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与抗凝机制与药物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2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ntents

13-24

2、抗血小板及凝药物分类及简介

Contents

03-12

1.血栓形成相关基础知识

血栓形成相关基础知识

血流改变血流淤滞与涡流

内皮损伤

血小板因素: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活化

凝血因素:

纤溶因素:纤溶活性降低

胶原、微纤维暴露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释放

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是机体促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失衡的结果

抗凝功能减弱

促凝功能增强凝血因子活性增高抗凝蛋白缺陷

血液成分改变

在纤维蛋白网的作用下网罗白细胞和红细胞,形成稳固的血栓

活化的血小板释放ADP\5-HT 等,并合成TXA2反过来又作用于血小板的激活血小板通过GPIIb/IIIa 受体活化与纤维蛋白原结合而聚集

内皮损伤,胶原暴露,血液中vWF 活化变形,与胶原连接,随后血小

板通过vWF 与胶原粘附

凝血系统

血小板聚集

纤溶系统

▪妇女在月经期可减少50%~75%,幼儿含量

稍低

▪血小板约2/3在末梢血循环中,1/3在脾脏中,并在两者之间相互交换•血小板进入血液后,寿命为7~14天,每天更新总量的1/10左右

释放收缩

吸附

聚集

粘附

与血小板之间

与非血小板表面

释放内含物(ADP

、AA、5-HT等)

血凝块收缩

凝血因子(I、V、

XI、XIII)血小板生理与功能

•血小板粘附(platelet adhesion):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小板即粘附于内皮下组织。

需要结构:

1.血小板膜上糖蛋白——GP I b是参与黏附的主要蛋白

2.内皮下成分——主要是胶原蛋白

3.血浆vWF因子——血小板黏附的桥梁

•过程:血管受损后,内皮下胶原暴露,vWF与暴露的胶原结合

血小板膜上GP I b与变构的vWF结合黏附在胶原纤维上•GP I b受损、vWF缺乏和胶原纤维变性都可能导致出血

血管损伤

内皮下胶原血浆vWF

vWF变构

血小板

adhesion

血小板膜糖

蛋白GP Ib

暴露

•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需纤维蛋白原、Ca离子、血小板膜上的GPⅡb/Ⅲa参与。

•过程:在致聚剂的激活下,GPⅡb/Ⅲa分子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在Ca离子作用下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使血小板聚集。处于活化状态下的GPⅡb/Ⅲa也能与vWF结合(次要粘附)

•致聚剂

生理性:凝血酶、胶原、TXA2、ADP、肾上腺素、5-HT、组胺等

病理性:细菌、病菌、免疫复合物、药物等

•受cAMP调节——细胞第二信使

能降低血小板内cAMP浓度、提高游离Ca离子浓度的因素,均可促进血小板聚集

能提高血小板内cAMP浓度、降低游离Ca离子浓度的因素,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GP Ⅱb/Ⅲa

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

致聚剂

Ca 2+

纤维蛋白原

相邻的血小板连接血小板aggregation

生理性:凝血酶、TXA2、ADP 、肾上腺素、5-HT 、组胺等

病理性: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

血小板聚集图

ADP是血小板最重

要的致聚剂血小板聚集反应的形式可因致聚剂的种类和浓度不同而

有差异

ADP:低浓度——第一聚集时相;

中浓度——第一时相结束后出现不可逆聚集,第

二时相出现由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所致;

高浓度——不可逆聚集;

凝血酶:与ADP相似,呈剂量依赖方式,引起单向或双

向血小板聚集

胶原:单向不可逆聚集,与内源性ADP的释放和TXA2的

形成有关

•血小板释放(platelet release ):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

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或称血小板分泌。•释放的物质:

致密体:ADP 、ATP 、5-HT 、Ca 离子

α-颗粒: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PF4)、vWF 、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敏感蛋白、PDGF 等

临时合成并释放:血栓烷A2(TXA2)

•血小板的粘附、聚集与释放几乎同时发生,能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因素多数能引起血小板凝聚反应。

•不同的致聚剂引起血小板颗粒释放的强度也不一样,其中凝血酶>胶原>TXA2>ADP •临床上通过测定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PF4的含量了解血小板的活化情况。

ADP ATP 5-HT Ca 2+

β -血小板巨球蛋白PF4vWF

纤维蛋白原等

酸性蛋白水解酶组织水解酶

血小板粘附活化释放

致密体、α-颗粒、溶酶体

抗血小板及凝药物分类及简介

抗栓药物分类与机制

•血小板释放的TXA 2具有强烈的聚集血小

板和缩血管的作用

•阿司匹林可抑制环氧化物酶而减少TXA 2

的生成,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若血管内皮受损,局部PGI 2生成减少,利于血小板聚集。

TXA 2:血栓烷A 2;PGI 2:前列环素;cAMP: 环磷酸腺苷;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

膜磷脂

花生四烯酸

PGI 2

PGG 2、PGH 2

TXA 2

血小板聚集

磷脂酶

环氧化物酶(COX )

TXA 2合成酶

PGI 2合成酶

↓ cAMP ↑ Ca 2+

↑ cAMP ↓ Ca 2+

++

--

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