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海绵城市-专篇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幼儿园项目海绵城市设计专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xxx年xx 月xx 日一、编制依据本设计说明的编制依据如下:《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报审稿)《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 年)》《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年)》《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中新天津生态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二、项目概况及建设目标本项目位于天津生态城32#地块,东至规划教育用地,西至中天大道,南至规划绿地,北至规划教育用地。
本项目用地面积25810.83㎡,建筑面积34192.08㎡。
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年)》,本项目建设目标为: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类型海绵设施1500平方米。
透水铺装面积5300平方米控污雨水口比例达到100%。
三、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本项目拟采用的海绵城市技术包括:(1)下凹式绿地在综合楼西侧以及小学幼儿园中庭位置分别设置下凹式绿地,总面积为2710平方米,下凹绿地率达到52%。
(2)透水铺装本项目设置透水铺装5300㎡,铺装形式为透水沥青路面、透水砖以及透水混凝土,透水铺装率达到50%。
(3)雨水调蓄设施本项目雨水调蓄容积为271m³,调蓄设施为350m³。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
(4)屋顶绿化本项目屋顶绿化面积为950㎡。
(5)其他措施四、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中新天津生态城中部片区32#地块小学、幼儿园项目,占地面积为25810.83㎡,其中屋面面积为3600 m2,块石路面面积为2400 m2,绿地面积为5173m2(其中2720 m2为下凹100mm的下凹绿地),若设计需达到8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则需要采取何种措施。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来降低城市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制定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目标是通过改善城市下水道和改善城市绿化体系,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需要合理规划城市下水道系统,包括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
合理规划城市下水道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并且能够将雨水有效地利用起来,减少城市的用水量。
此外,海绵城市还需要改善城市的绿化体系,增加绿地和植被覆盖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进行城市的整体规划,制定合理的城市布局和用地规划,合理分布城市下水道系统、绿化体系和建筑设施。
其次,需要加强城市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城市的洪涝风险,确保城市的安全运行。
此外,还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形成多部门合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实施还需要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需要解决城市土地和资源的有限性问题,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
其次,需要解决政府和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和意识问题,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和参与度,并充分发挥市民的主体作用。
最后,还需要解决资金和技术支持的问题,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总之,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一项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下水道系统和改善城市绿化体系,可以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实施需要从城市规划、监测和预警、部门协作等多个方面入手,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海绵城市总体规划范文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城市水logging、水质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利用自然系统的原理,通过以自然为师的方式来改变城市的规划与开发模式,以达到雨水的、污水的、洪水的以及其他水资源的循环与延缓释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就海绵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详细阐述。
二、总体规划目标1. 建设具有高效的雨水利用系统,减少城市的水logging风险;2.构建全面的污水处理系统,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的能力;3.建立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和生态网络,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4.推动城市灾害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5.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三、总体规划内容1.雨水利用系统建设通过规划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雨水收集设施,将城市表层径流纳入系统进行收集、过滤和储存,以供灌溉、降低地下水位、补给城市水体等多种用途。
同时,建立雨水渗透系统,将雨水引导到地下水层,提高城市的地下水储存容量。
2.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建设各类污水处理设施,包括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雨水等的共同处理系统。
采取先进的处理技术,实现二次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3.城市绿地系统和生态网络建设4.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通过规划防洪设施、调蓄水容量等措施,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恢复力,减少灾难对城市的影响。
5.人居环境质量提升通过规划和落实城市绿化、气候调节、空气净化等手段,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塑造绿色发展的城市形象。
四、实施策略1.加强政策支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推动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
2.明确责任分工,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3.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海绵城市的技术含量和科学性。
4.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一、设计依据1、国家或地方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可参考下表)主要规范名录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2016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版)《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016年版)《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2016)吉林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DB22/T168-2017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2/JT137-2015注:上表仅为主要标准规范,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取,如有上述未列规范,可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补充。
