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历代女性的审美观
- 格式:docx
- 大小:629.03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古代的女性审美观与诗词文化古代中国是个男权社会,女性处于被动地位,但并不代表她们没有审美观。
在古代诗词文化中,女性审美观被充分表达,并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一、女子的外貌和气质古代女子的美,首先取决于她们的外貌。
在晋唐时期的《长恨歌》中,描述了杨贵妃的婉约之美:“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这里的“云鬓花颜”、“芙蓉帐暖”描绘了杨贵妃的红颜之美。
而在唐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中,也描述了女子深深的内心美:“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里的女子过得酒逢知己千杯少,卷帘人是她唯一的知己,而海棠是女子深爱之物。
她把海棠与自己的相思相连,一语双关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二、女性的情感表达古代女子的审美观与情感息息相关。
在唐代,女诗人的诗歌经常表达她们的爱情、离愁别绪和对生活的感悟。
唐代女诗人望海潮曾写下著名的《钗头凤·世情薄》词:“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成眠。
”这里描述了女子在一个道德沦丧、人际冷漠的环境中,面对自己的心事只能独自埋在心底,感受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
又如唐代女诗人柳氏的《浣溪沙·荷叶杯中酒》词:“荷叶杯中酒,粉蝶纱间舞。
翠蛾眉上愁,盼别却相随。
山水画屏空,阶柳堤溪暮。
”这首词通过描写酒、舞和愁,表现了女子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三、女子的人生尊严在古代中国,女性往往被贴上“柔弱、娇美”等标签,但采用诗词文化审美观之后,女子的人生尊严得到了充分保护。
唐代女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曾表现出对女子的尊敬:“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女子不再只是陪衬男子的美丽背景,而是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结论: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女性的审美观念不受男权社会的压制,以婉约、秀丽、清新、纤巧而别样迷人的形式表达出来。
她们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寻求心理寄托,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也展现了女性的人生尊严和独特的审美品味。
窈窕淑女:古代女性美的审美观与审美标准概述在古代社会,女性的美丽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财富和资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观和审美标准。
本文将详细探讨古代女性美的审美观与审美标准,并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
古代女性美的分类与特点1.容颜之美: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容貌是衡量其美丽程度的重要指标。
这包括面部特征、肌肤状态以及五官之间的协调度。
2.身材之优:古代对女性身材有着明确而独特的审美标准。
窈窕淑女即形容身材纤细、曲线柔美,体态优雅,符合此标准者常被认为是最具魅力与吸引力的。
3.衣着之雅:衣着也是体现女性品位和气质的重要方面。
古代女性注重服饰配搭、织工绣花等技艺,通过精致的服饰来彰显自己的阶层地位和审美眼光。
古代女性美的审美观1.儒家思想对女性美的影响: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倡导“三从四德”,注重女性对家庭、丈夫和子孙后代的忠诚和奉献。
在这种观念下,女性美更强调温柔、贞淑与纯洁。
2.佛教对女性美的看法:在佛教中,以菩提树下所经历的涅槃之间所发生的神奇事情为基础,而推理出了构成皈依或参禅关键理论中人类心灵回到自然状态并开始依胜于坏,好于恶等种种准则,并以无而称之终极目标, 维持内静平衡,面壁合即宗门菩提境地内生外化感召方法。
3.道家形而上学对女性美的影响:道家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在观念上认同阳刚与阴柔相辅相成,追求身心平衡状态。
因此,在道家思想中,崇尚天然、健康与自然的女性美更受重视。
古代女性美的演变与变革1.不同时期审美标准的变化:随着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变对女性美的审美观和标准产生了影响。
例如,在唐宋时期,妇女风尚因开放气氛而更加大胆与自由,突出自身独立个体价值。
2.影响古代女性审美观念转变的人物与事件:一些杰出女性以及先驱者为古代女性美的演变和变革做出了积极贡献。
如沈德潜等著名文人对修饰与容颜注重更违抗常俗表象理论批判都有很大影响。
结语通过对古代女性美的审美观与审美标准进行细致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对女性美的要求和价值观,还能从中反思现代社会中关于女性美的认知和批判。
中国古代美女的标准与审美追求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而在这个国家的历史长河中,美女一直是人们追求的对象。
