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指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及行为等方面的表现,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以下将分别介绍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各个方面。
一、认知发展
1、认知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提高,在思维、记忆、注意力、判断力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改进。
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语言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对周围环境和自身也有一定的认知与思考。
2、学习成绩
小学生学习成绩表现为考试成绩及其他综合成绩,好的成绩能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尊重感及成就感,也会激发他们的动力。
二、情感方面
1、情感状况
小学生的情感状态往往比较易受影响,需要家长、老师及同伴的关注和支持。
当他们感到困惑或担忧时,应及时给予解决方案和安慰。
2、情感管理
小学生需要学习正确的情感管理方法,例如与人沟通交流、包容、宽容等,以及积极应对挫折与困境等。
三、社交方面
1、人际交往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发展,需要在学校和家庭中
体验到各种交往形式和情境,从而学习如何与同伴和成人相处。
2、社交技能
小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多种社交技能,包括表达、询问、倾听及控制情绪等。
四、行为方面
1、行为表现
小学生的行为表现应该符合规范和道德准则,要养成良
好的行为习惯和作息规律。
2、行为管理
小学生需要学习遵循校规、家规,妥善处理日常问题和
违规行为,通过对行为的规范和管理,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总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多个方面需要得到关注
和支持。
家长、老师及学校都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体验,培养他们的品格和修养,以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
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二)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
(三)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为心理健康提出了9条标准:1.对现实具有高效的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3.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4.在其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静;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理论;6.对平常的事物,如朝阳旭日,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具有乐于助人的热心;8.具有民主的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承受欢乐和忧伤。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稳定都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呢?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以期能够更好地关注和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积极乐观的心态。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坚定乐观,勇敢面对,不轻易气馁。
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
其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与家人、老师、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增强情感稳定性。
此外,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知识充满好奇和热情,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知识。
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包括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小学生往往在情绪上较为脆弱,他们需要学会正确地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应对各种情绪问题,保持情绪稳定。
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最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
小学生应该学会积极面对生活,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他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
总之,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关注和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都能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这是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
2.情绪健康:其基本内容包括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这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
3.意志健全:在意志过程中,即有确定的目标又有实际的行动,既有主观的努力,又有客观的阻力。
4.行为协调:即心理和行为协调一致,人、事、物能恰如其分地引起相应的情绪体验。
5.行为反应适度:即对刺激有恰当、正常的反应,具备一个小学生应有的自制力,进退有度。
6.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人的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是相应年龄阶段的正常反映,不能把心理发展阶段的变化视为心理病理变化。
以上就是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与孩子沟通,以及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来判断孩子是否心理健康。
如果发现孩子有任何心理问题,请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三年级小学生评价手册心理健康
1、智力发展正常。
能在成人的点拨下展开思维,对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内容,能较好地理解,有观察的兴趣。
2、愿意上学读书,初步适应学校生活。
能在成人的帮助下,自己准备、整理好学习用具。
3、愿意参加班、队、集体的活动,不是一个人游离于集体之外,乐于跟小朋友交往。
4、有初步地满足需要的能力,能暂时控制住自己对某些事物的需求。
5、为学习取得成功而高兴﹔学习受挫时,能懂得自己是有责任的。
6、对感兴趣的活动,能坚持40分钟以上;对不感兴趣的活动,在成人的要求和督促下,能坚持15分钟以上。
7、面对许多小朋友讲话时,不感到紧张、胆怯。
8、有玩耍和娱乐的欲望,并努力参与玩耍、娱乐之中,不是“小老头”。
9、对自己的情绪有一些控制能力,能在成人帮助下尽力克服小挫折,在不该哭泣的场合,能收住哭声。
10、自我认识初步发展,能根据成人的某些提示或暗示,知道自己的某些优、缺点,学习跟他人进行比较。
11、听成人的话,尤其听老师的话,懂得成人及老师的话有时也有错。
12、能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有独立的欲求。
13、注意到他人的活动结果,开始懂得他人的活动动机不都是一样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十大标准一、什么是健康健康一词,按照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的看法多限于生理健康,主要是指躯体发育良好,生理功能正常,而很少考虑心理方面的健康。
例如,《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对健康的解释为:“(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把健康界定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全面、不完整的。
