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网络教育《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美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中和:2、审美趣味:3、审美形态:4、惊异:5、审美关系:6、气韵:7、审美理想:8、审美经验:9、优美:10、丑:11、荒诞:12、视域融合:13、意境:14、美育:15、悲剧:16、崇高17、艺术批评18、知觉二、简答题1、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2、想像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怎样?3、简述崇高这一审美形态的发展历程。
4、怎样理解审美的历史性?5、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6、试述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7、简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概况。
8、什么是理想性生存?与审美有审美关系?9、人与世界的体己性交流具体是什么内容?10、研究审美发生有哪几条途径?11、试列举四种以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12、试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13、博克认为优美有什么特点?14、中和的文化渊源和思想基础是什么?15、试述王国维对意境理论的突破。
16、体验式把握艺术有什么特点?17、作为一个艺术家需要什么样的内在素质?19、审美教育的特点是什么?20、荒诞的实质是什么,何以能成为美学范畴?三、论述题(此类问题,如不能展开或举例,将占有一半的分数)1、试述气韵这一审美形态衰落的原因。
2、试述中国美学中“意境”这一审美形态。
3、结合具体作品与审美实践谈谈艺术鉴赏的过程。
4、怎样定义艺术作品,试举例说明之。
5、试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6、试述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中和――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特征是强调审美中的合适尺度和恰当分寸;强调各种因素的和谐兼容多样统一。
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2、审美趣味――指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是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味是外在表现。
3、审美形态――指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境界的感性形式与存在形态,及其在逻辑上的归类和总结。
【中南大学】《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9. 审美个性10. 审美趣味11. 审美主体12. 无我之境13. 喜剧14. 意境15. 意象的物态化与物化16. 优美三、简答题。
1. 简述喜剧性的效果。
2. 简述美育的特点。
3. 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4. 为什么说艺术应当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5. 怎样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6. 美育如何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7. 为什么说优美与崇高同属审美范畴?8. 简述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与联系。
9. 简述美感与美的关系。
10. 简述欣赏者在艺术接受中对艺术的重建过程。
11. 为什么应当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12. 艺术意象有何基本特征?四、论述题。
1. 试举例说明一般理解与审美活动中的理解的区别。
2. 结合自己的审美欣赏体会论述直觉的特征。
3. 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4. 试论美的问题在于人生相与创造相之间。
5. 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6. 试以杜甫《春望》为例,分析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 以李益《江南曲》为例,试分析对比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8. 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题画》)请结合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美学概论题库及答案详解一、单选题1. 美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艺术创作B. 美的规律C. 社会现象D. 自然现象答案:B2. 以下哪位哲学家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鲍姆加登D. 康德答案:C3. 美学中的“审美”一词通常指的是:A. 对美的追求B. 对美的欣赏C. 对美的理解D. 对美的创造答案:B4.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A. 艺术作品B. 自然景观C. 社会习俗D. 个人情感答案:C5. 美学中的“形式美”主要强调的是:A. 内容的重要性B. 形式的独立性C. 形式与内容的结合D. 形式对内容的依赖答案:B二、多选题6. 美学研究的范畴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艺术美学B. 自然美学C. 社会美学D. 技术美学答案:A, B, C, D7.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审美体验?A. 个人经历B. 文化背景C. 情绪状态D. 社会环境答案:A, B, C, D8. 在美学中,审美判断通常包括哪些特点?A. 主观性B. 客观性C. 普遍性D. 特殊性答案:A, C9. 以下哪些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 哲学分析B. 经验研究C. 历史研究D. 比较研究答案:A, B, C, D10. 以下哪些作品可以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A. 诗歌B. 绘画C. 音乐D. 建筑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11. 美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错误)12. 鲍姆加登是美学的奠基人之一。
(正确)13. 审美体验只存在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中。
(错误)14. 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不受个人因素的影响。
(错误)15. 美学研究可以完全脱离艺术作品进行。
(错误)四、简答题16. 简述美学研究的意义。
美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理解美的本质、审美活动的规律以及艺术作品的价值,从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17. 描述审美体验的过程。
