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诗歌的异国情趣
- 格式:pdf
- 大小:105.33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拜伦的诗歌《她在美中行》
拜伦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赞赏。
这首流传已久的诗歌《她在美中行》便是一篇经典之作,深受读者的喜爱。
《她在美中行》是拜伦的最后一首著名诗歌,它深深地表达了他复杂的情感和心境。
诗的整体风格属于“理想传奇”,以宏大的艺术笔触勾勒出一幅真实而美丽的景象。
诗中以女人为主人公,抒发了拜伦对理想主义的崇仰之情。
从题材的安排上,诗中的女子将自然界和社会精神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出拜伦对力量、理想和和谐社会的向往。
诗中的女子反映了拜伦憧憬的一种美好未来,也象征着,在拜伦看来,实现“理想”的动力就是青春与热情。
诗中的女子处于一种“理想状态”,走过活泼的草原、静谧的森林、曲径通幽的小路……展示出拜伦对自然的喜爱,以及他对自然中交织的人生理想的崇高思考。
从语言表达上来看,拜伦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诗句,勾勒了一幅虚拟而又真实的景象,表达出人类对理想的高远憧憬。
诗中的每一个字句都有其蕴涵,把一个美好、充满希望的社会构思勾画得淋漓尽致。
从整体分析来看,《她在美中行》既属于一种人文感染力,又属于一种思想宣泄,贯彻着拜伦的精神主旨,勾勒出未来的美丽景象。
本文以拜伦的诗歌《她在美中行》为重点,浅析拜伦的诗歌内涵以及其文学价值。
从此篇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拜伦憧憬的社会景象,
他对自然和人类理想的高远憧憬,也可以体会到其诗作的抒情精神。
拜伦的这首优秀之作,是他把希望高举,表达自己想象出来的美好未来的最好证明,也是一种社会意义的体现,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浅析拜伦诗歌中的东方想象拜伦(1788-1824)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非常受欢迎,他的诗歌中穿插着来自东方文化的影子。
在拜伦诗歌中,东方成为他想象力的重要素材,他将东方元素融入诗歌中,使其表达出更丰富的想象力。
首先,拜伦的诗歌中充满著对东方遐想的憧憬。
拜伦经常用古典的东方故事比喻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用东方文化的影子描绘自己的生活状态。
比如《卡拉多的约定》,他将楚喻的兄弟爱情故事应用于自己的生活;《礼物》和《不怕改变》中,拜伦将旧约中的故事与自己的现体比较,以此表达更深入的情感。
其次,拜伦将东方想象融入他的诗歌中,形成了独具匠心的想象技巧。
比如《叙述太阳游览百国》,他用古希腊文化中的诸神来描述旅行的故事,为希腊诸神的旅行添加了东方的元素,如把祖坟设在象征太阳的高山上;以及《滨海小屋》中拜伦以东方文化比喻自我对自然的顿悟,形成独特精神象征。
此外,拜伦还将诗歌中的东方元素用于压缩时间。
在《英格兰人与苏格兰人之客》中,拜伦用描写了多个世纪各种文化碰撞的故事,以及苏格兰人与英格兰人相爱的故事来压缩故事发生的时间;而在《异常时期》中,拜伦将各种元素,如罗马的传说故事、中世纪的斗争故事,以及东方帝国的穹顶文明结合在一起,将一段发生在无边无际的历史描述成一个紧凑而完美的文学构思。
最后,拜伦还利用东方元素融入诗歌中,以此作为审美表达的手段。
比如《印度婆罗洲》,拜伦将自己和世界的隔阂表达经常以抽象的形式,利用具有启示意义的外交通信;而在《隔行如隔山》中,拜伦则以具象的形式,把两个世界类比成隔行如隔山,以展示他的失落感。
总的来说,拜伦的诗歌中的东方想象的体现,使他的诗句更加绚丽多姿、活泼跳跃。
拜伦在诗歌中加入东方元素,使他的诗歌特别而有趣,并表现出拜伦更强烈的情感,更深刻地体现了拜伦的思想。
拜伦诗歌中的东方想象还有助于拓展人们的想象力,增加诗歌文学的魅力,使其获得更多的受众。
《IslesofGreece》赏析这首《哀希腊》节选自拜伦改写自西班牙传说的Don Juan ,在主人公的婚宴上由?一位呤游诗人弹唱。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有过灿烂的历史,十九世纪初却沦亡在土耳其的铁蹄下。
作者通过古今对比,将?一腔悲愤付诸笔端,号召希腊人民觉醒争取民族独立。
从背景而言在拜伦出生不久他父亲就遗弃家庭不知所踪,拜伦跟随母亲孤儿寡母在苏格兰过着节衣缩食的清贫生活。
拜伦先天性的跛足,而他的母亲性情乖戾、喜怒无常,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他形成了孤僻和忧郁的性格。
所以在拜伦的诗中都透露着?一种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的气质,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
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
这篇节选自《唐璜》的《哀希腊》正是其代表之?一。
从诗歌修辞而言整首诗歌韵律感极强,结尾处的押韵浑然天成,呈现出ABABCC,DEDEFF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结尾多以清辅音和元音收住,便于吟唱与回转,有种回音空荡之效,这是其二;这首诗讲述的是号召希腊人民觉醒争取民族独立,结尾处的清音与诗句中的重音形成对比,?一壮?一哀,情感跌宕,悲壮和哀鸣流离往返,便是其三。
文章中还多处用到例如“o’er, ne’er”这样的省音手法,主要是为了便于平仄韵律,是考虑到了整体的效果而为。
从效果而言比如第二节,muse, harp, lute三字?一出,虽未见其形,但已闻其声,希腊的文明源远流长,其音乐的造诣自不用多说,但?一到mute, 所有感觉犹如巨石堵胸,那或悠扬,或激进,或沉重,或奔放的旋律都硬生生的被堵了回去,叫人无奈,又暗有讽刺,也或是激励。
又如第五节,divine用的很好,与下?一句开头的degenerate,形成韵律上叠音,或者说不太严格意义上的押头韵,两字的含义是如此的天差地别,这样的落差,在紧紧的两字之间更显起伏,上到神性光辉,下到奴囚平阶,暗示希腊是不能就此放弃的,这样的命运本就不该希腊承受。
