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948.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56个民族介绍儿童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56个不同的民族组成。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和传统。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中国的56个民族。
1. 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约占全国人口的92%。
他们的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
2. 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有着悠久的游牧民族历史。
他们以驯养和骑乘马匹为生。
3. 满族:满族是中国的第三大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他们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4. 藏族: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自治区,是中国最高的民族。
他们以信仰佛教和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而闻名。
5. 壮族:壮族是中国的第七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他们以种植水稻、玉米和茶叶为生。
6.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以种植棉花和养殖家畜为生。
7. 苗族: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
他们以种植水稻、玉米和红米为生。
8. 彝族: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是中国的第八大民族。
他们以农耕和织布为生。
9.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牧民和狩猎为生。
10. 朝鲜族: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他们保留了朝鲜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
11. 满族: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省,他们是中国的第四大民族。
12. 赫哲族: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以捕鱼和狩猎为生。
13. 哈尼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他们以农耕和种植茶叶为生。
14. 土家族: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他们以农耕和捕鱼为生。
15. 布依族: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以农耕为生。
16. 侗族:侗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等地,以农耕为生。
17. 瑶族: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以农耕为生。
18. 白族: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以种植稻米和养殖家禽为生。
19. 土族: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以农耕和畜牧为生。
20. 苗族: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生。
保安族民居的设计上都是比较简单,而且也会有客房,而且在以前的时候保安族的人们都是以土墙为主的,对此保安族民居特点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保安族民居特点保安族民居有哪些特点保安族村落一般都坐落在山腰、山根和沿川一带平坦向阳的地方。
过去,房屋多为低矮的平房泥屋,房屋四周围以下宽上窄的土墙,墙高四米左右,一家一院,俗称“庄廓”。
每个“庄廓”大都由堂屋、灶房、客厅、圈舍组成。
堂屋是家中长辈的住室,处于庭院正中上首,多是坐北向南,也有坐西向东的。
屋体较高大宽敞,三间相连,是庄廓的主体建筑。
灶房和客厅分别建于堂屋两旁,也有的灶房与客厅相连。
灶房只在房顶开有天窗,但没有其他窗户。
锅台以土坯或泥土筑成,高约二尺,紧靠墙壁,有烟囱排烟。
客厅或称客房为一般家庭备用房,平时用来储藏、存放东西,幼辈客人来时,用以招待住宿,若为长辈客人则须留住堂屋。
圈舍多建在院庭的东南角或西南角,圈舍内砌有牲畜的食槽,其构造比较简单。
东北角上修造一座卧角楼,整个庄廓错落有致。
旧时房屋一律为土木结构,即以木料构架,泥土筑墙,后墙高于前檐约尺许,便于房顶上的雨水流淌。
房顶或用木板,或用树枝,或用芦苇铺盖,上涂半尺厚的草泥。
现在,许多新建庄廓,房屋高大、宽敞、明亮,并装上了新式门、玻璃窗,有的还在房檐和地坪上铺以青砖或抹以水泥。
屋内陈设除沙发、衣柜、写字台、新式桌、椅等家具外,不少家庭还有电视机、收录机等家用电器。
保安族民居特色在哪保安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
“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
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
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
“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