审美体验通常包括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四个阶段。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美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艺术创作技巧B. 美的哲学C. 艺术史D. 艺术批评答案:B2. 下列哪位哲学家对美学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康德D. 所有上述答案:D3. 美学中的“审美经验”指的是什么?A. 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B. 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C. 艺术作品的物理属性D. 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答案:B4. 形式主义美学认为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A. 社会功能B. 情感表达C. 形式和结构D. 历史背景答案:C5. 以下哪项不是审美活动中的常见心理反应?A. 愉悦B. 悲伤C. 好奇D. 厌恶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美学之父是________,他首次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
答案:鲍姆加登7. 康德在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________的概念。
答案:审美判断8. 杜威的美学理论强调了艺术与________的联系。
答案:生活经验9. 现代美学中,________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开放的,由观众的解读决定。
答案:接受美学10. 审美距离是指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与作品保持的________。
答案:心理距离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答案: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审美经验、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理论、审美心理学、文化美学等。
12. 描述一下康德的审美判断的特点。
答案:康德的审美判断具有主观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和无利害关系的愉悦性等特点。
13. 什么是艺术的再现与表现?答案:艺术的再现是指艺术作品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或反映,而表现则是指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其情感、思想和观念。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审美经验的三个主要阶段。
答案:审美经验通常包括感知阶段,即对艺术作品的初步感受;情感阶段,即艺术作品引起的情感反应;和理解阶段,即对艺术作品深层意义的思考和理解。
《美学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试题:下列10道题中任意选作4题,每题答案不能少于500字,每题25分。
1.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大讨论的主要论题与影响。
2.为什么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3.具体阐述美感的五大特征。
4.社会文化环境对美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请以中国文化为例分析其形成的审美意趣。
5.教材认为“美在意象”,它是怎样理解自然美的?6.艺术创作用郑板桥的话来说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样一个过程,请用意象形成理论说明之。
7.结合西方文化史的相关知识,谈谈崇高文化内涵的变化。
8.谈谈中国文化中的悲剧精神。
9.你认为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
10.赏析下面这幅画,用某一审美范畴概括其特点。
参考答案1.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大讨论的主要论题与影响。
答:1956年的“百花齐放”推进了美学讨论几乎是中国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文艺理论与美学最为活跃的一次学术运动,学术以运动的方式展开并且获得学术的成果,这也是政治决定一切的年代所具有的特殊现象。
去审视那种带有政治态度和政治目的的学术争论,去看待那种学理是如何在政治边界展开特殊的逻辑,这是认识和理解中国当代理论批评和美学历史的一个必要的视角。
(一)以朱光潜美学思想建构起来的批判性语境美学问题引发讨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朱光潜的那篇检讨性的文章《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载《文艺报》1956年6月第12期),有研究者马驰认为,“朱光潜这篇文章的重心还不在于对自己旧思想的清算,而在于他重新提出的…美究竟是什么‟,即美的本质的问题,也由此引发了美学界的一场持续的大讨论”。
朱光潜在《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中梳理了他的美学思想的学术背景,既有中国旧学的影响,更多西方唯心主义的哲学的影响,这其中康德、黑格尔、柏格森,尤其是克罗齐的影响尤甚。
朱光潜在二、三十年代就发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1928)、《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后来又译著克罗齐的《美学原理》(1946-),那时就已经形成他的美学思想。
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1. 1750 年, 德国哲学家_鲍姆嘉通_的《_美学》正式出版, 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有_知、_情、_意三个部分。
2.美的理论观念可以概括为_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_、_美不在现象, 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_、_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或美是生活三个范式。
3.美感的发展经历了_不自觉到自觉_、_实用到审美_、_简单到复杂_、_狭窄到广阔_、_粗略肤浅到细致深入_的过程。
4.艺术中的崇高的典型形式有宏伟、规模大、巍峨。
5.艺术类型的两翼是艺术种类与艺术风格。
6.从具体的审美实践来看, 审美活动方式的三种类型为日常式审美、鉴赏式审美和研究式审美三种。
7、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以“艺‘为手段的美育思想体系。
8、梁启超所提出的变革文学的三个口号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9、在现代中国美学的形成过程中以朱光潜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开创了美学史学科的研究。
10、美的一对基本表现形态是崇高和优美。
二、名词解释1.门类美学答: 门类美学是各类艺术美学特征和其他新领域的拓展。
如文学、戏剧、音乐、绘画、建筑、雕塑、影视、商品、环境、科技、饮食等美学。
