑶族: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以农耕为生。
18. 白族: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以种植稻米和养殖家禽为生。
19. 土族: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以农耕和畜牧为生。
20. 苗族: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生。
保安族民居的设计上都是比较简单,而且也会有客房,而且在以前的时候保安族的人们都是以土墙为主的,对此保安族民居特点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保安族民居特点保安族民居有哪些特点保安族村落一般都坐落在山腰、山根和沿川一带平坦向阳的地方。
过去,房屋多为低矮的平房泥屋,房屋四周围以下宽上窄的土墙,墙高四米左右,一家一院,俗称“庄廓”。
每个“庄廓”大都由堂屋、灶房、客厅、圈舍组成。
堂屋是家中长辈的住室,处于庭院正中上首,多是坐北向南,也有坐西向东的。
屋体较高大宽敞,三间相连,是庄廓的主体建筑。
灶房和客厅分别建于堂屋两旁,也有的灶房与客厅相连。
灶房只在房顶开有天窗,但没有其他窗户。
锅台以土坯或泥土筑成,高约二尺,紧靠墙壁,有烟囱排烟。
客厅或称客房为一般家庭备用房,平时用来储藏、存放东西,幼辈客人来时,用以招待住宿,若为长辈客人则须留住堂屋。
圈舍多建在院庭的东南角或西南角,圈舍内砌有牲畜的食槽,其构造比较简单。
东北角上修造一座卧角楼,整个庄廓错落有致。
旧时房屋一律为土木结构,即以木料构架,泥土筑墙,后墙高于前檐约尺许,便于房顶上的雨水流淌。
房顶或用木板,或用树枝,或用芦苇铺盖,上涂半尺厚的草泥。
现在,许多新建庄廓,房屋高大、宽敞、明亮,并装上了新式门、玻璃窗,有的还在房檐和地坪上铺以青砖或抹以水泥。
屋内陈设除沙发、衣柜、写字台、新式桌、椅等家具外,不少家庭还有电视机、收录机等家用电器。
保安族民居特色在哪保安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
“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
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
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
“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
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
花瑶、盘瑶多居“全楼”.“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
民族风情:保安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概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为16505。
聚居区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的循化县。
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文。
"保安"系本族自称。
旧时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而被称为"保安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根据本族自愿,定名为保安族。
历史保安族是由元明时期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同周围各民族融合而成。
分布:甘肃省保安族自治县。
保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不足1.3万人。
90%以上居住在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大河家乡的大墩、甘河滩、梅坡村(后甘、梅合并)和刘集乡的高李村一带最为集中。
这里梁峁、沟壑、山谷、河谷交错纵横,水草肥美、林木葱郁、泉水潺潺,是一块宜农宜牧的理想之地。
保安族以色目人为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回、藏、土(青海同仁土族)等民族互相交融发展,历明、清两朝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
保安族,根据传说及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一般认为是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而逐渐形成的。
也有人认为是以四川、陕西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回回"人为主体发展而来的。
保安族名称是由地名而来。
明万历年间曾在青海同仁县设置了保安营,修建了保安城,当时住在这里的有青海的吐蕃、土族,甘肃的回族、蒙古族和从河州(今临夏)来这里屯垦戍边的官兵,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
宗教信仰保安族人民长期以来信仰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内部也有老教、新教之分。
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保安族地区,尚无定论,据文献记载,在明初保安人中就已有伊斯兰教徒。
保安族的服饰文化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
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
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
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
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的男子,平时喜欢戴白色或黑色的“号帽”,保安族男服里边穿白衬衫,外面套青布背心;在喜庆节日时,戴礼帽,身穿黑色翻领大襟长袍,束彩色腰带,系腰刀,足登高统牛皮靴,显得威武潇洒、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
这种袍子很象“藏袍”,但又比“藏袍”稍短,饰有不同宽度和不同色彩的“加边”。
腰带的长度一般都是围腰三圈还须外露一尺汗大约是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长。
冬季穿翻领皮袄,多褐色。
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墨绿色的大襟上衣,外套“坎肩”,蓝色或黑色的土布裤子,有的穿过膝的长袍,衣袖和裤边也都有不同花色的“加边”;在喜庆节日里,保安族妇女上身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衣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
妇女们还喜欢戴盖头,一般婚后妇女喜欢戴圆形白帽,黑色“盖保安族女子的服装与头饰头”,少女是戴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盖头。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居住,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
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
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
元朝后期,因受藏、土族的影响,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均穿长衫,戴礼帽。
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服饰色彩比较鲜艳,脚穿绣花鞋,这期间的服饰兼有藏、土族服饰特点。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保安人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后,与周围的回族、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其服饰又有了明显变化。
平时,男的喜戴白色或青色的号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条绒长袍,外扎彩色腰带、挂腰刀,足穿牛皮长筒靴。
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黑绿色灯心绒大襟上衣,蓝色或黑色裤子,有的喜欢穿过膝的长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衬托的格外典雅俊俏。
保安族习俗保安族禁忌简介
>保安族的禁忌渗透着伊斯兰教文化的意识。
所食牛、羊、鸡肉,必须经阿訇或懂经典的穆斯林屠宰,否则禁食。
严忌食猪、驴、骡、马、狗肉以及凶禽猛兽的肉。
禁食自死牲畜和一切动物的血。
忌用手去抚摸食物。
禁忌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跨越斧子、镰刀、绳等生产工具。
家人从外面回来,不能直接进入有小孩有病人的房子;妇女到河边担水,必须逆水而舀,不能顺水舀或反手舀;不许坐在门槛上;客人不能进厨房,不能进女人的寝室。
