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晓庆逃税案

刘晓庆逃税案

刘晓庆逃税案
刘晓庆逃税案

一、晓庆公司税案回顾

2002年4月2日﹐北京市地税局第一稽查分局对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刘晓庆实业发展公司和北京晓庆经典广告公司涉嫌偷税立案调查。已调查证实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一九九六年以来采取不列﹑少列收入﹑多列支出﹑虚假申报等手段偷逃巨额税款﹐已涉嫌偷税犯罪。

2002年4月4日﹐北京市地税局将此案依法移送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公安局于4月5日立案侦查。4月24日﹐根据获取的证据﹐依法对涉案责任人该公司总经理靖军(刘晓庆的妹夫)和前任会计方利刑事拘留﹐5月12日北京公安机关正式逮捕了晓庆公司总经理、刘晓庆的妹夫靖军,并将晓庆公司涉嫌偷税漏税一案移交检察院。5月10日刘晓庆妹妹遣散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员工。6月18日对该案责任人冉一红(又名刘晓红﹐刘晓庆的妹妹)刑事拘留。

2002年6月20日,刘晓庆因所办公司涉嫌偷税,在她的玫瑰园别墅中被公安机依法刑事拘留。7月24日经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批准,被依法逮捕。2003年1月2日刘晓庆、靖军等五人涉嫌偷税罪一案,已由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于2日正式受理此案。

2003年2月17日1月5日上午9时30分,受执法机关委托,北京市拍卖行将在北京京瑞大厦,对刘晓庆及北京刘晓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纳税担保的19套房产进行公开拍卖,以拍卖所得抵缴税款。北京、上海和深圳市等地税务机关年前已调查终结,认定刘晓庆及其公司偷逃税1458.3万元,除追缴税款外,同时加收滞纳金573万元。

2003年8月16日被取保候审:被正式逮捕后,刘晓庆家人就已经向有关部门申请了取保候审,直到2003年8月16日,刘晓庆因有悔过表现和筹款补缴税款的愿望,终于被取保候审。

2003年9月高调复出:刘晓庆被取保候审后立即高调复出,接拍多部剧集,以还清税款。到2004年1月,晓庆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已补缴税款和滞纳金1646万元,税款已经全部缴清,目前还有300多万元的滞纳金仍在追缴当中。

2003年9月晓庆公司被提起公诉:2003年9月,晓庆公司律师团接到法院公诉书。起诉书认定刘晓庆公司偷税52宗,金额840万元,其中偷逃所得税700多万元。该公诉书通知被公诉的只有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和公司总经理靖军,而刘晓庆、刘晓红姐妹以及其他曾经因为本案被逮捕的人都不在被起诉之列。

2003年12月12日税案开庭审理:晓庆公司税案2003年12月12日在北京朝阳法院首次开庭审理,已被取保候审的刘晓庆并未出庭,原晓庆文化艺术公司总经理靖军出庭受审,靖军以及晓庆公司被控偷、逃税等52起罪名,由于案件本身比较复杂,证据调查还需一定时间因此未做判决。

2004年4月6日一审判决:2004年4月6日一审判决,北京朝阳法院以偷税罪判处北京晓庆文化艺术责任有限公司罚金人民币710万元,以偷税罪判处被告人靖军有期徒刑三年。经法院审理查明,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纳税义务人,于1996年~2001年期间,违反税收征管规定,偷逃各种税款共计人民币6679069.6元。被告人靖军于1996年9月~2001年在被告单位任总经理的职务,主管财务工作,对任职期间单位实施的偷税行为负有直接责任。作为代扣代缴义务人,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在1997年、1998年、2000年拍摄电视连续剧《逃之恋》、《皇嫂田桂花》过程中,将已代扣的演职人员个人所得税共计人民币418574.43元隐瞒,不予代为缴纳。

法院认为,被告单位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纳税义务人、代扣代缴义务人,无视国家税收征管法规,采取伪造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且各年度的偷税数额占当年度应纳税额的比例均在30%以上,被告单位的行为已构成偷税罪。被告人靖军作为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参与实施被告单位大部分偷税行为亦构成偷税罪。鉴于被告单位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已在法院判决前将偷税款全部补缴之情节,故对被告单位予以从轻处罚,对被告人靖军可酌情予以从轻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1条、第211条、第31条、第61条、第52条、第53条,遂作出以上判决。(新华社记者田雨)(相关法律条款见后)

2004年5月10日、11日,刘晓庆、冉一红分别收到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做出的《不起诉决定书》,即意味着刘晓庆个人涉及刑事法律的司法程序至此全部结束。

二、焦点

1、是否承担责任?刘晓庆不应法律责任依据

在晓庆公司税案一审判决后,关于为什么不起诉刘晓庆,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税法专家刘剑文从法理上进行了分析。刘教授说,一个自然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前提是其犯了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对犯罪进行大致的划分,可以分为个人犯罪和单位犯罪。如果说要追究刘晓庆的刑事责任,则必须是刘晓庆个人犯了罪,或者是刘晓庆本人在单位犯罪中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从法院的一审判决看,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构成了单位犯罪。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进行处罚的规定是: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因此,刘晓庆本人是否属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就成为定罪的关键问题。刘晓庆虽然是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但是否属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要看其在公司偷税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是否参与了偷税行为,这需要司法部门的调查和认定。没有证据,就不能对一个人定罪处罚。《刑法》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无罪推定,意思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一个人有罪,就不能判定他犯罪,进而进行刑罚处罚。

2、刘晓庆个人收入和晓庆公司收入关系

晓庆公司基本是一个责权利比较模糊的家族企业。刘晓庆是大股东和董事长,其母刘辉华为董事,妹妹刘晓红是董事长助理兼财务总管,妹夫靖军为总经理。作为知名演员,她的名气甚至就是公司经营的主要资源。在检察机关提起的52

