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一(人教版):3.2海水的温度与密度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2节海水的性质【教材分析】新课标对于海水性质的内容要求为: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为了落实这一要求,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2019年版)编排的“海水的性质”内容包括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三部分。
教材除了提供了丰富的图表资料外,在活动探究中提供了大量的图文素材,旨在帮助学生完成课标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重要的理化性质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3.运用图表、实例等资料,说明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和难点】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情境创设:导入情境:美国马里兰州海岸地带海洋生物大量死亡,请观看新闻,回答视频显示的海水的什么性质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视频显示海水的温度变化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启发我们适宜的海水温度对海生生物的重要性。
【情境1】游览虎跳峡惊险壮观的虎跳峡:暑假,周老师带着儿子东东游览长江。
他们从长江上流的云南省玉龙虎跳峡镇出发。
来到了虎跳峡,东东发现礁石林立、犬牙交错、险滩密布、飞瀑荟萃,自己头顶绝壁,脚临激流,有点心惊胆战。
汹涌的流水和磅礴的地势深深吸引了他们!一、海水的温度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1)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①表层水温最高,1000通常情况下,米以内,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迅速递减小②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很小,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2)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活动:根据世界海水温度分布图,描绘出180°经线上的海水温度曲线。
观察不同季节的海水温度图,比较同一海域海水温度的差异。
结论:空间上:全球海洋表面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相同纬度海洋表层的水温大致相同时间上:不同季节,同一纬度海域,夏季水温高于冬季总结: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通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最高太阳辐射、海水深度1 000 m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1 000 m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纬度分布海洋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相同纬度海洋表层的水温大致相同太阳辐射(纬度变化)季节分布同一海区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太阳辐射(季节变化)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海水温度较高,寒流经过的海区海水温度较低海陆分布离陆地近,水温年温差大,冬暖夏凉,日温差也大天气晴天太阳辐射强,水温较高情境探究:海滨浴场是当地居民和游客喜爱的去处。
3.2海水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三大海水性质的概念。
(2)理解影响三大海水性质的因素。
(3)掌握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时空分布规律。
(4)理解不同海水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纬度的海水温度分布图表,分析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2)通过世界海水盐度和密度分布图分析海水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总结主要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培养学生钻研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海水的性质存在的时空变化规律。
2.理解海水的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观看短片:《蓝色星球2》自然界中,没有什么地方会比大海更让人类心驰向往,那里狂野令人印象深刻,但也充满无穷魅力,让人神魂颠倒。
人类奔向地球上面积最广阔,但又知之甚少的海洋,进行一次紧张激烈的探险。
从冰雪覆盖的极地海域到颜色变幻无穷的珊瑚岛礁;从风暴袭扰的大西洋到伸手不见五指、充满奇特物种的漆黑深海海底;人类体验海洋最为野性的一面,去认识那些令人惊异的新景观,匪夷所思的新生物物种。
【新课讲解】(一)海水的温度1.根据图一,海洋总体收入与支出是否相平衡?不同纬度的热量分布情况如何?该热量分布是否与图的温度变化相吻合?由此能得出什么样的分布规律?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世界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2.根据我国夏季和冬季海洋等温线分布图(甲乙两图),能够得出什么结论?3.对比纬度相当的不同海区海水等温线分布,分别与其附近地区作比较,能得出什么样的分布规律?4.太平洋170°W附近纬度由高到低垂直方向上的水温有什么共同点?5.总结以上规律,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例图得出影像海水温度的其他因素:为什么南北半球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变化的幅度不同?根据分析得出结论:(1)对不同纬度海区,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水温由高纬向低纬递减。
海水的性质(2)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海水的基本性质,说明海水盐度、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海水的基本性质,分析海水盐度、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3.分析海水盐度、密度分布规律。
学习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水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海水盐度、密度分布规律原因分析。
学法指导二、海水盐度海水的味道既咸又苦,是因为氯化钠(味咸)和氯化镁(味苦)是海水中主要的溶解盐类。
1、定义:海水盐度是指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与海水质量的比值,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
盐度通常用千分比表示,指10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 35‰。
2、影响因素:温度、蒸发量、降水量、入海径流、海域封闭程度、洋流等。
3、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降低。
课堂思考:为什么全球海洋表层盐度最高的纬度带在副热带海区而不是在气温最高的赤道附近?(从区域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方面说明)原因:副热带海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
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