拜伦长篇叙事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拜伦(Lord Byron)是浪漫主义时期英国著名的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体现了丰富的思想价值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思想价值:1.个人自由和反叛:拜伦着重强调个人自由和反叛精神。
他对社会不公、约束和权威进行了批判,倡导人类的自由精神和个体追求。
2.政治和社会批评:拜伦的长篇叙事诗将个人的故事和情感与政治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
他通过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公、政治腐败和战争等问题,并呼吁人们关注社会正义。
3.对英雄主义和理想追求的思考:拜伦的作品中经常探索英雄主义、理想追求和追寻真理的主题。
他反映了人类追求伟大的愿望,同时也对个体和社会的局限性进行思考。
艺术特色:1.个性化的叙事风格:拜伦的叙事诗具有独特的个性化风格,他自由运用诗句,将个体的内心与外在世界融合在一起。
他的诗歌充满着强烈的情感和激情,以及对自然和人类的深邃思考。
2.壮丽的叙事场景:拜伦擅长描绘壮丽的叙事场景和自然景观,如《唐璜》(Don Juan)中的海洋和山脉。
他的诗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
3.对古代和异国文化的兴趣:拜伦对古代历史和异国文化的兴趣在他的长篇叙事诗中表现出来。
他的作品中常涉及古希腊、中世纪、东方等元素,展示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表达。
4.对爱情的探索和表现:拜伦的作品中对于爱情、性和情感的描写作为他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以饱满激情的语言表达对爱情的渴望、遭遇和破碎,生动地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拜伦长篇叙事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使其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直接反映了他对社会、政治和人类情感的强烈关注,同时以其独特的个性化叙事风格和对艺术形式的创新,对后来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拜伦诗集中的浪漫主义表现1. 引言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期欧洲文学和艺术中的一股重要潮流,体现了对个人情感、自由和想象力的追求。
拜伦(Lord Byron)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在他的诗集中也展现出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
本文将探讨拜伦诗集中几首代表性作品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元素。
2. "唐璜"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唐璜"可以说是拜伦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之一,通过描绘一个年轻、游历世界各地的男子,展示了个人内心风景与外部自然景观之间的关联。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拜伦诗集中浪漫主义常见的特征:•孤独和失落感:主人公脱离日常生活,追寻内心真实和与自然相接触,呈现了一种对社会束缚和传统规范厌倦的态度。
•对大自然景观宏伟壮美的描绘:通过诗歌表达对雄伟山水、苍茫沧海等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个人情感与内心冲突: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展现了拜伦笔下典型的浪漫主义角色形象。
3. "蒂特尔史" (Don Juan)"蒂特尔史"是拜伦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他最有争议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中描绘了主人公被卷入各种爱情和冒险故事中的经历,同时也探讨了社会道德、政治和宗教思考等议题。
在这一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浪漫主义元素:•对个体自由与反传统观念的追求:主人公蒂特尔史拥有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权利,不愿成为社会束缚和规范的奴隶。
•对爱情的放纵与追求:拜伦将爱情描绘为强烈、多变且无法抗拒的力量,通过主人公踏上一段又一段爱情冒险来探索爱情的复杂性与荒诞性。
•对争议和社会不公的批判:通过讽刺、幽默和斧正,拜伦暴露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伪善、腐败和权力滥用等问题。
4. 结论在拜伦的诗集中,浪漫主义的表现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描述个人内心世界到对自然景观、艺术表达和社会现象的揭示,拜伦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考方式,为浪漫主义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拜伦及其作品《唐璜》拜伦及其作品《唐璜》一、拜伦生平英国诗人拜伦(1788-1824)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
10岁时承袭了拜伦爵士称号。
在剑桥大学就读期间,他发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
面对某些评论的围攻,他以长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作为反击。
这首长诗讽刺了文坛的权威,批评了湖畔派诗人,同时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内容和诗人的社会责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岁,他出国游历。