项指控中,有十余项是晓庆公司与其他企业签订的演出合同或拍摄广告合同,这些收入大多数没有被列入晓庆公司的收入中,而是当作刘晓庆的个人收入处理。

但在法庭调查过程中,不断发现这样的问题:由于刘晓庆已与付费方约定代扣代缴所得税,因而被告辩解说,检察机关指控的一些偷税额应为刘晓庆的个人收入,无需再缴纳企业所得税。还有数笔刘晓庆在演出时的收入,包括拍摄广告和外出表演等共计100余万元的收入,也存在共同的问题——由晓庆公司出面与付款方签订合同,但合同中约定收入为税后收入,即由付款方替刘晓庆代扣代缴税收,这样个人收入和公司收入的界限就变得模糊起来。

3、纳税主体的缺失

在晓庆公司这样的个人和公司界限比较模糊的家族企业,公司的大部分经营都围绕一个核心人物展开,“公司在处理收支的时候,会出现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明朗,这成为本案一个主要特点,而这样的事实要在法庭上讨论,就非常复杂了。”本案辩护律师之一钱列阳说。

由于晓庆公司模糊的财务状况,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案情中核心证据的缺失。在12月14日的下午,所有证据展示完毕之后,辩方的律师们提出了一个他们认为非常严重的证据缺失问题:在出示了上千份的证据中,缺乏一个非常核心的数字——晓庆公司每一财年的总收入到底是多少?辩护律师当庭三次提请检察机关提供晓庆公司从1996年到2001年六年间每一年的总收入。“用总收入减去总成本才是企业的总利润,这个利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务法》中被称为‘应纳税所得额’,企业缴纳所得税要根据这个利润缴纳。”所以,6年来的这6个至关重要的收入数字是决定晓庆公司应缴纳税额的主要依据。

由于晓庆公司每一财年总收入目前没有确定以及公司纳税主体的模糊,这一切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悬念。

个人逃税的经济学分析_谢晓敏

经济与法制 摘要:个人逃税现象不仅影响我国税收收入,同时导致对诚实纳税人的实质不公。因此,治理个人偷逃税行为十分有必要。在分析个人偷逃税的种种原因之下,运用A-S模型、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模型、制度经济学模型对个人偷逃税进行经济学分析,包括纳税意识、税负不公、税收征管不力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抑制我国个人逃税的建议。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逃税;经济学分析 Abstract:Personal tax evasion phenomenon not only affects our country tax revenue,and leads to substan-tial injustice of honest taxpayers.Therefore,the governance personal tax evasion is necessary.Under A variety of reasons,the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 tax evasion by using the model of A-S model,institutional economics,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game theory model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odel.The causes of the personal tax evasion include tax consciousness,unfair tax burden,lack of tax coll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Based on this,offering some suggestions to advance our country personal tax?system. 一、个人偷逃税的成因及经济学分析 1.个人逃税的原因 ①纳税意识不强以及社会纳税教育不足。在我国公民普遍不履行纳税义务,其中原因之一便是公民的纳税意识不强。作为一个有限理性人,一般情况下公民会尽量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大多数公民有着自私的心理,希望能不付任何成本或很少成本来享受公共服务。而且因为公共产品一般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因此人们在消费此类产品时都会抱有不付费的动机,而倾向于成为“免费搭乘者”。社会税收教育以及纳税人身边亲朋好友的纳税行为对纳税人有着一定的影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始于1980年,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所以我国对公民的纳税教育完全跟不上,社会的纳税氛围薄弱。同时,如果纳税人身边的朋友或同事大部分都存在逃税行为,那么纳税人也会情不自禁地选择加入逃税大军。 ②税收模式存在的不公平。分类税制的不公平容易导致纳税人偷逃税。首先,分类所得税制对不同收入项目适用不同的税率,致同等收入而来源不同的纳税人承担不同的税负,如工资薪金收入者与劳务报酬收入者之间。其次,等额收入但支付方式不同:一次性支付与分期支付两者之间所缴纳的税费也存在差异。例如,甲给某企业提供劳务获得劳务报酬,企业按每月800元,分10个月支付,共8000元;乙同是给某公司提供劳务获得劳务报酬8000元,但该公司是一次性把劳务报酬支付给乙的。按照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甲不用缴纳任何税费,而乙却要缴纳的税费为:8000×20%-(8000×20%×30%)=1120(元)①。假如甲乙付出同等的劳动,那么这对乙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再次,分类所得税制不利于实行累进税率,不能按纳税人的能力课税,从而不能较好的体现税收公平。一个收入来源多的人就可以通过不同项目的扣除标准进行扣除,从而达到少缴纳税的效果;而对于一个收入渠道单一的纳税人来说,其就难逃缴纳税款的厄运。 ③税率结构之不合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收入项目以及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收入项目的税率等级过多,边际税率偏高。工资、薪金的税率的等级为七级,从5%到45%。一方面,税率计算过于复杂,导致纳税人不愿意为纳税花如此之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纳税人逃税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工资薪金收入的最高税率为45%,这样的高税率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纳税人不得不铤而走险,想方设法减少应缴纳的税款。 分类税制对不同税收项目适用不同的税率,致使劳动所得的名义税率高于非劳动所得的名义税率。比如,工资薪金所得名义税率为5%-45%的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名义税率为5%-35%;劳务报酬所得名义税率为20%-40%,而对于财产租赁、转让所得、特许使用权费所得以及偶然所得的名义税率均为20%。相比之下,前者劳动所得的名义税率远比后者非劳动所得的名义税率要高。 ④征税机关稽查率低及逃税处罚力度不够。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个人逃税行为的处罚力度很低,不足以打击逃税行为。《税收征管法》规定: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在采取强制措施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外,可以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50%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这样的处罚机制过于弹性,税收征管人员利用其自由裁量权对逃税的纳税人进行处罚往往很随意。一般在执行过程中,对纳税人的处罚很少超过3倍,对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缺乏威慑力,难以达到惩治违法行为的目的。现实生活中逃税的往往以富人居多,税收征管人员为避免节外生枝,通常会采取以补代罚的方式来处理逃税行为。对纳税人来说这样的逃税成本不高,从而助长其逃税行为。 2.经济学分析在个人逃税中的应用 对税收流失影响因素进行一般理论分析的基本框架是由阿林厄姆和桑德姆于1972年最先提出的预期效用最大法模型和斯里尼瓦桑与1973年提出的预期所得最大法模型确立的,简称A-S模型。由于A-S模型的前提条件是假设该模型中的纳税人都为 个人逃税的经济学分析 □谢晓敏 (暨南大学法学院,广州510632) 175 2013年11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

