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3课
- 格式:ppt
- 大小:946.50 KB
- 文档页数:15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课黄鹤楼送别》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一、第一课时1. 我会拼。
2. 我会写。
(1)用“﹏﹏”画出三拼音节。
(2)用“√”圈出整体认读音节。
3.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4. 形近字组词。
5. 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6. 根据拼音,写同音字。
7. 查字典。
(1)“誉”字的部首是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
在字典中有如下解释:①名誉;②称赞。
在“称誉”一词中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在“誉满天下”一词中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故:①本来,原来的;②缘故,原因;③老,旧,过去的;④意外的事情;⑤故意,有心,存心。
①遵守交通规则能减少事故的发生。
________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________③“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
”________④今天他无缘无故地发了一通火。
________⑤他在这里故弄玄虚,大家都非常着急。
________⑥妈妈经常给我们讲故事。
________二、第二课时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反义:选词填空。
仰望远眺凝视端详(1)登高________,远处的船已经成了一个小黑点。
(2)________夜空,已是繁星点点。
(3)他仔细________这张照片,陷入了回忆之中。
(4)他们久久地________着,谁也不想分离。
浏览端详观赏(5)家里来了客人,小明________了半天,也没有认出是谁。
(6)小丽因为着急上学,在一片美丽的花草前,他只能________一下,而不能细细地________。
告别饯行送别(7)《黄鹤楼送别》中对于李白来说是________,对于孟浩然来说是________,他们两人一边喝酒,一边交流惜别之情是________。
按要求写句子。
(1)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缩句:________(2)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种子发芽1.种植番茄需要温暖、潮湿的环境和充足的阳光。
番茄需要60至100天才能成熟,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
2.番茄种子的外形特征是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
3.黄瓜种子的外形特征是橄榄形,乳白色,表面平整。
4.栽种记录应包括日期、高度和形态的变化等。
5.蚕豆种子的外形特点是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
6.苹果种子的外形特点是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7.红松种子的外形特点是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8.冬瓜种子的外形特点是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9.枣种子的外形特点是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
11.种子发芽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12.种好番茄需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按照番茄的性照料,并将其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第2课:幼苗长大了1.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2.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它的作用是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还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3.玉米的根比较特殊,除胚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节根,从地下茎节长出的称地下节根,从地上茎节长出的节根又称支持根。
4.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并伸入土里的。
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5.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6.茎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输送水分和养料。
7.树干和树枝都是茎。
8.芹菜茎实际上是叶柄,而芹菜茎是叶包裹着的短缩茎。
9.叶主要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叶脉有运输水分、养料和支持叶片伸展的作用。
10.去除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子叶会导致幼苗失去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又不能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
11.叶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制造并吸收养料。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庐山的云雾课文《庐山的云雾》课文语言优美,三年级语文教师要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弄清表达方式。
店铺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庐山的云雾》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庐山的云雾》课文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
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庐山的云雾》课文解析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第二、三自然段分别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按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飘浮于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的独特姿态。
第三自然段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和“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着力刻画出云雾变化之多;用“刚刚还……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了……”等词句,强调庐山云雾的变幻之快。
最后用“……”含蓄地表明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第3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第3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这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特别是进位的方法。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对乘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还比较困难,特别是进位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特别是进位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进位方法的掌握,以及如何在实际计算中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例子,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两位数的乘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示范:教师详细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特别是进位的方法,并进行示范。
3.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际的笔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计算方法和经验,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5.巩固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乘起3.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
第3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教材第80~83页的内容。
1.通过具体的情境,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2.通过练习,体会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点:认识并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难点: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
(出示例题的情景图)谈话:同学们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在这熟悉的场景里,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请告诉大家。
学生观察分桃的情境,各抒己见。
教师板书课题。
1.教学例4。
(1)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例4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猴妈妈准备了一盘桃,要把这盘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2只小猴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谈话:请拿出学具,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和小组成员议一议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2只小猴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在班内交流。
提问:你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把一盘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3。
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13,2个13是23。
(4)课件演示分得23的过程。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2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3份、4份呢? 让学生用学具先分一分,再填一填,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提问: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明确: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1份是2个,每份就是15,2份就是2个15,是25;3份就是3个15,是35;4份就是4个15,是45。
(2)辨析:有的同学认为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2份就是这些桃的210,你认为对吗?为什么?让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由。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1.完成教材第81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思考把什么看成一份。
再填一填、说一说,集体交流。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课庐山的云雾》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2)一、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1. 看拼音写词语。