赤道地区,气温高,蒸发量也大,但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丰沛。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4、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1)晒盐:(条件:淤泥质海岸,晴天多)•长芦盐场——中国最大的盐场:沿岸为淤泥质海滩,滩涂宽阔;全年雨季短且降水集中;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有利于海盐生产•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地处平原海岸,夏季风的背风坡,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蒸发强烈,利于海盐生产(2)制碱:例如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
(3)盐度的稳定性影响海水养殖。
(4)随科技发展,海水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如海水淡化、冲厕、工业冷却水。
活动:P54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红海地处副热带,终年炎热干燥,蒸发旺盛;降水稀少;河流发育少,淡水注入量小;加之海域封闭,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
波罗的海纬度较高,全年温和湿润,蒸发弱;降水较丰富;河流发育多,淡水注入量大;加之海域封闭,成为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一、海水的温度1.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收入:太阳辐射支出:海水蒸发2.分布规律(1)垂直分布规律⎩⎨⎧1千米以内:随深度增加而显著递减1千米以下: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2)水平分布⎩⎪⎨⎪⎧规律⎩⎨⎧空间上⎩⎨⎧不同纬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同纬度:表层水温大致相同时间上:同一海区,夏季普遍高于冬季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纬度、季节其他因素: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3.产生的影响(1)影响海洋生物⎩⎨⎧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导致海洋生物季节性游动远洋捕捞和近海养殖等人类的渔业活动(2)影响海洋运输: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3)影响气温变化⎩⎨⎧从全球尺度看: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从区域尺度⎩⎨⎧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幅度小内陆地区:气温变化幅度大『微思考』 为什么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海洋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 提示 海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大,海水升温速度比陆地慢,海洋上空比陆地上空升温也慢。
所以海洋最高月气温比陆地晚一个月。
二、海水的盐度1.盐度(1)概念: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
(2)表示方法:通常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3)主要成分:氯化钠和氯化镁。
2.分布规律: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
3.影响因素(1)外海(大洋)⎩⎨⎧温度的高低: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高降水量与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盐度高降水量>蒸发量:盐度低(2)近岸地区: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低。
(3)封闭海域:海水盐度受河流和气候的影响尤为明显。
4.产生的影响(1)提取化学物质⎩⎨⎧海水晒盐海水制碱提取镁、溴等资源(2)影响海水养殖:例如,暴雨会引发养殖场的海水盐度降低,可能会造成养殖的鱼虾等大量死亡。
(3)淡水资源的补充⎩⎨⎧海水淡化海水冲厕工业冷却水三、海水的密度1.概念: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海水性质本节是有关海洋的一些基础知识,有人说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海洋是人类扩大生存空间的理想场所。
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贸易的通道、国防的前线、资源的宝库,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拓宽生存空间,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势在必行,为此,我们首先需要认识海洋。
海洋水体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与陆地的相互作用,从海洋对陆地的作用这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海洋水体运动的影响;因此,研究海洋水体的性质和运动特征及其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在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发展日益重要的“海洋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海洋中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海水的理化性质有关,其中海水温度和盐度是表示海水性质的重要指标.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海洋的认识,理解人类与海洋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促进可持续发展。
2.综合思维: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3.区域认知;通过图表分析,认识不同海域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差异,找出世界盐度最高和最低的海区,并解释原因。
4.地理实践力:以现实生活的事象为例,走近海洋,利用地图册和新闻影视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有关海洋知识,海水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由浅入深,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重点: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
难点: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原因分析。
多媒体自制教具(一)引入课题浩瀚的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
海洋既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场所,也是影响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重要因素。
海洋水体以及海洋中的各种组成物质,构成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海洋环境。
中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对今后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必将起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下面我们学习有关海洋的知识内容。
过渡:介绍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事故,过渡到海水的性质一、海洋基本情况介绍(一)海洋是地球的水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海洋面积辽阔,水深巨大。
海水的性质第一课时一、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其次节的内容。
