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共26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51 MB
- 文档页数:26
中国传统国学经典解读
一、古代经典之美——中国传统国学经典解读
中国传统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学。
这些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是中国古代先贤
留下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品德修养具有
重要意义。
二、《论语》——修身养性的经典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
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语录,都
是对修身养性的精辟阐述。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
的仁爱之道,懂得如何做一个有德之人。
三、《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其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名言,启示我
们要先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做到内圣外王,才能实
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中庸》——中和之道,达于至善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阐述了中和之道的重要性。
其中“中
庸之道,天下之达道也”、“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经典
语录,强调了诚信、中正、和谐的重要性。
只有做到中庸之道,才
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五、结语
中国传统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品德修养的重要依据。
通过学习《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我们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
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国
学经典,让中华文化的光芒照耀世界。
国学知识讲解国学,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宝藏!就像一座神秘而富饶的矿山,蕴含着无尽的珍宝,等待着咱们去发掘和领略。
你说啥是国学?简单来讲,国学就是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汇总。
从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到汉赋的华丽铺陈,从唐诗宋词的韵味悠长,到明清小说的精彩纷呈,这一路下来,那可都是国学的范畴。
就说《论语》吧,孔子和他弟子们的那些言论,句句都透着人生的大智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不就是告诉咱,学到的知识得时常温习,才能真正掌握,还能从中获得快乐。
这就好比你学会了骑自行车,得多骑骑,才能越骑越顺溜,越骑越开心呀!再看看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短短十个字,把那思乡的情绪描绘得淋漓尽致。
想象一下,你在外地漂泊,晚上看到那一轮明月,是不是心里也会涌起一股对家乡的思念?这就是唐诗的魅力,用最简洁的语言,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还有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里的权谋争斗,《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情,《西游记》的奇幻冒险,《红楼梦》的家族兴衰,哪一个不是精彩纷呈,让人沉醉其中?国学可不只是摆在书架上的书,它更是融入咱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比如说,尊老爱幼,这是国学里的道德准则;诚信待人,这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美德。
就连咱们过年贴的春联,端午节包的粽子,那都是国学的一部分。
你可能会想,国学这么古老的东西,对咱现在有啥用?这用处可大了去啦!它能让咱们变得更有内涵,更有修养。
当你跟别人交流的时候,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那多牛啊!而且,国学里的智慧能帮咱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遇到挫折了,想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不是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所以啊,咱们可不能把国学丢在一边,得好好去学习,去传承。
让这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继续发光发热,照亮咱们前行的路。
让咱们一起在国学的海洋里畅游,去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国学就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根,只有扎根深厚,才能枝繁叶茂。
咱们可不能让这根断了,得让它一直延续下去,不是吗?。
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学术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3、中和之美:受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
4、谚文:古代朝鲜仿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
5、“返本开新”: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主张,即复返儒家心性学之“本”,开出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之“新”。
6、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7、本草之学:我国药学理论的出现在西汉时期,将药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
其主要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
著名的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8、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
"中体西用"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复兴中华的目的。
9、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便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10、编年体:按照年、月、日、时间顺序记载历史史迹的史书体裁称为编年体,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史体。
11、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由孔子提出,意为两层,一是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法典,二是中和,即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12、经书:所谓的经书,通常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书籍,包括儒家经典和历代对儒家经典的注疏。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文明起源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云南元谋县。
(长江流域)北京人: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黄河流域)河姆渡人:距今约六千多年;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水稻和蔬菜(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
)半坡人: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市半坡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华夏之祖:帝、黄帝:距今四五千年,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皇帝称“人文初祖”一、夏、商、西周夏(约前21世纪一前16世纪)政治:禅让制、太康失国、少康中兴、成汤灭夏商(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政治:武王伐纣、盘庚迁都至殷、伯夷、叔齐。
文化:青铜文化:后母戊鼎、甲骨文、金鼎文西周(前11世纪一前771年)政治:分封制、成康之治、国人暴动、共和行政经济:井田制二、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政治:“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商鞅变法、管仲革新、伍子胥鞭尸、晋楚城濮之战科技:初税亩、都江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司南、《春秋》首次记载哈雷彗星、《黄帝内经》成书战国,最早中医著作。
三、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6年)政治:陈胜、吴广起义、焚书坑儒、楚汉相争、郡县制、经济文化: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四、汉: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东汉(公元25年?220年西汉:文景之治、七国之乱、、卫青、霍去病破匈奴、张骞通西域(长安一河西走廊一西亚一欧洲;丝绸之路)、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东汉:班超通西域、党锢之祸、黄巾起义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道教:东汉时期兴起贾谊:《吊屈原赋》、《过秦论》;刘安:《淮南子》许慎:《说文解字》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科技:天文:张衡:发明水运浑天仪与地动仪、解释月食成因数学:西汉的《周髀算经》、东汉《九章算术》医学: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华佗(麻醉散、五禽戏);《神农本草经》(药物学)、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政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八王之乱、祖逖北伐、淝水之战、元嘉之治、北魏孝文帝改革经济:均田制。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绪论一、什么是文化?1、中外对“文化”的解释:目前学术界对“文化”的解释在二百种以上。
中国人的“文化”含义:文化的语源是近代学人对拉丁文Cultura的意译,而借用的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即“文化”等语义,加以熔铸再创而成。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彖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周易正义》孔颖达可见,“文”、“化”的意思是指以“人文”来“教化”天下。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说苑·指武》刘向文化的意义仍是以体现伦理道德政治秩序的诗书礼乐教化世人,与武力征服相对应。
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乃主谓结构,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范畴,大约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相对称,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形成对照。
西方人的“文化”含义:在西方,Cultura,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种意义,包含着通过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的意味。
16、17世纪,在欧洲,该词的含义逐渐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引向精神生产活动,由耕种引申为对树木禾苗的培养,并进而被指为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
由此,文化这种广泛的使用,导致其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不确定性。
各学科学派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主观感知与理解的“文化”,按照各自确定的标准给文化做出界说,因此,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定义。
据不完全统计,文化的定义有200多个,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定义获得公认。
正像西方学者罗威勒认为的那样,要给文化下个定义如同把空气住在手中一样困难,他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无处不在。
2、“文化”与“文明”概念的区别:首先,有必要对“文化”与“文明”的概念加以区分。
我们采纳德国学者埃里亚斯的观点,他在《文明的进程》中认为:“文化”令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时刻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与特色;“文明”则是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表现着人类普遍的行动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