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7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3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第2版配套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第2版第3章,详细内容围绕“色彩的认识与应用”进行展开。
主要涉及色彩的三大要素(色相、明度、纯度)以及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及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搭配原则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色彩搭配原则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
重点:色相、明度、纯度三大要素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彩色画笔、水粉颜料、调色板、画纸、教学PPT等。
学具:彩色画笔、水粉颜料、调色板、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展示一幅具有丰富色彩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喜欢的颜色和搭配。
2. 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1)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及作用。
(2)介绍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如相似色、对比色、互补色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展示一幅色彩搭配得当的画作,分析其色彩搭配原理。
(2)结合实际操作,演示如何运用色彩搭配原则进行绘画创作。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发放画纸、颜料等材料,让学生运用色彩搭配原则进行绘画创作。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课堂小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色彩搭配原则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运用色彩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色彩的三大要素:色相、明度、纯度2. 色彩搭配原则:相似色、对比色、互补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色彩搭配原则,创作一幅画作。
2. 答案要求:作品色彩搭配合理,具有审美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色彩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色彩素材,进行创作。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第一章概述第一节美术与学前儿童美术一、艺术于美术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1从精神层面;2活动过程层面;3活动结果。
艺术活动:是大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
艺术的功能1审美价值;2社会功能(1)认识功能,(2)教育和陶冶功能,(3)娱乐功能等。
艺术分类依据艺术形象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
依据美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
依据美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
美术这个专用名词,在中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的。
“艺术”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社会,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大人文科学;而“美术”,则专门用来指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即视觉艺术部分。
二、关于美术的起源学说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
(一)模仿说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
(二)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
游戏说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也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游戏也是过剩精力的发泄。
(三)表现说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情感交流的需要。
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发生的主要动因。
持这一理论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doc第一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和目的1.1 探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定义和重要性1.2 分析美术教育对儿童认知、情感和创造力的发展作用1.3 介绍美术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4 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第二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原则和方法2.1 阐述美术教育的原则,如兴趣性、启发性、创造性等2.2 介绍常用的美术教育方法,如示范法、引导法、游戏法等2.3 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和适用方法2.4 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美术教育原则和方法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3.1 介绍幼儿园各年龄段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如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3.2 分析具体美术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3.3 分享优秀美术教育实践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3.4 讨论如何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兴趣进行个性化教学第四章:美术教育中的创作评价和教学反思4.1 阐述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如创意、技巧、表现力等4.2 介绍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方法,如同伴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4.3 分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4.4 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第五章: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5.1 介绍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如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环节紧凑等5.2 分析如何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设计合适的美术活动5.3 分享优秀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5.4 讨论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如何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反馈,以促进其全面发展第六章:线条、形状与色彩的教学策略6.1 