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
花瑶、盘瑶多居“全楼”.“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
民族风情:保安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概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为16505。
聚居区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的循化县。
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文。
"保安"系本族自称。
旧时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而被称为"保安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根据本族自愿,定名为保安族。
历史保安族是由元明时期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同周围各民族融合而成。
分布:甘肃省保安族自治县。
保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不足1.3万人。
90%以上居住在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大河家乡的大墩、甘河滩、梅坡村(后甘、梅合并)和刘集乡的高李村一带最为集中。
这里梁峁、沟壑、山谷、河谷交错纵横,水草肥美、林木葱郁、泉水潺潺,是一块宜农宜牧的理想之地。
保安族以色目人为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回、藏、土(青海同仁土族)等民族互相交融发展,历明、清两朝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
保安族,根据传说及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一般认为是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而逐渐形成的。
也有人认为是以四川、陕西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回回"人为主体发展而来的。
保安族名称是由地名而来。
明万历年间曾在青海同仁县设置了保安营,修建了保安城,当时住在这里的有青海的吐蕃、土族,甘肃的回族、蒙古族和从河州(今临夏)来这里屯垦戍边的官兵,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
宗教信仰保安族人民长期以来信仰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内部也有老教、新教之分。
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保安族地区,尚无定论,据文献记载,在明初保安人中就已有伊斯兰教徒。
保安族的服饰文化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
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
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
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
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的男子,平时喜欢戴白色或黑色的“号帽”,保安族男服里边穿白衬衫,外面套青布背心;在喜庆节日时,戴礼帽,身穿黑色翻领大襟长袍,束彩色腰带,系腰刀,足登高统牛皮靴,显得威武潇洒、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
这种袍子很象“藏袍”,但又比“藏袍”稍短,饰有不同宽度和不同色彩的“加边”。
腰带的长度一般都是围腰三圈还须外露一尺汗大约是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长。
冬季穿翻领皮袄,多褐色。
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墨绿色的大襟上衣,外套“坎肩”,蓝色或黑色的土布裤子,有的穿过膝的长袍,衣袖和裤边也都有不同花色的“加边”;在喜庆节日里,保安族妇女上身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衣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
妇女们还喜欢戴盖头,一般婚后妇女喜欢戴圆形白帽,黑色“盖保安族女子的服装与头饰头”,少女是戴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盖头。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居住,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
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
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
元朝后期,因受藏、土族的影响,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均穿长衫,戴礼帽。
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服饰色彩比较鲜艳,脚穿绣花鞋,这期间的服饰兼有藏、土族服饰特点。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保安人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后,与周围的回族、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其服饰又有了明显变化。