税务稽查案例——某管理咨询公司虚假申报偷税案分析

某管理咨询公司虚假申报偷税案分析本案特点:本案中税务机关能够统筹组织,通过互联网和税务数据库查询获取外调协查取证的线索,并充分发挥税务协查机制的作用,从而查实了纳税人进行虚假纳税申报的违法事实,对税务检查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一、案件背景情况 (一)案件来源 2005年2月至4月,某市地税局税收违法举报中心先后三次收到举报信,举报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咨询公司”)采取“大头小尾”手段开具发票、设立两套账的手段偷税,并列举了咨询公司的一些财务数据。市地税局稽查局对此案十分重视,立即成立专案组进行检查。 (二)纳税人基本情况 某咨询公司1999年4月1日办理税务登记,注册类型为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认证咨询、企业管理咨询、投资咨询、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会议服务。 该公司2003年自行申报营业收入73万元,应纳税所得额-13万元;申报缴纳营业税及附加税费4万元,申报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0.2万元。2004年自行申报营业收入26万元,应纳税所得额-22万元;申报缴纳营业税及附加税费1.4万元,申报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0.9万元。 二、检查过程与检查方法 (一)检查预案 案件查处的起始阶段,专案组制定了较为详尽的检查方案。根据某咨询公司是正常申报纳税户的情况,拟定采取先调取该公司全部账簿资料、发票购领簿、

发票存根以及全部合同文本,核定账面数字后,再依据举报线索逐笔核对发票记账联和发票联的金额,以核实举报件反映的“大头小尾”开具发票、设立两套账问题,从而确定事实。 (二)检查具体方法 1.纳税人逃避检查 2005年2月17日,专案组电话通知某咨询公司法定代表人,税务机关决定对该公司实施税务检查,但公司法定代表人以会计不在为由推诿搪塞,拒绝接受检查。3月9日,专案组通知其主管税务机关对咨询公司采取停售发票的措施。当日下午,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才不得已与专案组正面接触并做了询问笔录。 该公司法定代表人称:公司业务量不大,年收入额四、五十万元,会计是外地人,春节回家至今没有回来,公司的账簿资料都被会计带走了。专案组要求法定代表人提供发票存根,法定代表人称都销毁了。专案组要求公司法定代表人积极配合检查组开展检查,抓紧提供相关账簿资料。然而,3月16日,该公司突然告知专案组,已经办理歇业手续,并出示了《注销税务登记申请审批表》。 2.展开“拉网式”外围调查 针对该公司抵制检查、拒绝提供账簿资料的行为,专案组按照预定的方案,迅速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一是通知主管税务机关暂缓办理其税务注销手续。二是依据举报信提供的线索,采用“拉网式”外围调查、逐笔落实应税收入。 首先,专案组利用互联网和市地方税务局数据库对该公司的客户单位进行查询,落实这些单位的经营地址。某咨询公司总部设在某直辖市,在大连和青岛分别设有其办事机构,该公司与全国1000多个客户有业务往来。举报材料当中最关键的客户名称几乎全部是简称,既没有客户地址也没有联系电话,举报人也无

企业销售收入舞弊手段分析及防范

企业销售收入舞弊手段分析及防范 【摘要】企业销售收入是衡量企业财务业绩的关键指标之一,也是评价企业核心盈利质量的重要指数,所以在虚假的企业财务报表中销售收入的舞弊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本文就销售收入舞弊的动机、方法及如何防范作一分析。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粉饰企业财务报表,人为操纵利润的案例比比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已成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销售收入是企业经营业绩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利润的来源。因此,获取销售收入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最主要的目标之一,通过收入补偿为此而发生的支出,以获得一定的利润。由于企业销售收入确认非常复杂,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企业为了达到隐瞒收入、转移利润或虚增收入以粉饰财务报表等目的,常在销售收入会计处理上采用各种舞弊手段。在财务报表的舞弊中销售收入占有很大的比例,不仅直接影响收入和税金,还影响到资产和利润等项目,其危害很大。 一、销售收入舞弊的动机 (一)中小企业为了达到逃避销售税金、所得税的目的而隐匿收入或少计收入转移利润,谋求局部利益最大化 销售税金的产生是以销售收入的产生为前提的,没有销售就谈不上销售税金,所得税是以利润为基础的,若企业亏损也就没所得税一说。所以企业为了逃税、漏税而不择手段的少计收入转移利润。 (二)现有的考核及薪酬设计制度不完善,利益的驱动使管理层蓄意提高收入 在现行考核机制中,只要是可以和绩效挂钩的,大多片面以销售佣金与收入直接挂钩、经理人薪酬与财务指标直接相关,奖金以股票方式支付等。这样的激励机制促使管理阶层为了物质报酬而高估收入。 (三)企业为了获取银行信用达到贷款的指标标准而虚增收入和利润 金融单位发放贷款必然会从控制风险的角度出发,考核一些主要财务指标,以确保贷款的安全性,而不愿向效益不好,资信状况差的企业提供贷款。企业为了达到银行规定的指标就会粉饰财务报表,为获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而蓄意提高收入、虚增利润。 (四)为了达到上市、配股、摘掉ST帽子的目的,虚增收入和利润 公司初次上市必须有三年盈利;配股时要求净资产利润率达到6%;若连续亏损就会ST、PT甚至退市。所以企业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会虚增收入和利润。