人既是一个生物性的个体,也是一个社会性的个体。
人的健康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也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
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
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
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北京大学医学部王效道教授提出判断心理正常与否的三项原则。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一、正常的智力。
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一般认为智商在90—110之间为中等,在110—120之间为偏上,在120—130之间为聪明,在130以上者为天才。
相反,当智商在80—90之间为偏下,在80以下为弱智。
通常我们会把智商在90以上者都看成是正常。
二、稳定的情绪。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
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适度的反应。
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
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
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不等于无反应。
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
反应异常敏感或异常迟钝都属不健康的表现。
对外界事物毫无反应,这是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对重大刺激无动于衷,反应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而对任何事物都反应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应不良的表现。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
相反,远离亲友、集体,独来独往,可能意味着开始出现人际关系的失调。
与集体总是格格不入,没有友伴,很少与人往来,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
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是指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制定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规定。
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保障其身心健康成长。
下面将就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认识自我。
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情绪,处理情绪问题。
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三、人际交往。
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主动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分享,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四、适应环境。
适应环境是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学会适应学习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五、心理健康知识。
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培养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总之,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生心理安康标准:1、智力开展正常。
能在成人点拨下展开思维,对具体、形象、直观内容,能较好地理解,有观察兴趣。
2、愿意上学读书,初步适应学校生活。
能在成人帮助下,自己准备、整理好学习用具。
3、愿意参加班、队、集体活动,不是一个人游离于集体之外,乐于跟小朋友交往。
4、有初步地满足需要能力,能暂时控制住自己对某些事物需求。
5、为学习取得成功而快乐;学习受挫时,能懂得自己是有责任。
6、对感兴趣活动,能坚持40分钟以上;对不感兴趣活动,在成人要求与催促下,能坚持15分钟以上。
7、面对许多小朋友讲话时,不感到紧张、害怕。
8、有玩耍与娱乐欲望,并努力参与玩耍、娱乐之中,不是“小老头〞。
9、对自己情绪有一些控制能力,能在成人帮助下尽力克制小挫折,在不该哭泣场合,能收住哭声。
10、自我认识初步开展,能根据成人某些提示或暗示,知道自己某些优、缺点,学习跟他人进展比拟。
11、听成人话,尤其听教师话,懂得成人及教师话有时也有错。
12、能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有独立欲求。
13、注意到他人活动结果,开场懂得他人活动动机不都是一样。
:内容纲要一、主要内容〔一〕学生心理安康维护这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常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根本素质教育内容。
具体而言,包括: 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训练活动等;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安康积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习惯训练、学习方法指导等;情感教育,即教学生学会体察与表达自己与他人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与合理疏泄消极情感,并进展相关技巧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表训练、放松训练等等;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技巧与原那么,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等互动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那么;健全人格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及要求所应具备安康人格品质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质培养;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即通过训练与教诲帮助学生对自己建立科学认识,并在自身开展变化中始终能做到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优势与缺乏以及自信培养、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与性心理知识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性别观念与对性别认同,以及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与掌握异性交往有关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及调适等。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般来说,某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正常即为健康,不正常即为不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乐于学习、工作;
(2)情绪乐观、稳定;
(3)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4)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5)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6)智力正常;
(7)人格完整;
(8)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大家都来到荷塘,挖莲藕抓鱼虾,捉泥鳅捡螃蟹,人声鼎沸,笑语欢声,相互谈说着要如何弄出一顿顿可口的美味。
光是莲藕的吃法就有很多:熬汤炖肉八宝酿、清炒生吃蜜饯糖,还可以磨成藕粉,加入砂糖或蜂蜜,在温水里一泡,就是一杯清凉清甜的解暑饮料。
用鲜莲叶来熬粥,蒸饭蒸鸡,或蒸其它肉类味道都是极鲜美的,做出来的食物均带着一股淡淡的莲叶清香。
人们那么喜欢荷花,不单单是因为它的芳香美丽洁净高雅,更因为它全身是宝,每一处都可食可药可用。
我最喜欢的是生鲜莲子羹。
把剥好的莲子对半打开去芯,莲子芯很苦,可以药用,没有芯的莲子是甜的,正好用它熬糖水。
把足量的生莲子洗净,和着一小片生姜一片鲜莲叶,放进清水锅里,盖着盖子大火烧滚,转小火熬二十分钟,捞起莲叶,加入冰糖,小火慢熬,边熬边搅拌,十五分钟后,一款既清香甘美又消暑解渴的莲子羹就做成了。
