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模课教师培训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15
小学航模培训教学计划第一节:课程概述飞行器模型是现代科技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模型飞行器,小学生不仅可以体验科技的魅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教学计划旨在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通过飞行器模型的制作和飞行实践,促进他们对科技的理解和探索,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第二节: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飞行器模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2. 学习飞行器模型的制作方法和技巧;3. 了解并掌握飞行器的基本飞行规则和技巧;4.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第三节:教学内容第一部分:飞行器模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1. 介绍飞行器模型的种类和用途;2. 讲解飞行器模型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3. 展示不同类型的飞行器模型,并说明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第二部分:飞行器模型的制作方法和技巧1. 介绍飞行器模型制作的基本材料和工具;2. 演示飞行器模型的制作过程,并注重讲解制作技巧;3. 引导学生动手制作飞行器模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制作。
第三部分:飞行器的基本飞行规则和技巧1. 介绍飞行器的基本飞行原理和规则;2. 演示飞行器的基本飞行技巧,并示范飞行器的起飞、飞行和着陆过程;3. 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亲自操作飞行器进行飞行实践,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
第四节: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相结合:教师在讲解飞行器模型的知识和制作方法时,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课程的兴趣;2. 演示操作与学生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对一些重点知识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亲眼见到,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 团队合作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在飞行器模型制作和飞行实践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
第五节:教学流程第一天:飞行器模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1. 介绍飞行器模型的种类和用途;2. 讲解飞行器模型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3. 展示不同类型的飞行器模型,并说明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初中航模培训教案课时安排:24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航模的基本知识,掌握航模的制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航空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航模的基本知识2. 航模的制作技巧3. 航模的飞行原理4. 航模比赛规则5. 创新航模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航模的基本知识1. 教师介绍航模的定义、历史和发展现状。
2. 学生了解航模的分类,如固定翼航模、旋翼航模、滑翔机等。
第二课时:航模的制作材料和工具1. 教师介绍航模制作的材料,如塑料、泡沫、木头等。
2. 学生学习使用航模制作工具,如刀具、胶水、螺丝刀等。
第三课时:航模的制作技巧(一)1. 教师讲解航模制作的步骤,如设计、裁剪、拼接等。
2. 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固定翼航模。
第四课时:航模的制作技巧(二)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航模的飞行原理,如升力、阻力、推力等。
2. 学生根据飞行原理对制作的航模进行调整。
第五课时:航模的飞行原理1. 教师讲解航模的飞行原理,如升力、阻力、推力等。
2. 学生通过实验验证飞行原理。
第六课时:航模的飞行技巧1. 教师讲解航模的飞行技巧,如起飞、飞行、降落等。
2. 学生进行航模飞行实践。
后续课时:航模比赛规则、创新航模设计、实践活动等。
教学评价:1. 学生航模制作的质量、飞行效果和创新程度。
2.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如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
3. 学生对航空科技的兴趣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教学资源:1. 航模制作材料和工具。
2. 航模教学视频、图片等资料。
3. 航模飞行场地。
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安全,特别是在飞行实践中。
