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36
医学心理学第七版第七章 心身疾病目 录第一节 心身疾病的概述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掌 握 熟 悉 了 解 重 点 难 点 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点;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影响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与诊疗对策。
临床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心与身的关系;心身疾病的分类;各学派所提出的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各种心身疾病的社会心理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基本的干预措施。
心身医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心身疾病的概述(一)心身疾病的定义1. 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2. 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1)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肠易激综合征等。
(2)广义的心身疾病:范围要广些,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3)心身关系分为三类:①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②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③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1. 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 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 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 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 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1. 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2. 中世纪时代(500—1540年)3. 文艺复兴时代(1500—1700年)4. 19世纪现代实验基础医学迅速发展(四)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随着对心身相关研究的深入和心身疾病概念的无限扩展,造成疾病分类方面的混乱,于是各种疾病分类系统的观点也在不断的改变中。
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心身医学是将人看作是既有躯体又有脑及心理活动并且和环境密不可分的具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的人,用整体的观念来诊治病人的疾病和促进人类健康的一门学问。
心身医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分支;是当代医学心理学体系的重要组件之一;是个跨学科的学科;但不是精神医学的分支。
早在2000年前中医典籍中即有精辟论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悲哀惊恐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怒伤肝,喜伤心,悲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甚则癫狂。
心身医学的基本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概念:主要指研究心身疾病(简称心身症)即“心理生理疾患”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治和预防的学科。
广义概念:是研究人类同疾病斗争中一切心身相关的现象。
涉及医学、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其含义非常广泛,是当前国际上引人瞩目的新学科之一。
心身医学科学体系确立于20世纪30年代。
至今有60年左右的历史。
心身医学一词是德国精神医师亨罗斯1818年在讨论市面正式提出的。
1935年美国精神病学家、心身医学的开拓者之一邓伯(Dunber)加以采纳,并于1939年出版的《美国心身医学杂志》上及1944年建立的美国心身医学会中加以推广。
心身医学的研究范畴:(不仅仅限于某一器官和系统的疾病本身,也不仅指疾病的病理学)它是研究疾病的倾向性、易患性、疾病的起因、预后、病前躯体和心理方面的前驱性特征,心身相关规律。
(在概念、研究范围方面有广义、狭义两种观点,迄今仍有很大分歧)心身医学是从心身相关的基本立场出发,考察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试图提出“综合——整体性医学学科”。
其理论基础是“心身相关原理”。
所谓心身医学,就是研究精神和躯体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是医学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的狭义概念,就是研究心身疾病(即心身症)的病因、病理、诊断和防治的学科。
第七章心身疾病作者:张宁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杨世昌 单位:新乡医学院目 录第一节 心身疾病的概述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掌 握熟 悉了 解重 点 难 点 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点;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影响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与诊疗对策。
临床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心与身的关系;心身疾病的分类;各学派所提出的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各种心身疾病的社会心理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基本的干预措施。
心身医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心身疾病的概述一、心身疾病的概念(一)心身疾病的定义1. 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2. 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1)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肠易激综合征等。
(2)广义的心身疾病:范围要广些,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3)心身关系分为三类:①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②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③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二)心身疾病的特点1. 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 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 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 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 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三)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1. 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2. 中世纪时代(500—1540年)3. 文艺复兴时代(1500—1700年)4. 19世纪现代实验基础医学迅速发展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四)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随着对心身相关研究的深入和心身疾病概念的无限扩展,造成疾病分类方面的混乱,于是各种疾病分类系统的观点也在不断的改变中。
第七章 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概述
诊断与防治原则
诊断原则
治疗原则
预防
心身疾病概念在发生,发展与转归上起着重要作用,有明确的病理基础,器官出现了形态学改
变或组织改变的躯体疾病
发病机制
心理学机制
心理动力学理论
心理认知理论
生物学机制
神经生理学机制
神经内分泌机制
神经免疫学机制
生活方式,遗传和环境
常见心身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
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生物学机制
疾病行为特点
健康行为教育和辅助治疗
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胃肠病
肿瘤及其心理问题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治疗
