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大人”
- 格式:docx
- 大小:17.03 KB
- 文档页数:3
按照儒家的理解,所谓“大学”乃是“大人之学”。
钱德洪曾问王阳明:“《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
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阳明回答:“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
”(《大学问》)所谓“大人”是与“小人”相对而言的。
何谓大人?孟子曾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体有贵贱,有小大。
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所谓“大人”就是这样的人:他没有丧失自己的天然本真的仁爱之心,并且扩充培育这颗仁爱之心,确立这颗仁爱之心作为本体,遵从这颗仁爱之心。
这其实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立德”、“成圣”之人。
进一步说,所谓“大人之学”,所学的乃是“大人之事”。
那么,何谓“大人之事”?孟子指出: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上》)孟子所说的“居仁由义”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仁爱之心为根据、为精神家园;一方面以正义原则为大路、为人间正|34 |道。
孔子曾感慨道:“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故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上文谈到的“修身立德”,其实就是“居仁”的问题;“致用亲民”,其实就是“由义”的问题。
孟子还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对于大学,包括现代大学来说,全部“学问”的根本、核心所在,就是“求其放心”而已—找回那一颗被放失了、茅塞了、物蔽了的仁爱之心。
大学之道预习提纲《大学》学习之目标:明白自己人生路径、并践行之,努力成为一个大人、君子,不妄过此生。
《大学》之作者曾参(zēng shēn ,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汉族,生于鲁国东鲁(山东临沂平邑县),著作《大学》、《孝经》,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是孔子孙子子思(著《中庸》)老师,子思又是孟子的老师;孔子对曾子的评价:参也鲁。
体会:“老实人”或为传道之器。
做人当放下聪明,老实做人做事,方为正道。
《大学》的作用为“四书”之一,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成为大人、君子的纲领、方法(功课)与路径;为什么要成为大人(君子)?何谓大人?《易经》文言上讲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何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南老言“大人”:当有内养与外用的功夫,方可称大人。
对南老此句体会较深,无论从政、经商皆如此。
俗话:无论贵践,活的像的人样;《中庸》之境界~~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雅语:这是人生大道,这是合道的;大学之道;大学:即学大;大:即格局大、心量大;心生种种法生;心中想什么样,真可能就是什么样心中只想一亩三分地,哪我们的未来就只有哪一亩三分地;例:农村浇水打架、争田边地角心怀世界哪您的未来才有可能是世界;例:秦末:陈胜、项羽、刘邦;慈济会发起五明佛学院当初也就是一个修行者带几个弟子在哪里修行而已;虚云老和尚a 取两房仍出家b三步一拜到五台山王阳明12岁便明读书为圣人;周总理《基业长青》中的百年企业组织:为造钟者,非报时者。
学:从字体说起———“學”中华文化的“五套学闻”:训诂、考据、辞章、五行数术、经世致用、心性修养从学到功夫的距离————实践例:邯郸学步纸上谈兵世上磨炼道:从字的原意说起;调好自己的阴阳,用脑袋走路(思想引领行为)我们能做主吗?不良之欲与情绪来时做的了主否?大学之道:即成为大君子的纲领、方法(功课,顺聊下)与路径;为什么要成为大人君子?这是人生大道,这才是合道的;稻盛先生做人何为正确?达济与独善。
南北朝时各种称呼一展开全文一、一般称呼1、男子称呼为:①阿X (X指:男性的名、字、小字)《梁书刘孝绰传》:舅齐中书郎王融深赏异之,常与同载适亲友,号曰神童。
融每言曰:“天下文章,若无我当归阿士。
”【阿士】,孝绰小字也。
《宋书刘敬宣传》:刘敬宣,字【万寿】,彭城人,汉楚元王交后也。
……遣使呈长民书,高祖谓王诞曰:“【阿寿】故为不负我也。
”《北齐书尉景传》:使崔暹谓文襄曰:「语【阿惠】儿,富贵欲杀我耶!」神武闻之泣,诣阙曰:「臣非尉景,无以至今日。
」三请,帝乃许之。
(高澄,字子惠)②X(X指姓)郎《宋书刘裕本纪》:宋武帝居在丹徒,始生之夜,有神光照室;其夕,甘露降于墓树。
……帝入室,饮于盎侧,醉卧地。
时司徒王谧有门生居在丹徒,还家,亦至此逆旅。
逆旅妪曰:“【刘郎】在室内,可入共饮酒。
