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精品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1
马原思维导图马原思维导图一、马原概述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进行概括和归纳的思想方法。
马原的核心内容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
二、唯物论和辩证法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统一的,强调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分析。
2. 唯物主义观点:承认物质存在是客观独立于意识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3.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量变和质变、否定之否定等。
三、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2. 社会形态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3.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强调历史是客观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四、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1. 社会主义意义:消灭剥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
4. 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五、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 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和制度设计。
2. 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富裕。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六、总结马原思维导图中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理论体系。
通过对唯物论和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系统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原思想。
马原的研究和运用对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原理
马政经
马哲
科社
唯物论:物质
辩证法:联系
认识论:实践
唯物史观:人
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理论
科学社会理论与实践
共产主义
客观实在性
物质与意识
物质于运动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人干活”
实践的特征
最高级别
规律
历史:人参与
人人/个人/英雄人物影响历史
人民群众(人们)创造历史
客观的
可重复的
可认识的
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认识论独特之处
真题单选中出现,必选
社会历史性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人独有的
按照规律改变条件
现象本质
必然偶然(干扰)
形式内容
可能性现实性
任何事物都是联系着的
不以⼈的意识为转移
因果
共性
区别
意识之外
联系
脱离物质:唯心主义
脱离运动: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子主题。
2018考研政治:马原第一至四章思维导图
考研政治马原思维导图
2018考研已进入暑期的黄金阶段,不知道小伙伴们一轮复习的如何?政治有没有开始复习,小泉在这里整理了马原的思维导图,来方便大家记忆,快来学习吧!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章思维导图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思维导图
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思维导图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思维导图。
马原九大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问题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联系的定义和特点定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性,都处于普遍联系、交叉作用之中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多要素的总和。
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定义以及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定义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原因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他已经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因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变化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孕育成熟的、它既是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两者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情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不同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在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16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傅里叶社会科学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欧文空想发展为科学社会大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确立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更加激烈理想到现实欧洲革命壮大无产阶级力量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诞生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第二国际诞生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期苏维埃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联模式苏联解体新经济政策时期从一国到多国欧洲、美洲、亚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为代表的共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革命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大以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主要依据主要内容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最革命的阶级,肩负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使命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为目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合乎自然规律地利用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二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一般原则如何正确把握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原因:各国生产力发展情况、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具有差异性;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如何探索从当时当地历史条件出发充分吸收一切人类的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