介绍线条、形状与色彩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6.2 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线条、形状与色彩方面的认知和发展特点6.3 阐述线条、形状与色彩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如通过游戏、绘画等方式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表现力等6.4 分享线条、形状与色彩教学的实际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第七章:构图与创意教学策略7.1 介绍构图与创意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7.2 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构图与创意方面的认知和发展特点7.3 阐述构图与创意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如通过示范、引导等方式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7.4 分享构图与创意教学的实际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第八章:传统美术技法教学策略8.1 介绍传统美术技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8.2 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传统美术技法方面的认知和发展特点8.3 阐述传统美术技法教学目标和方法,如通过实践、示范等方式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等8.4 分享传统美术技法教学的实际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第九章:主题美术活动的设计与实施9.1 介绍主题美术活动的设计原则,如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环节紧凑等9.2 分析如何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设计合适的主题美术活动9.3 阐述主题美术活动的实施方法,如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等方式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参与度等9.4 分享主题美术活动的实际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第十章:美术教育与家庭、社区的合作10.1 探讨美术教育与家庭、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0.2 介绍家庭、社区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如资源提供、环境创设等10.3 阐述如何有效地开展家庭、社区合作活动,以促进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10.4 分享家庭、社区合作活动的实际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第十一章:特殊需求儿童的美术教育11.1 探讨特殊需求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和挑战11.2 分析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特殊需求儿童的学习11.3 介绍适应特殊需求儿童的美术教学工具和资源11.4 分享特殊需求儿童美术教育的成功案例和经验第十二章:美术教育中的文化敏感性和多元智能理论12.1 阐述文化敏感性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12.2 探讨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尊重和融入多元文化12.3 介绍多元智能理论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12.4 分享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多元智能第十三章:美术教育中的评价与反馈13.1 讨论美术教育中评价的目的和方法13.2 分析如何通过观察、作品评价等方式提供有效的反馈13.3 介绍评价和反馈对儿童美术学习的影响13.4 分享评价和反馈的有效实践案例第十四章:美术教育中的安全与健康14.1 强调美术教育中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性14.2 介绍美术材料和工具的安全使用方法14.3 阐述如何在美术活动中预防伤害和处理紧急情况14.4 分享美术教育中安全与健康的最佳实践第十五章:美术教育的未来趋势与发展15.1 探讨美术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趋势15.2 分析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15.3 介绍全球化和国际交流对美术教育的影响15.4 分享如何适应美术教育未来发展的策略和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美术教育的定义、重要性及其对儿童认知、情感和创造力的发展作用。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8首页讲课次序专业及班级12 级学前班8讲解课题讲课日期学前小孩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注:1、讲课次序:指《讲课计划》中顺次序数2、讲解课题:章/ 节题目,或实践教课课题等名称【教课内容】第一节学前小孩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第二节学前小孩美术教育活动的指导【教课要求】认识学前小孩美术教育活动的详细设计方法,包含活动内容、活动资料的设计;联合前方的章节的学习内容,特别是第三章的内容,对不一样年纪段的小孩以及不一样自察的美术活动进行指导。
【教课要点】学前小孩美术教育活动设计;学前小孩美术教育活动指导。
【教课难点】学前小孩美术教育活动指导方法的实质运用。
【教课准备】教课设计、黑板、粉笔等【教课后记】《学前小孩美术教育》第8 次课讲稿【复习旧课】学前小孩美术教育活动设计就是依据必定的美术教育目标,选择美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全部预先进行设计,并经过各样组织形式对学前小孩施加美术教育影响的方案。
【引入新课及讲解新课】美术活动是学前小孩发展的需要,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行缺乏的部分。
所以,少儿园、家庭和社会应为学前小孩创建一个优秀的美术环境,使他们在各样美术教育活动中发展各自的潜能,并促使优秀个性质量的发展。
【讲堂小结】学前小孩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一、学前小孩绘画活动的设计(一)绘画活动内容的设计1、物体画应重申将基本部分概括为图形。
图形组合的方式是小孩最基本的作画方法。
它可以帮助小孩掌握整体的形象与构造。
同一个物体可有不一样的组合形式。
2、情节画3、图案装修画在色彩的使用上,不要同时使用过多的颜色,免得造成画面色彩的杂乱。
依据儿童颜色视觉发展的特色,可选二至三种对照较大的颜色(如,红、黄、绿),让小孩学习色彩的装修。
(二)绘画活动资料的设计绘画离不开纸和笔,为少儿选择适合的绘画工具和资料是进行绘画活动的第一步。
绘画工具好多,如蜡笔、油画棒、记号笔、马克笔、彩色铅笔、彩色水笔、毛笔等等。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原则与内容》适用年级:幼儿园中班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原则与内容。
2. 掌握适合幼儿的美术教学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具:幼儿美术教材、绘画工具、手工材料等。
2. 教学环境:宽敞明亮的活动室,设有美术创作区。
二、教学内容1. 美术教育目标引导幼儿认识美术的基本元素,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培养幼儿的手工技巧和美感,提高幼儿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2. 美术教育原则趣味性原则:以游戏的方式引入美术教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个性化原则:尊重每个幼儿的特点和兴趣,鼓励幼儿自由表达和创作。
循序渐进原则: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教授美术知识和技能。
3. 美术教育内容绘画:学习基本的线条、形状、色彩和构图,培养幼儿的绘画技巧。
手工:通过折纸、剪纸、泥塑等形式,培养幼儿的手工能力和创造力。