平时,男的喜戴白色或青色的号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条绒长袍,外扎彩色腰带、挂腰刀,足穿牛皮长筒靴。
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黑绿色灯心绒大襟上衣,蓝色或黑色裤子,有的喜欢穿过膝的长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衬托的格外典雅俊俏。
保安族习俗保安族禁忌简介
>保安族的禁忌渗透着伊斯兰教文化的意识。
所食牛、羊、鸡肉,必须经阿訇或懂经典的穆斯林屠宰,否则禁食。
严忌食猪、驴、骡、马、狗肉以及凶禽猛兽的肉。
禁食自死牲畜和一切动物的血。
忌用手去抚摸食物。
禁忌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跨越斧子、镰刀、绳等生产工具。
家人从外面回来,不能直接进入有小孩有病人的房子;妇女到河边担水,必须逆水而舀,不能顺水舀或反手舀;不许坐在门槛上;客人不能进厨房,不能进女人的寝室。
忌从外地归来的家人直接进入有小孩和有病人的屋子。
忌男女跨越斧子、镰刀、绳子等生产工具。
忌人坐在门坎上,尤忌妇女坐门坎。
宰牛、羊、鸡时,忌先收拾内脏后再割开心。
出远门的人忌在途中见到担空水桶的人,若遇到须即刻返回家。
忌对长辈叫“老头”,因为这是不尊敬、不礼貌的表现。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保安族保安族,一说源于蒙古族,一说是以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为主,融合了蒙古族、汉族、藏族、回族和土族而形成的。
他们自称保安,俗称保安人,是因他们的原居住地——青海同仁保安城得名的,因信仰伊斯兰教,明清又称保安回。
1952年3月25 日正式命名为保安族。
13世纪中叶,一批随“西域亲军”东来的蒙古人(含大批中亚色目人),奉命在今青海同仁驻守。
元世祖、元成宗后,战争减少,各地蒙古军、西域亲军等由军户向民户转化,在当地娶妻生子,定居下来。
他们早已皈依伊斯兰教,在与当地汉、藏、回、土各族的融合中,形成保安族的先民。
后来,明朝在同仁隆务镇附近筑保安城,设立保安营,城堡周边的下庄、尕撒尔、保安村,俗称保安三庄,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保安就成了他们的自称。
清朝初年,逐步形成了保安族。
保安地方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田的扩大,村庄间因灌溉用水经常发生械斗,使矛盾深化。
同时,清代同治年间,保安族因受隆务寺喇嘛欺压(让他们改信藏传佛教),离开了青海同仁保安地区,大约经历了5年艰难的迁移过程,先迁至循化,后迁到积石山下的大河家和刘集,他们居住的大墩、甘梅、高赵李村,仍习惯称保安三庄。
保安族定居的大河家地区不仅受到帝国主义、清王朝统治者和马家军阀的压迫,还受到本民族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因而保安族地区发展极为缓慢。
近代以来,保安族和其他民族一道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52年3月,成立了保安族自治乡,1956年改为保安族民族乡。
下辖大墩、梅坡、甘河滩、高赵李家4个行政村。
1980年6月,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这是甘肃第一个多民族联合自治县。
2000年,保安族人有16505人。
截至目前,保安族在26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分布。
其中绝大部分在甘肃省。
主要居住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约占全国保安族的85%。
自治县境内5个乡镇21个自然村。
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分大河家、同仁两种方言,75%的保安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但大部分保安人也懂得当地汉语。
保安族语言文字-回复什么是保安族语言文字?保安族语言文字又称保安族文化语言,是中国少数民族保安族人民自己使用的特殊语言文字系统。
保安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
保安族人民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其中的语言文字是独特的,引人注目。
保安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根据研究,保安族语言文字源于汉字和藏文,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字体系。
保安族语言文字主要由保安族人民使用,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传承和记载。
其独特的形态和特殊的意义,使其成为保安族人民独有的文化符号。
保安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构造是音节文字,以音节为基本单位构成词汇,符号形态上辅以一些特殊的符号和图案。
保安族语言文字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发音规则,还包括一些特殊的语法规则和书写方式。
对于不熟悉保安族语言文字的人来说,理解和学习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
保安族语言文字的应用范围和场合非常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保安族人民使用保安族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流,传递感情、表达思想。
在一些重要场合,例如婚礼、葬礼等,保安族人民还会使用保安族语言文字进行宗教祭祀仪式。