2. 辨字组词。
3. 把词语补充完整。
4. 按原文填空。
《庐山的云雾》(1)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________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
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________、飘飘欲仙的感觉。
(2)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________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________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5. 根据意思写成语。
6. 按要求完成练习。
(1)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2)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这段话的中心句是:________二、阅读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1)给短文中加点字注音。
(2)“一泻千里”的意思是________A.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B.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
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3)选段中描写庐山云雾的特点是:________。
(4)请仿照划线句子的句式描写一下黄河。
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课庐山的云雾》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2)一、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1.【答案】庐山,瀑布,笼罩,变幻无常,腾云驾雾,姿态万千,流连忘返,一泻千里,四蹄生风【考点】看拼音写汉字庐山的云雾【解析】略【解答】庐山瀑布笼罩变幻无常腾云驾雾姿态万千流连忘返一泻千里四蹄生风注意“姿”易与“资”混淆,“返”字不要写错。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2.3《叶和花》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叶和花》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叶和花的基本结构,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功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自然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学生在观察叶和花时,可能只注意到它们的表面现象,难以发现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叶和花的秘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叶和花的基本结构,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功能。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叶和花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叶和花的秘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观察法等。
2.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多媒体课件、学生动手操作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叶和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自然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1:观察叶子的结构。
学生分组观察叶子的实物,用手指触摸叶子的各个部分,了解叶子的基本结构。
3.探究活动2:观察花的基本结构。
学生分组观察花朵的实物,了解花朵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4.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叶和花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分享自己的发现。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叶和花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6.课后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发现它们的秘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叶子的结构:花的基本结构: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动手操作等。
2.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观察身边的植物,发现它们的秘密。
18.风向和风力【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观测天气》的第3课《风向和风力》。
在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关心天气》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了从各个方面完整地对天气变化进行定性描述;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用力以后》的学习也使学生对掌握了用力方法、体会到物体受力后形状或运动状态的改变;另外,二年级上册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中,学生们还设计并制作了风向标。
这些都为本课学习——辨认、测量风向和风力,以及风的影响做好了经验层面的积累。
同时又可以为后面五年级上册《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单元学习中风、雨、云、雪、露、霜等天气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究做好知识和经验储备。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风”对于孩子们来说很熟悉,他们不仅可以通过感官来直观地感受风、描述风,而且《用力以后》的学习也使学生对掌握了用力方法、体会到物体受力后形状或运动状态的改变,获得了力的知识与技能,此外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风娃娃》和《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中,学生们也了解了有关风带给人们的影响。
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扎实的铺垫。
因此本课从学生生活和学习经验出发,通过活动一:通过观看西安的有风天气的视频直观观察、体会风,并尝试描述风,导入本课。
活动二:通过辨认天气预报中有关风向和风力的符号来辨认、表示风,并通过学习《风级歌》更形象更有趣地识记不同风级与物象的关联。
活动三:制作并用风向风力计进行测量,更精确的监测风,从而更好的运用风的价值而避开风的危害。
那么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风的形成原因以及描述风的要素。
2.能掌握“风级歌”,对照“风级歌”,观察并描述风级。
3.知道风向风力计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
4.知道“风”的影响,及如何的运用风的价值而避开风的危害。
科学探究: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利用风向风力计来测量风向和风速。
2.能准确地辨认并描述风,会使用风向风力符号来记录整理风的信息。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认识固体》、《认识气体》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认识液体及其特性。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液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液体的特性和液体的微观结构,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液体的特性,并激发学生对液体微观结构的好奇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特性。
2.难点: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发现液体的特性,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实验器材,如各种液体、容器等。
2.学生准备:学生自带一些液体物品,如矿泉水、牛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认识固体》、《认识气体》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教师展示一些液体物品,如矿泉水、牛奶等,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液体的定义和特性,让学生初步了解液体的概念。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液体物品,并讨论它们的特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液体的特性。
实验内容包括:液体的形状、液体的流动性、液体的高度等。
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液体特性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3.植物开花了【教材分析】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内容。
对植物一生的了解,是认识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价值的基础条件,是认识生命世界的重要一环。
在第3课中,《植物开花了》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3课。
本单元按照植物生长的过程,按顺序开展每一课的学习。
在本课,种植的西红柿和黄瓜终于开花了。
首先通过观察、解剖西红柿的花,认识一朵西红柿花具有的四个部分。
接着再解剖黄瓜的花,能发现黄瓜花不是四个部分都俱全的。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对比西红柿与黄瓜的花,学生形成对花的认知有两性花和单性花。
紧接着,学生观察黄瓜的雄花与雌花,学会区分黄瓜的雌花和雄花。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认识到雌花后面跟着“未来的小黄瓜”。
在认识完两种植物的花后引导学生认识到花有着繁衍后代的任务,从而了解花粉的传播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最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为种植的黄瓜花人工授粉,体验并了解到科研工作者的不易。
【学情分析】对于儿童来说,植物是熟悉而陌生的,他们知道植物无处不在,却很少有目的地去观察和研究过它们,也很少有种植经验,对植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作用缺乏了解。
【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认识花的构造,知道西红柿花有雌蕊和雄蕊,黄瓜花有分雌花和雄花。
2.知道西红柿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学习区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3.认识到花为植物繁殖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学探究: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解剖并观察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结构。
2.了解植物的传份方式,并尝试给黄瓜花人工辅助授粉。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花的组成结构。
2.乐于尝试对自己种植的黄瓜进行人工授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花是植物的一个重要部分,要爱护花朵。
【教学重点】认识花的结构。
【教学难点】观察并解剖西红柿花和黄瓜花。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开花的西红柿、黄瓜两种植物,放大镜、镊子、实验记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