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出塞作》译文及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71 KB
- 文档页数:3
《出塞》译文及赏析《出塞》译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塞》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出塞》译文及赏析1《出塞》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出塞》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也有说是指卫青。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出塞》的诗词评析及注释《出塞》的诗词评析及注释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出塞》的诗词评析及注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出塞》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评析】: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
三句递转,写所闻。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拓展:王之涣简介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
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常与、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是千古绝唱。
生平《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时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出塞》原文及赏析《出塞》原文及赏析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出塞》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出塞朝代:唐代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出塞作王维诗歌鉴赏王维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叙事性和抒情性为主,其中《出塞》这首诗被认为是其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王维的《出塞》进行鉴赏。
《出塞》是王维的一首叙事短诗,通过描绘士兵出征的情景,表达了对家园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反思。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手法,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感受。
诗的开头写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两句诗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明月和关口是中国古代战争常见的景象,它们代表着长期的战乱和边塞的不安定。
而“万里长征人未还”则表达了士兵们奔赴战场、离别亲人的艰辛和牺牲。
接着,诗人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句诗给人一种豪情万丈的感觉。
通过使用“龙城飞将”、“胡马度阴山”等铿锵有力的词语,诗人表达了他对将士们勇敢斗志和捧心忠诚的仰慕之情。
诗的后半部分是对家园的怀念和对战争的反思。
诗人写到:“忆昔霜重漠无垠,雁声远过潇湘去。
遥想公瑾当年舞,还似青娥未解弦。
”这里,诗人通过运用“忆昔”、“遥想”等诗句,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和怀念。
诗中的“漠无垠”、“雁声”等形象描写,增强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
最后,诗人写到:“试看李白乘船破,岂不壮哉颜丹丘!”这句诗以李白为例子,暗示着诗人对自己的期待和对战争的思考。
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李白一样,奋不顾身,不畏艰险,为家园的和平而奋斗。
总体而言,王维的《出塞》通过叙事的方式,深刻地表达了对战争和家园的思考和反思。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情感的激荡。
这首诗给人一种深入人心的感觉,让人不禁对战争的残酷和家园的珍贵有了更为深刻的思索。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篇2: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王维《出塞作》注释翻译与赏析王维《出塞作》注释翻译与赏析出塞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注释:①居延: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
②qì:沙漠。
③乘障,同乘:谓登城守卫。
《汉书·张汤传》:“﹝上﹞乃遣山乘。
”颜师古注:“谓塞上要险之处,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为蔽以寇也。
”④玉靶:镶玉的剑柄。
借指宝剑。
⑤珠勒:珠饰的马络头。
⑥霍嫖姚:霍去病,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
后借指功大位高的武将。
七言律诗《出塞》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出使塞上,时37岁。
暮云空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这两句写猎手的骠悍,也描述了塞外的自然风光——无色已晚,暮云笼罩着空旷的沙漠,猎手不时驱赶着征马,在沙漠中驰骋;秋日平原晴空万里,正是射杀雕鸟的好时机。
诗句一气喷薄,雄浑流转,诗情画意,声出金石。
《出塞作》是唐代诗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
本诗原注说:“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这诗就写在此时。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
“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
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
“暮云空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
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
解读王维的《出塞作》出塞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出塞作》有一原注:“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
时间应该是在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当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
《唐诗鉴赏辞典》中,王维的两首边塞诗都由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负责赏析,不幸的是,张燕瑾教授对《使至塞上》的赏析严重偏离文本,而吴小林教授对《出塞作》的赏析则近于一派胡说。
吴教授认为在居延城外打猎的吐蕃健儿,我不敢苟同。
首先,王维说得很清楚,“居延城外猎天骄”,是“猎天骄”而不是“天骄猎”,也就是说猎杀天骄,而不是被天骄猎杀。
“天骄”出自《汉书·匈奴传》指代匈奴,所以“猎天骄”极有可能是跟匈奴打仗。
