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醉专家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415.50 KB
- 文档页数:10
小儿麻醉常用药物超说明书使用专家共识(2017)左云霞,史琳,庄蕾,李克忠,李超,连庆泉,邹小华,宋兴荣,张马忠(负责人/执笔人),张建敏,陈怡绮,赵平,姜丽华1前言药物说明书经常滞后于临床实践,临床药物治疗中超说明书用药普遍存在。
儿科超说明书用药可达50%~90%,特别低龄新生儿、早产儿用药无法获得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因而更易出现超说明书用药。
在我国医患关系有待改善的前提下,合理对待超说明书用药、保护超说明书用药的人群及用药医师意义重大,必须引起关注。
目前我国有关超说明书用药的法规尚未完善,一旦发生医疗意外事件,并且合并了超说明书使用麻醉药物,临床一线麻醉科医师将承担较大风险。
本文希望为从事小儿麻醉临床一线医师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更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现有麻醉药物,促进小儿麻醉事业的发展。
文献参照牛津大学EBM中心关于文献类型的新五级标准[1] ,从证据力强、设计严谨、偏差少至证据力弱、偏差多分为五级,分别为:1a级:随机对照的系统评价研究;1b级:随机对照研究;1c级:全或无病案研究;2a级: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研究;2b级:队列研究或较差随机对照研究;2c级:“结果”研究、生态学研究;3a级: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3b:病例对照研究;4级:单个病例系列研究;5级:未经明确讨论或基于生理学、实验室研究或“第一原则”的专家意见。
2常用吸入麻醉药(一)七氟烷(sevoflurane)1. 说明书摘要[2]七氟烷用于成年人和儿童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包括住院和门诊患者,应由受过全身麻醉训练的医务人员使用。
使用时确保气道通畅,并备有人工呼吸机、给氧设备和循环复苏设备。
用法与用量:使用七氟烷专用挥发器。
诱导:七氟烷无刺激性气味,不刺激呼吸系统,适用于1岁~18岁儿童和成年人的面罩诱导麻醉。
维持全身麻醉所需七氟烷浓度呈年龄依赖性,当与N2O复合吸入时,儿童患者的七氟烷的MAC等量应适当降低,早产儿MAC还未确定,见表1。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随着门诊手术、各种有创或无创检查和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在手术室外接受麻醉/镇静。
这些需要接受手术室外麻醉的领域包括无痛胃肠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介入诊断/治疗、超声影像检查等。
儿童是特殊的医疗群体,即使在进行一些成人能配合的无创无痛检查(如心脏彩超、磁共振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时,也会因为害怕、哭闹而无法配合完成检查。
因此,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
我国目前开展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医疗单位日渐增多,迫切需要新的指南或专家共识。
因此,在广泛查询国内外最新文献和征求小儿麻醉医护人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2017版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以便规范其实施条件、操作流程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等,利于我国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安全开展和推广。
一、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种类和特点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主要指在手术室以外的场所,为接受手术、诊断性检查或治疗性操作的患者所实施的麻醉/镇静。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影像学检查心脏彩超、磁共振(MRI)检查、CT检查、特殊B超检查(眼部、髋关节、血管等)等。
功能检查听力检查、眼科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诱发电位、脑电图检查)、肺功能检查等。
穿刺性检查蛛网膜下隙穿刺、骨髓穿刺等。
内镜检查:胃肠镜检查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膀胱镜检查术等。
介入检查和治疗心导管检查及治疗、呼吸病介入治疗、血管造影、局部硬化治疗和经动脉血管栓塞治疗等。
小儿门诊手术外科手术(如包皮环切、疝囊高位结扎术、小清创缝合、体表小肿物切除、组织活检、马蹄足石膏外固定)、口腔手术(舌系带松解、补牙、拔牙)、眼科手术(霰粒肿切除术、外眼拆线术)、耳鼻喉科手术(鼻腔异物取出术、耳道异物取出术、腺样体消融术、扁桃体消融术)等。
在手术室外实施小儿麻醉/镇静,与常规手术室内麻醉存在诸多不同。
首先,此类检查场所通常远离手术室,与麻醉科医师配合的医护人员通常很少接触麻醉工作,发生紧急情况或麻醉仪器发生故障时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援和帮助;其次,许多检查在场所设计时没有考虑到麻醉的需要,空间有限,不方便麻醉科医师的操作;有些检查和操作,麻醉科医师不能一直停留在患者身边直接观察患者情况,需要通过观察窗和显示仪来观察和监护患者,存在对突发事件反应滞后的可能;此外,接受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患儿大部分为门诊患者,接受麻醉当天就会离开医院,要求麻醉效果迅速平稳、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
小儿肝移植术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自20世纪60年代成功进行第1例小儿肝移植术以来,随着外科技术、抗排异治疗以及围术期麻醉管理水平的进步,小儿肝移植术后存活率和远期预后均得到了很大改善。
目前我国每年实施的小儿肝移植术的数量已超千例,其中亲属供体的活体和部分肝(含劈离式)肝移植术的比例正逐年增加,患儿术后5年存活率约80%,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肝移植患儿术前病情复杂、代偿能力较成人差,手术操作精细度要求高,对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进一步规范小儿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受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委托,器官移植学组邀请国内各大肝移植中心的麻醉专家,根据国内外相关进展和指南,结合各中心小儿肝移植术麻醉的实践经验,从小儿肝移植术麻醉适应证、麻醉前风险评估与准备、麻醉方法与用药、围术期监测和管理等方面,对小儿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要点进行阐述。
小儿肝移植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胆汁淤积性肝病是小儿肝移植术最常见的适应证[1],包括先天性胆道闭锁、Alagille综合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近年来,遗传代谢性肝病患儿肝移植术比例有所增加,包括合并器质性肝损伤的Wilson病、糖原累积症、囊性纤维化、Ⅰ型酪氨酸血症等,还包括无器质性肝损害的尿素循环障碍、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等。
此外,爆发性肝衰竭、肝脏肿瘤以及病毒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终末期肝病也是小儿肝移植术的适应证。
禁忌证:小儿肝移植术的禁忌证包括: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合并严重影响患儿预后的肝外器官功能衰竭,如终末期的肝肺综合征、重度门脉性肺动脉高压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严重的全身感染以及难以根治的恶性肿瘤等[1]。
术前评估营养和生长发育情况:几乎所有的慢性肝病患儿都会出现营养不良,但是在患儿本身腹水、四肢水肿等症状的掩盖下,往往会忽视营养不良的诊断。
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常伴胆汁排泄障碍导致的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后者通常引起佝偻病、骨折、凝血障碍、视觉障碍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