某服装生产企业逃税百万元的税务稽查案例

乐税智库文档 财税文集 策划 乐税网

某服装生产企业逃税百万元的税务稽查案例 【标 签】服装生产企业,税务稽查,企业所得税 【业务主题】企业所得税 【来 源】 仅凭着一封线索简单的匿名举报信,浙江省杭州市国税局稽查局的检查人员经过两个多月的深挖细查,顺藤摸瓜挖出了一个逃税达百万元以上的大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检查人员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将案件查深查透。 案情介绍 某服装生产企业是一家港商独资经营企业,即将上市,账面财务数据清晰,很难发现问题。该企业投资股东来自境外,每年的利润分配是如何实施的?会不会有问题存在?检查人员认真查阅了企业董事会决议、总经理办公会记录、红利分配相关问题纪要、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内部报告等材料后发现,该企业实际上已经有了明确的董事会决议利润分配方案,该企业2008年度到期应向股东支付的税后分利达6700多万元。该企业每年有规律地分配和支付股利,为什么2008年度股利分配方案已经通过公司董事会决议、公司财务资金充足却一直未支付?带着这个疑问,检查人员继续追踪下去,重点放在企业的大额资金流向上。 稽查经过 进一步的深入排查发现,该企业将该笔应支付的资金投入到杭州某银行增资扩股,从而使全体股东在公司的股份增加。从形式上来看,股利并没有支付,但从整个分配方案及资金走向来看,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虽然股利没有实际支付给境外股东,而是经股东同意进行了再投资,但实际上相当于已经进行了支付,只是在具体操作方式上,采取了避开先汇款给股东、再由股东将资金汇入境内进行投资的过程。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非居民企业境内所得应缴纳的所得税,支付人作为扣缴义务人,税款在每次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时,从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的款项中扣缴。鉴于该企业的特殊情况,检查人员认为应从严掌握政策,应按董事会决议通过分配方案到期应支付日作为扣缴税款日期。

对招商引资企业中涉税犯罪案件的分析

对招商引资企业中涉税犯罪案件的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具体的现实情况,对招商引资中涉税犯罪案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招商引资涉税犯罪宏观经济 当前,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下,各地都在为发展本地区经济而积极地进行着招商引资的活动。20XX年10月28日,盱眙县启动了3万平方公里的工业开发区建设工程,并决定每年实施一个“三百工程”,即每年开工建设100个项目、竣工投产100个项目、正式签约100个项目。从此,全县有超过半数的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长年在外招商。短短3年多时间,我县开发区已扩大到平方公里,落户开发区的项目有400余个,合同引资额超过100亿元,当地万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全县税收收入连年较大幅度增长。为更好地激励外资招商工作,盱眙县委、县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支撑招引外资工作。 但是,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只要经济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就一定会有人去利用这个漏洞进行经济犯罪。不被发现和利用的管理漏洞是不存在的。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即使是在较为健全的经济管理体制下也会给经济犯罪以可乘之机。这是由于一方面,当前大多数领导还普遍缺乏应有的管理现代经济和社会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当前的领导事实上还拥有超越经济管理规则和体制的权力,可以对经济管理活动进行超越规定权限的干预。加之多数领导对发展本地经济普遍抱有积极甚至是急躁的心态。这就往往会造成所谓的特事特办,从而带来各种管理漏洞。就在人们为大规模招商引资的成功而欣喜、沉迷于外引为我县经济发展推波助澜的期望中时,却忽视了对外引偷税漏税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有些纳税受经济利益驱使,利用招商引资的便利条件及政策,想方设法逃避缴税,偷税、漏税现象较为严重。税务稽查很难奏效,执法部门也只能被动地接受举报,且查处难度大。因此,认真分析当前涉税经济犯罪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积极采取有效的打防措施,从根本上遏制涉税经济犯罪的频发态势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当前涉税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手段趋向“隐形化”

偷逃税心理分析及治理对策开题报告(1)

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 偷逃税心理分析及治理对策 二、选题背景 税收是政府为履行公共财政职能而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取得所需资源和要素的主要手段,也是基本财政收入形式之一。对于纳税人而言,税收并非出于纳税人的自由意志,相对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而言,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带有强烈的国家权力强制意味;特别是从形式上分析,纳税将直接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而不带来明显的直接补偿,这就使纳税人容易从经济利益的比较出发,为减少直接支出、减轻税负而产生偷逃税行为。因而自从有了税收,偷逃税行为也就如影随形,导致偷逃税与治理偷逃税成为税收理论界与税务实践部门永恒的研究课题。在各国普遍推行自行申报纳税制度的征管模式下,税收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预防和查处偷逃税,研究偷逃税心理分析及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展开,分析了不同类型纳税人偷逃税的心理特点,并借鉴了世界部分国家防范和治理偷逃税的主要经验,提出了相关现象的治理对策,旨在使人们了解偷逃税行为的心理成因,明确治理偷逃税现象的主要对策办法,从而逐步在经济生活中减少直至杜绝偷逃税现象,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管环境。 三、文献综述 现代较早研究偷逃税问题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卡甘(Cagan.P.),他在1958年发表的论文《与货币总供给相应的通货需求》中,首先运用现金比率法来估测美国由于存在地下经济活动和纳税人故意向国内收入局少申报应纳税所得而进行偷逃税的规模,估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因偷逃税而少申报的收入几乎占到向国民收入局所申报总额的23%。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对“地下经济”的研究引起了广泛注意。随后,阿林厄姆(Alinghan.M.G.)、桑德姆

稽查偷税案例分析

稽查偷税案例分析 一、案件背景情况 按照专项检查计划,地方税务局稽查局于xx年3月6日至3月26日对xx某股份有限公司xx年度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xx某股份有限公司为独立核算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液氨、碳酸氢铵、甲醇、甲胺、多聚甲醛、甲醇等化工原料,主管税务机关为xx地方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 二、检查过程与检查方法 一是提前进入“角色”。接到检查计划后,检查组根据被查单位的行业特点,重点学习了相关的财务制度和税收政策,提前进行相关稽查业务的“充电”准备。通过网上查询系统地了解了该企业的经营、管理、纳税等情况,并结合实际,明确了主查人员、拟定了检查方案、明确了工作分工、提出了检查要求和注意事项。 二是账内检查“查深、查透、查细、查实”。检查人员针对被查单位内部往来等收入构成、各种涉税凭证及发票多等特点,坚持不放过任何与税收有关的细节,做到“疑点必查、

