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
- 格式:docx
- 大小:237.90 KB
- 文档页数:8
科目:语文 模块: 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 课时编号: 主编人:康晓飞 参与者:高二语文组成员 审核人:庞守斌 班级: 学生姓名: 评价: 使用日期: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时《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学习目标:能正确区别并应用同音字、同音词预习案一、同音字和同音词1、和绅:纪侍郎,纪大人,这是何物?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和尚书和大人,这好办,看尾巴尖呀,下垂是狼,上竖(尚书)是狗,记住了,尚书是狗。
旁一御史:巧言舌辩!狼吃肉,狗吃粪,它吃肉,是狼(侍郎)是狗毫无疑问!纪晓岚:狼性固然吃肉,狗也不是不吃,它是遇肉吃肉,遇屎(御史)吃屎,御史吃屎! 二、同音字的妙用 1、歇后语: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少食(一、十) 和尚打伞—— 无法无天(发) 黄鼠狼觅食—— 见机行事(鸡) 豁牙子拜师傅—— 无耻之徒(齿) 空棺材出葬—— 目中无人(木) 西瓜地里散步—— 左右逢源(圆) 卖布不带尺子—— 存心不良(量) 龙王爷搬家—— 厉害(离海) 2、同音字的妙用—对联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如河水清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3、同音字的妙用—诗词《竹枝词》 刘禹锡(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探究案1、欣赏下面的同音奇文,试着解释一下文章的意思。
于瑜想去钓鱼,到我家找我。
对我说: “我想去渝水的滩涂上钓鱼,你和我去吗?” 我说:“我打算去卖玉,俞禹想买我的玉,我得去他家。
”于是我同于瑜一同来到了俞禹家, 见到了俞禹,想要把玉卖给他,这时天下起了 雨,大雨漫过了禹家的房子。
我对于瑜说: “我本来打算去渝水的滩涂上钓鱼,现在在俞禹家遇上大雨,是该钓鱼呢?还是卖玉呢?” 于瑜和我在一起在俞家避雨,我把玉卖给了俞禹。
等雨停了,我和于瑜慢慢走出俞禹的家, 去渝水的滩涂上钓鱼。
请问:你怎样看待同音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呢?小结:同音现象在诗歌、对联、歇后语和吉利话中 的运用风趣幽默,充分表现了汉语特点,体现出 汉语的魅力,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第二节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从前有个人给县令送去一筐枇杷,附了一封短信,写道:“敬赠琵琶一筐……”当时县令正与几位朋友闲聊,他们打开筐子盖一看,看见筐子里装的不是琵琶,而是枇杷。
县令觉得好笑,随口吟了两句:“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
”在场的客人中有位才思敏捷的人,立即接着吟道:“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笛子尽开花。
”屋里的人们一听,立即哈哈大笑。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赏读: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讲的是团结协调,而不是勾勾搭搭。
而那种没有道德的小人,却是勾勾搭搭,不讲团结,不顾大局。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赏读:孔子说:“不断地温习旧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赏读:(孔子的弟子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时)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能够算是一个君子了)。
”传播·传布传播一般指广泛传送、散布,对象可以是有意识的宣传内容,如理论、消息、名声等,也可用于生物或其他事物的散布、传开,如花粉、细菌、疾病等;传布指的是公开对外陈述,一般只用于有意识的宣传内容。
