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一上我是中国人小学语文人教2017课标版(部编)【省比赛一等奖】名师精品优质课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87 MB
- 文档页数:33
部编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入学教育《我是中国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我是中国人”。
2、看懂图意,认识祖国的标志国旗、国歌、国徽,知道我们的国家叫中国。
3、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友爱同胞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对于昨天刚报名到校,今天一进入课堂就要在开学第一课去和他们谈论“国家”这个沉重、深远的话题的六岁孩童们来说,的确存在很大的困难!或许他们从电视上或者其他途径听说过自己是中国人,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和认知都还不够成熟,因此对于祖国这个家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
要想让中国这个家真正地走进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自己是中国人的自豪,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方法的运用上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巧妙引导和帮助。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祖国的标志国旗、国歌、国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教学难点: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友爱同胞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谈“小家”引“大家”。
1、出示卡通图片白云、鱼儿、小鸟的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
2、教师小结引出祖国这个大家。
(是啊!在这个温暖的小家里,爸爸妈妈爱我们,爷爷奶奶疼我们,兄弟姐妹相亲相爱!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我们每个人不仅有一个幸福的小家,我们更有一个伟大的大家!它就是——学生齐说“中国”!)3、教师板书——中国,并向学生介绍祖国的全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意图】“家”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温暖的港湾!开课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图片引入,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他们的心里奠基了“中国”这个大家和自己的小家一样重要的基调,为下文“让祖国走进孩子心里”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过渡:孩子们,我们的大家叫中国,现在我们一起去家里观赏观赏吧!(二)欣赏美景,赞美祖国。
1、配乐播放天安门、长城、故宫、九寨沟、沙漠、海滩等图片。
2、请学生说观后感受。
3、出示课件,全班齐读中国中国真美丽,我们大家都爱您!【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祖国优美的风光,是想先拨动一下学生爱的心弦,用爱美的天性敞开胸怀迎接祖国进入心中。
“我上学了”集体备课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角色发生了变化,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目的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对自己的角色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对新环境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本部分内容是学生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学习的第一部分,编排入学教育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入学教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口吻“我上学了”引领学生走进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内容分为“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三部分。
这三部分有着较强的逻辑关系:从“我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到“我是小学生”的角色认同,再到“我爱学语文”中对语文学习的期待,将情感熏陶、习惯养成与语言学习进行了有机结合。
主题一“我是中国人”,教材中整幅画面以雄伟的天安门城楼、鲜艳的五星红旗为背景,展现了各民族小朋友穿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欢快地团聚在一起的情景,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本主题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主题二“我是小学生”,通过听读儿歌《上学歌》,体验“我”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喜悦与自豪,同时又让学生知道从今天起,将要开始一段有规律、有计划的小学学习生活了,明白做一名小学生的基本要求——有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的愿望,树立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的理想,开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旅程。
主题三“我爱学语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一些基本的语文学习活动:读书、写字、讲故事、听故事,激发儿童学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知道读书、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读书的正确坐姿、写字的正确姿势和执笔方法。
以听、讲学生喜爱的经典故事为切入口,通过观察插图,感受讲故事、听故事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我是中国人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句子,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2.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教学重难点知道中国是我们的祖国,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我上学了《我是中国人》(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我是中国人》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的美好故事,以及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这篇文章讲述了四个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的经历,通过他们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他们所在的国家——中国的一些风土人情,以及关于中华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
2.教学目标本节课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的第一篇课文,学生们刚刚步入学校,对中华文化和母语知识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零起点。
希望通过本节课,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
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1.教学方式本节课采用讲授-听读-讲解-朗读的教学方式。
2.教学内容2.1 如何了解中华文化通过图片、课件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中华文化的基本知识,如篆书、八卦、四大发明等。
2.2 课文学习教师根据预习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听读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2.3 答疑解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其中的语言、文化难点进行针对性解答。
2.4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课后阅读、参观博物馆、家庭访问等形式探索中华文化更深层次的内容。
3.教学流程3.1 入门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呈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
3.2 课文阅读(20分钟)教师分别讲解每个学生在课文中的角色,引导学生阅读文章。
3.3 语音、语调练习(15分钟)对学生进行语音和语调的教授和练习。
3.4 听读和互动(15分钟)学生带着课文阅读,边听边理解,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互动。
3.5 课后拓展(5分钟)分配课后拓展任务,以巩固当天所学内容。
三、教学评估1.课程效果评估通过学生听读情况考察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够掌握中华文化的基本知识;以课后拓展任务考察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程度。
2.教师教学评估通过教师的教学效果、表达和互动情况以及课堂气氛是否热烈等综合考虑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