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法律制度130(1)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109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章节学习重点归纳第一节税收征收管理概述一、税收法律关系及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一)税收法律关系重点是: 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征纳双方(1)征税主体。
包括各级税务机关、海关等。
(2)纳税主体。
包括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
【提示】在税收法律关系中, 双方当事人虽然是行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但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二)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注选择题)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内容税务机关的权利和义务职权(6项)法规起草拟定权、税务管理权、税款征收权、税务检查、行政处罚权、其他(如估税权、代位权、撤销权等)。
【提示】税务检查职权, 包括查账权、场地检查权、询问权、责成提供资料权、存款账户核查权等。
义务宣传税法, 辅导纳税人依法纳税;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情况保守秘密;进行回避的义务;受理减、免、退税及延期缴纳税款申请, 受理税务行政复议等义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权利与义务权利知情权、要求秘密权、享受减税免税和出口退税权、多缴税款申请退还权、陈述与申辩权、要求税务机关承担赔偿责任权等。
义务按期办理税务登记、按规定设置账簿、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按期缴纳或解缴税款、接受税务机关依法实行的检查等。
二、税款征收管理体制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税款征收机关包括各级税务机关及海关, 其各自征收范围的划分注意选择题(一)国家税务局系统主要负责下列税种的征收和管理:①增值税;②消费税;③车辆购置税;④中央企业所得税等。
(二)地方税务局系统主要负责下列税种的征收和管理:①营业税;②个人所得税;③第五章的小税种等。
(三)海关系统主要负责下列税收的征收和管理:①进出口关税;②对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个人邮递物品征收的进口关税;③委托代征的进口环节消费税、增值税等。
第二节税务管理一、税务管理概述税务管理主要包括税务登记管理、账簿和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等方面的内容。
二、税务登记管理(一)概述:1.税务登记范围——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企业, 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 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 都应当办理税务登记(统称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
第二部分:财经法规专题一:税收法律制度(税法)第一节税收概述一、税收的概念与分类(一)税收的作用:1.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2.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3.税收具有维护国家政权的作用。
4.税收是国际经济交往中维护国家利益的可靠保证。
(二)税收的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特征。
(三)税收的分类:1.按征税对象,可以分为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资源税类和行为税类。
2.按照征收管理的分工体系,可以分为工商税类、关税类。
3.按照税收的征收权限和收入支配权限,可以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4.按照计税标准,可以分为从价税、从量税和复合税。
二、税法及构成要素(一)税法的分类:1.按照税法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将税法分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
2.按照主权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不同,可分为国内税法、国际税法、外国税法等。
3.按照税法法律级次划分,分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收规章和税收规范性文件。
(二)税法的构成要素: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率是构成税法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1.征税人:包括各级税务机关、财政机关和海关。
2.纳税义务人3.征税对象:它是区别不同类型税种的主要标志。
4.税目:税目是指税法中规定的征税对象的具体项目5.税率:税率是税法的核心要素,我国现行的税率主要有:(1)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量多少、数额大小,均按同一个比例征收的税率。
(2)定额税率是指对单位征税对象规定固定的税额,而不采用百分比的形式。
(3)累进税率是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为几个等级,各定一个税率递增征税,数额越大税率越高,一般适用于对所得额的征税。
累进税率分为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超率累进税率三种6.计税依据:计税依据可以分为从价计征、从量计征、复合计征三种类型。
(1)从价计征:计税金额是从价计征应纳税额的计税依据(2)从量计征:计税数量是从量计征应纳税额的计税依据。
第三章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第三章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税务管理(税务登记管理、账簿凭证管理、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税收征收(税款征收方式、应纳税额的确定、纳税担保、税收保全措施、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离境清税、税款追征及补征、减免退税及延期纳税审批)税务检查(大纲没做要求)一、税务管理(一)税务登记1.税务登记的概念税务登记的主管税务机关:县以上(含本级)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2.税务登记范围税务登记的原则:(普遍登记的原则: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应税收入、应税财产或应税行为的各类纳税人,均应当办理税务登记;扣缴义务人应当在发生扣缴义务时,到税务机关申报登记,领取扣缴税款凭证。
)★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办理税务登记。
除此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
3.税务登记种类税务登记种类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停业、复业登记;注销登记;外出经营报验登记。
(1)开业登记(设立登记):①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②自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③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④自承包承租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⑤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外出经营,自其在同一县(市)实际经营或提供劳务之日起,在连续的12个月内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自期满之日起30日内,向生产、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⑥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应当自项目合同或协议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⑦其他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均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纳税义务发生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了解:税务登记表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业主姓名及其居民身份证、护照或者其他合法证件的号码;(二)住所、经营地点;(三)登记类型;(四)核算方式;(五)生产经营方式;(六)生产经营范围;(七)注册资金(资本)、投资总额;(八)生产经营期限;(九)财务负责人、联系电话;(十)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其他有关事项。
第1篇一、引言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税收法律制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税收法律制度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企业逃税案(1)案情简介:某企业通过虚假申报、隐瞒收入等手段,逃避缴纳应纳税款。
税务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该企业存在逃税行为,依法对其进行查处。
(2)处理结果:税务机关依法对该企业作出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罚款等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3)案例分析:此案反映出企业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
税收法律制度对于打击逃税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税务机关应加强税收征管,严厉打击逃税行为,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2. 案例:股权转让逃税案(1)案情简介:某企业股东在转让股权过程中,未如实申报股权转让收入,逃避缴纳个人所得税。
税务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该股东存在逃税行为。
(2)处理结果:税务机关依法对该股东作出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罚款等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3)案例分析:此案反映出股权转让过程中存在逃税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
税收法律制度对于规范股权转让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税务机关应加强对股权转让的监管,严厉打击逃税行为,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3. 案例:个人所得税偷税案(1)案情简介:某个人在申报个人所得税时,故意隐瞒收入,逃避缴纳个人所得税。
税务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该个人存在偷税行为。
(2)处理结果:税务机关依法对该个人作出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罚款等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3)案例分析:此案反映出个人所得税征管过程中存在偷税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
税收法律制度对于规范个人所得税征管具有重要意义。
税务机关应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严厉打击偷税行为,保障国家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