欣赏:欣赏幼儿美术作品和名作,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歌曲、游戏等方式,引起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2. 基本概念:介绍美术的基本元素,如线条、形状、色彩等。
3. 创作实践:引导幼儿进行绘画或手工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作品欣赏:组织幼儿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幼儿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教学评价观察幼儿在创作实践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美术技能和创造力。
通过作品欣赏和幼儿的自我表达,了解幼儿的审美观念和感受能力。
收集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和总结。
五、教学延伸开展幼儿美术作品展览,让家长和同伴共同欣赏和评价。
组织幼儿参加美术比赛或活动,提高幼儿的自信和积极性。
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的美术教学,增进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了解和支持。
完整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围绕“色彩的认识与应用”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色彩理论,学会运用色彩进行绘画创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本概念,如三原色、间色等。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能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色彩的搭配与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色彩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色彩表达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彩色画纸、水彩颜料、画笔、调色板、教学PPT等。
学生准备:画纸、水彩颜料、画笔、调色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色彩丰富的画作,引发学生对色彩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如三原色、间色等,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形成。
3. 实践操作:分发画纸、水彩颜料等材料,让学生尝试调色,感受色彩的变化。
4. 例题讲解:以一幅简单的画作为例,讲解色彩的搭配与运用,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色彩的搭配练习,创作一幅表达自己情感的画作。
6.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色彩的基本概念:三原色、间色、复色等。
2. 色彩搭配方法:对比色、邻近色等。
3. 色彩的情感表达:快乐、悲伤、温暖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创作一幅表达自己情感的画作。
2. 答案要求:色彩搭配合理,能表达出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色彩知识的情况,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色彩,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创作,提高审美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色彩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色彩表达情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材第四章《色彩的世界》第二节,详细内容围绕色彩的认知与运用展开,包括三原色的介绍、色彩混合的实践以及生活中色彩的发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原色的基本概念,了解色彩混合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提高审美观念。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色彩,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色彩混合的原理,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三原色的认知,色彩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彩色画纸、水彩颜料、画笔、调色板、范例作品。
学具:彩色画纸、水彩颜料、画笔、调色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色彩丰富的画作,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中的色彩,讨论色彩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三原色(红、黄、蓝)的基本概念,讲解色彩混合的原理,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变化规律。
3. 实践环节:分发画纸、颜料等材料,指导学生进行色彩混合实践,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色彩的变化。
4. 例题讲解:以一幅画作为例,分析画中的色彩运用,讲解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幅表达自己情感的画作。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业。
六、板书设计1.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色彩的世界2. 内容:(1)三原色:红、黄、蓝(2)色彩混合:加法混合、减法混合(3)色彩表达情感:例题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三原色,创作一幅表达自己情感的画作。
2. 答案:根据学生实际完成情况,评价其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和情感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课堂氛围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色彩,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美术比赛,提升自信心和表现力。
头的教学重点是三原色的认知和色彩运用,难点则是色彩混合的原理和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doc第一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和目的1.1 探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定义和重要性1.2 分析美术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1.3 介绍美术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4 明确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和教学方法第二章: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和特点2.1 讲解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划分及特点2.2 分析儿童在不同阶段的绘画技能和表现形式2.3 引导教师如何观察和理解儿童的作品2.4 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进行教学设计第三章: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3.1 介绍美术教育活动的类型和特点3.2 阐述如何根据儿童兴趣和需求设计活动3.3 讲解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和指导方法3.4 分享优秀美术教育活动的案例和经验第四章:绘画材料和工具的选择与使用4.1 介绍常见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及其特点4.2 分析不同材料和工具对儿童绘画的影响4.3 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儿童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4.4 