”《隋书杨瓒传》:瓒贵公子,又尚公主,美姿容,好书爱士,甚有当时誉,时人号曰【杨三郎】。
《隋书长孙晟传》:初未知名,人弗之识也,唯高祖一见,深嗟异焉,乃携其手而谓人曰:“【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
后之名将,非此子邪?”2、女子称呼为:阿X(X指姓)《洛阳伽蓝记》:英闻梁氏嫁,白日来归,乘马将数人至于庭前,呼曰:“【阿梁】,卿忘我也?”《隋书杨勇传》:皇后忿然曰:“睍地伐渐不可耐,我为伊索得元家女,望隆基业,竟不闻作夫妻,专宠【阿云】,使有如许豚犬。
前新妇本无病痛,忽尔暴亡,遣人投药,致此夭逝。
注:杨勇妾云氏(云定兴女)《南齐书周盘龙传》:盘龙爱妾杜氏,上送金钗镊二十枚,手敕曰“饷周公【阿杜】”。
转太子左率。
改授持节,军主如故。
3、称男子为“郎君”“小郎”《南史袁粲传》:粲小儿数岁,乳母将投粲门生狄灵庆。
灵庆曰:“吾闻出【郎君】者有厚赏,今袁氏已灭,汝匿之尚谁为乎?”遂抱以首。
乳母号泣呼天曰:“公昔于汝有恩,故冒难归汝,奈何欲杀郎君以求小利。
若天地鬼神有知,我见汝灭门。
”《北齐书列传六》:永乐弟长弼,小名阿伽。
古代对长辈故人的尊称
在古代中国,对于长辈和故人,人们使用许多尊称来表示尊敬和敬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尊称:
1. 父亲:通常称为“父亲”或“爹”,有时也尊称为“父亲大人”或“家父”。
2. 母亲:常称为“母亲”或“娘”,有时也尊称为“母亲大人”或“家母”。
3. 祖父:一般称为“祖父”或“爷爷”,尊称为“祖父大人”或“太公”。
4. 祖母:常称为“祖母”或“奶奶”,尊称为“祖母大人”或“太婆”。
5. 伯父:尊称为“伯父大人”或简单地称为“伯父”。
6. 叔父:尊称为“叔父大人”或简单地称为“叔父”。
7. 姑姑:尊称为“姑姑大人”或简单地称为“姑姑”。
8. 舅舅:尊称为“舅舅大人”或简单地称为“舅舅”。
9. 老师:对于教育自己的人,尊称为“老师”或“先生”。
10. 长辈:对于年龄较大、辈分较高的亲戚或朋友,通常尊称为“长辈”或“老人家”。
11. 故人:对于老朋友或过去有交情的人,尊称为“故人”或“旧友”。
此外,还有根据对方的官职、地位、学识等给予的特殊尊称,如“大
人”、“阁下”、“先生”等。
这些尊称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礼仪和文化传统,体现了对长辈和故人的尊重和敬意。
格言联璧语录1、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出自清·金缨《格言联璧·从政》。
勤劳能够弥补笨拙,俭朴能够培养廉洁的美德。
2、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出自清·金缨《格言联璧·存养类》。
人的心智,欲望多,就会危险;欲望少,则会安宁。
3、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出自清·金缨《格言联璧·存养类》。
身处俗世之中,遭遇烦恼时,要能耐得住。
世事多烦忧,烦忧之时,要能自求安闲。
4、何谓“至行”?曰“庸行”。
何谓“大人”?曰“小心”。
出自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类》。
什么叫最高的“品行”?就是“日常的行为”。
什么叫“品德高尚的人”?就是“谦恭而谨慎的人”。
5、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出自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类》。
从古至今,许多世家的名声,都是以积德行善而取得的;人生在世最高尚的品德唯有读书才能获得。
6、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出自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类》。
从古至今,许多世家的名声,都是以积德行善而取得的;人生在世最高尚的品德唯有读书才能获得。
7、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不然,耳边口头也。
出自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类》。
道理用心体会,才能精确理解,因此应当沉着稳重,否则,就成了随便说说、随便听听的小事。
8、意粗性躁,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出自清·金缨《格言联璧·存养类》。
性情粗疏急躁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心态平和、从容不迫的人,能得到许多祥瑞。
缺乏冷静、性情急躁的人往往急于求成,而急于求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若想取得成功,就要在面临事物时,避免急躁和冒进,以从容不迫的镇定去面对各种复杂的局面,这样才能尽快取得成功。
【孝善·微国学】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
心
【原文】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