经前期情绪障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反应
心理社会干预
神经性皮炎
雷诺病
糖尿病
哮喘。
第七章常见心身疾病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由于社会、生活、学习等各种因素的变化,各种竞争日趋剧烈,无不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行为,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持久的、过重的生理反应可导致心身疾病。
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为主引起的躯体疾患,介于神经症与躯体疾病之间。
近年来,疾病谱及死亡谱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心-身相关机制导致的心身疾病逐渐取代了传染性疾病。
即使某些单纯的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也存在着一些心身障碍。
对心身疾病的研究已成为21世纪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与发病机制不甚清楚,目前普遍认为,心身疾病的发生是在生物、心理、社会行为等多因素的作用下,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种中介作用,影响或(和)改变生理活动,引起相应的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
其中心理因素既可以是主要病因,又可以是重要诱因,对每一种心身疾病来说,存在个体差异。
(一)病因1.生物因素研究表明,原生理始基、器官易罹患性、遗传、自主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是引起心身疾病的主要五大生物因素。
此外,还包括微生物感染、理化因素、营养失衡、性别、年龄、血型等。
原生理始基是指机体具有发生疾病的某种病变基础,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原生理始基;器官易罹患性则是在有病理改变的基础上,该器官发生疾病的难易程度。
2.心理因素包括心理特征、心理应激源(psycho-stressor)、情绪反应及行为因素等。
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个体的心理特征,从而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价,激起一定的心理应激,在此基础上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如焦急、愤怒、忧伤、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失望等;或者表现出各种不良的行为模式、生活习惯、道德品行等,如A型行为模式(急躁好胜、事业心强、有强烈地竞争意识、易怒等)易导致冠心病;吸烟易导致肺癌等。
第七章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宋振华)(字数2.0万)学习目标1.掌握: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点;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方法。
2. 熟悉: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反应。
3. 了解:心身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心身疾病的分类、心身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方法。
4.能运用心理康复技术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不少疾病的发病与心理因素有关,有调查统计表明,在综合性医院就诊的初诊患者中,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典型的心身疾病患者占有比例高达30%以上,各发达国家调查统计心身疾病发病率则高达60%。
对于心身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了心理学家的重视。
现在,心身疾病所包含的内容已成为与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并列的第三类疾病,心身医学及心身相关的理念作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精髓。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指一组发生、发展和防治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具有躯体病理改变或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及多因素发病理论的推进,心身疾病的定义也在不断扩展。
现在,广义的心身疾病的定义指凡是躯体疾病或功能性障碍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者都属于心身疾病。
从定义可知,心身疾病是一种生理上的躯体疾病,但又与一般的生理性疾病不同,而且也不同于神经症,因为神经症只具有比较模糊的躯体症状,往往找不到具体的器质性改变。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人格特质是疾病发生的易患因素。
3.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发病的基础,社会因素起“扳机”的作用。
5.心身疾病一般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心身疾病定义解析
心身疾病概念的解析: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llI)关于心身疾病的分类和日本池见酋次郎参考美国分类提出的日
本心身痰病分类,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提出以下分类意见。
例如:内科心身疾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症、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自主神经失调症:甲状腺功能亢进、阿迪森病(Addisondisease)、副甲状腺功能亢进、副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糖尿病;外科心身疾病:全身性肌肉痛、书写痉挛、外伤性神经症、阳痿、类风湿性关节炎;妇科心身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不孕症、性欲减退、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闭经;儿科心身疾病:心因性发热、站立性调节障碍,继发性脐绞痛、异食癖,眼科心身疾病:原发性青光眼、中心性视网膜炎、眼肌疲劳、眼肌痉挛等。
口腔科心身疾病;复发性慢性口腔溃疡、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特发性舌痛症等耳鼻喂种身疾病:梅尼埃综合征、咽喉都异物感、耳鸣、晕车感、耳鸣、晕车。
第一章心身医学概述所谓心身医学,从广义的角度,是指在医学领域中所有涉及心理与生理关系的问题;从狭义的角度,则主要涉及心身疾病的基础和临床问题。
两者都与医学和心理学有关,因此,心身医学应属交叉学科。
心身医学概述部分将讨论心身医学概念的产生、现代心身医学的组成、发展与现状及心身医学的重要性。
第一节心身医学概念的产生心身医学,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科学。
心身医学的狭义概念是研究心(心理)和身(躯体、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主要的实际研究领域是心身疾病。
心身医学的广义概念是研究正常和异常的心理与生理之问的相互作用,为疾病的多因素发病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美国心身医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心理测量应用于临床;②心理动力学概念传入美国,精神分析学派在美国发展:③临床心理学进入精神卫生领域:④现代心身医学的兴起与发展。
其中,前三个阶段为现代心身医学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现代心身医学的组成(1)心理因素:精神分析、人格因素、情绪因素;(2)生理因素:神经生理、内分泌学、免疫学;(3)社会文化因素;(4)临床心理生理研究;第三节心身医学的发展与现状1、60年发展的三个时期:初创发展(1939~1962)、中期发展(1962~1980)、近期研究(1980~1999);2、心身医学的未来发展:理论观念的变迁:特异性理论、一般性理论、整体性理论;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技术;将心身医学整合到临床各科;第四节心身医学的重要性包括心身健康的重要性、对医学的重要性、对应用心理学的重要性;第二章心身相关的理论第四节心理应激的理论1、塞里认为一般适应综合症(GAS )是机体通过兴奋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后来发展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有害刺激所做出的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
他将GAS 分为警觉、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1)警觉阶段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之后,会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的变化,以唤起体内的整体防御能力,故亦称为动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