循序渐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以尽快发现深层次的偷逃税问题而“切中要害”。 三是注重“账内检查”与“账外侦察”相结合。检查人员入户后,注重询问,多方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首先听取被查单位主管财务人员的情况介绍,重点了解其主要业务及财务核算方式。在此基础上,结合账簿检查,从中寻找出各种疑点问题。进一步核实与查对各种信息,对各种疑点问题进行逐一排查,检查实施全面细致,做到“税种查全、环节查到、问题查透、不留死角”。 四是经过账面检查及企业提供的银行对账单,发现企业取得按揭贷款收入未按规定入账造成少缴各税。 三、违法事实及定性处理 (一)违法事实和作案手段 1、灰罐使用费等129745.20元记入营业外收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第二条、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行细则》第二条规定,应补缴营业税(租赁业)6487.26元,并从税款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滞纳金。 2、专家产品评审费46900元记入管理费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应补缴个人所得税(劳务报酬所得)9380元;6606665.03元记入应付职工薪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

刘晓庆逃税案

一、晓庆公司税案回顾 2002年4月2日﹐北京市地税局第一稽查分局对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刘晓庆实业发展公司和北京晓庆经典广告公司涉嫌偷税立案调查。已调查证实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一九九六年以来采取不列﹑少列收入﹑多列支出﹑虚假申报等手段偷逃巨额税款﹐已涉嫌偷税犯罪。 2002年4月4日﹐北京市地税局将此案依法移送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公安局于4月5日立案侦查。4月24日﹐根据获取的证据﹐依法对涉案责任人该公司总经理靖军(刘晓庆的妹夫)和前任会计方利刑事拘留﹐5月12日北京公安机关正式逮捕了晓庆公司总经理、刘晓庆的妹夫靖军,并将晓庆公司涉嫌偷税漏税一案移交检察院。5月10日刘晓庆妹妹遣散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员工。6月18日对该案责任人冉一红(又名刘晓红﹐刘晓庆的妹妹)刑事拘留。 2002年6月20日,刘晓庆因所办公司涉嫌偷税,在她的玫瑰园别墅中被公安机依法刑事拘留。7月24日经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批准,被依法逮捕。2003年1月2日刘晓庆、靖军等五人涉嫌偷税罪一案,已由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于2日正式受理此案。 2003年2月17日1月5日上午9时30分,受执法机关委托,北京市拍卖行将在北京京瑞大厦,对刘晓庆及北京刘晓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纳税担保的19套房产进行公开拍卖,以拍卖所得抵缴税款。北京、上海和深圳市等地税务机关年前已调查终结,认定刘晓庆及其公司偷逃税1458.3万元,除追缴税款外,同时加收滞纳金573万元。 2003年8月16日被取保候审:被正式逮捕后,刘晓庆家人就已经向有关部门申请了取保候审,直到2003年8月16日,刘晓庆因有悔过表现和筹款补缴税款的愿望,终于被取保候审。 2003年9月高调复出:刘晓庆被取保候审后立即高调复出,接拍多部剧集,以还清税款。到2004年1月,晓庆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已补缴税款和滞纳金1646万元,税款已经全部缴清,目前还有300多万元的滞纳金仍在追缴当中。

税务稽查案例——某医院混淆应税收入涉税案分析

某医院混淆应税收入涉税案分析 本案特点:本案税务稽查机关在公安机关的配合下,成功查获医疗机构账外账,同时对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划分提出了合理的方法,对行业检查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本案同时提出了税警合作方式和医疗机构税收征管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案件背景情况 (一)案件来源 该案为群众举报案,举报某医院存在隐瞒营业收入少缴税款的违法事实。举报人详细罗列了该医院隐匿收入的金额,以及涉及到的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 (二)纳税人基本情况 某医院成立于2000年5月,为营利性医疗机构,二级甲等医院。该医院是由三个自然人共同出资建立的企业,注册资金200万,员工80名。经市卫生局批准,该医院投资人于2004年1月成立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某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而形成该医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格局。这两个医疗机构成立以来,一直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 二、检查过程与检查方法 (一)检查预案 接到举报检查任务后,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以下简称稽查局)迅速成立检查组。按照举报信提供的线索,检查人员认真做好查前准备工作,针对被查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在进场检查前查阅资料,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医院会计核算流程,以及有关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将检查的重点放在了涉及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医院业务收入和医生的个人收入方面。同时考虑医院涉嫌隐匿收

入,因此,调账时提请公安人员一起前往。 (二)检查具体方法 1.调取“电脑账” 2005年4月26日,检查人员和公安人员一起来到了医院财务室,调取该医院2004年的账簿、凭证和报表。在调账过程中,发现除了企业提供给的手工账簿外,财务室开机的电脑上显示该医院还使用微机做账。 检查人员将调取的手工报表、账簿与医院微机里的报表进行了比对发现,2004年医院自报的营业收入为690万元,而微机里打印出来的报表显示该医院营业收入2500万元。法人代表对此的解释是微机里的报表是为了向银行贷款而做的假表。而手工账是医院的真实账目。 检查人员要求医院将微机里的所有财务资料打印出来,但院方以种种理由和借口推托,最后称打印机坏了,无法现场立即打印,过两天才行。为此,在公安人员的协同配合下,经医院法人代表同意,由院方派人在三台电脑主机接线口贴上封条,将主机送至税务机关,现场启封打印,并签字盖章,以固定证据。 2.调取原始资料 与此同时,检查人员分别对医院财务科长、会计、核算员、收费员等进行询问,了解了该医院财务核算流程,以及药品采购、入库、出库的程序。从询问中了解到,该院电算化会计核算程度非常高,财务部门岗位设置也体现了内控制度的严密。出纳与稽核(票据管理)岗位的人员是法人代表的亲戚,两名会计,一个是药品会计,负责药品的成本核算,另一会计是财务副科长、主办会计,负责总账以及手工账,还有一名财务科长,负责费用报销审核以及管理收费员。 通过对相关人员的询问,检查组初步断定微机账才是医院的真实账,而手工