2. 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组织学生参加航模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结合课外阅读、参观航空博物馆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航模教师培训课程第一节航空模型基础知识一、教学目的:1、巩固提高航空模型的基础知识,了解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及一些常用术语;2、丰富航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航模基础知识,培养兴趣难点:常用术语在航模制作中的作用三、教学过程:(一)、什么叫航空模型。
国际航联制定的竞赛规则里明确规定“航空模型是一种重于空气的,有尺寸限制的,带有或不带有发动机的,不能载人的航空器,就叫航空模型。
其技术要求是:最大飞行重量同燃料在内为五千克;最大升力面积一百五十平方分米;最大的翼载荷100克/平方分米;活塞式发动机最大工作容积10亳升。
1.什么叫飞机模型一般认为不能飞行的,以某种飞机的实际尺寸按一定比例制作的模型叫飞机模型。
2、什么叫模型飞机一般称能在空中飞行的模型为模型飞机,叫航空模型。
(二)、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航空模型是各种航空器模型的总称。
它包括模型飞机和其他模型飞行器。
航空模型活动从一开始起就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而且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在航空事业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航空模型是探索飞行奥秘的工具人类自古以来就幻想着飞行。
昆虫、岛禽、风吹起树叶和上升的炊烟,都曾引起过人类飞行的遐想。
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记载着后羿的妻子嫦娥偷食了长生药而飞上月宫的美妙故事。
这反映了古人对飞行的追求和向往。
在载人的航空器出现之前,人类就创造了许多能飞的航空摸型。
不断地探索着飞行的奥秘。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制作出能飞的木鸟模型。
《韩非子》记载着:“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宋朝李昉等人编的《太平御宽》中也有“张衡尝作木鸟,假以羽翩,腹中施机,能飞数里”的记载。
另外,还制作出种类繁多的孔明灯、风筝和竹蜻艇等。
唐代以后,我国的风筝传到国外,在世界上流传开来。
西方有人用风筝敢飞行试验,探索制造飞机的可能。
美国的莱特兄弟是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制作者,他们的飞机在1908年12月17日试飞成功。
航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航模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航模的基本构造和原理;3.学会使用航模的基本技能;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航模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航模是指模拟飞机、直升机、滑翔机等飞行器的模型,是一种集科技、艺术、运动和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航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人们开始尝试制作飞行器模型,以研究飞行器的飞行原理和控制方法。
20世纪初期,随着飞机的发明和发展,航模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娱乐活动和竞技运动。
2. 航模的基本构造和原理航模的基本构造包括机身、机翼、尾翼、发动机和遥控系统等部分。
其中,机身是航模的主体部分,承载着其他部件;机翼和尾翼则是控制航模飞行的关键部分,通过改变机翼和尾翼的角度来控制航模的升降和转向;发动机则提供动力,驱动航模飞行;遥控系统则是控制航模飞行的核心部分,通过遥控器向航模发送指令,控制航模的飞行方向和速度。
航模的飞行原理主要是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即通过机翼和尾翼的升力和阻力来控制航模的飞行。
当航模飞行时,机翼和尾翼产生的升力可以使航模上升,而产生的阻力则可以使航模减速或改变方向。
3. 航模的基本技能航模的基本技能包括组装、调试、起飞、飞行和降落等环节。
在组装航模时,需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组装,确保航模的各个部件安装正确、牢固。
在调试航模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机翼和尾翼的角度,以及发动机的转速,确保航模的飞行稳定。
在起飞时,需要将航模放置在平坦的地面上,加速发动机,使航模获得足够的速度,然后通过控制机翼和尾翼的角度,使航模起飞。
在飞行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控制航模的飞行方向和速度,避免与其他航模或障碍物相撞。
在降落时,需要通过控制机翼和尾翼的角度,使航模缓慢降落,避免坠毁。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航模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航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组装航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实践,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操作技能;在调试航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培养创新思维。
航模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航模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2. 掌握航模制作、操作和维护的基本技能;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航模的定义和分类:a. 介绍航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b. 讲解航模的分类,如遥控飞机、遥控船等。
