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教案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53
《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案一、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层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选修课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典型系统,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了本课程之后,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本课程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层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选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专业思维、应用能力。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充分体现立足行业,强调技能,突出实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现有的GSM系统和CDMA系统,及2.5代的GPRS系统和CDMA 1X系统;了解3G和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场强计算、系统设计和网络规划能力。
2、具体目标根据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的主要目标特色在于在具体的任务指导和完成过程中,突出以下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知识目标:掌握移动通信概念、特点分类;掌握噪声分类,噪声和干扰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干扰的减少。
掌握多址技术,区域覆盖,信道分配,信令,越区切换。
掌握无线寻呼系统的工作原理,无绳电话系统的工作原理。
掌握频分多址(FDMA)模拟蜂窝网系统工作原理、工作过程。
掌握GSM网络接口、GSM系统的无线接口。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情感目标: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内容标准。
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掌握现代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1. 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现代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掌握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通信设备实物(如手机、电脑、电视等)3. 教学视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通信技术?通信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教师简要介绍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二、新课讲授1. 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通信技术是指利用各种通信设备、通信网络和通信协议,实现信息传输和处理的科学技术。
2. 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烽火、驿站到现代的移动通信、互联网,通信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3. 现代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a. 移动通信:手机、短信、微信等。
b. 互联网: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社交媒体等。
c. 电视:电视节目、网络电视等。
d. 电话:固定电话、VoIP电话等。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通信技术进行实践操作,如使用手机发送短信、浏览网页等。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回家后调查家庭成员常用的通信方式,并简要说明其优缺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通信技术?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讲授1. 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a. 信号的传输:通信技术利用电磁波、光波等信号传输介质,将信息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
b. 信号的调制与解调:为了提高通信效率,通信技术需要对信号进行调制和解调。
教案名称:《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概述1.1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应用领域2.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2.1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2.2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2.3 移动通信传输技术3.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3.1 信道编码与解码3.2 调制与解调3.3 接入控制与漫游3.4 语音编码与解码3.5 数据传输与网络安全4.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4.1 4G移动通信技术4.2 5G移动通信技术4.3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3. 小组讨论法:探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搭建简单的移动通信系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涵盖教学内容的课件。
3. 实验设备:移动通信实验箱、仿真软件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趣。
2. 讲解移动通信概述讲解移动通信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情况。
3. 分析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分析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和移动通信传输技术,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4. 讲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讲解信道编码与解码、调制与解调、接入控制与漫游、语音编码与解码、数据传输与网络安全等关键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探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介绍4G、5G等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探讨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移动通信教案范文教案:移动通信教学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的定义、原理和发展;2.掌握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3.了解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
教学难点:1.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学PPT。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话题(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移动通信的概念和定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了解学生对移动通信的理解程度。
Step 2:讲解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发展(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PPT,向学生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包括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等。
Step 3:介绍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目前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包括2G、3G、4G和5G等技术,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PPT展示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Step 4:探讨移动通信的应用(25分钟)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每个小组需选择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通过PPT展示并进行讲解,包括应用的具体内容、实现原理和使用效果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参考案例,如移动支付、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
Step 5: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应用场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移动通信领域的学习和创新。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教学扩展: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移动通信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小论文进行展示;2.学生可以组织一个移动通信创新项目的小组,进行实践和创新。
教学评价:1.学生的讨论表现和讲解内容的质量;2.学生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程度;3.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关注移动通信领域的最新动态,了解技术的最新进展;2.学生可以参加相关的比赛和竞赛,提高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移动通信技术的全面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网络架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如调制解调技术、多址技术、扩频技术、编码技术等。
3.理解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和协议,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优化方法。
4.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兴技术,如5G、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