选自:《格言联璧》【大意】什么是卓越的品行?做平常人,走平常路;什么是高尚的位置?严以律己,谨慎小心;怎么样才能与智者为伍,与德者同行?谦虚努力,踏实好学;怎样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深思熟虑,万万不可好高骛远。
【张建云说】
我的座右铭是:把大事做小,把小事坚持。
后来,我的小事越来越大,越来越好。
这世界,没有横空出世的美好。
任何一种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想达到人生千里路程的终点,别无他法,只能靠你一步一步地走!做人要地道,好人有好报;做事要踏实,步履才坚实!。
《人生与人心》章节测试答案1.1大学之“大”,何“大”之有?1、【单选题】在本课程中,超一流人之间比的是()。
A、财富与名望B、气质与文化C、成功与前途D、胸襟与气度答案:D2、【单选题】“大学”,究其实质要培养的是()。
A、大学问B、大人脉C、“大人”D、大能耐答案:A3、【单选题】“仪式”的意义不在于()。
A、昭告天下B、昭告自我C、自我内心的确认D、形式的完满答案:D4、【判断题】一个大学的兴起往往能带动周边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答案:√5、【判断题】大学之为大学,最主要是因为它规模大、面积大。
()答案:X1.2什么是完整的“大人”?1、【单选题】以下与人的“成熟”没有必然联系的要素是()。
A、身体B、精神C、教育D、心理答案:A2、【判断题】课程中所指的“大人”意味着18岁以上的人。
()答案:X3、【判断题】人的成熟度与其年龄成正比。
()答案:X1.3成熟的含义1、【单选题】根据课程,哪一个不是成熟之人的评判标准?()A、自由之精神B、阅历之丰富C、独立之人格D、责任之担当答案:B2、【单选题】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根本的“成熟”意味着()。
A、精神的成熟B、身体的成熟C、头脑的成熟D、社会地位的确立答案:A3、【判断题】“衰”和“老”一定是同步的。
()答案:X1.4何为“自由”?1、【单选题】据课程,自由的三大要素不包括()。
A、清醒的自知B、勇敢的选择C、独特的存在方式D、无悔的担当答案:A2、【单选题】选择总是艰难的,因为选择总是一种()。
A、同类中的取舍B、异类中的取舍C、好与坏的取舍D、欢乐与悲伤的取舍答案:A3、【判断题】标新立异是自由的表现之一。
()答案:X4、【判断题】自由等于言行不受限制。
()答案:X2.1第一章的回顾与总结1、【单选题】“自由是戴着枷锁舞蹈”是哪位哲学家的名言?()A、康德B、卢梭C、马克思D、萨特答案:B2、【单选题】要实现内心的自由,哪一个要素并非必然?()A、环境B、心灵C、生理D、他人的欣赏与赞美答案:D3、【判断题】真正的自由是谁也无法剥夺的。
魏源《默觚》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父魏邦鲁作过江苏嘉定、吴江等地巡检。
他少年时代,家道中落,所以自幼从母读书,母绩子读的生活陶养了他的性格。
年15岁补县学生员,好读史,并对阳明学很感兴趣。
17岁时因家贫,一边学习且一边开始授徒。
19岁时曾就读于湖南岳麓书院。
年20随父至北京,从胡墨庄习汉儒家法,又问宋儒之学于姚敬塘,学公羊学于刘逢禄,并与龚自珍等切磨古文辞。
在京3年,他的学问大有长进,后归湖南长沙授徒讲学。
1822年,魏源中顺天乡试举人。
自此放下教业,充当地方官的幕僚。
1825年,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聘他编纂《皇朝经世文编》,首开清末编辑时务政论文编的风气。
由此他开始留意经世济用之学,并立志以经世济用之学来拯救清王朝。
然而,魏源在仕途上极为坎坷,屡试不第,只好长期充当幕僚,寄人篱下。
1829年时魏源36岁,考进士又未中,捐了一个内阁中书舍人,因此有机会接触到内阁的重要文献资料,这为他后来撰写《圣武记》准备了丰富资料。
他自己说:“内阁为典籍之藏,国朝掌故之海,乃留意一代典故之学”。
魏源自32岁时起在贺长龄处作幕僚,至52岁时止,整整20年的时间,长期在江南作幕僚,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陶澍、两江制府陈公銮、林则徐、陆建瀛等筹划漕、河、盐、兵政,办理漕粮改海运,改革官盐弊政等事,同时以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撰写了《默觚》、《老子本义》、《孙子集注》、《庸易通义》、《筹漕篇》、《筹河篇》、《军储篇》等著作。
同时他还为两江总督陶澍筹议海运、水利、盐政,撰有《筹鹾篇》。
在这些著作中,魏源阐发了革新社会、改良吏治、改革教育与学术的主张,成为当时与龚自珍齐名的“通经致用”代表人物,世称龚魏。
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参加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在浙江参加抗英斗争。
鸦片战争失败后,他深感清王朝政治无能和军事外交腐败,以为非更法图强不能救国保种,于是他将长期积累的资料撰成《圣武记》十四卷,以清初的武功激励人民振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抗英救国。
弘一大师箴言●偶披此卷,如饮甘露,深沁心脾,百读不厌。
——弘一大师李叔同弘一大师原集永恒订正注解补录修心十训1.虚心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2.慎独群居防口,独处防心。