1811年回国。
这次旅行大开他的眼界,使他看到西班牙人民抗击拿破仑侵略军的壮烈景象和希腊人民在土耳其奴役下的痛苦生活。
在旅途中写下的长诗《哈罗尔德游记》,长诗在1812年3月出版后,轰动文坛,风靡全国。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拜伦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哈洛尔德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记述了自己游历和旅居欧洲诸国后的见闻和观感。
在前两章中,拜伦描绘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阿尔巴尼亚的社会风貌,谴责专制统治,支持各国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
后两章则歌颂欧洲山河的壮丽,缅怀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赞美欧洲的艺术。
诗歌中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是孤独失意、多愁善感的贵族青年,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感到厌倦,性格忧郁,“心是冰冷的”,“眼是漠然的”。
这一形象身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某些思想情绪。
抒情主人公是生活的积极观察者和评论者,他爱好自由,歌颂革命,精力充沛,感情强烈,体现了拜伦思想的积极的一面。
长诗内容丰富,以强烈的浪漫主义抒情见长。
此后,拜伦又写了《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和《海盗》(1814)《该隐》(1821)《审判的幻景》(1822)等6部长篇叙事诗,总称为“东方叙事诗”。
作品以东欧、西亚一带为背景,充满异国浪漫情调。
诗歌中还塑造了一系列高标独举、孤行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
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
拜伦浪漫主义的诗人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爱情、自由等主题的热情表达,深受欧洲文学界的喜爱和推崇。
拜伦的浪漫主义诗歌以其个性化表达和富有感情的描写而闻名。
他把自然界中的风景、人物和情感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既唯美又富有情感的诗歌风格。
他的诗作犹如一幅幅画面,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激情和浪漫的世界。
拜伦的诗歌常常以富有魅力的语言和意象引起人们的共鸣。
他善于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隐喻和排比等,使诗歌的意义更加深刻而感人。
例如,在他的著名长诗《唐璜》中,他用充满对比的方式描绘了唐璜的个性特点和才华横溢的形象,使读者对这位传奇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拜伦的诗歌也充满了对爱情的讴歌。
他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痴迷。
他的爱情诗歌不仅描绘了爱情的甜蜜和美好,也展示了其中的痛苦和挣扎。
拜伦的爱情诗歌充满了情感的奔放和激情的冲动,使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深刻力量。
拜伦的诗歌还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呼唤。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人类的苦难,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他的诗作呼吁人们对不义和压迫进行反抗,为自由而战。
在他的长诗《希腊独立战争之歌》中,他歌颂了希腊人民的斗争和勇气,呼吁世界各国支持他们争取独立的斗争。
总而言之,拜伦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伟大诗人。
他的诗作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激情和浪漫的世界,通过对自然、爱情和自由的热情表达,传递了对人类理想和渴望的探索。
拜伦的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浪漫主义诗歌中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拜伦读后感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激情、浪漫和反叛精神。
读完拜伦的诗歌,让我深受启发,也对他的作品产生了很多感慨和思考。
首先,拜伦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特征。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由、对爱情、对理想的向往,这些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典型特征。
在他的诗歌中,我感受到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其次,拜伦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情感。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歌颂和对人生的热情。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激情和对人生的热爱,这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这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也让我对爱情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再次,拜伦的诗歌充满了反叛精神和对传统的挑战。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权威和传统的质疑和挑战,他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敢于挑战社会的偏见和束缚。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权威和传统的质疑和挑战,这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也让我对社会和权威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最后,拜伦的诗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歌颂,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权威和传统的挑战和质疑。