这样的汤水,在炎热的夏季里,只要喝过一次都不会忘记。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那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正常的智力。
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一般认为智商在90—110之间为中等,在110—120之间为偏上,在120—130之间为聪明,在130以上者为天才。
相反,当智商在80—90之间为偏下,在80以下为弱智。
通常我们会把智商在90以上者都看成是正常。
2.稳定的情绪。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
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适度的反应。
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
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
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不等于无反应。
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
反应异常敏感或异常迟钝都属不健康的表现。
对外界事物毫无反应,这是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对重大刺激无动于衷,反应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而对任何事物都反应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应不良的表现。
4.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
相反,远离亲友、集体,独来独往,可能意味着开始出现人际关系的失调。
与集体总是格格不入,没有友伴,很少与人往来,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心理健康六大标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和道德健康。
可见,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
那么,下面为您介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正常的智力。
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一般认为智商在90;110之间为中等,在110;120之间为偏上,在120;130之间为聪明,在130以上者为天才。
相反,当智商在80;90之间为偏下,在80以下为弱智。
通常我们会把智商在90以上者都看成是正常。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2.稳定的情绪。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
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3.适度的反应。
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
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
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不等于无反应。
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
反应异常敏感或异常迟钝都属不健康的表现。
对外界事物毫无反应,这是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对重大刺激无动于衷,反应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而对任何事物都反应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应不良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4.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
相反,远离亲友、集体,独来独往,可能意味着开始出现人际关系的失调。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以下六个方面:(1)智力发展水平:智力发展正常。
(2)情绪稳定性:是指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表达。
还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合性: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水准:能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动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理解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合性:具有独立生活的水平;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合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人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2.学龄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的心理卫生也日益受到人们的注重。
据相关统计数据说明,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为12%-16%,其中患有心理疾病的儿童约占2%左右。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应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⑴具有正常的智力,智商70以上。
⑵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对生活充满信心。
假如有的孩子自尊心过强,受不得半点委屈,在家里父母批评几句就要砸东西甚至用头撞墙,这种情绪反应就过度了,需要得到矫治。
⑶能学会与周围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乐于助人。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家庭过于宠溺,容易形成孩子唯我独尊的恶习,这样的孩子就很难与人相处,自私自利,不受同伴的欢迎。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以下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一、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观。
有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幻想。
适度的接受个人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等需要的能力。
二、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可以对自己的能力做客观的估计。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能集中注意力。
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既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三、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与被爱的能力。
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四、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五、心理健康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