然而“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却显现出一派平和悠闲的风度,像是在游猎。
如果以吴教授的理解,这里“时驱马”“好射雕”的当然还是吐蕃健儿,作为奉命宣慰的使臣,如此轻松地近距离甚至是与敌手零距离接触,还带着轻松的情绪歌颂敌手,果真如此,王维的奸细嫌疑就大了。
第二,王维奉命出塞宣慰,没有见到打了胜仗的唐军,先见到耀武扬威的吐蕃健儿,也太危险了吧。
第三,王维同一使命途路中作的《使至塞上》更有“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说明居延只是起点,燕然才是终点,他所要慰劳的唐军当时已经深入胡地。
所以,此处的居延应该在远离前线的唐军控制的“内地”。
只有这样,才好理解颔联中的“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的悠闲。
整体理解,《出塞作》的首联有两种可能的理解。
一是总体写战争进行的地点(居延城外)的对象(天骄,匈奴,这里指吐蕃),颔联写战备(古代游猎是战备训练的重要方式),颈联写出击,尾联写赏赐,暗示了战争的胜利。
二是,前两句全写游猎场景(射雕是“猎天骄”的一种具体行为,野火烧是为了把野兽赶出来,以便于发现);颈联和尾联的理解与第一种相同。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出自唐代王维的《出塞作》
原文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说:“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这诗就写在此时。
译文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1朝代:唐代作者: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翻译: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王维《出塞作》阅读答案附赏析出塞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1、本诗要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述之。
2、诗中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句,朝夜有什么作用,试简述。
参考答案:1、本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哀景写乐情。
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
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
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
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
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
(或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
)2、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
赏析: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
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
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
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
王维《出塞作》译文及赏析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下面小编跟大家分享一首王维的边塞诗,欢迎读者们阅读赏析! 出塞作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说:“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这诗就写在此时。
【译文】
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
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
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
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
【注释】
居延城:也叫居延塞。
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一带。
居延:古县名,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
猎天骄,是说强悍的少数民族首领带着人马打猎。
天骄,即“天之骄子”,汉代时匈奴恃强,自称“天之骄子”,即老天爷的爱子。
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白草:北方草原上的一种野草,枯后呈白色,称白草。
连天野火烧,烧起围猎的野火,与天连在一起了,形容打猎的野火声势之大。
暮云:晚上的云彩与烟雾相接。
空碛,空荡无边的大沙漠。
时驱马:正在奔驰的猎马。
碛(qì):沙漠。
秋日:秋天的时节。
平原:平坦的原野。
好射雕:正好是打猎的时候。
射雕:泛指用箭射空中的禽鸟。
雕,鹰类性凶猛。
护羌校尉:《汉官仪》曰:护羌校尉,武帝置,秩比二千石,持节以护西羌。
”汉代拿着符节保护西羌的武官叫“护羌校尉”,这里指唐廷守边的将领。
朝乘障,早晨登上遮虏障。
乘障,同乘鄣:谓登城守卫。
《汉书·张汤传》:“﹝上﹞乃遣山乘鄣。
”颜师古注:“鄣谓塞上要险之处,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为鄣蔽以扞寇也。
”障,遮虏障,西汉时为了防止匈奴内侵,在居延一带修筑了一道遮虏障,一种防御工事。
破虏将军:指汉昭帝时中郎将范明友。
当时辽东乌桓反。
他带领兵马,渡过辽河,平定了这次叛乱。
此指唐朝守边的将领。
玉靶角弓:用美玉镶把柄的剑,用兽角装饰的弓。
玉靶:镶玉的剑柄。
借指宝剑。
珠勒马:马勒口上用宝珠装饰,指骏马。
珠勒:珠饰的马络头。
汉家将赐:汉朝就要赏赐。
这里指唐廷就要赏赐。
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官至骠骑将军。
前后六次出击匈奴,皆获胜而归,得到朝廷封赏。
此处借指崔希逸。
霍嫖姚:《史记·嫖姚将军传》曰:“霍去病为嫖姚校尉。
”
【赏析】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
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
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
“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
借指唐军将士。
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
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
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
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
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
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
此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前四句写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意在反衬出大唐守边将士不畏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精神。
借用“护羌校尉刀、“破辽将军”、“霍嫖姚”典故比喻将能卒勇,比直接描写更能启发读者,更有余味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