此外,保安族语言文字在文化传承和习俗记录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记录下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然而,保安族语言文字也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保安族语言文字的使用逐渐减少,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很多保安族的年轻一代更多地使用汉语和英语作为主要的交流工具,而对保安族语言文字的了解和运用并不广泛。
这给保安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保安族语言文字,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保安族语言文字的教育和培训,在保安族地区的学校中设置相关课程,提供专门的语言文字培训。
其次,加强对保安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增加保安族人民对自己语言文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也需要加强保护保安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禁止歧视和排斥。
走进“田野”,走进保安族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其发展与各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情况密切相关,尤其是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虽人口较少,但需要充分了解其各方面,马世仁通过走访、考察等多种形式对保安族历史、文化、经济方面内容进行整理,为保安族的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田野历史文化经济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民族,受关注程度较低,大多是本族学者较为简略的介绍,马世仁《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一书详细记录了保安族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
本书中作者探讨的对象是西北少数民族——保安族。
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现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保安族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先前居住的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保安城人民的历史文化。
该书是在保安族研究中较为典型的一本书,也是迈尔苏目·马世仁比较著名的一本书,花费了四年的时间,走访调查了多个地区,访谈150多人,在详细的田野资料上所完成的。
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由田野资料堆砌而形成的书,而是作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水利、历史、经济等多方面知识,借鉴先前研究成果分析对比完成的。
一、作者介绍及成书背景本书作者:迈尔苏目·马世仁。
保安族,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人。
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水利系水利工程建筑专业。
曾任甘肃省积石山县水电局副局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中共临夏县县委副书记和县长,甘肃省民族宗教委员会委员。
现为政协临夏州委员会副主席,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院客座教授。
任《中国保安族》《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保安族卷》副主编。
发表《保安族族源考证》《沉淀在同仁土、藏村落中保安族文化》等文章。
作者在书中谈到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提到他长期关注保安族研究的学术进展和前沿问题,作为保安族的一份子,且从小生活在文化氛围浓厚的保安族社区,在阅读学术界的一些成果时总感到一种“客位”的距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为何说保安族服饰是美丽的也是实用的
导语: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而居,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
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
男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而居,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
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
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
元朝后期,因受藏、土族的影响,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均穿长衫,戴礼帽。
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服饰色彩比较鲜艳,脚穿绣花鞋,这期间的服饰兼有藏、土族服饰特点。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保安人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后,与周围的回族、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其服饰又有了明显变化。