3.宽厚泰山不让寸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4.吃亏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5.寡言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6.不说人过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7.不文己过巧言令色,鲜矣仁。
8.不覆己过君子之过如日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9.闻谤不辩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10.不嗔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弘一大师]弘一大师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其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格言联壁】●偶披此卷,如饮甘露,深沁心脾,百读不厌。
——弘一大师李叔同○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
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意粗,性躁,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度量,如海涵春育。
持身,如玉洁冰清。
襟怀,如光风霁月。
气概,如乔岳泰山。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
(刘忠介《人谱》六条)○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气,忌盛。
心,忌满。
才,忌露。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
以弱字御侮。
居安,虑危。
处治,思乱。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在讷。
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精明顺芷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公,生明。
诚,生明。
从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
《父母规》读后感没读《父母规》之前,我知道了《弟子规》、《三字经》、《大学》、《中庸》......等书籍,也知道应该让孩子学习国学中的精髓,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今天读了《父母规》之后感触很深,原来不仅仅要教导孩子的言行举止,我们做父母的更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好孩子的榜样。
我们平时在孩子面前一直以大人自居,总是用命令的口气来教育和训斥孩子,读过《父母规》之后深感惭愧,何谓大人:能承担责任是大人;能控己是大人。
当孩子做作业拖拖拉拉的时候,我们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语言,说了很多伤害孩子自尊的话,让孩子对我们产生了深深的畏惧,也让孩子内心产生了深深的自卑,但我们却从未反省过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像鹰一样翱翔于天空,但我们却不肯给予孩子一片广阔的蓝天,我们把孩子关进了笼子里,折断了他们的羽翼,让他们失去了飞翔的机会。
我们以为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满足孩子的物质条件,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生活的舒适,什么事情都一手操办,没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感恩心理,然后我们又埋怨孩子什么的都不会。
通过《父母规》的学习,我进行了深深的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父母修,子女正”,想让孩子今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做父母的应该为孩子做好榜样,凡事以身作则,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不看手机,不看电视,那我们做父母的也应该改变自己,放下手机,离开电视,静静的在孩子的身边陪伴孩子读读书,写写作业,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答疑解惑,共同进步。
其次我们还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大人的事帮着做,困难的事坚持做。