在内容支配上是前一节水循环的递进,水循环的意义其中有一点就是海水盐度盐类物质的来源;是后一节内容密度的前提和根底,了解了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对学习海水密度非常有关心。
三、学情分析:同学以艺体生为主,它们的专注力比拟差,上课集中程度也不好,接受新的学问比拟慢,所以上课速度比拟慢,虽然生活在海边,但是对于理解海水的盐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分析图表还是具有肯定的困难,所以支配本节课为2课时。
由于是艺体生,课后都是练专业,同学课后做地理题目的时间比拟少,所以在本节课的最终支配了一些在课堂上完成的地理作业。
四、教学重点: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时空分布特点。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争论法、案例分析法六、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叙述】老师方案10月份国庆节去我国海边浴场游泳,这里有一幅我国东部沿海浴场分布图,假如只考虑海水温度,10月份是不是全部的海水浴场都适合游泳?今日通过学习海水的性质—海水的温度,请同学们帮老师解答该问题。
图1 我国东部沿海海水浴场分布样的。
【叙述】请同学们读图分析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并说明缘由。
图2 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除了空间上的变化,不同时间世界表层海水的温度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冬夏季海水温度分布图。
图3 冬夏季我国南海海水温度分布【叙述】刚刚我们讲的是海水表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那从垂直方向上看海水的温度又是如何分布的呢?请同学们读图分析海水年平均温度随深度变化的规律,并说明缘由。
图4 太平洋西经170°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小结】由于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从水平分布看,全球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呈递减趋势;从季节分布看,同一海区尤其是中纬度的表层海水温度,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3.2 海水的性质教材分析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运用图表等资料=读图+理解。
说明,将图像信息转化成文字信息。
抓住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重点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同学对这块学问比拟生疏,多举例以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把握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
〔二〕综合思维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因素。
〔三〕地理实践力结合海水温度预报,选择适宜的海滨浴场进行游泳活动。
〔四〕人地协调观了解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评价相关生产生活实践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式,同学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长尾鲨〞号核潜艇失事入手,导入新课。
〔二〕推动新课探究一海水的温度1.老师课件展现以下问题: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有哪些?海水分布有何规律?中高纬度1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如何变化?简要说明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2.同学阅读课本P50、P51全部内容,思索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同学展现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老师结合课件,进行总结。
5.师生互动完成P52活动。
〔过渡〕盐场的形成需要有利的地形和天气条件,布袋盐场是我国闻名的盐场。
探究二海水的盐度1.同学分组活动:全班分三组分别从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绽开争论〔先阅读、思索,再争论〕。
代表展现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3.师生互动,探究P54活动。
〔过渡〕吃水深度,简称吃水,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局部的垂直距离。
吃水深度与水的浮力有关,浮力大小直接取决于海水密度。
探究三海水的密度1.同学自学:阅读课本P55正文与图3.16,总结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老师结合课件,进行总结。
3.师生互动,探究课本P56自学窗。
〔三〕课堂小结海水性质:温度、盐度、密度;分布:纬向变化、垂直变化。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海水的基本性质,如盐度、温度、密度、压力等。
2. 理解海水运动的基本原理,如波浪、潮汐等。
3. 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海水运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重大影响,以及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 教学难点:实际操作和数据处理,例如海水盐度、温度的测量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图表和相关视频。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温度计、盐度计、压力计等。
3. 准备案例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海水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安排实验室或户外实验场地,确保安全和实验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大海,感受大海的魅力。
2. 引出课题《海水的性质》。
3. 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新课教学1. 海水温度(1)展示海水的温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介绍海水的温度来源和测量方法。
(3)阅读教材,了解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4)分组讨论,探究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5)分享讨论效果,教师总结。
2. 海水盐度(1)展示海水的盐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介绍海水的盐度来源和测量方法。
(3)阅读教材,了解世界各大洋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
(4)分组讨论,探究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5)分享讨论效果,教师总结。
3. 海水密度(1)介绍海水密度的观点和测量方法。
(2)阅读教材,了解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
(3)分组讨论,探究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
(4)分享讨论效果,教师总结。
4. 海水运动(1)介绍海水的运动形式——波浪和潮汐。
(2)阅读教材,了解影响海水运动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分组讨论,探究人类活动对海水运动的影响。
(4)分享讨论效果,教师总结。
5. 教室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室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讨论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不足的地方。