例句1:信息技术还广泛运用在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上。
例句2:我们的声音会传布出去,听见的人自然会明白我们的意思。
痴心妄想·胡思乱想“痴心妄想”,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
妄想:荒诞的打算。
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胡思乱想”,指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瞎想。
都有“想”“想法”的意思。
前者有“痴心、狂妄”的意思,所指的思想活动往往是连续的、顽固的,它可以有专注的目标,可以带宾语,其贬义色彩浓于“胡思乱想”;后者有“随意、胡乱想”的意思,所指的思想活动往往是间歇的、短暂的,而且没有专注的目标,一般不带宾语,其贬义色彩不如“痴心妄想”浓烈。
例句1:中国只有真正强大了,才能彻底打掉某些国家的痴心妄想,让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闭嘴。
例句2:杏莉母亲正在胡思乱想之际,听到有人敲门,高兴极了!课题链接识记字音有规律1.根据词义来辨别读音,如“间”当“中间、时间”讲时读“jiān”,其余的都读“jiàn”。
由于意义的原因造成读音不同,在现代汉语中是最常见的,如“省”“供”“传”“差”“强”“角”等等,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2.根据词性辨别读音,如“创”字,在名词中读“chuānɡ”,在动词中读“chuànɡ”。
又如“与”字,作介词时,一般读作“yǔ”,在作动词时读“yù”。
如“与会”“参与”“与闻”等词中均读“yù”。
这种情况虽不是很普遍,但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很多例子。
3.根据语体风格来判断。
由于语体风格带来读音不同,一般又分这几种情况:(1)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如“给”字,在口语中读“ɡěi”,在书面语中读“jǐ”;又如“壳”字,口语中读“ké”,书面中读“qiào”。
其他还有“薄”“血”“削”等,我们可以据此来判断它的读音情况。
(2)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读音习惯来判断读音情况,如“说”字在现代汉语一般都读“shuō”,但在古代汉语中它还可以读作“shuì”,并一直保留下来,如在“游说”和“说客”这两个词中“说”字均读作“shuì”,其他在古代汉语中的读音比较特别的还有很多,尤其在成语中还大量存在,如“绿(lù)林好汉”“商贾(ɡǔ)云集”“否(pǐ)极泰来”“论(lún)语”“句读(dòu)”等。
(3)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因为普通话中也吸纳了一些方言,如“落”字在普通话中读“luò”,但方言“别落下”“丢三落四”这些词语中则读“là”,而在方言“落色”一词则又读“làoshǎi”;又如“靓”字在普通话中读“jìnɡ”,在方言“靓仔”“靓女”等词中则应读“liànɡ”。
进入普通话里的姓氏有很多读音情况较特殊就是这个原因。
(4)外来词语与普通话的区别,如“卡”字在汉语词汇中读“qiǎ”,如在词语“关卡”“卡住了”“发卡”等词语中都读“qiǎ”,而在外来词中则读“kǎ”,如“卡宾枪”“卡片”“卡通”“卡车”“卡路里”等词语中,都应读作“kǎ”,因为这些词语在英语中大多数是以字母“C”或“K”开头。
现在大家都懂些外语,有很多单词大家都很熟悉,这些单词的本身的发音情况就决定了它们在汉语中的读音情况,如“柏(bó)林”“秘(bì)鲁”等词。
归纳起来,“意义”与“词性”这两个方面的区别最常见也最易掌握,其他方面的情况,只要留意区分,记忆起来也就很容易了,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善于总结规律。
预习作业1.下面是一些同音字趣味对联。
找出其中的同音字,并试着解释对联的意思。
①鸡饥吃食呼童拾石逐饥鸡,鹤渴抢浆命仆响枪惊渴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酒不留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天上星,地上薪,人中心字义各别;云间雁,檐前燕,篱边晏物类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对联中的同音字有:①鸡-饥,食-拾-石;②饥-鸡,盗-稻,暑-鼠,凉-梁;③贾-假,岛-倒,刘-留,伶-零;④沉—陈,流-留;⑤薪-心;雁-燕-晏。