平时,男的喜戴白色或青色的软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条绒长袍,外扎彩色腰带、挂腰刀,足穿牛皮长筒靴。
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黑绿色灯心绒大襟上衣,蓝色或黑色裤子,有的喜欢穿过膝的长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衬托的格外典雅俊俏。
如今,保安人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
女子穿右衽上衣、长裤、外套对襟或大襟坎肩。
成年女子皆戴盖头或披大头巾,戴各种小首饰。
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之高阁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
生活常识分享。
保安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保安族的传统音乐保安族是由元明时期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同周围各民族融合而成。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保安族自治县。
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通用汉文,以汉文为社会交往的工具。
保安族人民能歌善舞,擅长吹奏丝竹乐。
保安族是我国西北地区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东乡撒拉自治县等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个“西域亲军”的蒙古人后裔,逐渐在语言、传统文化习俗乃至音乐上与当地的回、东乡等民族相趋同,具有较强的多元混生特色。
保安族传统音乐属东亚乐系,包括民间音乐与宗教音乐两类。
其宗教音乐基本与回族宗教音乐相同,主要是伊斯兰教的诵经调。
民间音乐以民歌为主,也有少量乐器如与东乡族相同的吹管乐器“咪咪”,以及我国传统乐器如笛、锣、鼓、钹等。
“花儿”是保安民歌的重要品种,因属山歌并多唱情爱类内容而被当地归于“野曲”一类。
在花儿中,保安族有自己特有的曲调“保安令”,它是在对回族、汉族花儿改造的基础上,吸收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而形成的。
保安令多属上下乐句结构,四句歌词需反复曲调一次,若是折断腰式,则在上下乐句间插入一个经过性乐节。
节拍大都以三拍及其复拍为主,兼有少量混合拍和四拍。
保安族的宴席曲,有《方四姐》、《恭喜曲》、《十二个月》、《高大人领兵上口外》等。
独有的曲调有《八宝元》、《高山上的一盏灯》等,大多为羽调式和商调式。
保安族民歌中常出现前短后长的节奏型,这一特点是由语音重音位置决定的,也是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歌的共同因素。
“花儿”多在田野山间演唱。
保安人酷爱“花儿”,几乎人人都能触景生情,即兴而歌。
保安“花儿”的歌词多为6句式,也有4句、8句、12句,甚至48句的。
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和爱情等诸多方面,语言生动活泼,比喻贴切风趣。
多用汉语演唱。
但衬词、借词也常用藏语等演唱。
歌声高亢嘹亮、自由奔放、婉转动听。
如:“白瓷的碗子细白的面,热炕上铺的棉毡,保安人的生活比蜜甜,党的恩情似海无边”。
保安族民族体育文化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
保安族人口为1.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河家乡3个毗邻的村庄,当地习惯地称其为保安三庄。
少数散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
明万历年间曾在青海省同仁地区设置保安营,修建了保安城。
保安是由地名而来的自称。
因其信仰伊斯兰教、习俗与当地回族相近,而称其为“保安回”。
195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
在聚居区的保安族人使用保安语,大多数保安族人通晓汉语。
现在书面文字以汉文为主。
保安族民间传统体育保安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摸索出一些强身的体育活动项目。
保安族的体育活动,一般在冬闲的时候举行,其主有很多普及性与因地制宜的特点的项目,如:“打石头”和武术已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
保安族其他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也呈现出自发性、自娱性的特点。
射箭:弓用劈开的大竹竿做成,2至3片扎成一股,有4尺左右长,为了保持弓的柔韧、弹性,弓的两头套有水牛角。
弓绳是几根拧在一起的牛盘绳做成,铁制的箭头呈长三角形,半斤多重。
箭绳系有红樱穗,一般射程200米左右。
每年冬季,青壮年男人举行射靶比赛,比赛结束时,宰羊庆祝优胜者。
甩抛尕:甩抛尕原是为打仗需要和放牧需要而产生的,现在成为体育活动项目。
甩抛尕的用具是用增加臂力的绳和装石子的布袋子组成,绳由牛毛线织的,有大拇指粗,长5尺,绳中间是布袋子,装鸡蛋大小的石子;使用时,将绳子一头的同时瞅准前方的攻击目标,然后松开拇指和食指,石子飞驰而去,击中目标。
这标,看谁击得准;三是成队攻击比赛,一直把对方攻跑为止;这种方法没有一定的掩体地形,容易发生事故,一般很少采用此种比赛方法。
打五枪:用自制的土枪,从装火药、扣压引火帽到射击,必须一气呵成,并且这些动作必须在飞的马背上进行;规定在200米的距离内完成打五枪的任务。
“打五枪”是保安族人民主要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