2. 航模制作基础:a. 工具和材料的介绍;b. 航模制作的基本步骤;c. 实践操作: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台简单的航模。
3. 航模的操作技巧:a. 遥控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原理;b. 飞行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c. 实践操作:学生亲自操作航模进行飞行练习。
4. 航模的维护与调试:a. 航模的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b. 航模的保养与维护;c. 实践操作:学生学习航模的常见故障排除和维护调试。
5. 航模比赛和团队合作:a. 介绍航模比赛的形式和规则;b. 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c. 组织学生形成小组进行航模比赛。
三、教学流程:1. 导入(10分钟):a. 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自己对航模的了解;b. 激发学生学习航模的兴趣。
2. 讲解航模的定义和分类(15分钟):a. 介绍航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b. 分类介绍各种类型的航模。
3. 航模制作基础(30分钟):a. 介绍航模制作所需的工具和材料;b. 演示并讲解航模制作的基本步骤;c. 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台简单的航模。
4. 航模的操作技巧(30分钟):a. 介绍遥控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原理;b. 讲解航模的飞行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c. 学生亲自操作航模进行飞行练习。
5. 航模的维护与调试(20分钟):a. 介绍航模的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b. 讲解航模的保养与维护;c. 学生学习航模的常见故障排除和维护调试。
6. 航模比赛和团队合作(20分钟):a. 介绍航模比赛的形式和规则;b. 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c. 组织学生形成小组进行航模比赛。
7. 小结和评价(15分钟):a.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b.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c.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航模领域。
航模课教课教案讲稿教案标题:航模课教学教案讲稿教案目标:1. 了解航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习航模的组装和操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航模的基本原理和组装技巧。
2. 航模的操作方法和飞行技巧。
3.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航模的飞行控制和操纵技巧。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角色定位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航模装配工具和材料。
2. 航模的组装和操作指导手册。
3. 飞行场地和安全保障设施。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航模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航模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航模的了解和认识。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航模的基本原理和组装技巧。
2. 通过示范和讲解,向学生展示航模的组装过程和注意事项。
3. 引导学生理解航模的飞行原理和控制方法。
三、操作演示(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进行航模的组装和调试。
2. 演示航模的操作方法和飞行技巧。
3. 引导学生进行模拟飞行训练和操纵练习。
四、实践操作(30分钟)1. 学生自行组装和调试航模。
2. 学生进行航模的飞行操作和操纵练习。
3. 教师和助教进行指导和辅助。
五、总结反思(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组装和操作的成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航模课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航模比赛或展览,展示他们的作品和技能。
2. 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项目,如制作航模影片或设计航模场地。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组装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和技能掌握情况。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航模作品和飞行技巧。
3. 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反馈:1.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2. 针对学生的不足提供指导和建议。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案结束。
航模培训航模飞机制作教程学习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材为《航模培训航模飞机制作教程》,主要学习的内容有:航模飞机的基本结构、制作材料、制作步骤以及飞行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航模飞机的基本结构,掌握制作航模飞机的技能。