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一)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de)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de)特点,我们把小学生(de)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de)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de)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de)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de).(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de)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de)变化而产生合理(de)情绪变化.所谓合理(de)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de)事时产生悲哀(de)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de)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de)情绪.(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de)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de)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de)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de)困难;学习效率高.(4)自我认知(de)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de)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de)参照点,对自己(de)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de)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de)能力,自己(de)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de)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de)行为符合社会(de)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de)人群格格不入.(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de)小学生一般有良好(de)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de)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d e)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de)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de)年龄特征相吻合.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1、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de)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de)能力.2、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de)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de)失败.3、悦纳自我,对自己(de)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4、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de)情绪和行为.5、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de)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de)不适应性,能做出及时(de)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6、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de)完整与和谐.7、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de)能力,充分发展自己(de)智力,能根据自身(de)特点,在集体允许(de)前提下,发展自己(de)人格.8、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de)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de)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de)人际关系.9、设计自我,有自己(de)生活理想,但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10、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de)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de)基本需求.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de)原则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de)一般原则是,在发展(de)背景下去理解学生(de)行为,在发展(de)框架内去评价学生(de)行为,其中主要包括发展常模、发展过程、发展(de)稳定性.(一)发展常模在发展(de)背景下理解小学生(de)心理机能和行为,首先要考虑发展常模.小学生(de)许多行为是随年龄变化(de),在某一年龄阶段很普遍(de)行为,在其他年龄可能相对就不普遍.如对黑暗和想象中(de)生物(de)恐惧在低年级小学生中相当普遍,但以后随年龄增长就减弱了.承认小学生行为(de)发展变化对于心理健康测量是非常重要(de),因为,同样(de)行为在某一年龄阶段属于发展正常范围内(de),而在另一年龄阶段可能是病理(de)指标.小学生(de)心理具有鲜明(de)年龄特征,因而在选择测量工具时应当考虑测量工具是否提供了适当(de)、特定(de)年龄常模.心理(de)发展是不平衡(de),有些心理机能或行为在某些年龄阶段发展变化较快,而在其他年龄阶段却相对平稳,年龄常模中年龄组(de)划分应能体现这一特点.正确利用发展常模所提供(de)信息对测量结果作出合理(de)解释,在心理健康测量中也是非常重要(de).(二)发展过程为了正确解释测量(de)结果,评价者还必须了解小学生(de)发展过程.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小学生(de)一般发展过程,其二是每个小学生独特(de)个人发展史.一般发展过程指年龄阶段(de)发展.每个年龄阶段(de)发展都是一些相互联系(de)机能(如认知、情感、言语)或内因、外因相互作用(de)结果.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特定(de)发展任务或发展需要,这种独特(de)发展需要导致了与年龄相关(de)发展变化.仅把小学生(de)行为与年龄常模比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行为在某些年龄有明显(de)增多,不能确定它们究竟是正常发展过程(de)变形,或是与正常发展有质(de)偏离(de)病理发展过程(de)指标.小学生(de)个人发展史应包括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如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等)(de)一般发展状况、既往病史和家庭史.了解小学生独特(de)发展过程将有助于探明心理问题形成(de)机制和原因.(三)发展(de)稳定性稳定性指(de)是行为跨时间、跨情境(de)一致性.从发展(de)观点正确看待小学生心理特质和行为(de)稳定性是非常重要(de).稳定性(de)程度取决于所测量(de)心理机能和行为(de)类型,取决于测量(de)是心理机能和行为(de)哪些方面,取决于测量(de)是孤立(de)行为还是不同维度行为(de)集合.例如,心理学研究普遍表明,外化行为(如多动、攻击行为等)比内化行为(如恐惧、抑郁等)更为稳定,不同维度(de)行为集合比孤立(de)行为更为稳定.正是考虑到发展(de)稳定性和变异性,对小学生(de)心理健康测量必须基于多种背景、多种信息源,这样才能作出综合(de)客观(de)测量.为了更好地理解小学生跨情境(de)变异性,在测量小学生心理特质和行为本身之外,对其他许多重要背景(如家庭、学校、同伴等)(de)相关方面也应该进行测量,因为许多重要(de)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小学生(de)适应.(四)共生现象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中除了要考虑发展因素之外,还应当注意小学生心理问题(de)共生现象.所谓共生现象,是指同一个学生(de)适应问题或心理障碍总是两个或更多(de)问题相继或同时出现,很少是孤立(de)单一问题.观察发现,许多小学生经常会出现多方面(de)(如情绪、学习、社交等)问题,这种共生现象(de)高比率决定了心理健康测量必须是综合性(de).心理健康测量不仅应跨越不同(de)背景,而且应跨越不同(de)心理机能,不仅要测量学生、家长、教师所报告(de)问题,而且要测量在适应中那些潜在(de)共生问题.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最初报告(de)问题其实并不是主要问题,一些症状可能会因其他共生问题而加重.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二)1、智力发展正常.能在成人(de)点拨下展开思维,对具体(de)、形象(de)、直观(de)内容,能较地理解,有观察(de)兴趣.2、愿意上学读书,初步适应学校生活.能在成人(de)帮助下,自己准备、整理好学习用具.3、愿意参加班、队、集体(de)活动,不是一个人游离于集体之外,乐于跟小朋友交往.4、有初步地满足需要(de)能力,能暂时控制住自己对某些事物(de)需求.5、为学习取得成功而高兴;学习受挫时,能懂得自己是有责任(de).6、对感兴趣(de)活动,能坚持40分钟以上;对不感兴趣(de)活动,在成人(de)要求和督促下,能坚持15分钟以上.7、面对许多小朋友讲话时,不感到紧张、胆怯.8、有玩耍和娱乐(de)欲望,并努力参与玩耍、娱乐之中,不是“小老头”.9、对自己(de)情绪有一些控制能力,能在成人帮助下尽力克服小挫折,在不该哭泣(de)场合,能收住哭声.10、自我认识初步发展,能根据成人(de)某些提示或暗示,知道自己(de)某些优、缺点,学习跟他人进行比较.11、听成人(de)话,尤其听老师(de)话,懂得成人及老师(de)话有时也有错.12、能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有独立(de)欲求.13、注意到他人(de)活动结果,开始懂得他人(de)活动动机不都是一样(de).。
