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展示:用实例来说明价值规律的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40.28 MB
- 文档页数:10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及其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逐步加以完善。
市场经济就是靠市场来调节资源的配置,在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中必须遵循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和商业时代的基础规律,在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上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商品经济的变化和发展。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所谓“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指的是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生产条件,其中昀主要的是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
比如织布,如果社会上绝大部分布匹是用机器织出来的,而手工织的布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用电脑操作织的布更是极少数,那么使用机器就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
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不同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生产同样一匹布,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同。
如果有的用8小时,有的用13小时,而大多数用10小时,那么生产一匹布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接近于10小时,一匹布的价值量就相当于10小时。
商品交换要以双方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因为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自己的劳动,两种商品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才能使交换成为互利的事情。
如果是不等价交换,交换的一方占便宜,另一方吃亏,商品交换就不能长久持续下去。
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衡量,表现为价格。
等价交换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并不总是与价值相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
价值规律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包括了三个作用,分别是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原则、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原则和市场竞争中的价格决定原则。
价值规律在商品交换中起到了等价交换原则的作用。
在市场交换中,商品的价值是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而货币的价值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这就是说,商品的价值是由它所包含的劳动价值决定的。
因此,在商品交换中,等价交换原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它保证了买卖双方的利益得到了平衡。
这种平衡是建立在商品价值基础上的。
价值规律在生产中起到了资源配置原则的作用。
在现代经济中,资源的分配是由市场机制来实现的。
而市场机制是基于价值规律的。
在生产中,企业所生产的商品必须有消费者需要,才能够获得利润。
因此,在生产中,企业必须考虑市场需求,以此来决定生产的规模和产品的结构。
这种资源配置原则可以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价值规律在市场竞争中起到了价格决定原则的作用。
在市场竞争中,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供求关系是由商品的价值规律所决定的。
如果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如果供小于求,价格就会上涨。
这种价格决定原则可以保证市场的稳定和公正,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价值规律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包括了三个作用,分别是等价交换原则、资源配置原则和价格决定原则。
这些作用共同构成了价值规律的体系,它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理论基础。
只有深入理解和应用价值规律,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挑战,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有哪些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有哪些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那你知道价值规律的作用吗?以下就是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价值规律的作用,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实行等价交换。
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发生主要是商品生产技术的对比,优胜劣汰,以此不断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其表现形式是市场供求影响商品价格,商品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其优胜劣汰、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不论在私有制社会还是在公有制社会,只要有商品经济,都发生作用。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
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
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
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
这里价值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
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值规律就指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流出;相反,则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
当然,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也会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因而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这里,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比资本主义国家更有效。
刺激作用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
因而,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要有竞争,这种情况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筛子作用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这是第二个作用的结果。
结合实际生活简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的内容。
价值规律是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它是描述商品价值产生和变化的一种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体现在商品的价格和市场供求关系上。
首先,价值规律对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
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和生产成本确定的。