2.摹仿论答: 模仿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 基于理性本质寓于感性现象之中的哲学观点, 即通过描写个别事物来反映普遍性的“可然律或必然率”;基于没是比率匀称这一观点, 也强调了艺术创造的形式规律的重要性, 提出了戏剧创作中的“单一完整”的统一性原则。
3.接受美学答: 狭义地说, 是一种接受者对于“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接受活动, 如果用经济学的术语来措辞, 就是对“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消费”。
作为接受活动的审美是动态的, 是一个流淌着的过程。
4.创造想象答: 创造想象是对再造想象的突破。
虽然仍需要以以往的知觉经验为基础, 但却是人的创造力的一种发挥, 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显现, 是美感心理活动中最自由、最积极的心理现象。
美学概论选择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
A. 艺术作品B. 自然现象C. 社会生活D. 人类心理答案:A2. “美是生活”这一观点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车尔尼雪夫斯基D. 黑格尔答案:C3. 下列哪位艺术家不是印象派画家?()A. 莫奈B. 梵高C. 毕加索D. 雷诺阿答案:C4. “美是主观的”这一观点属于哪种美学流派?()A. 形式主义B. 实用主义C. 表现主义D. 存在主义答案:C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美学研究的方法?()A. 比较分析法B. 历史分析法C. 心理分析法D. 化学分析法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
A. 艺术美学B. 自然美学C. 社会美学D. 经济美学答案:ABC7. 美学中的“形式美”通常包括哪些元素?()A. 色彩B. 线条C. 形状D. 材质答案:ABCD8.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作品?()A.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B. 雪莱的《西风颂》C. 梵高的《星夜》D. 莫奈的《睡莲》答案:AB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9. 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哲学分支。
()答案:正确10. 所有艺术作品都具有美学价值。
()答案:错误11. 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
()答案:正确12. 美学研究与日常生活无关。
()答案:错误13. 形式主义美学认为美只存在于形式之中。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4. 简述美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答案:美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美的本质、起源和功能,以及美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表现和作用。
15. 描述一下“黄金分割”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答案:黄金分割是一种数学比例,大约为1:1.618,被认为是美学上最和谐的分割比例。
在艺术设计中,黄金分割被用来平衡构图,创造视觉上的和谐与美感。
16. 解释“审美距离”的概念。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哪个时期形成的?A. 古希腊时期B. 古罗马时期C. 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D. 文艺复兴时期答案:C2.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鲍姆嘉通D. 康德答案:C3.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什么?A. 自然美B. 艺术美C. 生活美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4. 康德在其美学理论中提出了哪些基本概念?A. 审美判断B. 崇高与滑稽C. 艺术的分类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5.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黑格尔的美学代表作?A. 《美学讲演录》B. 《精神现象学》C. 《逻辑学》D. 《美学原理》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
答案:感性认识7. 艺术创作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_______。
答案:不可分割的8. 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_______。
答案:艺术美学9. 审美体验通常包括三个阶段:感知、_______、评价。
答案:情感10. 后现代主义美学强调的是_______和多样性。
答案:去中心化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审美距离的概念及其在审美体验中的作用。
答案:审美距离是指个体在审美体验中与审美对象保持的一定心理和情感上的距离。
这一概念认为,只有当个体与审美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时,才能客观地评价和欣赏对象的美。
审美距离有助于个体避免因个人情感的过度投入而失去对美的正确判断。
12. 解释“艺术模仿自然”这一观点,并给出支持和反对的理由。
答案:艺术模仿自然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是对自然界的模仿和再现。
支持的理由包括艺术作品能够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形式和规律来传达美和真理。
反对的理由则认为艺术不仅仅是模仿,它还包含了创造性和想象力,是对现实的超越和重构。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3. 论述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并说明其对后世美学的影响。
美学概论试题推荐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A. 艺术作品B. 自然现象C. 社会制度D. 人类行为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 比较研究B. 实证研究C. 历史研究D. 逻辑分析答案:B3. 美学中的“审美”指的是:A. 对美的欣赏B. 对丑的欣赏C. 对艺术的欣赏D. 对自然的欣赏答案:A4. 美学之父是哪位哲学家?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康德D. 黑格尔答案:C5.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康德的美学著作?A. 《纯粹理性批判》B. 《判断力批判》C. 《实践理性批判》D. 《道德形而上学》答案:D6. 美学研究中的“形式美”主要关注:A.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B. 形式的独立价值C. 形式与功能的统一D. 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答案:B7. 美学中的“审美经验”通常指的是:A. 个人的审美感受B. 社会的审美风尚C. 艺术的审美价值D. 