2、长春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条件及规划设计条件图(《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3、国家或地方相关文件要求。
二、需上报的资料及要求:1、海绵城市专项说明书说明书内容:说明书中应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
应包括海绵城市总体说明、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及特点、雨水控制与利用相关计算书、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材料、设施的指标参数应明确。
深度要求:1)应在总设计说明中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并与相关专业内容紧密结合,并且提供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相关计算书。
2)专项说明书主要内容应包括海绵城市、设计依据及特点、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材料设施的指标。
3)专项说明书中应明确项目雨水控制目标: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占比,是否有雨水回用设施。
2、海绵城市平面设施布置图及相关图纸深度要求:海绵城市设施布置平面图应明确标明透水铺装及雨水净化、调蓄、利用等相关设施位置和数量。
海绵城市设施大样图、透水铺装结构图、下沉式绿地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花园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调蓄、净化回用等海绵城市相关措施的做法详图。
海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一、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概述1.1 目标与原则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遵循“全流域治理、多元复合、生态保护、灾害防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目标是通过改善城市水系统,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城市在面对极端气候事件时的抗灾能力,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1.2 手段与策略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注重通过生态水系恢复重塑城市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的雨水资源化利用,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提高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等措施,提高城市水管理效率。
1.3 实施路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采用系统工程思维,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城市更新、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方面,全面推进城市空间功能重塑。
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内容和实施要点2.1 生态水系恢复通过对城市的水系进行规划和设计,恢复城市自然溪流、湿地、水塘等自然水体和绿色生态系统,打造多样化的城市水体景观,提高城市景观、生态和环境质量。
2.2 雨水资源化利用通过对城市雨水资源进行收集、储存、利用和净化等处理,形成完善的城市雨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雨水径流对城市水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2.3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新建和更新改造项目中,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减少建设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2.4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绿色屋顶、生态廊道、生态岛等绿色景观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增强城市内生态系统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调控和适应能力。
2.5 建设防洪排涝设施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减少城市水灾风险,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三、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实施路径和途径3.1 政策引导加强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贯彻执行,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政策法律保障。
(完整版)海绵城市设计专篇⼗六海绵城市设计篇16.1、项⽬概况本⼯程建设⽤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XXXXX,北临XX⼤道,西侧、南侧、东侧现状均为⽥地和⽔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城⽬规划⽤地呈矩形,南北宽112.81⽶,东西长194.65⽶,场地内地势较为平坦,场地内标⾼⾼于XX⼤道。
规划总⽤地⾯积为19086.66㎡,场地内⾼差整体呈南⾼北低。
场地⾬⽔采⽤有组织排⽔,沿道路两侧⾬⽔井收集,由暗管排⼊北⾯黄桥⼤道市政管⽹。
16.2、设计原则(1)、安全第⼀,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2)、因地制宜,渗、滞、蓄、净、⽤、排相结合,实现⽣态排⽔、综合排⽔;(3)、⾬污分流,实现⾬⽔资源化,改善⽔环境与⽣态环境;(4)、在经过审批的管线综合规划基础上合理布局 LID 设施,避免冲突;(5)、协同排⽔、道路、景观、建筑、施⼯等专业优化设计⽅案,确保落实到位;(6)、综合考虑适⽤与技术先进,在满⾜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节省建设投资和维护成本。
16.3、设计依据《长沙市低影响开发⾬⽔控制利⽤系统设计技术导则》(试⾏)DBCJ004-2016 《长沙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设计导则》(试⾏)(DBCJ004-2017)《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试⾏)《建筑给⽔排⽔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 年版)《建筑与⼩区⾬⽔利⽤⼯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室外排⽔设计规范》 GB50014-2006(2016 年版)《城市⼯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利⽤⼯程技术规范》 DGJ32/J113-2011经过审批的项⽬管线综合规划甲⽅提供的项⽬总平⾯图和其他相关资料设计范围16.4、设计标准16.4.1、⾬⽔管⽹设计标准16.4.1.1、⾬⽔流量公式=ψqQ?F式中:Q-⾬⽔设计流量(L/s);ψ-径流系数;F-汇⽔⾯积(ha);q-设计暴⾬强度(L/(s*ha))。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第一章海绵城市设计专篇一、设计总则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的时候吸水、蓄水,防止内涝,而天好及干旱的时候,又能把吸的水“吐”出来综合利用,节约水资源。
1.1 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规划先行,生态优先,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建设方针。