读完拜伦的诗歌,让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诗歌和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也让我对爱情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诗歌让我对社会和权威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的诗歌让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拜伦的诗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诗歌和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读完拜伦的诗歌,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诗歌和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特征,充满了激情和情感,充满了反叛精神和对传统的挑战。
他的诗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导语】乔治·⼽登·拜伦是⼗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中最杰出的代表性⼈物之⼀在西⽅,拜伦充满异国情调的作品和其独特的鲜明个性,使得拜伦享有的盛名远超其在英国本⼟的名声。
下⾯是由带来的拜伦经典英⽂诗歌欣赏,欢迎阅读!【篇⼀】拜伦经典英⽂诗歌欣赏 To a Lady答⼀位淑⼥ 当⼈被逐出伊甸园门, When Man, expell'd from Eden's bowers, 在门⾸盘桓,不忍遽去, A moment linger'd near the gate, 眼前的⼀切都枨触前尘, Each scene recall'd the vanish'd hours, 都叫他诅咒未来的境遇。
And bade him curse his future fate. 此后,他远⾛异域关⼭, But, wandering on through distant climes, 学会了如何忍受悲苦; He learnt to bear his load of grief; 对往⽇良⾠只付之⼀叹, Just gave a sigh to other times, 借纷繁景象把⼼事排除。
And found in busier scenes relief. 亲爱的玛丽!我也像这般, Thus, Mary! will it be with me, 不得不与你芳姿告别; And I must view thy charms no more; 倘若我在你左近盘桓, For, while I linger near to thee, 我也会叹惜往⽇的⼀切。
I sigh for all I knew before. 远游能使我明智地脱险, In flight I shall be surely wise, 逃离此间魔障的引诱; Escaping from temptation's snare; 只要我还能见到这乐园, I cannot view my paradise 就不⽢默认我⽆福消受。
拜伦诗歌的特点
拜伦诗歌的特点有以下三点:
1、浪漫主义。
在拜伦的作品中,浪漫主义诗人总是充满了奔放的热情。
尽管拜伦诗歌的基调时而浑厚,时而冷嘲热讽,但无论是悲观悲观还是充满战斗豪情,他的诗歌“总是浸透着抒情的气息和爱恨分明的深情”。
2、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
他们傲慢固执,对现实不满,要求奋起反抗,性格叛逆;但同时又是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
3、辛辣的讽刺拜伦的讽刺才能:他把讽刺、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更是他独特才能的突出表现。
拜伦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辛辣的讽刺,它密布在作品各个角落的锋芒,指向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广阔的社会人生。
拜伦的诗歌艺术特点
拜伦的诗歌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特的风格:拜伦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情感而著称。
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反抗精神,同时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他的诗歌语言既富有音乐性,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将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2.自我表现:拜伦的诗歌是自我表现的最好例证。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他的思想、价值观和人生经历。
同时,他的诗歌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
3.自由个性:拜伦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由、独立和人性的思考和追求。