创维公司逃税案分析报告

创维公司逃税案 一、案例介绍 (一)最初的“黄宏生案件” 创维数码控股(以下简称“创维数码”)是黄宏生创立得创维集团的龙头企业。2000年4月,创维数码在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代码0751)。创维数码跨越粤港两地,生产消费类电子产品,如电视机及DVD播放机等,是中国三大彩电龙头企业之一。创维在2005年的市值约61亿元,在2002-2004年的这三年里面业绩持续上升,于2003年度赚2.13亿元,2004年度赚3.41亿元。 2004年11月29日,黄宏生来港公布中期业绩,廉政公署趁此机会,在11月30日采取代号为“虎山行”的行动,对创维实施调查,带走该集团主席黄宏生、董事和财务总监等10人。2004年12月1日,原定今日公布业绩的创维数码(0751)已遭港交所停牌。当天傍晚,黄宏生和执行董事黄培升(黄宏生之弟)被起诉,两人被控涉嫌盗取公司资金逾4800万港元,并于12月2日上午9点30日在东区裁判法院提堂。 廉政公署在指控中称黄宏生涉嫌行贿一名执业会计师,伪造会计记录,以达到在港上市的目的。该名会计师涉嫌收取利益,即获得创维聘任为行政人员以及具有公司认股权,作为协助公司上市的报酬。另外,黄宏生及一名执行董事涉嫌行贿公司的财务总监,以允许两人以顾问费或佣金作掩饰挪用巨额公司资金。东区法院的审判记录显示,黄宏生和黄培升于2000年11月1日至2003年4月25日期间,在与罗玉英(黄宏生的母亲)一起串谋偷窃一项“据法权产”,即汇丰银行欠创维数码一笔4837.8多万港元的钱款,而这笔款项是创维数码的财产。廉政公署表示,黄氏兄弟是通过盗窃9创维数码银行户口签发的支票实施犯罪行为的。 在随后的数个月,创维发生了巨大的变动。除了高层重组,黄宏生被迫离开管理层,担任非执行董事,同时接受数次的押后审理外,创维股票也在停牌长达13个月后重新复牌,可惜复牌首日(2006年1月13日)便狂跌60%,给创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逃税事件的揭发 创维的“黄宏生案件”还未结案,创维又被卷入逃税事件的深潭里。创维的“黄宏生案件”使创维成为政府监管部门和公众注意的焦点,于是很多有关创维经营管理的不当行为的揭发纷至沓来,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创维的逃税问题。 对创维逃税问题的税务稽查来自于国家税务总局收到的一封举报信,举报信中指控“创维在过去10年中存在大量偷税的事实和依据,涉及的金额达几十亿元之巨”。国家税务总局认为这封举报信所举报的情况“非常严重”,所以要求税务方面组成专案组对创维进行严格的税务稽查。而税务方面以保护举报者的原因没有对举报者的情况予以披露,但外界分析都直指举报者来自创维的原高层管理人员。 该举报信称,创维主要涉嫌增值税和所得税两者的问题。创维利用了“地产地销”政策来偷逃增值税税,而偷逃增值税增加的企业净利润也通过转让定价的手段转移到,从而未在大陆足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创维黄宏生案

创维黄宏生案 (一)案例简介 1.黄宏生个人简介 黄宏生,男,汉族,于1956年出生在中国海南临高。是创维创始人、原创维集团兼创维控股董事局主席。 2.黄宏生事件发展简介 香港廉政公署接到犯罪举报后,于2004年11月30日,借创维公司在香港总部召开董事局会议的机会,一举拘捕了董事局主席黄宏生在内的10名人士。当天,创维数码在香港被停牌。 12月1日,廉署追加拘捕5名涉案人士。当晚,香港律政司正式对黄宏生及其胞弟、创维执行董事黄培升提出起诉。二人被控涉嫌于2000年11月1日至2003年4月25日期间,与其母罗玉英一起串谋盗窃共9张从创维数码银行户口签发的支票,涉款4837万余港元。违反了香港法例第210章《盗窃罪条例》第9条及香港法例第200章《刑事罪行条例》第159A及159C条。 12月2日,案件开审后,第一被告黄宏生和第二被告黄培升获准以100万元现金保释外出,但二人要交出旅游证件,也不准离开香港。随后,案件被押后至2005年3月2日再提堂,等待进一步调查及加控其他罪名。 经过漫长审讯,2006年7月13日,案件在香港正式宣判。法庭指出,在2000年11月至2004年10月,两被告偷取属于创维旗下公司逾5000万元款项,另串谋讹称王鹏出任创维顾问,作为假象,使创维授予一批1875万股股份,行使价为0.366元的认股权。首被告另于2001年1月至6月,偷取创维集团50万元款项。这是商业罪案中最严重的一类。至此,黄氏兄弟因串谋盗窃及串谋诈骗等4项罪名成立,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案件落下帷幕。 (二)案例评述 1. 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严重 根据创维数码公开的数据,黄宏生及其家族持有公司近40%的股权,是公司的控制人。黄宏生担任创维数码及创维集团的董事长,其妻子林卫平是创维数码海外采购总监,其弟黄培生是创维数码执行董事。此外,黄宏生的母亲罗玉英是创维集团一家非直接全资子公司创维电视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 评价: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密不可分,而创维集团的控制权掌握在大股东手中,老总既是企业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拥有经营管理权、剩余索取权等企业等企业全部重要权利。并且其家住成员也往往被安排到企业重要岗位上任职。这一管理模式,客观上容易导致股权高度集中的内部控制人现象,造成董事会的职能难以履行,内部控制变成空中楼阁。在创维集团中,关系链职位几乎都由控股的大股东控制,内部控制在这种利益集团面前彷如形同虚设,黄宏生能够挪用公司巨额资金也就不足为 2. 内部会计控制不力 黄宏生串通会计师,伪造会计记录,已达到上市融资的目的。2000年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上市前三年,利润增幅均保持在20%以上。 2000年底时,创维公司半年亏损1.25亿港元,存货激增15亿港元,增幅达70%。2002年,在彩电业不景气的背景下,创维扭亏为盈,利润为6200万港元,但应收账款到达15亿港元。2004年,公司利润达3.42亿港元,应收账达26.14亿港元,升幅达47%。当时就有投资者指出,公司的应收账增速过快,与公司收入的增长并不匹配。 评价:在已发现的绝大多数以会计信息作假为手段的欺诈事件中,薄弱的内部会计控制