艺术的审美标准答案:A8. 下列哪项不是美学研究的范畴?A. 美的本质B. 艺术的起源C. 艺术的分类D. 科学的分类答案:D9. 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A. 提高艺术创作水平B.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C. 揭示美的规律D. 推动科技进步答案:C10. 美学研究中“审美判断”的特点是:A. 主观性B. 客观性C. 随意性D. 强制性答案:A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A. 艺术作品B. 自然美C. 社会美D. 技术美答案:ABC2. 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A. 比较研究B. 实证研究C. 历史研究D. 逻辑分析答案:ACD3. 美学研究的范畴包括:A. 美的本质B. 艺术的起源C. 艺术的分类D. 艺术的创作答案:ABCD4. 美学中的“审美”涉及:A. 对美的欣赏B. 对丑的欣赏C. 对艺术的欣赏D. 对自然的欣赏答案:ACD5. 美学之父康德的美学著作包括:A. 《纯粹理性批判》B. 《判断力批判》C. 《实践理性批判》D. 《道德形而上学》答案:BC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艺术作品。
9. 审美个性10. 审美趣味11. 审美主体12. 无我之境13. 喜剧14. 意境15. 意象的物态化与物化16. 优美三、简答题。
1. 简述喜剧性的效果。
2. 简述美育的特点。
3. 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4. 为什么说艺术应当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5. 怎样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6. 美育如何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7. 为什么说优美与崇高同属审美范畴?8. 简述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与联系。
9. 简述美感与美的关系。
10. 简述欣赏者在艺术接受中对艺术的重建过程。
11. 为什么应当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12. 艺术意象有何基本特征?四、论述题。
1. 试举例说明一般理解与审美活动中的理解的区别。
2. 结合自己的审美欣赏体会论述直觉的特征。
3. 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4. 试论美的问题在于人生相与创造相之间。
5. 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6. 试以杜甫《春望》为例,分析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 以李益《江南曲》为例,试分析对比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8. 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题画》)请结合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 柏拉图的美育观(1)柏拉图是从培养理想国合格公民的角度看待美育的。
《美学概论》试题考试说明:1.首先下载试题及《标准答卷模版》,完成答题后,答卷从网上提交。
2.答卷电子稿命名原则:学号.doc。
如:11031020512002.doc。
3.网上提交起止时间:2015年5月15日8:00—6月26日00:00。
试题:下列10道题中任意选作4道题,每题25分。
(要求:每题答案不能少于500字。
)1.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基本轮廓。
2.从美学角度剖析“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一命题。
3.美的世界(意象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是一种怎样的关系?4.从审美的角度你觉得“门当户对”这句俗语怎么样?5.教材认为“美在意象”,它是怎样理解自然美的?6.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体现在哪些地方?7.荒诞是如何成为审美对象的?8.艺术终结论有哪些观点,请分析之。
9.关于悲剧有几种主要代表性观点,请介绍之。
10.以空灵的审美特征分析下面这首诗: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德诚船居寓意诗)《美学概论》答卷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
签名杉学号 88888810008888 专业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心学习中心1.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基本轮廓。
答: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轮廓我分近代、现代、当代三段来讲。
第一段就是近代,大家知道从一般的分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他们三个人的共同的特点都是热心的学习和介绍西方的美学,主要是德国美学。
并且尝试把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结合起来,其中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叔本华的影响,王国维的境界说,以及他的几本书,像《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这些著作对中国近现代美学以及中国近现代的整个学术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蔡元培先生他的贡献主要是在他担任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的期间,大力的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他不仅在北大亲自讲授美学课,而且组织画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音乐传习所。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美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美的本质和规律B. 美术作品的制作技巧C. 审美品味和品评标准D. 艺术家的创作心理答案:A2. 下列哪个属于艺术的基本要素?A. 美感B. 创造力C. 艺术家的意图D. 艺术作品答案:D3. 客观美和主观美的区别在于?A. 客观美是客观存在的美,主观美是主观意识中的美B. 客观美是指事物本身的美,主观美是受者的主观体验C. 客观美是客观外在的美,主观美是客观内在的美D. 客观美是艺术作品的美,主观美是观赏者的美感体验答案:B4. 以下哪个是美学的研究对象?A. 自然景色B. 人的外貌C. 书法作品D. 音乐答案:D5. 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A. 实证、理论和历史研究B. 实验、采访和调查研究C. 文献、观察和建模研究D. 数学、统计和逻辑研究答案:A二、简答题1. 请简述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畴。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规律、价值以及美的相关问题的学科。
美学的研究范畴涵盖艺术美、自然美、审美经验、美的评价等方面,旨在深入探讨人们对美的认知、欣赏和体验。
