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的由来_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15.00 KB
- 文档页数:17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王安石、曾巩八人。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唐宋八大家起源“唐宋八大家”的称谓究竟起于唐宋八大家何时?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
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
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
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来概括。
宋代六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jiàn)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苏洵——《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云兴于山等。
字明允苏轼——《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蝶恋花》等;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苏辙——《栾(luán)城集》84卷,《送李宪司理还新喻》,《次韵子瞻上元见寄》,《次韵子瞻连雨江涨二首》,《亡嫂靖安君蒲氏挽词二首》,《寄题武陵柳氏所居二首·天真堂》,《栾城应诏集》12卷。
自号颍滨遗老。
谥文定。
曾巩——《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期间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和宋朝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韩愈、柳宗元是唐朝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是宋朝古文运动的领袖,三苏等五人是宋朝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改革浪潮,将古代散文史的水面搅了个翻天覆地,使得散文发展的陈腐相貌面目一新。
1.基本介绍唐宋八大家发源“唐宋八大家” 的称呼终究起于何时?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余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
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必定的作用。
此后不久,尊崇唐顺之的茅坤依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2] 。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 ,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
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来归纳。
2.唐朝两家韩愈——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讽刺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有《杂说》《获麟解》以及有名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季节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
此中包含《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3.宋朝六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 ji àn )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苏洵——《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轼——《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蝶恋花》等;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辙——《栾(lu án )城集》 84 卷,《栾城应诏集》12 卷。
概念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辙、苏轼、苏洵、王安石、曾巩。
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来概括。
起源“唐宋八大家”的称谓起于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
人物关系韩愈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故合称“韩赫洋柳岸”。
唐宋八大家在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韩愈、柳宗元崛起,掀起古文运动,使得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珠玉”的高潮局势。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为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苏轼的成就最大,超过苏洵和苏辙。
苏洵生有三子三女,长子苏景夭折,三女皆早卒。
而王安石、曾巩都曾拜欧阳修为师,欧阳修也是苏轼的老师所以说唐宋八大家分为唐二家(韩、柳)和宋六家(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基本信息韩愈韩愈(768--824年57岁),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代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人。
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世称柳河东,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代中国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的统称。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
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
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
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1]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
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唐宋八大家起源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
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除了八大家之外,还有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四家,被称为宋四家或宋代古文四大家。
历史背景“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六先生文集》,因并三苏为一家,所以实际是“八先生文集”。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
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
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之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
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故合称“韩赫洋柳岸”。
韩愈、柳宗元在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崛起,掀起古文运动,使得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珠玉”的高潮局势。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768-824)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南阳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思想倾向复古。
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唐王朝统一。
在思想上提倡儒家正统思想,批判佛老思想。
他领导了唐代反骈文的“古文运动”,反对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他的作品都收在《昌黎文集》里。
柳宗元(773-819)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
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
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欧阳修(1007-1072)欧阳修,字永叔,祖籍江南西路吉州永丰县(今属江西)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
由于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
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
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苏洵,苏轼,苏辙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