演示如何正确使用绘画材料和工具的方法第五章: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评价与反思5.1 讲解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评价的标准和内容5.2 分析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5.3 介绍评价方法的种类和操作步骤第六章:创意绘画活动的设计与实践6.1 探讨创意绘画活动对儿童的意义6.2 介绍多种创意绘画活动的案例与实施方法6.3 分析如何在活动中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6.4 指导教师如何进行活动后的讨论与反思第七章:手工制作活动的教学策略7.1 解析手工制作活动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7.2 展示不同类型手工制作活动的教学步骤7.3 探讨如何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7.4 分享手工制作活动中的安全指导和注意事项第八章:美术欣赏与评述的教学方法8.1 阐述美术欣赏对儿童的教育价值8.2 介绍美术欣赏活动的实施技巧和步骤8.3 分析如何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8.4 分享组织美术评述活动的经验和案例第九章:特殊需求儿童的美术教育9.1 讨论特殊需求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和挑战9.2 介绍适应特殊需求儿童的教学策略和方法9.3 分析如何在美术教育中促进特殊需求儿童的自我表达9.4 分享与特殊需求儿童家长沟通和合作的经验第十章:美术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10.1 探讨美术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及其种类10.2 介绍如何整合与利用校内外的美术教育资源10.3 分析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美术教育的可能性10.4 分享利用美术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果的实践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和目的难点解析:如何将美术教育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以及如何设定符合儿童发展的教学目标。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教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第四章,主要内容为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体验、创作等方式,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掌握色彩的调配方法,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色彩的基本概念,了解色彩的三要素。
2. 引导幼儿学会色彩的调配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调配方法。
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提高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彩色颜料、画纸、画笔、水杯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彩色颜料、画纸、画笔、水杯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幼儿画的画作,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使用了哪些颜色,颜料是如何搭配的。
2. 知识讲解(10分钟)利用PPT讲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包括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饱和度)以及色彩的调配方法。
3. 示范演示(5分钟)教师现场演示如何调配色彩,并让幼儿亲自动手尝试调配,引导幼儿观察调配过程中的变化。
4. 创作环节(10分钟)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进行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鼓励幼儿互相欣赏、交流,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注重鼓励和引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的三要素和色彩的调配方法。
通过简洁的文字和图示,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尝试用自己的色彩知识为家人画一幅肖像画。
答案: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理解,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为家人画一幅肖像画。
2. 请幼儿观察身边的物品,描述它们使用了哪些颜色,颜料是如何搭配的。
答案:幼儿观察身边的物品,描述它们使用了哪些颜色,颜料是如何搭配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美术教育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性。
2. 掌握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原则与方法。
3. 学会根据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设计美术教育活动。
4. 提高自身组织与实施美术教育活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美术教育的概念与作用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原则3. 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法4.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案例分析5. 美术教育活动的评价与反思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美术教育的基本原则、组织与实施方法、案例分析及评价与反思。
2.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设计有效的美术教育活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术教育的概念、作用、基本原则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美术教育活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设计活动。
3. 实践操作法:分组进行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经验,共同提高。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2. 课件:教学PPT3. 案例材料:精选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案例4. 实践活动材料:纸张、画笔、彩泥等美术用品5. 评价工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表格六、教学进程1. 导入:通过展示学前儿童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美术教育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美术教育的概念、作用、基本原则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美术教育活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案例,理解美术教育的实施方法。
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与经验,教师进行点评与指导。
七、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等,给予及时的反馈与指导。
2. 成果评价:评价学生设计的美术教育活动方案,关注活动的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等方面。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最新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7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篇一一、活动目标1、能讲出月亮上会发生什么事。