国内逃税和避税现象分析

国内逃税和避税现象分析 【摘要】逃税是指纳税人用非法的手段逃避税收负担,避税是指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利用税法的偏差以合法方式降低或递延纳税义务,减少税收负担的行为。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存在较重的逃税和避税现象,给国家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失。 【关键词】逃税;合理避税;所得税;税种 逃税是指纳税人用非法的手段逃避税收负担,属于税收欺诈行为,在我国税法中则使用“偷税”来描述。避税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取得节税的经济利益。一般来说是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利用税法的偏差以合法方式降低或递延纳税义务,减少税收负担的行为。避税的理论基础来自于西方法律广泛采用的“法无明文规定者不为罪”和“法无明文规定者不罚”等罪刑法定原则。 事实上逃税是一个历史性和世界性现象,不只是现在才有,也不只是中国独有,这是由经济人的自利特性决定的。在中国古代就有为逃避赋税而躲藏于深山并发出“苛政猛于虎也”感叹的故事,英美国家也很早就有“只有死亡和纳税是任何人都逃脱不了的”之类的名言,这说明在英美国家纳税非常正常和普遍,逃税是很多人想实现又不能完全实现的意愿。 在中国,“富人与纳税”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某某明星偷税逃税,某某明星主动纳税等等新闻引起了老百姓对税收问题的关注和了解。可以说,关于明星们的税收话题,启蒙了中国老百姓的税收知识和纳税意识,2002 年刘晓庆税案再一次使“富人逃税”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富人逃税”话题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有两份排行榜名单:一份是“中国内地私营企业纳税百强”名单,另一份是《福布斯》公布的“2011年中国富豪排行榜”。京城某报记者偶然间将其两相对照,却有了惊人发现:前50名“富豪”中,进入纳税前50 名的仅有4人。这不由得让人产生疑问:富人是否缴足了税?是“中国纳税百强”漏掉了“福布斯富豪”们还是“富豪”们在纳税方面有什么“闪失”和“疏忽” ?无论哪种结果,听起来似乎都像“国际玩笑”! 虽说税收反映的是当年的经营情况,而财产反映的是多年累积的情况,纳税多少与财富多少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一般情况下,富人的收入较高,纳税能力也较强。象我国这样的极端情况,无论如何都是不正常的,从税收制度的设计意图看:个人所得税是具有调节收入分配职能的税种,也就是说是“劫富济贫“的税种,富人应该缴纳更多的个人所得税,其税收收入应主要来自于富人,那么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来源是怎样的呢? 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列举的一组数据“在2011 年个人所得税中,工薪所得税占42% 其次是利息税占28% 两者合计占70%,个体经营、劳务报酬等应交税所占比例较小。这就意味着大部分非工薪的高收入者应交的个

企业合理避税的分析论文

宁波纺织职业学院 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企业合理避税的分析 学生姓名夏敏洁 专业班级会计与审计12379班 学号 02 企业合理避税的分析 摘要 现在,我们一谈起避税,无论是税务机关还是一般的人马上会想起避税是一种损害国家利益并且与税收立法精神相悖,是法律和道德所不容的行为,被社会广泛蔑视和不齿,但是我认为,这是对避税理解的片面性所造成的,其实避税行为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可以接受

的避税 ,即狭义的避税 ,指纳税人违背国家的税收意图 ,曲解税法的含义 ,其实质是非法的 ,是属于逃税行为。另一类是可以接受的避税 ,指纳税人根据国家的税收政策导向 ,通过对纳税方案的优化选择 ,精心安排自己的经济事务 ,以减轻税收负担 ,取得正当的税收利益 ,这种行为就是我所要论述的合理避税。可以接受的避税就如同走近道避开红灯的都是了解交通法规的司机,硬闯红灯的,不是无视交通法规,就是交通法规的执行的弹性太大。本文仅就利用税法的优惠政策来进行如何合理避税进行探讨。 关键词:合理避税税务会计税收筹划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引言 (6) 1、合理避税与税务会计的联系 (6)

1.1 概念辨析 (7) 1.2 两者联系 (8) 2、合理避税的可行性及法律分析 (9) 2.1 合理避税的可行性 (9) 2.2 税收筹划的法律分析 (10) 3、合理避税的正确认识 (13) 4、合理避税的路径选择 (15) 5、合理避税的具体操作方法 (18) 6、合理避税应该遵守的原则 (20) 6.1 合法性原则 (21) 6.2 合理性原则 (21) 6.3 成本—效益原则 (21) 6.4筹划性原则 (21) 7、企业税务会计对营业税的反应 (22) 8、合理避税的重要意义 (22) 结束语 (24) 致谢 (26) 参考文献 (28)