3.2 海水的性质一、学习目标二、知识梳理一、海水的温度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1)热量收支收入:海水热量的收入主要来源于①的热量。
支出:海水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②所消耗的热量。
(2)洋流:同一纬度,③经过的海区水温偏高,④经过的海区水温偏低。
(3)其他因素:地形、气象等。
2.海水温度分布规律(1)水平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等水温线大致与⑤平行。
全球最高水温出现在北纬7°左右。
(2)垂直分布规律先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在⑥m以下水温变化很小,在海沟或海岭处可能由于地热作用而出现逆温现象。
(3)时间变化规律日变化规律:午后水温最高,日出前后最低。
年变化规律:北半球,8月水温最高,2月水温最低。
二、海水的盐度1.含义:100克海水中所含的溶解盐类物质的总克数为海水的盐度,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⑦。
2.影响因素(1)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⑧蒸发量的海区,盐度小,反之盐度大。
(2)陆地径流:世界大河河口附近海水的盐度通常较低,这是陆地径流的缘故。
在河流汛期,海水的盐度变低。
(3)结冰和融冰:海水⑨盐度升高,⑩盐度降低。
(4)洋流:暖流流经的海区盐度较,寒流流经的海区盐度较。
3.世界大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分布的规律:从南北半球的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是,盐度最低的海区是。
三、海水的密度1.概念海水密度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
2.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深度(压力)。
3.分布规律水平分布: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答案】①太阳辐射②蒸发③暖流④寒流⑤纬线⑥1000⑦3.5%⑧大于⑨结冰时⑩融冰时高低副热带红海波罗的海质量盐度增大三、夯实巩固读地中海及周围地区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三点盐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②③①2.图中①海区盐度最小值出现在()。
海水的温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当地淡水资源的数量变化以及海水性质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规律。
2.理解影响海水温度变化的因素及海水温度的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数据分析讨论法,视频演示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海水的性质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目标:1、理解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重要的理化性质。
2、运用图表资料,描述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说明海水温度的变化对人类活动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难点: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海水温度的变化对人类活动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视频:“长尾鲨”号核潜艇遭遇“海水断崖”现象沉没视频中提及了海水的三大主要理化性质——温度、盐度和密度。
二、海水的温度1.热量来源:太阳辐射海水的温度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即海水温度=热量收入-热量支出2.变化规律:①海水表层温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温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原因:受太阳辐射影响,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活动:绘制大洋表层温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图注意:选取同一经线上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处的表层水温描点,用平滑的曲线连线。
赤道地区表层水温约25℃—30℃,回归线地区高于20℃,极圈附近约0℃②南北半球等温线特征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北半球等温线弯曲:北半球下垫面性质不均一,陆地面积较南半球更大。
南半球等温线较为平直并与纬线是平行:南半球下垫面性质较均一,海洋面积广阔。
③同纬度不同海域表层水温差异及影响因素:海水运动(洋流)以北回归线穿过的北美洲东西两岸为例:东岸属于大西洋海域,沿岸洋流由低纬向高纬流(暖流),使表层水温升高。
西岸属于太平洋海域,沿岸洋流由高纬向低纬流(寒流),是表层水温降低。
④海水垂直方向温度的变化规律:随深度的加深海水温度递减低纬度:1000m以上海水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水温迅速下降;1000m以下海水几乎不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也无法和表层海水形成对流交换热量,水温缓慢下降。
中纬度:趋势与低纬地区相似;浅海海域表层海水显示出季节性差异:夏季太阳辐射强,水温高;冬季太阳辐射弱,水温低。
高纬度:迅速降低又在500m处反常增加。
表层海水遇冷收缩,密度变大,冷水体在密度差的作用下下沉,沉到暖水体以下,形成冷水下沉的冷中间层,下部暖水体受压被迫托举抬升。
《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教学设计
【自主探究】
水平:绘制世界大洋表层海
水温度示意图,总结世界大
洋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变
化规律。
垂直:根据图表总结海水温
度随深度变化规律。
时间:根据图表对比夏季冬
季同一海域海水温度。
【合作探究1】
结合视频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珊瑚白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为减少”珊瑚白化“现象提出建议
(引导学生在提建议时从不同主体出发,扩宽思路)
【课堂实验二—尝一尝】
么变化
【合作探究2.1】
水循环使得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引发学生思考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在水循环示意图中哪些环节使得海水质量发生增多和减少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1第三章第二节海水的性质第1课时海水的温度一、教材版本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海水的性质。
二、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课标解读本条标准主要包括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两部分,海水性质主要指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基本的水文特征,许多海洋现象都与这些特征有关。
本条要求中地理分布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图表的应用,本节课主要涉及前面海水性质部分中海水的温度。
关于这个内容,要把握两个要点。
一是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
需引导学生阅读“世界海洋表层海水年平均水温分布图”和“不同纬度观测站的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图”,抓住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例如,太阳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量来源,其差异导致了海水的温度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布规律。