他的诗歌作品表达了他对自由、独立和人性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4.浪漫情怀:拜伦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元素。
他的诗歌作品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主题而著称,展现了他对自然、历史、文化和人类命运的独特见解。
5.艺术价值:拜伦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内涵,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明快,富有音乐性和表现力,能够深入人心并引起共鸣。
综上所述,拜伦的诗歌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独特的风格、自我表现、自由个性、浪漫情怀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拜伦的
诗歌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文学的异国情调和东方形象一直以来,东方对西方有着超乎想象的吸引力,西方文学家都喜欢把东方作为描写的对象。
东方是西方的精神启蒙,给西方提供了漫无边际的遐想空间。
东方作为西方痴迷的“他者”,以道德健全,清明之世的完美形象存在,这正是西方不停追随这个遥远的东方“他者”的原因所在,想借此觅回逝去已久的智慧之源。
西方哲学家和学者喜欢将东方“浪漫化”,将东方描述成欧洲人最向往的去处,在西方文学里不断构建东方的神秘形象。
《马可·波罗游记》中用这样一段文字来描述“富饶”的苏州:“苏州是一颇名贵之大城,居民是偶像教徒,使用纸币,臣属大汗,恃商工为活。
产丝甚饶,以织金锦及其它绸绢。
是为一富足之州,由是一切谷粮皆贱,境内有野味甚多,且有虎。
有富裕之大商贾包办其所买卖商货之税额,君主获有收入甚巨”。
作者马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叙述南京,使读者感觉东方不仅是个财富大国,而且君主通情达理,善待子民,从而使越来越多的西方冒险家和商人加入追寻东方乐园的队伍。
一、英国文学中东方形象的形成与发展1、英国文学异国情调传统的形成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受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文学艺术家们的开放意识逐渐形成,是异国情调融入文学审美范畴的起点。
欧洲大陆对英国文艺复兴产生较大的影响,海外大发现的热潮使英国人的思想意识获得了解放,从而形成了乌托邦文学。
乌托邦是臆想出来的完美世界,与异国情调有投合之处。
乌托邦文学促进了英国文学异国情调传统的形成,是英国重视东方知识的开始,英国是通过航海纪事和一些广泛传播的旅行游记来认识东方的。
最初荷兰和葡萄牙在开辟东方市场方面优先于英国,但东方仍旧对英伦三岛存在着无法阻挡的引诱力。
16到18世纪英国人的海外扩张意识迅速增强并走向了世界舞台的巅峰,同时也开阔了思想家和文学家们的眼界,越来越多的异域文化开始融入到英国文化中,是英国社会与东方紧密联系的征兆,使异国情调呈不可抗拒的局势存在于英国文学中。
2、东方形象的初始16世纪、17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东方异国情调所起的作用不大,只起到装饰衬托的作用,文学家所创造的东方形象只是为了使体裁和主题更加丰富。
〔英国〕 拜伦没有一个美的女儿富于魅力,像你那样;对于我,你甜蜜的声音有如音乐飘浮水上:仿佛那声音扣住了沉醉的海洋,使它暂停,波浪在静止和眨眼,和煦的风也象在作梦。
午夜的月光在编织海波上明亮的锁链;海的胸膛轻轻起伏,恰似一个婴儿安眠:我的心灵也正是这样,倾身向往,对你聆听;就像夏季海洋的浪潮充满了温柔的感情。
(查良铮 译)这是拜伦1815年所写的作品,收集在他的诗集《随感集》中。
原是一首歌词,为伴乐歌唱而写,所以取名“乐章”,没有标题。
拜伦写诗,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再通过比喻、衬托、白描等手法,把这一特征写得极为鲜明突出,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以写光彩而著称,本诗《乐章》则以写声音的动人而令人难忘。
诗篇把我们带入一个动人的情景之中。
夏日夜里,海边上,风平浪静,一切都静悄悄的。
月光下,海波轻轻地起伏,闪烁着粼粼波光。
“我”和情侣偎依在海边,倾听着她的话语,那声音使“我”陶醉,更激起他对情侣倾心爱慕、无限眷恋的感情。
诗篇写抒情主人公“我”对恋人的深情,然而,全篇没有一句写感情本身,而只写他对恋人独有的那种甜蜜声音的迷恋和崇拜。
第一节,开篇第一句,点明了恋人对于自己具有无穷的魅力,没有一个“美”的女儿能比。
紧接着便写他对恋人声音的特殊情感。
他爱自己的恋人,尤其对她的声音着迷。
在他的主观世界中,恋人在海边说话,就仿佛是音乐飘浮在水面上。
这种音乐般的甜蜜的声音,具有神奇的魅力,它仿佛使汹涌澎湃的大海迷醉而停止了自己的运动,又仿佛使狂风平静下来,进入了梦乡。
海与风都这样安静地倾听着这迷人的声音。
诗人的这一描写,使我们联想到古代的一些神话故事,诗中所写的那位恋人便也带有某种神秘色彩。
第二节诗人用一连串新颖别致的比喻描写了一幅优美的夜景,平静的海面上波光粼粼,连绵不断,好像是月光在编织锁链。
月光被拟人化,成了一位巧手姑娘,她正在用光线编织。
海面上一望无际、起伏不断的闪着银光的波纹就象是她手下织成的一根根银链。
浅谈拜伦《哀希腊》《哀希腊》是拜伦著名长诗《唐璜》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独立成篇,自成一体,历来的论者也把它看成是一首独立的抒情诗。
诗人充分运用多种手段,令诗歌的艺术形式与情感主题和谐一致。
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慨希腊长期受土耳其的残酷压迫欺凌而不以反抗,在追怀远古希腊,歌颂希腊辉煌过去的同时,痛哀希腊当时饱受异族压迫与被奴隶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并热情的激励希腊人民依靠自己,起来斗争,争取民族的解放。
拜伦描写希腊的诗很多,但此诗最完整且格调深沉,后来拜伦更是奔赴希腊,终以生命奉献,拜伦的行为更使《哀希腊》一诗增添了悲壮色彩,也使这首诗更真切感人。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完美的诠释了浪漫主义诗歌的色彩,诗人想象力丰富绮丽,运用卓越的诗歌艺术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奇妙多变的画面。