5.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内容1.移动通信技术概述(1)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2)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3)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和特点2.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1)调制解调技术(2)多址技术(3)扩频技术(4)编码技术(5)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6)数字信号处理技术3.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和协议(1)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2)移动通信网络的协议(3)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优化4.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兴技术(1)5G技术(2)物联网技术(3)移动互联网技术(4)其他新兴技术5.实践教学(1)移动通信设备的操作与维护(2)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优化(3)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3.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验室实践,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网络规划与优化等技能。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基本概念、原理、关键技术的掌握程度。
MIMO技术
一、教学目标:
掌握认识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MIMO技术,并分析掌握其性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的MIMO技术。
三、教学过程设计:
(1)MIMO技术是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均采用多根天线易增强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MIMO信道被换为r个相互独立的子信道的叠加,因此它的信道容量也可以由独立自信道的信道容量叠加得到。
(2)根据各根天线上发送信息的差别,MIMO可以分为发射分集技术和空间复用技术。
•发射分集技术指的是在不同的天线上发射包含同样信息的信号,达到空间分集的效果,从而跟分集接收一样能够起到抗衰落的作用。
•空间复用技术在不同的天线上发射不同的信息,获得空间复用增益,从而大大提高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
四、课后作业或思考题:
分析MIMO技术特性及在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五、本节小结:
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
初中通信与技术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网络通信和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实现知行合一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移动通信:移动电话、基站、信号覆盖等。
3. 网络通信:互联网、数据传输、TCP/IP协议等。
4. 光纤通信:光纤、光缆、光信号传输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通信?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通信方式有哪些?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通信技术。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重要性。
2. 教师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如移动电话、基站、信号覆盖等,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师讲解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如互联网、数据传输、TCP/IP协议等,让学生了解网络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4. 教师讲解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如光纤、光缆、光信号传输等,让学生了解光纤通信的高速度和广泛应用。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例,如移动通信在自然灾害中的作用、网络通信在在线教育中的应用等,让学生分析并讨论通信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通信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的时间轴。
2. 列举生活中应用通信技术的实例,并分析其作用。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后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程度。
3. 学生课堂小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资源:1. 教材、教案、课件等。
2. 网络资源:如通信技术相关视频、文章等。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1.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1.3 学时安排:总共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1.4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1.5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及其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移动通信概述2.1.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2.1.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1.3 移动通信的分类及特点2.2 无线传播特性2.2.1 无线电波传播的基本原理2.2.2 地形地物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2.2.3 气候条件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2.3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2.3.1 调制与解调技术2.3.2 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2.3.3 频率分配与频道规划2.3.4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应用2.4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4.1 数字调制技术2.4.2 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2.4.3 扩频技术2.4.4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应用2.5 移动通信网络2.5.1 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2.5.2 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2.5.3 移动通信网络的典型应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3.1.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1.3 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动画等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2 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课程资料、习题库、在线讨论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3.2.3 实验设备:采用实际的移动通信设备,进行实践操作。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4.1.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4.1.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占总评的70%。
4.2 评价内容4.2.1 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移动通信》教案授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授课人:***授课对象:信工041-2授课时间: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1、本课程教学目的:“移动通信”是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系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以及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组网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 系统、CDMA系统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
2、本课程教学要求:1.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差别;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2.理解关于蜂窝的概念;了解频率复用的概念以及频率复用的模型;理解信道分配策略以及切换策略;理解干扰与系统容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如何在实际系统中用功率控制减少干扰以提高系统容量;了解各种提高系统容量的方法。
3.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移动通信中的快衰落与慢衰落;掌握无线信道中信号的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掌握多径传播与快衰落、阴影衰落、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以及信道的衰落特征;掌握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
4.掌握多址接入的基本概念和多址接入方式,掌握F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FDMA系统中的干扰问题,掌握T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熟悉TDMA的帧结构,了解TDMA系统的同步与定时,掌握C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空分多址(SDMA)技术的原理;掌握系统容量的定义,熟悉FDMA、TDMA、CDMA系统容量的分析与比较。
5.掌握FDMA模拟蜂窝网,TDMA数字蜂窝网,CDMA移动通信系统。
3、使用的教材:郭梯云编,《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目:啜钢王文博常永宇等编,《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赵长奎编,《GSM数字移动通信应用系统》,国防工业出版社,顾肇基译,《GSM网络与GPRS》,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一章概论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重点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掌握移动通信的三种工作方式;了解移动中继方式;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