2. 什么是审美经验?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或接触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
它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审美经验是主观的体验,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偏好和感受都有所不同。
其次,审美经验是感性的体验,即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和领悟。
第三,审美经验是情感和思维的综合体验,它融合了对美的情感回应和对艺术作品内涵的思考。
最后,审美经验具有时空限定性,它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产生的,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条件会对审美经验产生影响。
三、论述题美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及挑战美学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还对社会的文化发展和个体的心灵生活产生影响。
然而,美学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当代社会崇尚多样性和个性化,美学的观念也变得多元化和流动化。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美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B. 研究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过程的学科C. 研究社会美学和审美经验的学科D. 研究美学家的思想和理论的学科正确答案: A2. 美学的概念最早由哪位哲学家提出?A. 亚里士多德B. 康德C. 柏拉图D. 欧里庇得斯正确答案: C3. 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美即共识”的观点?A. 康德B. 尼采C. 亚里士多德D. 柏拉图正确答案: A4.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审美经验B. 审美标准C. 艺术创作D. 美的价值正确答案: A、B、C、D5.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A. 美学是其他学科的一个分支B. 美学与其他学科没有直接联系C. 美学与其他学科有相互影响D. 美学与其他学科完全独立正确答案: C二、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美学的基本概念。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关注美的产生、表现和认知过程。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审美经验、审美标准、艺术创作和美的价值等方面。
美学旨在探讨美的普遍性特征和人类对美的感知与理解。
通过研究美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并构建出更完善的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
2. 美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美学与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非完全等同。
美学研究的范围包括艺术、自然界中的美、日常生活中的美以及审美经验和价值等方面,而艺术则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艺术是一种通过创造性表达来传递情感、思想和意义的活动,它可以被视为美学的具体实践。
美学通过研究艺术的表现形式、审美反应和审美规律,为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理论基础。
3. 简述美的主观与客观性的关系。
美的主观与客观性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美的主观性指的是个体审美经验的个人主观感受和评价,这与每个人的背景、文化和经验有关。
美的客观性指的是美的存在和规律的客观实在性,即美的特征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普遍可认同的。
美学旨在寻求美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通过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以达到对美的客观认识。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
A. 艺术B. 自然C. 社会D. 科学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A. 比较分析B. 历史研究C. 实验研究D. 逻辑推理答案:C3. 美学起源于古希腊,其创始人是()。
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苏格拉底D. 赫拉克利特答案:B4. “美是生活”这一观点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A. 康德B. 黑格尔C. 车尔尼雪夫斯基D. 尼采答案:C5. 美学中的“形式美”主要强调的是()。
A. 内容的深刻性B. 形式的和谐性C. 情感的表达性D. 思想的启迪性答案:B6. 在美学中,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属于()。
A. 美学史B. 美学理论C. 美学批评D. 美学实践答案:B7. “美是自由的象征”这一观点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A. 康德B. 黑格尔C. 马克思D. 尼采答案:C8. 下列哪项不是审美经验的特点?()A. 主观性B. 客观性C. 情感性D. 创造性答案:B9. 美学中的“审美距离”是指()。
A. 物理距离B. 心理距离C. 社会距离D. 文化距离答案:B10.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观点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马克思D. 尼采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美学研究的领域包括()。
A. 艺术美学B. 自然美学C. 社会美学D. 技术美学答案:ABCD2. 下列哪些是美学研究的重要概念?()A. 美B. 丑C. 崇高D. 悲剧答案:ACD3. 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包括()。
A. 经验主义B. 唯理论C. 辩证法D. 现象学答案:ABCD4. 美学中的“审美经验”包括()。
A. 感知B. 想象C. 情感D. 理解答案:ABCD5. 下列哪些是美学研究的重要流派?()A. 形式主义B. 实用主义C. 存在主义D. 结构主义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科学。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填空题:(本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理论纲领。