1.2 工程设计应因地制宜,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以达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雨水控制目标。
1.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满足规划要求,并宜符合下列规定:建筑与小区:新建不低于80%,改建不低于70%。
道路用地:新建不低于75%,改建不低于60%。
绿地及广场用地:新建不低于90%,改建不低于85%。
1.4 鼓励采用透水铺装、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工程措施。
1.5 透水铺装设计及施工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1.6 对有条件的工程项目,宜考虑雨水资源化利用。
1.7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设置溢流排放系统,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1.8 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盐碱、耐水湿、耐污染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
二、建筑与场地2.1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局部采用小型的、分散的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雨水调蓄功能的绿地或水体,减少外排雨水量。
通过这些绿色生态措施收集、滞留、净化、渗透、原位利用小区内屋面、道路、停车场的雨水径流,削减了进入市政管道和水体的雨水量及污染物,节省了雨水管道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提供了健康、生态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2.2 建筑与小区内的景观水体和绿地设计有雨水储存和调节功能,景观水体可建成集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物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水体。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土壤/气候分析以选择适合的植物设计景观绿化,采用地方化或适合植物,减少浇灌要求。
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海绵城市是一种以海绵为模型,通过自然系统的方式来调节城市的水文循环,减缓城市洪水排放压力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它以城市空间建设为基础,通过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等一系列措施,减轻降雨洪峰对城市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改善城市排水系统。
目前,许多城市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的还是采用分流式排水体系,而这种排水方式容易导致城市排洪管网的负荷过高,无法承受大规模的降雨。
因此,在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中,应该优化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采用渗透性道路和步道、绿地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措施,使雨水得以循环利用,减少对排水管网的负荷。
第二,构建城市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的理念是通过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城市成为一个自然、绿色、宜居的城市。
在设计过程中应提高城市道路和屋顶的渗透性,增加绿地和湿地面积,并在城市中建立湖泊、水渠和水塘等水体,使城市更加生态化。
第三,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
海绵城市的设计还需要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高城市用水的效率。
可以通过收集雨水、回收污水、提高供水设施的利用效率等手段,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水资源引导计划,鼓励市民使用低碳环保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如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等。
第四,加强海绵城市的宣传和教育。
设计海绵城市不仅仅是规划和建设,更需要引导市民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中来。
因此,设计方案应该注重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概念和理念的认识,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开展海绵城市主题的社区活动、宣传推广会等方式,激发市民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共同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
第五,完善政策法规支持。
为了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
政府应加大资源投入,制定和完善有关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企业和机构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其中,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措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个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案。
一、规划目标本次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体目标是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具体目标包括: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 75%以上,即通过自然和人工措施,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雨水外排总量不超过开发前的 75%。
2、雨水资源利用率达到 20%以上,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城市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景观补水等。
3、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 50%以上,通过雨水的净化处理,减少雨水携带的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
4、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到 50 年一遇,有效降低内涝发生的频率和危害。
二、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生态本底,保护和修复城市原有水生态系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和生态措施解决雨水排放和利用问题。
2、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资源状况等因素,制定适合本地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避免生搬硬套。
3、统筹规划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园林绿地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实现多规合一。
4、安全为重在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避免因过度追求雨水的资源化利用而影响城市的防洪安全。
三、规划区域概况本次规划的区域位于_____市_____区,总面积约为_____平方公里。
