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降水量分布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34.19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地理我国降水知识点我国的降水是气候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影响我国区域分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八年级地理中,我们需要了解我国降水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我国降雨时空分布我国的降雨时空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
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南方则气候湿润,年平均降水量较多。
特别是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最多,平均年降水量能够达到2000-3000毫米。
另外,由于我国地形较为复杂,各个地区的降水和气候特征也有很大的变化。
二、我国降水季节分布我国降水季节分布也非常不同。
南方地区的雨季一般出现在夏季,而北方地区的降水则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
华北地区的降水则主要分布在夏季,而西北地区的降水则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
此外,我国还有一些地区,如西藏和青海,全年都较为干燥。
三、我国降雪和冰雹分布除了雨水之外,我国还有一些地区会出现降雪和冰雹的现象。
其中,我国三大雪区是长白山、大兴安岭和秦岭一带。
另外,我国的北方和西北地区也有可能出现大面积的降雪。
冰雹则较为多见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如江南和华南一带。
四、我国降水量的经济影响我国的降水量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南方的海拔低,雨季长,年降水量多,农业发展更容易,而北方地区的雨水较少,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较多。
另外,降水量也影响着水电、水运等行业的发展。
对于一些雨量充足的地区,如三峡、长江等,其发展潜力非常大。
总之,我国的降水气候非常复杂,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我们需要了解到我国的降水时空分布、季节分布、降雪和冰雹分布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掌握好这些知识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我国降水量时间分布规律
一、季节性变化
我国降水量在季节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
春季(3月至5月)和夏季(6月至8月)是降水的主要季节,尤其是夏季。
这两个季节受到季风的影响,大量水汽从海洋输送到内陆,导致降水量显著增加。
相比之下,秋季(9月至11月)和冬季(12月至2月)的降水量较少,主要是受到冬季风的影响,水汽输送减少。
二、降水带分布
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规律。
从东向西,从南向北,降水量逐渐减少。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年均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
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年均降水量仅为几十毫米。
这种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是受到地形和季风的影响。
三、梅雨季节
梅雨季节是我国东部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
这个时期,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亚洲内
陆的冷空气在我国东部地区交汇,形成持续的阴雨天气。
梅雨季节的降水量约占我国东部地区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四、台风影响
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每年夏季都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台风带来的暴雨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如洪涝、泥石流等。
因此,防范台风带来的灾害是我国气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受到季风、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规律对于我国的气候预测、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防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大、气候多样的国家,降水是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我国的降水量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各个地区的降水特点也有所不同。
我国的降水量整体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
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是我国的降水重点地区,年降水量较多,分布相对均匀。
而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则是降水较少的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呈现出明显的干旱特征。
我国的降水量在纬度上也有一定的变化。
我国位于东亚季风的影响下,季风气候的特点使得我国的降水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
南方地区的降水量较多,主要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夏季是南方地区的主要降水季节。
而北方地区的降水量较少,主要受到干冷气流的影响,冬季是北方地区的主要降水季节。
我国的地形也对降水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得西藏和青海地区成为我国的降水较多的地区之一,尤其是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地区,是我国的降水中心之一。
而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量较多,这与其地势较低、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有关。
我国的降水量还受到地理位置和季节的影响。
例如,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受到台风的影响,夏秋季节的降水量较多;西北地区则受到干冷气流的影响,冬季的降水量较少。
总的来说,我国的降水量分布规律复杂多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防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的降水量分布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监测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以便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第二节气候教学重点:1、知道我国自东向西跨四个干湿区,并能指出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2、理解我国气候特征;知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知识点1 降水: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降水的空间分布: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东南沿海一带的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地区的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
成因:距离海洋远近及季风影响。
注意: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和秦岭——淮河一线,它与1月份0°C等温线走向大体一致;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经过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2000毫米年等降水量水经过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缸底斯山一线。
2、降水的时间分布:(1)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匀。
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4—10月,这期间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2)在不同地区,雨季的长短差别很大。
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3)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有的年份降水多,有的年份降水少。
北方大于南方,西北干旱地区变化率更大。
这往往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成因;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有关。
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迟早有关,(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
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我国的干湿地区: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
中国干湿区划分知识拓展:东北三省东部为湿润地区的原因:东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区,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森林覆盖率高,蒸发量小,气候较为湿润不同干湿地区产生的影响植被:湿润区——森林;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区——草原;干旱区——是、沙漠。
空间规律: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原因:中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距海洋的距离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所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到秦岭--淮河附近减少至800毫米,再向西北方向到大兴安岭--阴山--兰州--青藏高原东南部减少为400毫米,再向西北到贺兰山--青藏高原中部减少为200毫米,再向西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
我国塔里木盆地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时间规律:全国大部分地区在20°C以上,气温南高北低。
青藏高原和一些高海拔地区气温明显低。
形成原因:夏季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但是白昼比南方长。
因此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温差不大。
高海拔地区受地形影响气温低。
扩展资料:
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该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0935毫米,据记载,在1861年曾达到20447毫米,被称为世界的“雨极”或“湿极”。
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是位于南美洲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
到1971年为止,那里已有400年没有下一场雨。
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属藏南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南侧),那里的年平均降水量9000毫米以上。
我国最干旱少雨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是5.9毫米。
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1. 我国降水总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
东南沿海地区的降水量较多,主要受到季风和暖湿气流影响,其中南方的云南、广西、广东等地降水较为充沛。
而西北地区则是我国的干旱区,降水量较少。
2. 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衡。
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降水较为充沛。
而我国的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
3. 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
我国虽然整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在不同年份中,降水分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例如,有些年份东北地区降水偏多,南方地区降水偏少,而有些年份则相反。
4. 山地和平原地区的降水分布也存在差异。
山地地区由于地形的影响,降水量通常较大,而平原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
总的来说,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是地域差异明显、季节变化明显,并且受到地形、气候和季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降水量是指一定时段内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地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
单位为毫米,气象观测中取一位小数。
有时也称为雨量。
降水量一般用雨量筒测定,所以降水量中包含有雪以及少量的露、霜和雾凇等。
在自然资源研究中,常用的降水量有年、季、月、旬和生育期的降水量。
中国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30毫米,呈自沿海向内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点:
1.地域分布情况
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东部、福建、江西和浙江大部以及台湾等地区年降水量为1 500~2 000毫米;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2]
长江中下游地区为1 000~1 600毫米;
淮河、秦岭一带和辽东半岛年降水量为800~1 000毫米;
黄河下游、渭河、海河流域以及东北大兴安岭以东大部分地区为500~750毫米;
黄河上、中游及东北大兴安岭以西地区为200~400毫米;
西北内陆地区年降水量为100~200毫米;
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不足50毫米,盆地中心不足20毫米。
2.季节分配不匀:
春季降水:长江流域中下游占全年30%~45%,新疆占30%~35%,全国其他地区小于20%;
夏季降水:长江中下游、华南和新疆部分地区占全年50%以下,其他地区都大于50%;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3]
秋季降水:西南地区占全年25%,其他地区不足20%;
冬季降水:长江中下游、华南大部、新疆地区占全年10%~15%,其他地区都在1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