小学生心理健康准则小学生是学习和成长的阶段,他们经历着身体和心智的快速发展。
因此,保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准则:1.培养积极的心态:鼓励小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并相信自己的能力。
教导他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克服,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导小学生如何与他人相处。
鼓励他们建立良好的友谊,学会分享,合作和尊重他人。
3.接受自己:帮助小学生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教导他们不要过分比较自己和他人,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4.解决冲突:教导小学生解决冲突的方式,包括沟通、妥协和寻求帮助。
帮助他们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主动寻求解决办法。
6.防止欺凌:教导小学生关于欺凌的问题。
告诉他们如何辨别欺凌行为,并鼓励他们寻求帮助。
7.培养适应能力:教导小学生如何应对变化和适应新的环境。
鼓励他们培养灵活性和适应能力,以帮助他们应对各种情况。
8.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小学生参与一些兴趣爱好的活动,如音乐、绘画、体育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和快乐的心态。
9.管理情绪:教导小学生如何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情绪。
鼓励他们发展积极的情绪管理策略,如深呼吸、冷静下来等。
10.寻求支持和帮助:鼓励小学生寻求支持和帮助。
告诉他们与家人、老师和朋友分享困难,并鼓励他们倾诉自己的问题。
总结起来,小学生心理健康准则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解决问题,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防止欺凌,培养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管理情绪,并寻求支持和帮助。
通过遵循这些准则,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持。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对于小学生来说,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他们快乐成长、积极学习和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
那么,如何判断小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首先,良好的学习适应性是重要的标准之一。
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
他们愿意按时完成作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寻求帮助,并努力克服。
比如,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不会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灰心丧气,而是会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争取下次取得进步。
同时,他们能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不会因为过度学习而感到疲惫或压力过大。
其次,情绪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也很关键。
小学生的情绪通常是比较直接和鲜明的,但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和积极的情绪。
他们会因为取得好成绩、得到老师表扬而高兴,也会因为和小伙伴闹矛盾而短暂生气,但能够较快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不会长时间陷入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
比如,当和同学发生争吵后,他们能够冷静下来,主动道歉或者与对方沟通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直记仇或者大发脾气。
再者,正常的自我认知也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小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且能够接受自己。
他们不会过分自负,觉得自己什么都好,也不会过度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比如,在参加某项活动时,如果没有取得好成绩,他们能够认识到是自己在某些方面还需要提高,而不是一味地否定自己的能力。
人际关系的和谐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也能够接受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在与老师和家长的相处中,他们尊重长辈,听从教导,能够积极地与长辈沟通交流。
比如,在班级活动中,他们会积极参与团队合作,与小伙伴们共同完成任务,而不是独自行动或者排斥他人。
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小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勇敢面对,不轻易放弃。
例如,参加比赛没有获奖,他们能够把这次经历当作一次锻炼,不会因此而失去信心。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和道德健康。
可见,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
那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1.正常的智力。
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
2.稳定的情绪。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
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适度的反应。
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
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
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不等于无反应。
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
反应异常敏感或异常迟钝都属不健康的表现。
对外界事物毫无反应,这是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对重大刺激无动于衷,反应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而对任何事物都反应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
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应不良的表现。
4.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
于与人交往。
相反,远离亲友、集体,独来独往,可能意味着开始出现人际关系的失调。
与集体总是格格不入,没有伙伴,很少与人往来,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
5.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具有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心理和行为。
如果心理和行为经常偏离自己所属的年龄特征,如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或天真撒娇,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都是不正常的。
6.能够适应学习生活。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