一会儿穿行在对久远历史的往昔中,一会儿又环绕着眼前的现实,一会儿有大海山岳,一会儿联想到祖国英雄,可谓是自由奇妙、变化无穷,但也正是这种巧妙地想象,读此诗时使我们感到一次次心灵的震撼。
这首诗在艺术的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古今对比鲜明,大量用典。
在诗歌中,拜伦借歌手之口,将古希腊的灿烂文明和人民英勇斗争、捍卫自由的精神,与今日希腊受凌辱的现状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来激励希腊人民继承先辈传统,奋勇抗战,为独立自由而战。
在怀古伤今的同时,从昔日光辉与今日黯淡的反差中形成一种反讽的艺术表达效果,昔日骁勇善战的斯巴达勇士英魂长存,而当的希腊,国难临头,却无人保国,诗人不禁悲愤难抑。
同时诗歌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赞美希腊过去的富强与文明,如诗歌第一节中的诗句,“热情的萨福在这里唱过恋歌,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荻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波!”几句典故的运用,便呈现出希腊古老而辉煌的文明。
诗歌中作者大量运用了反问、对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反问,极富感染力。
如“呵,他们如今安在?还有你呢,我的祖国。
”“难道我们只好对好日子哭泣和惭愧?”拜伦充分驾驭了这种修辞手法,使它起到刺激、质问、点明的作用,效果甚好,一个反问就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浅析拜伦的诗歌《她在美中行》拜伦(Byron)是一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她在美中行》(She Walks in Beauty)是一首著名的诗篇,充满了它独特的语言和甜蜜的节奏。
本文将探讨拜伦的诗歌《她在美中行》中的主要主题。
《她在美中行》是一首充满赞美、欣赏的诗歌,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子步行的景象。
拜伦在诗歌中描写了她在夜晚的轮廓,表现出她的美丽之处。
他描述的女子有“神态祥和的眼睛”,“明亮的”脸庞,“静谧的笑容”,“如花般的”肌肤,“琥珀色眼睛”,让读者眼前一亮。
拜伦还用他细腻的笔触把握住了一种古典的美:“她的秀发像夜晚的黑暗,显示出一种面具上的光芒”,把白日里的美景再现在夜晚。
他把夜晚和白昼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夜晚中的美,使整个诗歌充满了赞美和美好的气息。
拜伦并不是在渲染直观的美景,而是用抽象的语言比喻出一种美的魅力,使之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
例如,他用比喻词“黑暗”来表达美丽的女子的头发,表现出美的特点,也表现了他的想象力和对美的欣赏。
他把男女之间的美描述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柔美的和谐,即“黑暗中的亮光”,用以表现出人们在夜里看到如花似玉的女子,让他们赞叹不已。
拜伦还使用了素材,如“金辉照亮了黑暗”,来形象地表达美的优雅,这一点在整首诗歌中一直延续到最后,使人们能够有更多的感觉。
拜伦的这首诗歌《她在美中行》是一首充满赞美和美的诗歌,其中涉及到浪漫情怀,以及人们对美景的赞美和欣赏。
他把夜晚和白昼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夜晚中的美,使人们看到如花似玉的女子,让他们赞叹不已。
拜伦用他细腻的笔触,用抽象的语言比喻出一种美的魅力,令人着迷。
这首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用来欣赏审美眼光和赞美美的道路。
摘要:作为亲身游历过“东方”的英国杰出浪漫主义诗人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在1813年-1816年间连续写成了《阿比徒斯的新娘》(The Bride of Abydos)《异教徒》(The Giaour)《海盗》(The Corsair)《莱拉》(Lara)《柯林斯的围攻》(The Siege of Corinth)和《巴里雪那》(Parisina)六部中篇叙事诗,后人将这六部叙事诗结集出版,合称为“东方故事诗”(Oriental Tales)。
在这六部叙事诗中,拜伦勾画出一个清晰又富有乌托邦色彩的“东方”形象,展现了诗人带有宗教色彩的内心世界。
本文以《东方故事诗》的前两首《异教徒》和《海盗》为例,探究其诗中所构形象及生成原因。
关键词:拜伦东方故事诗“东方”形象自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就对“东方”充满了期待、怀疑与向往,他们对“东方”文明不乏赞美与鄙夷,马可·波罗(Marco Polo)的《马可·波罗行纪》(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更是助长了西方人对遍地黄金、富饶繁华的“东方”的觊觎之心。
作为亲身游历过“东方”的英国杰出浪漫主义诗人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在1813年—1816年间连续写成了《阿比徒斯的新娘》(The Bride of Abydos)《异教徒》(The Giaour)《海盗》(The Corsair)《莱拉》(Lara)《柯林斯的围攻》(The Siege of Corinth)和《巴里雪那》(Parisina)六部中篇叙事诗,后人将这六部叙事诗结集出版,合称为“东方故事诗”(Oriental Tales)[1](1)。
在这六部叙事诗中,拜伦以积极浪漫主义诗人视角热情又理性地展现了自己眼中“东方”世界的人、物、景、事,勾画出一个清晰而又富有乌托邦色彩的异域形象,展现了诗人带有宗教色彩的内心世界。
拜伦东方叙事诗名词解释
一、拜伦东方叙事诗是什么
拜伦的东方叙事诗那可老有魅力啦。
这是拜伦创作的一组诗歌哦。
二、这些诗的特色
1. 背景方面
拜伦把故事的场景设定在东方,像土耳其啊、希腊等地。
那时候的东方在西方人眼里充满神秘色彩,拜伦就抓住这种神秘,把它融入到诗歌里,让西方读者对东方产生强烈的好奇。
2. 人物形象
诗里的人物形象那叫一个丰富。