企业避税原因及其防范对策分析

企业避税原因及其防范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论述了避税的定义,分析了企业避税的现状和原因,站在征税机构和办税人员角度上考虑分析了企业避税的原因,指出依法纳税是每一个企业和个人应尽的义务,纳税人必须按照税法规定办理纳税申报,及时缴纳税款,接受税务部门的检查。当纳税申报、代理、稽查三位一体的格局建立后,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将会大大增强,偷税、漏税、逃税等违法行为将相应减少。 关键词:企业避税;防范;对策 一、避税的定义 联合国税收专家小组对避税的解释为:避税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不明确的概念,很难用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措辞对它作出定义。一般地说,避税可以认为是纳税人采取利用某种法律上的漏洞或含糊之处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事务,以减少他本应承担的纳税数额,它是一种纳税人的税前安排,是区别子逃税的另一种纳税人对政府征税的行为反应形式。一般而言,避税行为可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但避税所使用的方式是合法的。有学者认为,避税是对己有租法不完善及其特有缺陷所作的显示说明,税务当局往往要根据避税情况所显示出来的税法缺陷采取相应措施对现有税法进行修改和纠正。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避税实际存在三种情况,即合法的、非违法的、表面合法实质是违法的。合法的避税,指纳税人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通过经营结构和交易活动的安排,对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以减轻纳税负担,取得正当的税收利益。这在税务上不应反对,只能予以保护。非违法的避税,这种避税行为往往是由于税法本身存在漏恫,使纳税人能够利用税法不完善之处作出有利于减轻税负的安排,这种避税行为,会使国家税收蒙受损失,但回为于法无据,税务局不可能像对待偷税一样给予法律制裁,只有完善税法,以杜绝漏洞。表面合法实属违法的避税,是在合法外衣掩盖下,欺诈手段逃税的违法行为。这种情况在国际税收中相当普遍,一般也是利用税法的差别规定和优惠政策,通过”挂靠”和”虚设机构”,以合法之名行逃税之实,对这类避税行为只有加强检查,一经查明真相,应按逃税论处。 二、我国企业避税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企业避税现状 我国企业所得税的避税相当严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通过地下经济活动逃税,各类商贸城和集贸市场随意“包税”、以费代税现象相当普遍,一些重点行业和国有企业逃税、欠税也比较突出,不法分子通过走私和价格瞒骗大量愉逃税款。三资企业的避税问题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不良影响,据中国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失官员称,跨国公司每年“避税”给中国造成的损失就高达300亿元以上。 对于企业所得税来说,目前中国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率为33%,外商投资企业为15%,但由于税收优惠政策的存在,内资企业所得税的实际负担为22%至25%,外商投资企业为10%至15%,另外许多外企实际上还在此基础上又亨受了备级地方政府的减半优惠,税率仅为7.5%,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差别很大。在我国内外资企业实行两套所得税制,为企业逃避税收监管提供了制度空间。 2、我国企业避税原因分析 (1)企业避税的主观原因。企业避税的主观原因起源于大多数纳税者均有逃避纳税义务的愿望和要求,即多数纳税者都通过一定方式和手段达到少纳税或不纳税的目的。对纳税者来说,无论纳税怎样正当、公正、合理,都意味着纳税者直接经济利益的一种损失。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收入的多少与纳税金额互为消长,上缴的税金多了,企业留利就会减少;反之,上缴税少了,企业留利就会增多。在这种物质利益的刺激下,使得一些企业在

浅议税务稽查的查前案头分析

浅议税务稽查的查前案头分析 近年来,我市国税稽查部门相继出台了各项治理制度,使岗位责任得到细化,工作流程逐步规范,内部监督也在不断加强。税务稽查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涉及到纳税人的大量财务会计资料、纳税资料和其他资料,还包括大量的实物。如何运用科学的稽查方法和技巧,使税务稽查工作减少盲目性,克服混乱性,提高稽查工作效率,更有效打击偷逃税,是当今税务稽查干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税务稽查查前案头分析的现状及成因 一般理论上,为了使税务稽查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税务稽查一般分三个阶段,即税务稽查的预备阶段,税务稽查的进行阶段和税务稽查的终结阶段。税务稽查查前案头分析则属于稽查预备阶段。很显然,案头分析是个老话题。但就我市现实情况下,稽查案头分析没有被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现实的税务稽查中,根本没有税务稽查的查前预备阶段,检查人员基本上是一拿到稽查名单就直接下企业检查。有些稽查

人员拿到检查名单时虽然形成一定的检查思路和检查重点,但只草略地存于脑海里,没有整体表达出来,导致其他检查人员和领导无法理解其意图,配合不默契,结果仍是效能低下。造成目前不重视查前案头分析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量的税务稽查、协查任务、繁重的工作任务使稽查人员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查前案头分析。有人把我们稽查人员比作救火队员,哪里起火就扑到哪里。总局、省局每年安排的专项检查和各地的协查,使我们疲于应付完成各项专项检查和协查任务之中,每户企业的检查时间根本不可能留有太多余地,因此根本不能对检查过程和质量进行过分要求。 2、数字稽查如同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使稽查不会重视查前案头分析。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稽查是收入型的,虽然现在税务稽查从收入型走向执法型、打击型,但是数字稽查仍根深蒂固。一俊遮百丑,兼顾考核等方面的因素,数字虽不是唯一反映稽查成绩的,但仍是最主要的因素。一年下来,查了多少户,多少税款,比往年同期增长多少、减少多少基本能奠定稽查成绩。因此根本不会有稽查人员去重视查前案 头分析。

春江县杨式姐妹逃税案案例分析

杨氏姐妹逃税案之我见 杨扬和杨楠两姐妹的案子,如一颗高空坠石,揉皱了春江县一池春水,激起学界和实务界的涟漪。 本案涉及法理,刑法,税法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争议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1.个体工商户的定额征收和查账征收问题。 2.当地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权限问题。 3.对政府公告的信赖是否阻却违法。, 4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的适用问题。 笔者仅根据课堂所学和课后的资料整理,对上述有争议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简单的看法。 依据案件的起诉书、证人证言,讯问笔录以及春江县人民政府的相关文件,笔者对案件的争议点进行逐一分析。 一.税法问题分析 我国的税法体系中不仅包括法律,还包括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下面,分别从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两个层面分析本案当事人的应纳税款。 (一).涉税法律、行政法规分析 本案中,两姐妹从事纸张的批发、零售业务,属于个体工商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以下称《暂行条例》)的规定,个体工商户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 1.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两姐妹在春江县从事纸张的批发、零售业务,是法律上典型的居民纳税人,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1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应当按照规定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 本案中,姐妹俩的社会涉税金额高达1071750元,应当主动进行个人所得税的申报,是典型的“未申报”情形。 2.增值税 《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增值税。”两姐妹从事的批发、零售业务属于条例中所规定的“销售货物”,因此应当依法缴纳增值税。 《暂行条例》中,将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者的纳税方式不同。 一般纳税人是指“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企业和企业型单位”。1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增值税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他个人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据上述法规,两姐妹属于个体工商户,非企业,应当按照小规模纳税人标准进行纳税。 根据《暂行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为3%。 本案中,若采用查账征收的方式,应收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增值税=应纳税所得额×3%。 3.申报地和税收征管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税收征管细则》)第十二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向生产、经营地或者纳税义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以及该条例的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外出经营,在同一地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在营业地办理税务登记手续。” 据此,两姐妹2008年2月初从秋宁县来到春江县,至2009年4月案发时,已经超过180天,应当在其营业地,也就是春江县的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第33页,经济科学科学出版社,20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