二是海水温度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例如,不同海区,海水的温度和盐度不同,对渔业生产影响很大。
四、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的编排思路遵循“因素—分布—影响”。
“海水的温度”这一节教材重点说明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因素”部分,海水性质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教材内容选择及编排时仅选取最主要的因素进行说明。
以太阳辐射和蒸发量为海水温度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进行说明,也说明海洋表层海水的温度状况还受到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在“分布”部分,教材内容选择及编排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从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来推论海水温度的垂直、水平分布规律。
从垂直分布看,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米以下的海洋,太阳光基本无法到达,海水也基本不会因蒸发消耗热量,因此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教材以“太平洋西经170°低纬度某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3.8进行辅助说明。
从水平分布看从低纬向高纬太阳辐热能量依次减小,海水温度也会因此递减。
教材以“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3.9进行辅助说明。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存在的时空分布规律。
2.了解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海水的温度1.影响因素: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状况。
(1)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2)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2.分布规律(1)垂直发布⎩⎪⎨⎪⎧①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②水深1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很大③水深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2)水平分布⎩⎪⎨⎪⎧①从全球看:海洋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相同纬度海洋水温大致相同②从季节看: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3.海洋温度的影响(1)影响生物的分布。
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
(2)影响海洋运输。
纬度越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4.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1)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的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的气温变化慢。
(2)从区域尺度来说,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二、海水的盐度1.盐度: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指1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2.影响盐度的因素(1)在外海或大洋: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高;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
(2)近岸海区:海水盐度受到入海径流等因素的影响。
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低。
3.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1)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
(2)副热带海域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盐度最高。
(3)赤道海域虽然温度最高,蒸发强烈,但降水丰沛,因此盐度并不高。
(4)从副热带海域向极地海域,海水温度渐低,盐度也渐低。
4.海水的利用(1)日照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适宜建造晒盐场。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密度的主要因素。
(重点)2.运用图表资料,归纳总结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重难点)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分析海水性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重点) 知识梳理 一、海水的温度 1.影响因素(1)主要因素: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热量收入——太阳辐射热量支出——海水蒸发(2)其他因素: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
2.分布规律(1)垂直分布规律:随深度增加而 ,1 000米以下温度变化幅度 。
(2)水平分布规律: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3)时间分布规律:同一海区,夏季水温 冬季水温。
3.海水温度的影响 (1)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①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 。
②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 的海洋生物。
③有些海洋生物因水温的季节变化而发生 性游动。
④人类的渔业活动受海水温度影响。
(2)影响海洋运输: 较高海域比较明显。
(3)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 ;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 。
二、海水的盐度1.含义: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通常用 表示,世界大洋平均盐度是 。
2.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 ,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 。
3.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1)温度的高低:温度,盐度。
(2)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反之盐度。
(3)入海径流状况:河流注入的海域,盐度。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利用海水晒盐。
(2)利用海水制碱,提取镁、溴等资源。
(3)影响海水养殖。
(4)随科技发展,海水成为的重要补充。
1.含义: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
2.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和 (压力),其中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
一般来说,温度越,密度越。
3.分布规律(1)水平分布: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同纬度海域密度大致相同。
(2)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