有那种英勇无畏的英雄,也有美丽动人的女子。
这些人物都充满了激情和生命力。
就像在异教徒里的主人公,他敢于反抗压迫,充满着叛逆精神,这种人物形象在当时可震撼读者啦。
3. 情节内容
情节那是相当跌宕起伏。
充满了冒险、爱情、复仇之类的元素。
比如说在阿比道斯的新娘里,爱情与家族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让人读的时候心里七上八下的,一会儿为人物的爱情揪心,一会儿又为家族之间的冲突紧张。
4. 情感表达
情感超级浓烈。
拜伦在诗里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压迫的反抗,还有那种热烈的爱情等情感。
读者能从诗里感受到他那种炽热的内心,就好像他把自己的灵魂都注入到了这些诗歌当中。
三、它的意义
这些东方叙事诗在当时的文学界可是掀起了一阵热潮呢。
一方面,它让西方读者更加了解东方文化,虽然这种了解可能有点西方视角下的想象成分,但好歹是打开了一扇了解东方的窗户。
另一方面,它对当时的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很多诗人受到拜伦的影响,开始在自己的创作中加入更多冒险、异域风情之类的元素。
拜伦诗歌的异国情趣冯绪(河西学院英语系,甘肃张掖)734000摘要: 异国或东方是拜伦诗歌描写展现的地理空间,他的东方叙事诗尤为鲜明。
本文对其诗歌中异国情趣的考察,分析其心理动机,并引出浪漫主义文学与异国或东方间的关系问题。
从这一视角可为我们理解浪漫主义文学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拜伦;异国情趣;东方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520(2003)01003604拜伦诗歌中对异国情有独钟。
他的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对诸如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意大利等国的风景民俗、历史文化、神话传说作了精彩的描述。
《东方叙事诗》如《异教徒》、《海盗》和《科林斯的围攻》等大都以土耳其,这个地跨欧亚洲的国家作为诗歌的空间。
本文借对拜伦诗歌中异国情趣的考察,分析诗人偏爱异国情趣的心理动机,并由此涉及浪漫主义文学中普遍存在的“异国情趣”或“异国情调”,探讨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异国,尤其是东方的关系。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拜伦的成名诗作。
他在本诗《第一二章序言》中说:“作者在..阿尔巴尼亚开始写这部诗,所以有关西班牙部分是后来根据他在两国的见闻补写的。
……所描写的景象是在西班牙、葡萄牙、伊庇鲁斯阿刻内尼亚和希腊。
”[1]诗歌中诗人先是描绘某一国度优美的风景,继之而来的是抒发感慨,然后是热情的呼唤。
如对葡萄牙的描述:“耶酥呀,这儿的风景可真好看,/上苍把这地方装饰得多么美丽的景色展开在山野之间!……”[2]不久便是另一种景象:“望这城市光辉灿烂,像座天堂,/但进城去四处走走,就觉烦厌,/旅人们会看到许多丑陋的形状。
/一样肮脏,不论茅舍或者宫殿;/……”[3]紧接着诗人指出了造成这种情状的原因,即国家遭受异族人的奴役。
从整首诗看,诗人对异国的描述大都符合这样的模式:美景——奴役——呼吁抗争。
意大利的游历,意在抒写思古之幽情,唤醒沉睡的民族起来反抗异族的专制与奴役,争取自由。
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地理空间,几乎遍及整个欧洲。
诗中的人物是理想化和虚构.年月河西学院学报20032February. 2003第期1 Journal of Hexi University No. 1的形象,但许多异国景致却是诗人亲身游历亲眼所见的。
拜伦一生的游历足迹是在欧洲的范围,诗人到达最远的国度是土耳其。
它是东方的边陲,又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
拜伦诗歌中对东方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对土耳其描写。
虽然他的诗歌中提到过中国的长城,波斯诗人哈菲兹,这只不过是一种东方意象的点缀。
在《东方叙事诗》中,拜伦不仅把题材地点布置于东方,而且描写的语言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
如《异教徒》中诗人写蕾拉的容貌:“难以诉说她的双眸如何乌黑迷人,/不过端详小羚羊的那双眼睛,/会有助于启发想象,打开你的心灵,/也那么大也乌黑得令人神移魂荡,/那眼睑下闪烁出点点亮光,/她熠熠照人的灵魂就蕴涵其间,象杰姆希德的宝石那样明亮耀眼。
”[4]诗中“羚羊的眼睛”、“杰姆希德的宝石”这样的意象,在中东阿拉伯古典诗歌中就是惯用的比喻性词汇。
蒙昧时代,阿拉伯的“悬诗”中就有这样的描写词汇和诗歌意.象,如悬诗诗人乌姆鲁勒盖斯的情诗写道:“……她推开我,却露出俏丽的瓜子脸,/还有那双羚羊般娇媚的眼。
……”[5]这种比喻为后世阿拉伯文学的修辞范例,极富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
拜伦的《东方叙事诗》在语言上极力东方化,表现出浓郁的东方情调。
不仅如此,诗人在对景物的描摹上也着力使之具有东方的地域色彩,模拟东方人的生活情趣。
如“一钩弯月在山上闪烁银光,/高挂清真寺上的盏盏明灯仍在左右摇晃,/且说远方火枪的鸣响;/由于过于遥远无法使回声荡漾,/映眼的阵阵枪声的喜庆闪光,/足以证明回教徒虔诚心肠,/今夜斋月的太阳下山了;/今夜,拜兰姆节的宴会开始了;……”[6]诗人贴切自如地描绘了一幅伊斯兰斋月里穆斯林的生活画卷。
它古朴而又真实。
拜伦对东方的了解既有来自土耳其的亲身经历,也不能排除理论书籍上所获的依据。
东方对任何一个欧洲人来说,它毕竟是遥远和神秘的异域。
就如同古希腊人视异乡人为野蛮人一样,东方及其文化很难为欧洲人真正理解与接受。
拜伦的诗歌中表现了东方情调,但诗人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误读了东方。
如他的诗歌《异教徒》中有这样的诗句:“踏上您的海岸的人能诉说些什么?/他没有您古代遗留下来的神话传说,/他没有您独有的文学主题;……”[7]在这里,希腊远古的文明与近东文化的荒漠形成强烈的反差。
说拜伦对东方文化抱有虚无主义的态度,或许是夸大其辞,但拜伦绝大部分牵涉到东方的诗歌中,东方形象是丑恶.的,如《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奴役者土耳其人;《异教徒》中的人物哈桑,《强盗》中的总督郗德王爷,无一不是面目可憎的压迫者形象,而《唐璜》中的苏莱曼皇后则是一个地道的淫妇。