3色彩的审美效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柏拉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5、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 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传神”这一范畴最初是由__________提出来的。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1、感知2、“自然人化”3、共同美4、“和谐”5、审美态度6、“流溢说”三、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2、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四、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鲍姆嘉通2、尧斯3、视觉效果、表情效果、象征效果4、《大希庇阿斯篇》5、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6、孔子7、顾恺之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感知感知包括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或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2.自然人化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然人化的产物。
《美学概论》试题考试说明:1。
首先下载试题及《标准答卷模版》,完成答题后,答卷从网上提交。
2。
答卷电子稿命名原则:学号。
doc。
如:11031020512002。
doc。
3。
网上提交起止时间:2015年11月20日8:00—12月26日18:00。
试题:下列10道题中任意选作4道题,每题25分。
(要求:每题答案不能少于500字。
)1。
简述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的几个主要重要时期及其美学思想的发展。
2。
西方关于美的本质探讨的基本路径。
3。
意象是什么?请举例说明说明。
4。
中国南北自然环境差异较为明显,在审美意趣上也有明显的差别,请用事例说明之。
5。
谈谈人物美的美学内涵。
6。
请用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理论分析某一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自选)的层次结构及每一层次具体特性。
7。
结合西方文化史的相关知识,谈谈崇高文化内涵的变化。
8。
荒诞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描述之。
9。
“空灵”源自禅宗的“悟”,即从“一朝风月”悟到“万古长空”,读下面一首诗,看它体现出什么样的审美特点。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
你怎样理解艺术的本体是美?《美学概论》答卷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
签名______田东兴__学号___15035011109010____专业______汉语言文学______学习中心_ 内蒙古____________1.答:中国美学思想发生于先秦时期,它为以后各种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美学思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基本思想脉络与先秦时期相继相续。
唐宋时期前后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峰。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行了总结,并且开拓了中国近现代的美学思想。
但是,中国与西方的美学思想大有不同,中国古代各时期尽管出现了如:《乐记》、《文心雕龙》、《诗品》、《艺概》等等一系列文艺理论著作,却没有像西方国家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鲍姆嘉通、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所撰写的“美学”专论或专著,也没有一部全面系统的论述各门类艺术美学特征的艺术概论。
2009年第二学习阶段先下载试卷,再完成答题,且答题内容必须手写,否则视为无效卷!12月6日18:00之前交学习中心。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美学概论》答卷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
签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 A ]A.期待视界B.先验图式C.主体经验D.先见之明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 B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3.在艺术孕育过程中,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主要是 [ ]A.反映B.模仿C.认识D.感动4.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这一命题的人是 [ C ]A.康德B.席勒C.马克思D.培根5.不属于艺术存在动态流程中必然环节的是 [ B ]A.艺术接受B.艺术批评C.艺术品D.艺术创造6.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 [ C ]A.艺术美高于自然美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C.美与生活的差异性D.生活的辩证法7.艺术接受的主体性不是表现在 [ B ]A.接受者需要重建作品的艺术意象B.接受者需要创造新的艺术意象C.接受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期待视野”D.接受者需要填补作品结构中的空白8.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 B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9.提出“神思”的理论家是 [ C ]A.司马迁B.司空图C.刘勰D.严羽10.从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中可以看出,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 [ A ]A.形而上学观念B.相对主义观念C.怀疑论的观念D.开放性的观念11.艺术创造最主要的是创造 [ D ]A.艺术境界B.艺术形式C.艺术情感D.艺术意象12.意大利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史》一书中认为,美学学科的建立者应该是 [ C ]A.鲍姆嘉登B.鲍桑葵C.维柯D.康德13.崇高与壮美的内涵在性质上 [ A ]A.是一致的B.有一些共同点C.根本不同D.差异很大14.美学之所以是一门人文学科,主要是因为 [ D ]A.它受到世界观的深刻制约B.它涉及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C.它与伦理学在内在精神上相通D.它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联15.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 [ B ]A.具体方法的意义B.总的指导意义C.重要启示意义D.实践意义二、名词解释:本大题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美学概论》试题考试说明:1.首先下载试题及《标准答卷模版》,完成答题后,答卷从网上提交。
2.答卷电子稿命名原则:学号.doc。
如:11031020512002.doc。
3.网上提交起止时间:2015年5月15日8:00—6月26日00:00。
试题:下列10道题中任意选作4道题,每题25分。