在抹旗:这个项目是在马背上进行的。
保安族风俗习惯有哪些保安族风俗习惯有哪些保安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一个民族,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保安族民族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保安族风俗习惯保安族的服饰保安族的男子,平时喜欢戴号帽(用白布或黑布做的一种圆顶布帽),穿白衫,套青布背心;在喜庆节日时,戴礼帽,穿翻领大襟长袍,荣腰带,系腰刀,足登高统马靴,显得威武潇洒。
这种袍子很象藏袍,但又有别于藏袍,而是比藏袍稍短,还有不同宽度和不同色彩的加边。
腰带的长度一般都是围腰三圈还须外露一尺汗大约是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长。
冬季穿翻领皮袄,多褐色。
妇女喜欢颜色鲜艳的衣服:上身多是大襟袄上套坎肩,长袍一般刚过双膝,衣袖和裤边也都有不同花色的加边。
总之,过去的服饰都较宽大,都有各色加边,这就是男子冬天穿的白皮上衣,往往出加是红色边子,显得格外英俊。
此外,妇女们还喜欢戴盖头,通常少女戴绿色的,婚后戴黑色的,老年戴白色的。
保安族的婚姻解放前,保安族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
夫权思想占统治地位,有天是一大天,丈夫是一小天的说法,妇女在家庭中处于从属的地位,受男子支配,处理重要事情要向丈夫讨口唤(充许之意)。
若夫妻不睦,男子可任意提出离婚,但妇女没有提出离婚的权利。
离婚后,妇女可以再嫁,俗称夫嫁由父母,后嫁由自己。
妇女无继续权。
男死无子,寡妇改嫁后,家产归亲属。
解放后,保安族男女婚姻获得了自由。
保安族的丧葬保安族实行土葬,但不用棺椁。
一般是早亡午葬,晚亡晨葬,麦体(尸体)停留最多不超过一天。
人亡后一般要请阿訇念经,要抓水(洗尸)、穿长凡(用白布裹尸),然后移科塔(清真寺内用的公共抬尸匣)抬往墓地,实行埋葬。
葬后三天,家里人还要去墓前悼念,以油香等食品分赠亲友,以示对亡人的追悼。
婚姻解放前,保安族盛行早婚,一般是男十七岁,女十五岁即可成婚。
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媒人说合。
其主要过程是:先由男方请媒人说亲,接着是下聘、认亲,最后结婚。
财礼各自繁多,用费较大,就拿手茶(干礼)一项,是低需五十至一百元等。
保安族服饰文化服饰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个民族的“族徽”,民族服饰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等服饰元素。
1.定居青海同仁前的服饰公元13世纪,保安族先民从中亚被东遣至西域,头缠“戴斯塔尔”、身着袍衣的俊朗男人和轻纱覆面、盖头加身的美丽女子将浓郁的中亚气息带到了西域高原,在这片虽不热辣但却热情的土地上缱绻展开自我描绘的动人历史画卷。
袍衣,是当时青年、老年男性最常穿的服装,用手工棉布等柔软面料制成,恰身,无扣,通过折叠形成自然翻领。
最初多为白色,后期随着染色工艺的发展,也有了藏蓝、深灰、青、褐等色,通常在礼拜时穿着白色,而在外出时穿蓝色。
袍衣是从西域传承而来的服装,又和西域有所不同,一度从最初的无领、简单缝剪、布带固定进而演变为沿边流线型立领、立体剪裁、恰身敞怀。
到保安屯形成以前,袍衣一直是保安族男性的日常服饰之一。
随蒙古军队初到同仁时,盔甲、护膝与腰带是随军征战的保安族男儿必不可少的护身装备。
作为临时匠人的保安族兵匠来说,不直接参加战斗就不被允许像马背上的战士那样身着盔甲,但为了防范伤害,智慧的保安族先民便设计制作了类似盔甲样式的皮制坎甲,这种坎甲质地厚实,却不像盔甲般沉重,而是轻便随体、短小紧凑,坎甲上缝有口袋,既能防身还能随身携带必备物件,非常实用方便。
由盔甲演变而来的皮质坎甲自此便成为了当时随军保安族兵匠的普遍装束,而这种坎甲也随着人们的需要和季节的变换不断改进。
为了让坎甲更为轻盈合体,兵匠将全皮制坎甲改为麻布坎甲,只在护胸部位保留一片皮子;冬季为了御寒保暖,人们将坎甲做成夹层式,把麻或是羊毛、牛毛加进布里面,既护身又防寒,让跟随军队东奔西走的保安族匠人多了一份温暖与安全。
这种坎甲在之后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便逐渐成为独具保安族民族特色的一种服饰——绑身子。
传统保安族男性头饰主要有“戴斯塔尔”、号头、号帽三种。
“戴斯塔尔”是包括保安族在内的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男士在礼拜或重要仪式活动中用的丝织头巾,长约一丈,颜色多白、黄、绿等。
保安族历史简表来源:《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作者:马少青保安族历史纪年唐一北宋874---997年庸乾符元年一宋至道三年萨曼王朝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进人中亚经商贸易。
随之,伊斯兰教逐渐深入这一地区,葱岭西回鹘和喀什噶尔一带的葛逻禄人改信伊斯兰教。
998--1217年咸平元年--嘉定十年塞尔柱突厥人从中亚草原南下到达锡尔河一带,接受了伊斯兰教,并经过扩张,建立了塞尔柱帝国。
期间,塞尔柱突厥人融合了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粟特、花刺子模、巴克特立亚、安息等土著民族及阿拉伯人、波斯人,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撒尔塔族,花刺子模为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218年喜定十一年成吉思汗十三年是年在中国北方拥有庞大军事势力的成吉思汗派往西域进行贸易的商队,在花刺子模被守将攻杀,引起蒙古军队发动第一次西征。
由此开始了中亚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色目人东迁中国的历史。
219年嘉定十二年成吉思汗十四年是年成吉思汗亲串蒙古军队进行第一次西征。
他们越阿刺山,出征花刺子模,主要目的是征服撒尔塔人。
在攻打花刺子模的过程中,蒙古军队消耗很大,兵源不足,每攻陷一缄,则强征当地壮丁,编为签军.并派蒙古将官统领监督作战。