2. 通过制作航模飞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使学生理解飞行原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航模飞机的基本结构、制作材料、制作步骤。
难点:飞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航模飞机制作教程PPT。
学具:航模飞机制作材料包、剪刀、胶水、直尺、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航模飞机飞行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航模飞机的兴趣。
2. 讲解:介绍航模飞机的基本结构,讲解制作材料和制作步骤。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航模飞机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讲解:讲解飞行原理,并进行演示。
5. 练习:学生尝试飞行自己制作的航模飞机,并找出问题进行改进。
六、板书设计:航模飞机制作教程1. 基本结构2. 制作材料3. 制作步骤4. 飞行原理七、作业设计:1. 描述航模飞机的基本结构。
2. 简述制作航模飞机的步骤。
3. 解释飞行原理。
答案:1. 航模飞机的基本结构包括:机身、机翼、尾翼、动力系统、控制系统。
2. 制作航模飞机的步骤:剪裁材料、组装机身、组装机翼和尾翼、安装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调试。
3. 飞行原理:通过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压差,形成升力,使飞机起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但在飞行原理的理解上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飞行原理。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航模比赛,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补充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航模培训方案一、培训目标:航模培训旨在培养学员对航空模型的兴趣,提高飞行技能和安全意识。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让学员能够掌握基础飞行技巧和模型维护知识,为未来参加比赛或航模俱乐部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训内容:1. 理论知识培训:(1)航模基础知识:介绍航模的分类、组成部分及飞行原理。
(2)安全注意事项:培养学员的安全意识,包括场地选择、飞行前的检查和预防意外事故的措施。
(3)飞行规则和礼仪:学习航模飞行的规范和礼仪,如与他人的协作、起降顺序和飞行区域使用等。
2. 技术实践训练:(1)组装和调校:学员将亲自动手组装航模,并学习如何进行调校,确保模型的稳定性和飞行性能。
(2)基础飞行技巧:从起飞、盘旋、平飞到降落等,逐步训练学员掌握基本的航模飞行技巧。
(3)高级飞行技巧:包括滚翻、翻滚、螺旋升降等高难度动作,培养学员的飞行灵活性和反应能力。
(4)模型维护和故障排除:学员将学习如何正确维护航模,发现和解决常见故障,确保模型的正常运行。
三、培训计划:1. 基础阶段(2周):(1)理论知识培训:介绍航模基本知识和安全注意事项。
(2)模型组装:学员完成一架基础型号的航模组装。
(3)基础飞行技巧训练:学员逐步掌握起飞、盘旋、平飞等基本动作。
2. 进阶阶段(4周):(1)调校和维护:学员学习如何根据飞行表现进行调校,并掌握基本的模型维护知识。
(2)高级飞行技巧训练:学员开始学习高难度的飞行动作,如滚翻、螺旋升降等。
(3)模拟比赛:通过模拟比赛,让学员提前体验竞技氛围,增强比赛应对能力。
3. 深化阶段(6周):(1)模型调校和故障排除:学员在教练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模型的调校和故障排除。
(2)专业技术培训:根据学员的兴趣和能力,提供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如航电系统调试和液压运动原理。
四、培训要求:1. 接纳不同水平学员:培训班接受零基础学员报名,将根据学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分组,差异化培养。
2. 严格安全管理:培训过程中,严格要求学员遵守飞行场地规则和安全操作要求,确保学员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航模课程教案一. 课程介绍航模课程是一门针对学生学习航空模型制作和操控技能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航模的基本原理,学习制作航空模型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航模的操控技能,并培养对飞行、工程和创造力的兴趣。
二. 学习目标1. 了解航模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
2. 学习航模的构造和制作方法,能够组装和操控简单的航空模型。
3. 掌握航模操控的基本技巧,能够进行基本的起飞、飞行和降落。
4. 培养学生对飞行、工程和创造力的兴趣和热情。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 教学内容1. 航模基础知识- 航空模型的分类和种类- 航模的基本构造和组成部分 - 航模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 - 航模控制系统的介绍2. 航模制作技巧- 航模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航模的组装和调试方法- 航模的平衡和稳定性调整 - 航模维护和保养方法3. 航模操控技巧- 飞行器的基本操作和控制 - 起飞和降落技巧- 飞行动作和特技技巧- 飞行器故障排除和紧急处理4. 创意航模设计- 学生自主设计和制作航模的机会- 发挥创造力,实现个性化设计- 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精神5. 航模比赛和展示- 组织学生参加航模比赛和展示活动- 提供航模比赛和展示的机会和平台- 激发学生竞争和展示的热情和动力四. 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航模的基础知识和操控技巧。