价格越高,供需关系就越紧张,而价格越低,则供需关系就越平衡。
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生产者会把商品价格控制在最低限度,以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因此,价值规律可以起到引导市场价格的作用。
此外,价值规律还能影响市场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反映了消费者需求和供应商生产的商品之间的关系。
当商品的需求量大于供应量时,价格就会上涨;反之,价格就会下降。
因此,生产者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生产量,以便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这说明价值规律在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规律,它对商品的价格和市场供求关系产生着重要影响。
只有遵循价值规律并灵活应用,生产者和消费者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第一节[专题1] 商品案例1 具体劳动的差别与抽象劳动的客观真实性为了筹备儿子的婚事,村民张三决定拿出多年的积蓄盖新房,打家具。
张三找来了10个泥瓦工,2个水电工,3个木匠,并与他们议价决定工钱。
张三先找了泥瓦工。
他们的师傅告诉张三,按照设计盖成新房,大约需要600个“工”,每个“工”要60元;整个新房建成需付工钱2.4万元。
张三接着找水电工。
水电工师傅告诉他,按照设计安装水电设备,大约需要10个“工”,每个“工”60元;整个水电设施完成要付600元。
张三听完,表示希望把工价降到40元。
水电师傅告诉张三,如果降到40元,那还用找水电工吗?你找泥瓦工好了。
你看看他能不能做水电活。
张三听后,无话可说,同意了水电工的报价。
张三最后找到了木工。
木匠师傅告诉他,完成制定的家具件数需要60个“工”,每个工80元,整套家具打好收工钱4 800元。
张三故伎重演,又搬出泥瓦工的报价,要求木匠降价,木匠师傅告诉张三,在我们那里,是个劳动力就能干泥瓦工,学一年就能当包工头,要成为木匠,光学徒就要三年,还白干不给钱。
我们的工钱能和他们一样吗?点评这个案例虽然是虚构的,它的背景却是真实的。
这样的交易每日每时都在各地劳动力市场中进行着。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尽管泥瓦工、水电工、木工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各自从事不同的具体劳动,但谈及工钱时,都不约而同的脱去职业外衣,把他们的劳动当作同一的劳动。
说明了马克思提出的抽象劳动的客观真实性。
在工资量上不同行业所要求的不同,又说明了具体劳动存在差别。
所有劳动都被用同一尺度衡量,只有量区别的无质的差别的人类劳动。
案例2 品牌商品的价值品牌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价值和品牌价值共同构成。
由于品牌商品价值不仅包含了生产一般商品物质形态使用价值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还包含了生产品牌商品信息态使用价值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因此,品牌商品的价值必然超过一般同类商品的价值。
而生产品牌商品信息态所耗费的劳动主要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复杂劳动,是大量人本耗费,由于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这就决定了品牌商品的价值量远远大于同类一般商品。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商品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他们都有价值。
(4)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本质上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5)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价值的物品可以有使用价值,但这只是普通的使用物品,而不是商品。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二重性决定。
劳动二重性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两方面。
(2)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
(2)商品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商品价值的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是按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它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5)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
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③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还包括商
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商品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两种形式。
生产价格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平均利润出现后价值的转化形式,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
3.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4.价值规律产生的消极后果
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③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联系实际说明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商品价值由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是其价格的基础;商品价格是其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商品价格随着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变化和竞争状况而上下升降,出现价格与价值的背离,进而自发地配置社会资源,自发地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及其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诸环节。
以粮食生产为例,粮食作为一种商品农产品,其价值是由全社会生产粮食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某一个农户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是一种抽象,其表现形式是价格,也就是说粮食的价格不是由某一个生产粮食的农户决定的,而是由所有生产粮食的农户的平均劳动消耗(成本)决定的。
而粮食价格的上下波动还取决于资源的稀缺程度(如粮食总产量水平)、市场供给和需求的数量,以及出售粮食的农户之间的竞争。
当市场上粮食供给增加,出售粮食的人多,而需求相对减少时,粮食价格就会下降。
反之,粮食价格就会上升。
而粮食价格的波动就会影响到农民对生产粮食的投资。
这就是价值规律在粮食生产和流通中的作用。
当然,由于粮食是国家重要战略物资,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局,政府部门不会让价值规律完全自发地调节粮食生产,必需给予宏观调节;但是价值规律仍然是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信号,在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商品价值与商品价格的比较下自发地起调节作用。
(1)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比较。
当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其社会价值时,也就是说某个农民的生产成本小于社会平均成本时,它不但能实现商品的价值,补偿他的生产成本,还能获得高于他生产成本的额外纯收入。
可是如果他的生产成本大于社会平均成本,个别价值大于其社会价值时,他就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不能补偿其成本,而要发生亏本。
所以,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从而使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获得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
(2)商品价值与商品价格的比较。
商品在市场销售过程中,并不是总能按照它的价值确定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