同时,大量征集工匠、技艺人在蒙古军队服役或送往后方。
蒙古军队攻陷花刺子模国讹答刺、毡的、费尔客忒、忽毡、不花刺、撒马尔罕、玉龙、杰赤等著名的城市后,曾有八万工匠被送往东方。
这些人被称为“色目人”。
1225年宝庆一年成吉思汗二十年是年成吉思汗征擞尔塔兀勒百姓凡七年后,携带大量战利品率领蒙古人和强征人军的撒尔塔组成的庞大军团回师中国北方,再次进攻西夏。
1226年宝庆二年成吉思汗二十一年是年成吉思汗率领八万军队攻打西夏,夏主父遵琐死,蒙古军队占领西夏甘、肃(今甘肃张掖、酒泉)等州。
1227年宝庆三年成吉思汗二十二年一月成吉思汗留兵攻西夏王城,自率师渡黄河攻积石州。
二月蒙古军破临洮府。
三月蒙古军破洮州(今临潭一带)、河州(临夏一带)、西宁。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保安族作者:来源:《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2014年第08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其他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故称其为“少数民族”。
本刊每期介绍一个民族,让小朋友们对“五十六朵花”有个初步了解。
这一期介绍的是保安族。
保安族保安族聚居于甘肃、青海交界的积石山下,少数散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县和青海省的循化县。
据文献记载,明洪武四年(1400),在今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城的西山曾建立保安堡。
“保安”是由地名演变为族名的。
1952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由国家正式定名为保安族,并成立了以“保安三庄”区域为主的保安族自治乡。
1952年在聚居地区大河家、刘集成立保安族民族乡,1981年9月30日建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约为16505人。
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约有100多年的历史。
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一语族的蒙古语、达翰尔语等有同属关系,与东乡语比较接近。
其语言还受汉语的影响。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
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
解放前,保安族习惯早婚,结婚要取得教主的许可,并且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
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
保安人信仰伊斯兰教,故生活习俗深受伊斯兰教影响,同时又保留了蒙古族的某些习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
保安族的丧葬按伊斯兰教风俗用白布裹尸实行土葬,葬礼简单朴素。
保安族的日常饮食有小麦、豆类、玉米、土豆、荞麦、牛羊肉奶、禽蛋和鱼类等,蔬菜甚少,仅胡麻、韭菜等几种。
嗜爱酸辣,每餐不离老醋(或浆水)及油泼辣子。
■岁月钩沉“一把手”托起的民族——保安族历史文化侧记东乡族/冯岩什样锦把子的钢刀子,银子(啦)包下的鞘子;青铜打下的尕镊子,挎上是格外地干散。
我的故乡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在自治州的西北角,矗立着海拔约三千米的积石山。
积石山原先叫积石关,曾经被誉为河州二十四关之首,系祁连山系向南延伸的余脉。
据说,积石关便是大禹治水的源头。
积石山下的黄河之滨,有一处水草肥美、宜农宜牧的好地方——大河家镇,在此生活着一个以盛产腰刀而闻名于世的民族——保安族。
他们世世代代依偎在母亲河边,依托人文积淀厚重的积石山而生存,与之有着不解之缘。
我家是回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多民族融合的大家族,与保安族有着不浅的缘分。
大嫂、弟媳都是保安族,她们的父辈都是来自大河家地地道道的保安族。
故而,我与这个民族,与大河家,就多了几分亲切感与默契。
数年前的一个夏天,我随母亲、哥哥应邀来到了大河家,走亲戚外加旅游观光。
虽然此行显得有点匆忙,但我对大河家以及保安族聚居的“保安三庄”(甘河滩、梅坡、大墩),可以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大河家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小镇,在这个弹丸之地,有汉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民族。
保安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之一,大多数教民属嘎德林耶派崖头和高赵家两个门宦,主要聚居在大河家镇大墩、梅坡、甘河滩等村,另有部分居住在刘集乡的高赵李家村与柳沟乡的斜套村等地,还有少数散居在青海河东地区和新疆的一些地方。
保安族与东乡族、裕固族并列为甘肃省的三个特有民族。
保安族同东乡族一样,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保安族人之间交流使用保安语,现在的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字。
历史上,历代统治者都不承认保安族为单一的民族,称他们为“保安回”、“番回”。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保安族,1981年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保安族人口不到五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保安族达到了两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