2、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
3、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达。
二、活动准备1、范画-月亮的故事2、幼儿用图画纸、彩笔。
三、活动过程1、出示一幅嫦娥奔月的图画,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讲述月亮上的故事?3、教师:其实月亮上没有人,老师讲的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是编出来的`。
4、请小朋友发挥自己的想象,想一想月亮上还会有什么故事?讲给家听。
5、请小朋友将自己的故事画在纸上。
6、作品展览。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尝试用胶水将“柳叶”粘贴到柳条上。
2、通过比较,区别两样东西的长短。
3、在活动中,感受手工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1、自制的柳树树干、柳条。
2、用绉纸剪好的柳条。
3、胶水、抹布每组一份。
4、幼儿已看过柳树。
5、已贴好柳叶的柳条一条。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一起幼儿兴趣。
二、出示已贴好柳叶的`柳条,引导幼儿对柳树的经验。
三、教师示范讲解。
拿一条柳条放在桌子上,再拿一片叶子,用食指蘸一点胶水抹早叶子一端,然后贴在柳条上,左边贴一片,右边贴一片,然后再左边贴一片右边贴一片,贴满为止。
四、幼儿制作柳条,教师指导。
1、胶水放在桌子中间,从篮子里选一条柳条。
2、贴好柳条,用抹布擦手,坐在蓝线上。
五、比比柳条的长短,并贴到树干上。
1、个别幼儿比。
2、集体幼儿比。
师生一起把柳树姑娘请到生物角。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篇三活动前言:小的时候就对画画比较感兴趣,可能是遗传妈妈的基因比较多,平时画画我最喜欢的就是植物,小学时候最喜欢的一课文就是“王冕画画”,长大了,我要做个像王冕一样的。
大画家!通过此活动可加深幼儿的色彩感,提高孩子们的艺术修养!活动目标:1、感知紫藤花的特征:一串一串的,紫中带白的颜色。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执教人:王小虎(讲师)学前教育学院学前儿童美术概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儿童美术含义及其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幼儿从事美术活动的意义教学方法:讲解、举例论证教学时数:2学时考试或考查方式:搜集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教学程序:一.什么是美术艺术:泛指各种手工制作的艺术品和文学、戏剧、音乐、影视等。
广义还包括拳术、魔术、医学等。
美术:专指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
美术特征:造型性、静止性、表现媒介的特殊性。
二.美术的种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三.什么是学前儿童美术学前儿童美术指的是3--6、7岁的幼儿所从事的美术造型活动和欣赏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进行的活动。
表达他们的生活经验愿望想象和美感。
四.幼儿从事美术活动的意义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美术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美术学习符合时代和未来对儿童的要求学前儿童美术创作的特点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儿童美术创作的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幼儿美术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教学方法:讲解、举例论证教学时数:2学时考试或考查方式:亲自制作一幅纸工作品教学程序:一、一般特点作品的物质材料、作品的形式构成、含义及表现意义、文化意义美术的形态:写实、形式、装饰二、幼儿美术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形象期三、涂鸦期幼儿绘画的发展特征四种涂鸦线条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命名线涂鸦线的实质:涂鸦是没有表现意图的画线活动,在涂鸦时,幼儿没有绘画构思和目的,只是一种动作练习,从结果上看,涂鸦的线条是凌乱的,不成形的,不代表任何事物的。
四、象征期幼儿绘画的发展特征:这一时期,幼儿绘画水平是不稳定的,构思过程也极不稳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动笔后构思;2、实现构思和随意涂画穿插;3、绘画内容转移;4、形象含义易变;5、易受他人影响(模仿)五、形象期幼儿绘画发展特点1、构思:构思讲的是创作中作者对绘画整体的思考活动,包括对表现的主题内容、形式方法的思考。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对基本色彩的认识,学习调色技巧,以及运用不同颜色绘制简单的画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颜色的名称和特点,学会识别和运用颜色。
2. 培养学生调色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
3.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调色技巧的掌握,颜色搭配的应用。
教学重点:基本颜色的认识,运用颜色进行绘画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彩色画笔、水粉、调色板、画纸、教学PPT。
学具:彩色画笔、水粉、调色板、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颜色,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10分钟):详细讲解基本颜色的名称、特点,演示调色技巧,并展示如何运用颜色进行绘画。
3. 实践操作(10分钟):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进行调色练习,互相交流心得。
4.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一幅简单画作的绘制步骤,引导学生学会颜色搭配。
5.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创作一幅画作。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基本颜色:红、橙、黄、绿、蓝、紫。
2. 调色技巧:颜色混合、颜色深浅。
3. 颜色搭配原则:对比色、互补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家乡”为主题,运用所学颜色知识创作一幅画作。
2. 答案:无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注重颜色搭配和调色技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颜色搭配,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提高审美观念。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拓宽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和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本节课来说:1. 教学难点:调色技巧的掌握和颜色搭配的应用。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1.教学目标:-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培养幼儿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敏感度。
2.教学内容:-基本色彩知识和常用色彩表达。
-基本画笔用法和线条表现。
-幼儿绘画素材(如:动物、植物、水果等)。
-幼儿绘画构图和创作思路。
3.教学方法:-兴趣引导:通过观看图片和实物,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示范引导:教师示范作画,引导幼儿学习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个别辅导: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特点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