对联释义略。
2.判断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宦.官豢.养盥.洗患.得患失风云变幻.B.莅.临乖戾.官吏.呕心沥.血不寒而栗.C.翌.日对弈.肄.业苦心孤诣.雄关险隘.D.羡.慕汗腺.霰.弹谄.媚阿谀借花献.佛解析B项加点的字均读“lì”。
A项除“盥.洗(ɡuàn)”外,其他加点字都读“huàn”。
C项除“雄关险隘.(ài)”外,其他加点字都读“yì”。
D项除“谄.媚阿谀(chǎn)”外,其他加点字都读“xiàn”。
答案 B3.判断下面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A.小题大做立竿见影事得其反不可逾越B.刚柔相济众口铄金弄巧成拙白壁无瑕C.马首是瞻南柯一梦罄竹难书迫不及待D.生杀与夺讳莫如深咎由自取朋比为奸解析A项“事得其反”应为“适得其反”。
B项“白壁无瑕”应为“白璧无瑕”。
D项“生杀与夺”应为“生杀予夺”。
答案 C4.判断下面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A .谴责 费用 脉络 惹是生非B .自诩就序诙谐老态龙钟C .重叠凌厉愕然有案可稽D .推诿寥廓抉择为富不仁解析 “就序”应为“就绪”。
答案 B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huá 划.算 划.桨 划.拨 划.分 B .huá华.丽华.表华.盖华.罗庚 C .dú牛犊.文牍.穷兵黩.武买椟.还珠 D .hùn 混.合混.浊混.同混.水摸鱼 解析 A 项“划拨、划分”中的“划”读huà。
B 项“华罗庚”中的“华”读huà。
D 项“混水摸鱼”中的“混”读hún 。
答案C一、问题讨论1.在哪些语言形式中经常会利用同音字?提示 在熟语、对联、歇后语以及古诗词中会巧用同音字。
2.同音词有几种类型?提示 汉语同音词有两种。
一种是同音同形,另一种是同音异形。
3.同音词是怎样形成的?提示 一种是语音偶合,即读音碰巧一样。
一种是历史音变,即读音原来不同,后来才变得相同。
第三种是词义分化,即一个词的几个意义后来失去联系了。
二、知识结构耳听为虚⎩⎨⎧ 同音字⎩⎪⎨⎪⎧ 同音字的分化同音字的妙用同音词⎩⎪⎨⎪⎧ 同音词的类型同音词的形成三、相关知识1.同音双关。
比如婚庆,新人床上要放上枣儿、花生、桂圆、瓜子等,寓意“早生贵子”;送给新人的花,要选择百合,寓意“百年好合”;登门送礼可以送筷子(筷子古称“箸”),寓意送快乐、送祝福。
再比如天津“泥人张”有一款泥人特别受欢迎,那是一个财神爷骑马的形象,寓意“马上发财”。
还有学生升学考试前家人要给他做发糕,但不能做得十分熟,那孩子一吃,就会说“生的”,“生、升”同音,寓意“顺利升学”。
2.同音歧义。
由于同音现象造成的歧义也会影响人们的正常交际。
比如,姓氏当中有“张”和“章”,如果把“张某”误认为是“章某”,就会在签合同、订机票等场合产生麻烦。
再如口头通知“今天yóulún不准进港”,就可能搞不清楚到底是“油轮”、“邮轮”还是“游轮”。
类似的例子还有“机场——鸡场”、“为什么——喂什么”、“一对对男女——一队队男女”、“五香豆腐干——五箱豆腐干”等同音词语,在某些交际场合,都可能造成误解。
3.同音的妙用。
同音字词常以其谐音双关而用在歇后语、对联和诗词等文学形式中。
歇后语中有一类,经常利用异形同音字来起谐音双关的作用。
例如:“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狗头上插角——装羊(洋)”,“瞎子盖被——反正都是里(理)儿”,“空棺材出葬——木(目)中无人”,“半山崖的观音——老石(实)人”,“二两棉花——弹(谈)不上”,“两代寡妇——没公(功)夫”,“矿山的火车出轨——倒霉(煤)”,“瞎子背瞎子——盲(忙)上加盲(忙)”,等等。
对联和诗词中也经常要用到同音的字词。
有时可以运用异形同音字使“联内”字与“联外”字谐音。
例如,明代宰相李贤在招婿前指着桌上的果品道出“因荷而得藕”的上句,陈敏政马上领会其意,随口答出下联“有杏不须梅”。
此联以“荷、藕、杏、梅”与“何、偶、幸、媒”的谐音特点,隐含另一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
一谈蔬果花卉,一谈人事姻缘,联意隽永,引人入胜。
金圣叹在刑场离别子女时作出“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一联,联语表面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