该区域地势较为平坦,地形起伏较小,土壤类型以壤土和黏土为主,年平均降雨量为_____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提纲:1. 海绵城市设计的意义及背景2.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技术方案3.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的实施难点及解决方法4.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的评估和效果5.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的发展和未来展望一、海绵城市设计的意义及背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水资源日益短缺,城市洪涝、内涝等水灾问题也日益严重,海绵城市的建设正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海绵城市要求在城市设计中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建造天然的、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补偿机制来减少洪涝灾害、改善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二、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技术方案(1)技术原则: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技术原则:a. 自然流动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循环必须得到保护并得到加强,避免因城市化而破坏生态系统,造成水资源的无节制消耗。
b. 通过景观规划、生态修复,增加水的渗透、调控、保留能力,以避免单一的水利工程给城市带来的环境负担及其利用上的单一性。
c. 在城市密度较大的情况下创造出更多的自然景观,提升城市的人居生活品质。
d. 实现“多元防控”的原则,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控制,具有灵活的、对抗多种水文危险的能力。
(2)技术方案:a. 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包括湿地、绿房、绿墙等。
b. 提升城市道路的渗透性,使用透水材料铺路和透水草皮。
c. 暂存雨水系统建设,包括屋顶绿化及庭院、公园等地面蓄水系统建设。
d. 充分利用自然水体资源,开展中水回用设施建设。
三、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的实施难点及解决方法(1)实施难点:a. 公众意识不足。
目前多数普通市民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概念以及科学性并没有充分的认知。
b. 建筑管理制度是建立在传统城市基础之上,对海绵城市建设并没有充分的考虑。
c.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各个部门要形成协作合作,塑造强大的技术和法律团队。
(2)解决方法:a. 提升公众意识。
通过科普教育工作,让市民更好的认识海绵城市的建设目的以及优点。
1 建筑与小区内海绵性工程措施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功能性、景观性、
安全性,应采取保障公共安全的保护措施。
2 新建建筑与小区中高度在30m 以下、坡度小于10°的屋顶宜采用屋顶绿
化,且屋顶绿化面积宜占该类建筑屋顶面积的30%-85%。
改造建筑与小区可根
据建筑条件考虑采用屋顶绿化。
——根据气候特点、屋面形式、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植物种类。
不宜选择根
系穿刺性强的植物种类,不宜选择速生乔木和灌木植物。
屋顶绿化内的乔木应根
据建筑荷载,适当选用,应栽植于建筑柱体处,土壤深度不够可选用箱栽乔木。
——种植屋面宜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水管、电缆线等设施应铺设于防水层上,
屋面周边应有安全防护设施,灌溉宜采用滴灌、喷灌和渗灌设施。
3 屋面雨水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
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
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
4 屋面及硬化地面雨水回用系统均应设置弃流设施。
初期径流弃流量应按
照下垫面实测收集雨水的SS、COD 等污染物浓度确定,当无资料时,屋面弃流
可采用5~7mm 径流厚度,地面弃流可采用5~10mm 径流厚度。
雨水可回用于建
筑与小区生活杂用水、绿地浇洒、道路冲洗和景观水体补给等。
5 建筑与小区内无大容量汽车通过的路面、停车场、步行及自行车道、休
闲广场、室外庭院应采用渗透铺装,新建区透水铺装率不小于50%,改建区透水
铺装率不宜小于40%。
6 建筑与小区道路最大道路纵坡为8%,最小道路纵坡为0.3%。
对于下沉
式绿地段道路,竖向高程应高出绿地标高不小于50mm。
7 建筑与小区道路两侧及广场宜采用植被浅沟、渗透沟槽等地表排水形式
输送、消纳、滞留雨水径流,减少小区内雨水管道的使用。
若必须设置雨水管道,设施规模原则上应该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06,2014 年版)
中相应标准进行设计。
8 建筑与小区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最低处,顶面标高宜低于排水面
10mm~20mm,并应高于周边绿地种植面40~50mm;雨水口应截污挂篮、环保雨
水口等措施。
9 建筑与小区内绿地宜采用可用于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应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下沉深度宜为100mm~200mm,且不大于200mm;
——周边雨水宜分散进入下沉式绿地,当集中进入时应在入口处设置缓冲;
——当采用绿地入渗时可设置入渗池、入渗井等入渗设施增加入渗能力;
——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
排放,溢流口顶部与绿地的高差不宜超过50mm。
27
10 小区道路两侧、广场以及停车场周边的绿地宜设置植草沟,植草沟与其
他措施联合运行,可在完成输送功能的同时满足雨水收集及净化处理要求。
——植草沟断面形式宜采用抛物线型、三角形或梯形;
——植草沟顶宽不宜大于1500mm,深度宜为50mm~250mm,最大边坡宜
为3:1,纵向坡度不应大于4%,沟长不宜小于30m。
11 在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宜设置生物滞留设施,对于径
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 及距离
建筑物基础小于3m(水平距离)的区域,可采用底部防渗的复杂型生物滞留设
施。
——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的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
定,一般为200-300mm,并设100mm 的超高,局部区域超高可进行适当调整,
但需满足相关设计规范要求。
12 建筑与小区应根据条件设置雨水调蓄设施,设施规模参照5.1.3 计算,其
中新建工程硬化屋面面积达2000 平方m 及以上的项目,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
每千平方m 硬化屋面面积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30 立方m 的雨水调蓄设施。
雨水调蓄设施包括:雨水桶、雨水调蓄池、雨水调蓄模块、具有调蓄空间的景观水体、洼地,不包括低于周边地坪50mm 及以内的下沉式绿地。
——在雨水管渠沿线附近有天然洼地、池塘、景观水体,可作为雨水径流高
峰流量调蓄设施,当天然条件不满足,可建造雨水调蓄设施。
——雨水调蓄池可采用室外地埋式塑料模块蓄水池、硅砂砌块水池、混凝土
水池等。
——塑料模块组合水池作为雨水储存设施时,应考虑周边荷载的影响,其竖
向荷载能力及侧向荷载能力应大于上层铺装和道路荷载及施工要求,考虑模块使
用期限的安全系数应大于2.0。
塑料模块水池内应具有良好的水流流动性,水池
内的流通直径应不小于50mm,塑料模块外围包有土工布层。
——有景观水体的小区,景观水体宜具备雨水调蓄功能,水体应低于周边道
路及广场,同时配备将汇水区内雨水引入水体的设施,景观水体的规模应根据降
水规律、水面蒸发量、径流控制率、雨水回用量等,通过全年水量平衡分析确定。
13 对产生污染物及有毒害物的工业建筑绿地中不宜设置雨水入渗系统,宜
设置雨水截流设施,防止污染水体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14 新建项目地下室设计时,考虑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雨水模块等设施
的水向更深处土壤渗透的要求。
15 建筑与小区海绵工程措施组合应符合以下关系:
1 降落在屋面(普通屋面和绿色屋面)的雨水经过初期弃流,可进入高位
花坛和雨水桶,并溢流进入下沉式绿地,雨水桶中雨水宜作为小区绿化用水。
2 降落在道路、广场等其他硬化地面的雨水,应利用可渗透铺装、下沉式
绿地、渗透管沟、雨水花园等设施对径流进行净化、消纳,超标准雨水可就近排
入雨水管道。
在雨水口可设置截污挂篮、旋流沉沙等设施截留污染物。
3 经处理后的雨水一部分可下渗或排入雨水管,进行间接利用,另一部分
可进入雨水池和景观水体进行调蓄、储存,经过滤消毒后集中配水,用于绿化灌
溉、景观水体补水和道路浇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