-小组合作:鼓励幼儿在小组内分享和交流绘画经验和成果。
4.教学过程:-第一课:认识颜色(目标:培养幼儿对颜色的敏感度)-通过观看彩虹图片,介绍基本颜色知识。
-利用卡片、玩具等实物,让幼儿认识不同的颜色。
-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简单的涂色练习。
-第二课:线条画(目标:培养幼儿对线条的敏感度和基本笔画的掌握)-展示不同类型的线条画作品,引发幼儿对线条的思考。
-分类和介绍常见的线条类型,如直线、弯曲线、曲线等。
-引导幼儿按照示范进行线条练习,如画直线、画弯曲线等。
-鼓励幼儿创造性运用线条进行画作创作。
-第三课:动物绘画(目标:培养幼儿对形状和组合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展示不同类型的动物绘画作品,引发幼儿对动物形象的兴趣。
-引导幼儿观察不同动物的形状和特征,进行口头描述。
-教授基本的动物形状绘画方法,如画圆、画长条形等。
-引导幼儿创造性绘制自己喜欢的动物形象。
-第四课:色彩描绘(目标:培养幼儿对色彩表达的能力)-展示不同类型的彩色绘画作品,引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介绍常用颜料和画笔工具,示范使用不同颜色进行绘画。
-引导幼儿尝试使用颜色和色彩层次进行绘画创作。
-鼓励幼儿创造性运用色彩进行绘画作品创作。
5.教学评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幼儿对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
-幼儿的作品表现和创造性。
6.注意事项:-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和发挥空间,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doc一、前言1. 教学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掌握适合学前儿童的特点的美术教学方法和技巧。
培养对美术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2. 适用对象: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3. 教学方式:讲授、示范、实践、讨论。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介绍美术教育对学前儿童智力、情感、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作用。
分析美术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2. 第二章:学前儿童美术发展的特点分析学前儿童美术发展的心理、生理特点。
介绍学前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和规律。
3. 第三章:适合学前儿童的美术教学方法讲授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示范如何组织学前儿童进行美术创作和评价。
4. 第四章: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与实践分析美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提供美术教学实践案例,讨论和分析其效果和改进措施。
5. 第五章: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介绍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评价流程。
分析实际案例,探讨如何提高美术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
2. 示范:展示美术教学实践案例,进行示范操作。
3. 实践:分组进行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互相观摩和交流。
4. 讨论:分组讨论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分享经验和心得。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践成绩:美术教学实践活动的表现和作品评价。
3.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等相关教材。
2. 课件:提供课件供教师参考。
3. 案例库:收集和整理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成功案例。
4.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和。
六、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1. 教学目标:学习如何设计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美术活动。
掌握将美术教育与幼儿的认知发展、情感需求相结合的技巧。
2. 教学内容:介绍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学前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2.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思维。
4. 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材料。
二、教学内容1. 色彩认知:通过观察和体验,引导学生感知色彩的魅力,学习基本的颜色名称和色彩搭配。
2. 图形认知:通过观察和绘画实践,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图形形状,培养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能力。
3. 创意表达:通过手工制作、拼贴等活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表达个人的创意和想法。
4. 素材探索:引导学生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如水彩、油画棒、纸张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导引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和讨论。
2. 亲身体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绘画、制作等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合作,分享创作成果和心得体会。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供更直观的视觉效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或者色彩图谱,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色彩的基本知识,如红、黄、蓝是三原色,它们可以混合形成其他颜色。
3. 观察练习:使用色彩卡片或者彩色水彩笔,让学生观察一些常见的物体、景象,并尝试用颜色进行描绘。
4. 创作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创作,如自由绘画、拼贴等,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和创造力。
5. 分享展示:学生互相分享创作成果,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简单的评价和交流。
6. 总结提升: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五、教学评价1. 观察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对色彩、图形的观察和运用能力。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表现个性、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等方面。
3.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创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识记:美术的概念和种类、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绘画的年龄特点以及绘画中的特殊表现。