(要求:每题答案不能少于500字。
)1.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基本轮廓。
2.从美学角度剖析“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一命题。
3.美的世界(意象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是一种怎样的关系?4.从审美的角度你觉得“门当户对”这句俗语怎么样?5.教材认为“美在意象”,它是怎样理解自然美的?6.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体现在哪些地方?7.荒诞是如何成为审美对象的?8.艺术终结论有哪些观点,请分析之。
9.关于悲剧有几种主要代表性观点,请介绍之。
10.以空灵的审美特征分析下面这首诗: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德诚船居寓意诗)《美学概论》答卷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
签名杉学号 88888810008888 专业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心学习中心1.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基本轮廓。
答: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轮廓我分近代、现代、当代三段来讲。
第一段就是近代,大家知道从一般的分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他们三个人的共同的特点都是热心的学习和介绍西方的美学,主要是德国美学。
并且尝试把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结合起来,其中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叔本华的影响,王国维的境界说,以及他的几本书,像《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这些著作对中国近现代美学以及中国近现代的整个学术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蔡元培先生他的贡献主要是在他担任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的期间,大力的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他不仅在北大亲自讲授美学课,而且组织画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音乐传习所。
这个音乐传习所不是一个社团,它是一个招收本科生和师范生的这么一个,等于是我们中国最早的一个高等音乐学院,当时叫音乐传习所。
冼星海,他就是这的学生。
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实际的推行美育,蔡元培的理论和实践对北京大学的影响十分的深远。
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我们北京大学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视美学研究和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影响也很大。
蔡元培在提倡美育方面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当代。
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的历史进入了现代。
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两位美学家,就是朱光潜和宗白华。
他们的美学思想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的一个趋势。
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这个天人合一我们是借用中国的一个词,后面我们以后会讲这个问题。
在刚才提到的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所开辟的中西美学融合的道路上,他们两位可以说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中国现代除了朱光潜、宗白华,还有一位在美学领域做了很大贡献的人物应该提到,那就是丰子恺。
丰子恺是大画家,同时又是音乐教育家、文学家,他在美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等方面写了大量的普及性的文章和著作,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我这为什么要提到丰子恺,就是普及工作非常的重要,现在我们很少有人来做这个工作,因为我自己小时候,我就是读这些像丰子恺、叶圣陶、朱自清、朱光潜、闻一多他们的书成长起来的,我知道这些书对青少年来讲何等的重要。
丰子恺的一生是审美的一生、艺术的一生,他影响青少年最深的是他的洒落如光风霁月的胸襟,以及他的至性深情的赤子之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当代。
中国当代的美学的发展最突出的景象是出现了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就是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了一场美学大讨论,美学大讨论那场讨论是从批判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开始的。
因为当时有一个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运动、批判唯心论的运动。
那么在美学领域就是批判朱先生过去的美学思想。
从批判朱先生的美学思想开始一场讨论,主要是讨论一个问题,美的本质问题就是美的本质问题,就是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出现了美学的所谓几大派。
一个是蔡仪,蔡仪他是主张美是客观的,还有就是吕荧和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高尔太当时是一个中学教师,还是很年轻的,他写了文章认为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朱先生他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还有一个李泽厚他是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那场讨论从1956年开始一直延续到60年代初,然后就中断了。
那场讨论对于活跃学术空气、普及美学美学概论第 1 页共 3 页知识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它使很多人,主要是当时一些文科大学生对美学发生了兴趣。
但是从学术的角度看,那场讨论连同对朱光潜先生的批判也有很大的缺陷。
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第二次美学热潮。
这一场美学热潮是同我们整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前途和命运的反思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很多人,特别是很多青年人、大学生都开始反思,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古老的东方文明的大国会发生这样一场毁灭文化、毁灭真、善、美的运动?为什么在那场运动中,成千上万的人那样狂热的那样迷信?大家要从古今中外的哲学、伦理学、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等学科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找答案。