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坚韧精神,让孩子懂得感恩,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一切给予他帮助的人。
最后我们凡事不能一味地责备孩子,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误,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勇敢的说出自己的问题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父母对孩子专心的倾听,孩子才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朋友,对父母敞开心扉,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及时的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鼓励,,让孩子以后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更勇于直面自己的错误,不逃避,不退缩。
何谓“大人”
大学之道
程子曰:“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此处程子即二程之弟——程颐。
程子谈读《论语》需如此,我们今日学习《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何尝不需如此!
盖儒家之学,以及中国和印度在内的整个东方传统学术,无不始终紧扣着“实践”而为学。
故东方文化是人生实践之学,是心性实践之学,是圣贤实践之学(即内圣之学),是智慧实践之学,其学可一言以蔽之:皆为生命实践之学,简称为“生命学”。
所谓“生命学”,它是探索生命真相、转化身心素质、掌握生命智慧的一门学问。
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东方文化,因其始终紧扣生命探索和生命实践而为学,故我们将东方文化定义为“生命的文化”,将东方的学问定义为“生命的学问”。
具言之,生命学即是“探索作为意识存在的生命之真相,并通过不同方式(实践的路径)回归生命本身而获得人生终极圆满的一门科学。
”
“作为意识存在的生命”一语中的“意识”与“生命”为同义语。
在生命学中,生命即意识之义,意识即生命之义。
生命与意识在生命学中,及在东方文化中随时可以互用。
不仅生命与意识二词为同义,在正统儒家思想中,“天”“道”“体”“仁”“心”“性”“理”等等,皆为生命之别名,这些词语或指生命之体,或指生命之相,或指生命之用,或兼备体、相、用三义。
近来也有统称西方科学中的脑科学、神经科学、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遗传学等为生命科学的说法。
严格而言,这些学科只应称之为“生命体科学”或“生物体科学”,而不应称“生命科学”。
依我们东方文化中对“生命”一词之理解和界定,生命是一个超越而本体的概念,它是一个意识性的、主体性的存在。
对于超越而本体、意识性和主体性的存在,古人有“天”“道”“体”“仁”“心”“性”“理”等种种之异称。
尽管儒、佛、道诸家之思想形态各异,实践与体证入路多端,但其讲学运思,皆不离“心性”二字则同也。
因“心”“性”二字为生命之别名,故东方诸学皆可称之为“生命科学”则无疑问。
如是,我们可以说,真正的生命科学在东方,而西方的“生命体科学(Bioscience)”群则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如是,人类基本的科学系统可分为三类:建立在人对自然界认识之上的科学,称之为“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建立在人对社会认识之上的科学,称之为“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建立在人对自己认识之上的科学,则称之为“生命科学(Life Science or Lifeology)”。
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起源和发展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生命科学则一直是东方文明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千百年来,我们只是将儒学(包括佛学和道学等在内)视之为一门哲学思想体系,或视之为一门伦理思想体系,再或视之为一门宗教信仰体系。
殊不知,它们是经历了数千年历史发展十分精深的生命科学体系。
近一两百年来,西方文化强烈影响着东方人的价值观。
因西方人不能理解和契合东方文化,不知其价值与精蕴所在何是,故不承认我们东方文化中具有体系完备且高度成熟的科学,因而十分粗暴地断言:东方无科学,他们有的只是一堆让西方人感到莫名其妙的鬼神崇拜和散乱的哲理格言而已。
由于受到西方价值观的严重影响与左右,我们自己也于不自觉间持同样的认识了。
如是,于我们眼中,包括儒家在内的东方诸学体系只是一个哲学思想系统、一个伦理道德系统,而无人将其视作一个有着数千年发展史的完备而严谨的科学体系——生命科学体系。
相比较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言,隐含在东方诸学术流派中的生命科学,无论其义理之完备,验证之严谨,内涵之富博,还是其对人类在认识真理之方式、实现终极解放之实践上,皆有着无可取代、难以称量的意义!