- 理解:幼儿各年龄班美术教育的目标(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常用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 通过线条、形体、色彩等要素初步感受并喜爱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幼儿绘画中的特殊表现;- 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2. 教学难点:-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常用方法;- 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2. 通过示范讲解法,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
3. 学生的学法主要有讨论、实践操作、观察体验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欣赏幼儿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2. 讲解:- 讲解美术的概念、种类、特点等基本知识。
- 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绘画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3. 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手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术的魅力。
- 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形体、色彩等要素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讨论与交流:- 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分享创作经验。
-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成长。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美术学习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资源1. 幼儿美术作品集;2. 美术教材;3. 彩色画笔、纸张、剪刀、胶水等绘画工具;4.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创作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的表现,如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7首页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
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
【教学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途径
第二节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途径,能理解和初步运用各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的实际运用。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的实际运用。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第7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是一个包括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以及评价在内的完整体系。
实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首先就要制定明确科学的目标体系。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美术活动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因此,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应为学前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美术环境,使他们在各种美术教育活动中发展各自的潜能,并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
幼儿园美术教育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美术教育活动来满足幼儿表现、表达和创造的需要,从而构建儿童审美心理的活动过程。
幼儿园美术教育,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类型
1、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
2、非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
幼儿园中非正规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幼儿园在活动区的自由活动、幼儿园美术环境的创设,以及教师对幼儿随机进行的集体的的或个体的美术指导等方式进行。
幼儿园非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通常有如下几种:
幼儿园环境布置活动环境创设的有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因此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
幼儿参与幼儿园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可使他们对所属的环境作出最好的探究和了解,也有利用于幼儿主动、自发地参与活动。
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遵循幼儿年龄阶段特点来组织幼儿参与设计、收集和准备材料、布置、操作和管理等活动,并不断发挥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作用。
美术角和美术室的布置美术角是幼儿园区角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美术角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满足那些美术有兴趣的幼儿的需要。
随机的美术指导这是指教师对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内所从事的美术活动的指导。
日常生活中,教师可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儿童进行随机的美术教育。
二、家庭美术教育
1、正确对待儿童的美术学习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方法
三、以指导练习为主的方法
幼儿要获得美术知识与技能,必须反复多次地练习和操作。
练习法,就是幼儿在
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形式的绘画、制作等练习,从而熟练掌握各种美术知识与技能。
由于练习法主要是以幼儿独立动手操作练习为主,因此它可以分为模仿练习和创作练习。
模仿练习,是根据范例或教师的演示进行的练习。
四、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一)情境法
情境法是教师根据美术活动需要为幼儿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态度,促使幼儿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尝试法
尝试法是由教师设置一个情境,让幼儿对某一学习任务经过几次错误的尝试后找到正确答案的教学方法。
1、设置情境
2、尝试练习
3、探索讨论
4、讲解指导
(三)情境法
情境法是以教师创设的情境为主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幼儿进入情境,在情景中让幼儿表现自己对主题的认识与感受。
从本质上讲,幼儿的美术活动就是游戏,是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在美术游戏中表现自己。
情境绘画正是契合了幼儿美术活动的游戏性特点,使幼儿沉浸在情境中,视之为“做游戏”,从而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堂小结】
美术活动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因此,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应为学前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美术环境,使他们在各种美术教育活动中发展各自的潜能,并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作业布置】
圆锥的结构素描练习(二)
说明:1、每次讲稿都必须按上述栏目及顺序排列。
2、按每次课90分钟进行时间划分;
3、将板书内容作出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