忌从外地归来的家人直接进入有小孩和有病人的屋子。
忌男女跨越斧子、镰刀、绳子等生产工具。
忌人坐在门坎上,尤忌妇女坐门坎。
宰牛、羊、鸡时,忌先收拾内脏后再割开心。
出远门的人忌在途中见到担空水桶的人,若遇到须即刻返回家。
忌对长辈叫“老头”,因为这是不尊敬、不礼貌的表现。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保安族保安族,一说源于蒙古族,一说是以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为主,融合了蒙古族、汉族、藏族、回族和土族而形成的。
他们自称保安,俗称保安人,是因他们的原居住地——青海同仁保安城得名的,因信仰伊斯兰教,明清又称保安回。
1952年3月25 日正式命名为保安族。
13世纪中叶,一批随“西域亲军”东来的蒙古人(含大批中亚色目人),奉命在今青海同仁驻守。
元世祖、元成宗后,战争减少,各地蒙古军、西域亲军等由军户向民户转化,在当地娶妻生子,定居下来。
他们早已皈依伊斯兰教,在与当地汉、藏、回、土各族的融合中,形成保安族的先民。
后来,明朝在同仁隆务镇附近筑保安城,设立保安营,城堡周边的下庄、尕撒尔、保安村,俗称保安三庄,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保安就成了他们的自称。
清朝初年,逐步形成了保安族。
保安地方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田的扩大,村庄间因灌溉用水经常发生械斗,使矛盾深化。
同时,清代同治年间,保安族因受隆务寺喇嘛欺压(让他们改信藏传佛教),离开了青海同仁保安地区,大约经历了5年艰难的迁移过程,先迁至循化,后迁到积石山下的大河家和刘集,他们居住的大墩、甘梅、高赵李村,仍习惯称保安三庄。
保安族定居的大河家地区不仅受到帝国主义、清王朝统治者和马家军阀的压迫,还受到本民族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因而保安族地区发展极为缓慢。
近代以来,保安族和其他民族一道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52年3月,成立了保安族自治乡,1956年改为保安族民族乡。
下辖大墩、梅坡、甘河滩、高赵李家4个行政村。
1980年6月,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这是甘肃第一个多民族联合自治县。
2000年,保安族人有16505人。
截至目前,保安族在26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分布。
其中绝大部分在甘肃省。
主要居住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约占全国保安族的85%。
自治县境内5个乡镇21个自然村。
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分大河家、同仁两种方言,75%的保安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但大部分保安人也懂得当地汉语。
保安族语言文字-回复什么是保安族语言文字?保安族语言文字又称保安族文化语言,是中国少数民族保安族人民自己使用的特殊语言文字系统。
保安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
保安族人民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其中的语言文字是独特的,引人注目。
保安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根据研究,保安族语言文字源于汉字和藏文,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字体系。
保安族语言文字主要由保安族人民使用,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传承和记载。
其独特的形态和特殊的意义,使其成为保安族人民独有的文化符号。
保安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构造是音节文字,以音节为基本单位构成词汇,符号形态上辅以一些特殊的符号和图案。
保安族语言文字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发音规则,还包括一些特殊的语法规则和书写方式。
对于不熟悉保安族语言文字的人来说,理解和学习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
保安族语言文字的应用范围和场合非常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保安族人民使用保安族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流,传递感情、表达思想。
在一些重要场合,例如婚礼、葬礼等,保安族人民还会使用保安族语言文字进行宗教祭祀仪式。
此外,保安族语言文字在文化传承和习俗记录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记录下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然而,保安族语言文字也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保安族语言文字的使用逐渐减少,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很多保安族的年轻一代更多地使用汉语和英语作为主要的交流工具,而对保安族语言文字的了解和运用并不广泛。
这给保安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保安族语言文字,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保安族语言文字的教育和培训,在保安族地区的学校中设置相关课程,提供专门的语言文字培训。
其次,加强对保安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增加保安族人民对自己语言文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也需要加强保护保安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禁止歧视和排斥。
走进“田野”,走进保安族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其发展与各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情况密切相关,尤其是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虽人口较少,但需要充分了解其各方面,马世仁通过走访、考察等多种形式对保安族历史、文化、经济方面内容进行整理,为保安族的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田野历史文化经济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民族,受关注程度较低,大多是本族学者较为简略的介绍,马世仁《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一书详细记录了保安族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
本书中作者探讨的对象是西北少数民族——保安族。
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现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保安族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先前居住的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保安城人民的历史文化。
该书是在保安族研究中较为典型的一本书,也是迈尔苏目·马世仁比较著名的一本书,花费了四年的时间,走访调查了多个地区,访谈150多人,在详细的田野资料上所完成的。
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由田野资料堆砌而形成的书,而是作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水利、历史、经济等多方面知识,借鉴先前研究成果分析对比完成的。
一、作者介绍及成书背景本书作者:迈尔苏目·马世仁。
保安族,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人。
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水利系水利工程建筑专业。
曾任甘肃省积石山县水电局副局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中共临夏县县委副书记和县长,甘肃省民族宗教委员会委员。
现为政协临夏州委员会副主席,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院客座教授。
任《中国保安族》《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保安族卷》副主编。
发表《保安族族源考证》《沉淀在同仁土、藏村落中保安族文化》等文章。
作者在书中谈到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提到他长期关注保安族研究的学术进展和前沿问题,作为保安族的一份子,且从小生活在文化氛围浓厚的保安族社区,在阅读学术界的一些成果时总感到一种“客位”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