《大学》作为儒家以及整个东方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毫无疑问,它是一部典型的生命学著作——指示终极生命之真相、生命实践之方法与次第的一门学问著作。
在我们看来,《大学》不是一般的著作,它是一部中国古圣贤生命实践后的心得报告之书,是生命到达圣贤之地后对其境界的真实描述之书。
《大学》又可细分为生命哲学和生命实践两部分。
将其细分为哲学和实践两部分,只是一时行文之方便。
在正统儒家,哲学思想(又名义理或知识)与生命实践(又名践履或工夫)是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须臾离也。
明代王阳明将其概括为“知行合一”,并对此有精到的阐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王阳明《传习录》)
何谓“大学”?朱子对此有一个解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大学章句〉序》)
朱子对“大学(大人之学)”是从外在的、年龄的角度来解释的。
把“大人”理解为岁月上(生理上)长大了的人,其说不可谓错,但可谓偏。
上溯孔孟,下及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儒家千古论学,皆起于内圣而复归于内圣,紧扣内在的心性而为学,故皆为生命之学。
朱子如此解“大人”一词,外在的、后天的意味重,而本体的、心性的、生命的意味则隐没。
“大人”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斯干》“大人占之”。
此处“大人”即太卜,太卜是周代执掌占卜的官员。
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大人”一词之始。
其次“大人”一词出现于《易经》之干卦的爻辞中“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易经·干卦》)。
此处“大人”一词已不是指具体某官职,而是指品德和智慧之杰出者。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从心性上指示何以为“大人”。
“公都子问曰:‘钧(同均)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
‘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此处论“大人”,非从年龄上(生理上)立论,而直承心性上指示。
其论与“大人”相对之“小人”,也是从儒门心性上揭示“从其小体为小人”,“蔽于物”,溺于“耳目之官”为小人,非谓其年岁之小也。
孟子论“大人”,乃直承相传为孔子所作的《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而来。
诚如唐代韩愈所言:“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原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诸圣递相传授者何道也?乃仁义之道也,心性之学也。
此仁义之道,此心性之学,“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直到千载后宋明诸大儒出,此学方得以复明于世。
王阳明集儒门心性之学于大成,其对儒家千古一贯之圣学(即心性之学,吾辈则谓之为儒家生命学)的理解与体会,直接上承思、孟,兼括儒门诸子。
其解“大人”一词,有独到之证悟与心得:“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
”(《〈大学〉问》)
如此解“大人”一词,饱满精透,彻上彻下,紧握儒门千载一贯之圣脉,阳明不愧为“儒家之殿军”也。
先生如此解“大人”,十分相应于孟子,直承孟子之义而为言,且将意思更推进了一层,论说得更为明白晓畅。
除“大人”一词外,还有“君子”一词。
在儒家,大人和君子可以互用。
在孔子喜用“君子”,在曾参、孟子,则喜用“大人”一词。
“大人”与“君子”其旨义虽一,俱在描述圣贤生命的品质与境界,然其表述角度各有偏重:“君子”一词,重在表示圣贤生命中温柔敦厚的特性;“大人”一词,重在突出圣贤生命中广大高远的一面。
——选自潘麟导师《〈大学〉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