2. 实践操作:提供航模制作和操控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培养操作技能。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设计、制作和操控航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 创新设计: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创新设计和改进,展示个性化的航模作品。
5. 比赛和展示:组织航模比赛和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学习交流。
五. 教学评估与考核1. 平时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实践操作:根据学生的航模制作和操控技能进行综合评估。
航模教师培训课程第一节航空模型基础知识一、教学目的:1、巩固提高航空模型的基础知识,了解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及一些常用术语;2、丰富航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航模基础知识,培养兴趣难点:常用术语在航模制作中的作用三、教学过程:(一)、什么叫航空模型。
国际航联制定的竞赛规则里明确规定“航空模型是一种重于空气的,有尺寸限制的,带有或不带有发动机的,不能载人的航空器,就叫航空模型。
其技术要求是:最大飞行重量同燃料在内为五千克;最大升力面积一百五十平方分米;最大的翼载荷100克/平方分米;活塞式发动机最大工作容积10亳升。
1.什么叫飞机模型一般认为不能飞行的,以某种飞机的实际尺寸按一定比例制作的模型叫飞机模型。
2、什么叫模型飞机一般称能在空中飞行的模型为模型飞机,叫航空模型。
(二)、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航空模型是各种航空器模型的总称。
它包括模型飞机和其他模型飞行器。
航空模型活动从一开始起就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而且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在航空事业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航空模型是探索飞行奥秘的工具人类自古以来就幻想着飞行。
昆虫、岛禽、风吹起树叶和上升的炊烟,都曾引起过人类飞行的遐想。
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记载着后羿的妻子嫦娥偷食了长生药而飞上月宫的美妙故事。
这反映了古人对飞行的追求和向往。
在载人的航空器出现之前,人类就创造了许多能飞的航空摸型。
不断地探索着飞行的奥秘。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制作出能飞的木鸟模型。
《韩非子》记载着:“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宋朝李昉等人编的《太平御宽》中也有“张衡尝作木鸟,假以羽翩,腹中施机,能飞数里”的记载。
另外,还制作出种类繁多的孔明灯、风筝和竹蜻艇等。
唐代以后,我国的风筝传到国外,在世界上流传开来。
西方有人用风筝敢飞行试验,探索制造飞机的可能。
美国的莱特兄弟是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制作者,他们的飞机在1908年12月17日试飞成功。
他们就是先用大风筝进行种种试,然后制造出滑翔机,解决了升降,平衡,转弯等问题,最后才把飞机制造成功的。
在飞机发明之前,航空模型具有强烈的探索性质,在飞机发明之后,航空模型仍然是研究航空科学的必要工具。
每一种新飞机的试制,都要先在风洞里用模型进行试验,甚至连航天飞机这样先进的航天器,也要经过模型试验阶段,取得必要的数据,才能获得成功。
飞机和模型飞机之所以能飞起来,是因为机翼的升力克服了重力。
机翼的升力是机翼上下空气压力差形成的。
当模型在空中飞行时,机翼上表面的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减小;机翼下表面的空气流速减慢压强加大(伯努利定律)。
这是造成机翼上下压力差的原因。
机翼上下流速变化的原因有两个:a、不对称的翼型;b、机翼和相对气流有迎角。
翼型是机翼剖面的形状。
机翼剖面多为不对称形,如下弧平直上弧向上弯曲(平凸型)和上下弧都向上弯曲(凹凸型)。
对称翼型则必须有一定的机翼和水平尾翼除产生升力外也产生阻力,其他部件一般只产生阻力。
(三)、模型飞机的组成模型飞机一般与载人的飞机一样,主要由机翼、尾翼、机身、起落架和发动机五部分组成。
1、机翼––是模型飞机在飞行时产生升力的装置,并能保持模型飞机飞机飞行时的横侧安定。
2、尾翼––包括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两部分。
水平尾翼可保持模型飞机飞行时的俯仰安定,垂直尾翼保持模型飞机飞行时的方向安定。
水平尾翼上的升降舵能控制模型飞机的升降,垂直尾翼上的方向舵可控制模型飞机的飞行方向3、机身––将模型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的主干部分叫机身。
同时机身内可以装载必要的控制机件,设备和燃料等。
4、起落架––供模型飞机起飞、着陆和停放的装置。
前部一个起落架,后面两面三个起落架叫前三点式;前部两面三个起落架,后面一个起落架叫后三点式。
5、发动机––它是模型飞机产生飞行动力的装置。
模型飞机常用的动力装置有:橡筋束、活塞式发动机、喷气式发动机、电动机。
(四)、航空模型技术常用术语1、翼展––机翼(尾翼)左右翼尖间的直线距离。
(穿过机身部分也计算在内)。
2、机身全长––模型飞机最前端到最末端的直线距离。
3、重心––模型飞机各部分重力的合力作用点称为重心。
4、翼型––机翼或尾翼的横剖面形状。
5、翼弦––前后缘之间的连线。
6、展弦比––翼展与平均翼弦长度的比值。
展弦比大说明机翼狭长。
(五)、关于航模的一些基本问题1、升力和阻力飞机和模型飞机之所以能飞起来,是因为机翼的升力克服了重力。
机翼的升力是机翼上下空气压力差形成的。
当模型在空中飞行时,机翼上表面的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减小;机翼下表面的空气流速减慢压强加大(伯努利定律)。
这是造成机翼上下压力差的原因。
机翼上下流速变化的原因有两个:a、不对称的翼型;b、机翼和相对气流有迎角。
翼型是机翼剖面的形状。
机翼剖面多为不对称形,如下弧平直上弧向上弯曲(平凸型)和上下弧都向上弯曲(凹凸型)。
对称翼型则必须有一定的迎角才产生升力。