这一切当然不是出于无知,而是拜伦对东方所作的一种有意识的误读。
专制和奴役是自由最大的敌人,而土耳其异族恰恰是这种意义及形象的注释。
由此说来,拜伦诗歌中对东方人及其生活氛围的模拟,无非是把这种构拟的东方情趣作为他诗歌的一种装饰性的背景,借以达成对由来已久的东方专制主义文化的批判,旨在唤醒民族独立斗争,反抗土耳其人的奴役。
亨利.雷马克指出:“异国情趣不仅意味着要发现独具一格的外国文化,而且这是一种思想状况或思想骚动,它不仅会在探索某种文化后便告终止;它还在其它近乎相同但又不同的文化中进一步寻求满足,或者重新开始寻找一套不同的文化成份以满足心理和生理上的流浪癖。
”[8]从O O一八九年到一八一八年,拜伦出国作旅行。
他由友人郝伯豪斯陪伴,于一八九年六月离开伦敦,行经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阿尔巴尼亚、希腊和土耳其。
他观察各地风俗游览古迹名胜和欣赏自然风光之外,接触到各种人物,包括土耳其驻阿尔巴尼亚的总督阿里帕夏。
在旅途中,.他开始写《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其他诗篇并在心中酝酿未来的东方叙事诗。
一八一一年以后的五年时间里拜伦卷入了感情旋涡,他被暴力、污言秽语包围,他觉得英国对他是不适合的,异.1816国如瑞士更适合他居住。
英国学者玛里琳巴特勒说:“他(指拜伦)年离开英格兰,有关他对妻子的性虐待甚至他和隔山姐姐的乱伦关系的流言,使他长久以来在大众心目中被等同于他所.创造的那些罪孽累累的撒旦式人物。
”[9]《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卷首诗人拜伦摘引了“世界旅行者”一书的一段话,他写道:“我本来厌恶我的祖国,可是,我所接触过的许多民族的傲慢无礼,却使我同祖国和解了。
从旅行中哪怕只得到这一点益处。
我已经不计较所花掉的旅费和旅途上的劳顿了。
”[10]《唐璜》写主人公的冒险游历,从英国到土耳其,又从俄国返回英国。
这不能不说是拜伦回归心理的某种暗示。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拜伦,他对游历或浪漫的癖好,一部分来自对故国遭受精神压力转移与释放,更多的则出自对自由渴慕的天性。
个性孤傲而生理缺陷的拜伦,内心充溢着激情,这使他对外界事物有特别的敏感性,永远怀着一种无法满足的心理冲动。
再加上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英国人文环境的压抑,引发了他对想象中异国的爱恋。
游历出走既可逃避生存的精神重负,又对他的心理精神给予了某种幻想性的抚慰与安静。
东方叙事诗《异教徒》、《海盗》都写到了拜伦式的个人反抗的英雄。
如异教徒康纳德,英雄是孤傲的,内心却无比寂寞,这不能不使读者把叙事诗中的虚幻人物当作诗人自己的影子。
在拜伦诗歌创作的后期,如《唐璜》中就表达了他对故土英国的复杂感情,那种既远又近,既恨又爱的感情。
即使想象中没有罪恶的乌托邦也无法满足他的精神幻觉。
恰似一个善良纯洁的美女,渴慕之心已久,但最终的结局却是可望而不可及。
其实拜伦心里是非常想和他的祖国达成和解,但孤傲与受伤的心无法让他做到和解,这是一个心理死结。
在异国,拜伦是一个精神的弃儿,他精神上无所归依,这种精神上的放逐感与无根性,他体验得十分深切。
诗人厌倦了流浪漂泊却又不得不寻求精神的解脱,游历流浪成了他诗歌文本中人物的生活及诗人自己精神上不可缺少的需要。
好动恶静在浪漫主义者身上表现出某种普遍性,并以游历的方式呈现。
如夏多布里昂游遍了北美、英国以及整个地中海和中欧地区;史达尔夫人漂游了从意大利到俄国的整个欧洲。
雨果、拉马丁、缪塞、梅里美、司汤达、大仲马、戈蒂埃等人在国外四处漂游。
华滋华斯和柯勒律治从欧洲大陆回来后心理才安稳。
雪莱夫妇酷爱旅游,据雪莱夫人说,诗人雪莱体质柔弱,英国环境气候严寒,他极不适应,异国是理想的栖身地。
许多浪漫主义者酷爱游历,并在游历中获得来自异国的新鲜体验,在文学文本中加以表现,这既是一种时尚又蕴藏着深层的心理动机。
游历点燃了他们内心蓄备已久的激情并成为他们表现异国情趣的惯用方式。
另一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诗歌中表现异国情趣和拜伦极为相似。
雪莱的早期诗作《麦布女王》充溢着异国的幻想,他的戏剧《钦契》的题材取自异国希腊。
雪莱在其名著《伊斯兰起义》中所描写的鹰与蛇的永恒斗争,其来源实出于古代巴比伦叙事诗《咏埃塔那》中穿插的鹰与蛇的故事,但当时埋没已久的巴比伦泥板尚未出土,大概雪莱是通过其他途径借鉴过来的。
雪莱超越了拜伦东方叙事诗中那种游历冒险的幻想,他诗歌的东方情调显示出比拜伦的东方情调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
雪莱和拜伦,一个名为适应英国气候,一个迫于流言的侵扰,都选择异国作为精神故乡,体弱的雪莱和跛足的拜伦,天性都敏感好动。
异国情调似乎可以弥补他们精神的渴望与生理的缺陷。
浪漫主义者对异国情调的偏好是一种心理综合症。
异国情趣不仅是诗歌文本中虚拟的场景,而且可以满足他们心理和生理的流浪癖,缓解乃至释放他们遭遇到的各种精神压力。
浪漫主义者及其后继者,把表现异国情趣作为创作的支撑点之一,如夏多布里昂的小说《勒内》对印第安人的描写,司各特的历史小说《艾凡赫》中坦普拉与犹太少女吕贝卡有冲突,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弗罗洛与吉普赛女郎艾斯梅拉达的对峙,梅里美小说《卡门》中的吉普赛人,库柏小说中的印第安人等,所有这些作家无一例外地给予异国特别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注集中在异族人身上,如犹太人、吉普赛人、印第安人等,正是这类异族形象拓展了浪漫主义表现.异国情趣的领域,可以说,对异族人、异国以及异质文化,浪漫主义者兴趣十足。
正如亨利雷马克所说的那样:“浪漫主义在处理犹太人和吉普赛人这两个倒霉种族的相似之处表明;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在这两个‘异国的’无国度的流浪民族之间有着很多共同之处。
”[11]夏多布里昂、梅里美、司各特三人小说文本中的异国及异族人,传达的是一种新奇的、古朴而又高尚的、神秘甚至是粗犷和原始的情趣,雨果小说中的异族人,寄寓了作家人道主义的情怀。
浪漫主义者对异国情趣的追求,似乎是为摆脱长久以来本国中心论式或欧洲中心论式的狡小的题材和闭锁心态,展示另一个世界及其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