所以当时出现了一种“文化热”,“美学热”只是整个“文化热”的一部分。
西方的学术文化、著作像潮水般的涌进了国内。
实际上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的进展正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也就是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有相当多的美学研究者认识到为了真正的推进美学理论建设,必须要跳出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框框,必须要突破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形成的、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进一步论证的把审美活动归结为生产实践活动这种理论模式。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很多人在美学基本原理的建构方面进行了各种新的探索和阐释。
改革开放以来他转过来研究西方的现当代哲学,并且把西方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哲学加以沟通。
在哲学和美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天人之际》《进入澄明之境》《哲学导论》先后出版了《天人之际》、《进入澄明之境》、《哲学导论》,这样一些著作。
2.从美学角度剖析“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一命题。
答:在美学看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这句话看似一句话,实际上是两句话,且这句话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美是隐逸的,是隐藏的,美需要人来彰显才能显现出来,所以柳宗元认为马退山是美的,但如果没有人作记载、没有人做宣传,美是不会显现出来的。
接着是第二层意思:美不会自美,美是需要依赖人的。
最后一层的意思是:美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美不会自动的被人称为美。
在美学看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这句话所包含的三层含义都是有道理的,都非常接近于真理。
美学认为,美通常有名词与形容词两种词性,前者指一种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且不随人们称它是什么,它都是如此。
后者指一种性质,且是一种主观的性质,是依赖人而具有的一种性质。
而无论是名词美还是形容词美,如果人们要称一个事物是美或美的,那么这个事物必须要能应构出人的愉快情绪与对某种事物的某种积极的情感。
那么其中不管人们是否称一个事物为美与这个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否自相矛盾呢?不矛盾!这就好比把一个人不称为人而称为其它什么东西时,这个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一样。
一般地讲,由于事物与事物的名称是互相独立与互相分离的,因此不管人们把事物叫着什么,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
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果被人们称为美,那么这个事物与美是客观存在的,而如果这个事物没有被人称为美,那么这时的美没有意义,但这个事物依然是客观存在的。
另外,对于某些人们感受不到的美,通过一些介绍与宣传,让人们前往去感受,这也是可以的。
如果他人也能感受到美,那么这当然是很好的,但如果他人感受不到美,那么这也是很正常的。
我们都知道,兰亭、醉翁亭等现在仍很吸引人,而柳宗元笔下的茅亭就不那么幸运了,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这绝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只有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审美主体的意识去发现“景”(清湍修竹),并“唤醒”它,“照亮”它,使这种自然之“景”由实在物变成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抽象的感性世界即“意象”时,自然之“景”才能够成为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才能成为美。
也就是说,“清湍修竹”作为自然的“景”是不依赖于审美主体而客观存在的,美并不在于外物自身,外物并不是因为其自身的审美性质就是美的(“美不自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只有经过人的审美体验,自然景物才可能被彰显出来,“彰”就是彰显、发现、唤醒、照亮(“因人而彰”)。
3.美的世界(意象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答:美的世界(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这就是王夫之说的“如所存而显之”、“显现真实”。
这就是“美”与“真”的统一。
这里说的“真”不是逻辑的“真”,不是柏拉图的“理念”或康德的“物自体”,而是存在的“真”,就是胡塞尔说的“生活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说的“自然”。
由于人们习惯于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看待世界,所以生活世界这个本原的世界被遮蔽了。
为了揭示这个真实的世界,人们必须创造一个“意象世界”。
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同时又是存在(生活世界)本身的敞亮(去蔽),这两方面是统一的。
司空图说:“妙造自然。
”荆浩说:“搜妙创真。
”宗白华说:“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这些话都是说,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而正是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了生活世界的本来面貌(真、自然)。
这是人的创造(意象世界)与“显现真实”的统一。
美(意象世界)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
这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这也就是杜夫海纳说的“灿烂的感性”。
美的世界(意象世界)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
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这就是美与美感的同一。
真实世界是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世界,是充满意味和情趣的世界。
这是人的精神家园。
但由于被局限在“自我”的有限天地中,人就失去了精神家园,同时也就失去了自由。
美的世界(意象世界)是对“自我”的有限性的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从而回到本然的生活世界,回到万物一体的境域,也就是回到人的精神家园,回到人生的自由的境界。
所以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4.教材认为“美在意象”,它是怎样理解自然美的?答: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