升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a、升力与机翼面积成正比;b、升力和飞机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同样条件下,飞行速度越快升力越大;c、升力与翼型有关,通常不对称翼型机翼的升力较大;d、升力与迎角有关,小迎角时升力(系数)随迎角直线增长,到一定界限后迎角增大升力反而急速减小,这个分界叫临界迎角。
机翼和水平尾翼除产生升力外也产生阻力,其他部件一般只产生阻力。
2、平飞水平匀速直线飞行叫平飞。
平飞是最基本的飞行姿态。
维持平飞的条件是:升力等于重力,拉力等于阻力。
由于升力、阻力都和飞行速度有关,一架原来平飞中的模型如果增大了马力,拉力就会大于阻力使飞行速度加快。
飞行速度加快后,升力随之增大,升力大于重力模型将逐渐爬升。
为了使模型在较大马力和飞行速度下仍保持平飞,就必须相应减小迎角。
反之,为了使模型在较小马力和速度条件下维持平飞,就必须相应的加大迎角。
所以操纵(调整)模型到平飞状态,实质上是发动机马力和飞行迎角的正确匹配。
3、爬升前面提到模型平飞时如加大马力就转为爬升的情况。
爬升轨迹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叫爬升角。
一定马力在一定爬升角条件下可能达到新的力平衡,模型进入稳定爬升状态(速度和爬角都保持不变)。
稳定爬升的具体条件是:拉力等于阻力加重力向后的分力(F="X十Gsinθ);升力等于重力的另一分力(Y=GCos θ)。
爬升时一部分重力由拉力负担,所以需要较大的拉力,升力的负担反而减少了。
和平飞相似,为了保持一定爬升角条件下的稳定爬升,也需要马力和迎角的恰当匹配。
打破了这种匹配将不能保持稳定爬升。
例如马力增大将引起速度增大,升力增大,使爬升角增大。
如马力太大,将使爬升角不断增大,模型沿弧形轨迹爬升,这就是常见的拉翻现象。
4、滑翔滑翔是没有动力的飞行。
滑翔时,模型的阻力由重力的分力平衡,所以滑翔只能沿斜线向下飞行。
滑翔轨迹与水平面的夹角叫滑翔角。
稳定滑翔(滑翔角、滑翔速度均保持不变)的条件是:阻力等于重力的向前分力(X=GSinθ);升力等于重力的另一分力(Y=GCosθ)。
滑翔角是滑翔性能的重要方面。
滑翔角越小,在同一高度的滑翔距离越远。
滑翔距离(L)与下降高度(h)的比值叫滑翔比(k),滑翔比等于滑翔角的余切滑翔比,等于模型升力与阻力之比(升阻比)。
Ctgθ="1/h=k。
滑翔速度是滑翔性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模型升力系数越大,滑翔速度越小;模型翼载荷越大,滑翔速度越大。
调整某一架模型飞机时,主要用升降调整片和重心前后移动来改变机翼迎角以达到改变滑翔状态的目的。
第二节航模飞机制作一、项目介绍:通过制作杆身飞机模型,让学生了解飞机的飞行原理,同时提高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实践目标:了解飞机的飞行原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制作出一架简单的飞机模型,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相关领域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式:1.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飞机的起源、分类以及飞机的飞行原理,总结讲解飞机的飞行原理。
2.制作:学生动手制作无动力式飞机模型。
3.指导试飞:学生制作完毕后,集体到固定场地试飞,检验劳动成果。
4.分组调试:学生制作的飞机不能保证每架都能有很好的飞行效果。
针对出现问题的飞机,教师指导,学生集体讨论,分析问题的来源,然后进行调试,使飞机达到最佳的飞行效果。
5.总结心得:项目结束之后,学生坐在一起谈谈个人的收获、心得。
四、教学过程:1.引入课程:通过飞机相关领域介绍,从人们对飞行的幻想,一次次失败的经历,直到公元1903 年12 月17 日,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这标志着人类飞行史的开始。
到现在的飞机,介绍各种军用,民用飞机,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航模制作活动。
2.介绍飞机的构造及飞行原理。
要制作模型飞机,必须了解飞机的构造及飞行原理。
接下来就此方面做如果介绍。
⑴飞机的主要部件及各部件的作用。
①机身——机身的主要功用是装载乘务员、旅客、武器、货物和各种设备,它可以将飞机的其他部件如机翼、尾翼及发动机等连接成一个整体。
②机翼——机翼的主要功用是产生升力,以支持飞机在空中飞行,同时也起到一定的稳定和平衡作用。
机翼上一般安装有副翼和襟翼,操纵副翼可使飞机滚转,放下襟翼可使升力增大。
机翼上还可安装发动机、起落架和油箱等。
不同用途的飞机其机翼形状、大小也各有不同。
机翼制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飞机的飞行质量。
③尾翼——尾翼包括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
水平尾翼由固定的水平安定面和可动的升降舵组成,有的高速飞机将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合为一体成为全动平尾。
垂直尾翼包括固定的垂直安定面和可动的方向舵。
尾翼的作用是操纵飞机俯仰、偏转,保证飞机的平稳飞行。
通过图片,模型实物来介绍飞机的各个部件。
⑵飞机的升力和阻力。
飞机是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当飞机飞行在空中,就会产生作用于飞机的空气动力,飞机就是靠空气动力升空飞行的。
在了解飞机升力和阻力的产生之前,还要认识空气流动的特性,即空气流动的基本规律。
流动的空气就是气流,一种流体,这里要用到两个流体定理:连续性定理和伯努利定理。
飞机的升力绝大部分是由机翼产生,尾翼通常产生负升力,飞机其他部分产生的升力很小,一般不考虑。
从上图可以看到:空气流到机翼前缘,分成上、下两股气流,分别沿机翼上、下表面流过,在机翼后缘重新汇合,向后流去。
机翼上表面凸出,流管较细,说明流速加快、压力降低。
而机翼下表面,气流受阻挡,流管变粗,流速减慢,压力增大。
于是机翼上、下表面出现了压力差,垂直于相对气流方向的压力差的总和就是机翼的升力。
这样,重于空气的飞机借助机翼上获得的升力,克服自身因地球引力形成的重力,就可以翱翔在蓝天上了。
机翼升力的产生主要靠上表面吸力的作用,而不是靠下表面正压力的作用,一般机翼上表面形成的吸力占总升力的60%~80%,下表面的正压形成的升力只占总升力的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