中国古代的美女标准与审美追求有着独特的特点,这种审美观念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一、外貌与气质的统一在中国古代,美女的标准并不仅仅局限于外貌的美丽,更注重内在的气质和品质。
中国人认为,一个真正的美女应该具备外貌与内在的统一,外貌只是一个表象,而内在的气质才是真正能够吸引人的地方。
中国古代的审美追求注重女性的温柔、贤淑与善良。
在《诗经》中,有许多描写美女的诗句,如“采葑菲菲,在彼中阿”、“艳如桃李,美目盼兮”等,这些诗句表达了中国古代对于美女温柔和美丽的赞美。
而在《论语》中,孔子也提到了“三从四德”,即女子应该顺从于父亲、丈夫和儿子,这种价值观念也影响了中国古代对于美女的审美追求。
二、五官的协调与和谐中国古代美女的标准还包括五官的协调与和谐。
中国人认为,一个美女应该拥有五官协调、和谐的面容,这样才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中国古代的审美追求强调五官的线条流畅、曲线优美。
眉如远山,眼似明星,鼻如悬胆,唇若涂朱,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对于美女五官的描绘。
而且,中国人还注重五官的比例协调,认为眼睛宜大而明亮,鼻子宜高而挺拔,嘴巴宜丰满而红润。
这种审美观念在中国古代的绘画、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三、身材的曲线与柔美中国古代美女的标准还包括身材的曲线与柔美。
中国人认为,一个美女应该拥有曲线优美、柔软的身材,这样才能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中国古代的审美追求注重女性身材的曲线和比例。
中国人认为,女性的身材应该具备“三从四德”的要求,即腰细、臀翘、胸丰。
而且,中国人还注重女性身材的柔美和婀娜多姿,认为女性应该有柔软的肌肤和曲线优美的身体线条。
这种审美观念在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服饰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四、服饰与妆容的独特性中国古代美女的标准还包括服饰与妆容的独特性。
中国人认为,一个美女应该具备独特的服饰和妆容,这样才能彰显她的个性和魅力。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美人形象与女性审美意识研究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描写美人的诗词更是琳琅满目。
这些描绘美人的诗句,不仅在形象上展现出了古代中国女性的美丽,更蕴含着丰富的女性审美意识。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美人形象和女性审美意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女性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古代中国的美人形象多种多样,有金色的发丝、水汪汪的眼睛,有红唇白齿、皓腕纤腰,她们或温柔婉约,或傲骨嶙峋,或娇艳欲滴。
例如李白的《长相思》中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句,形容出一位具有灵动美的女子。
这些形象描写不仅体现了古代诗人对美人的欣赏,同时也蕴含着古代女性具有的各种魅力和特质。
在古代中国,女性的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对美人的定义和追求上。
美人的标准不仅仅是外貌美,更强调内在美。
《南陵别儿童入京》中有“侍女美如花,宛转簪花翠”一句,描绘了一位优雅美丽的侍女。
这种内外兼修的美人形象反映了古代中国女性审美意识中对于内在修养和仪态的重视。
古代中国女性的审美意识也表现在对美人形象的塑造上。
在古代诗词中,美人的塑造往往带有浓厚的艺术色彩。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妆台辞别姊妹们,玉楼琼阁待人来”一句,通过妆台琼阁的描写,展现了美人的高贵和雅致。
这种将美人与艺术结合的审美意识,体现了古代中国女性对于美的追求和感受。
古代中国女性的审美意识还表现在对美人形象的微妙描摹上。
通过对美人柔媚、娇嫩的肌肤、丹唇樱桃般的妆容的描写,古代诗人巧妙地传达出他们对美丽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祖咏的《赏花怨》中有“懒洋洋采桃李,水灵儿出月面”一句,通过对水灵儿的描写,将美丽与自然相融合,展现了女性审美意识中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
同时,古代中国女性的审美意识还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儒家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古代女性的审美意识。
传统儒家认为女子当以贞良淑德为美,所以古代古词中描写的女子大多都是妇德贤良、忠贞淑德的形象。
例如元稹的《离思五首·一》中有“自别以来,音信两断,漫封弱髓,试通琼瑶我所,敢益我色么?休赠他人,君自把却来”一句,展示了一位忠贞淑德的女子的形象。
中国古代对女人的审美观
中国古代对女性的审美观存在着一定的特点和演变。
然而,请注意,关于古代审美观的描述往往是对广大人群的普遍观点,并不代表每个人或每个时期的看法。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观常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这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观念等。
以下是一些主要观点:
体态端庄:女性应该保持端庄的仪容仪表,有“曲线美”而不失庄重。
具备婀娜多姿、身材匀称的特点被看作是美的象征。
肤白貌美:白皙的皮肤被认为是女性美的象征。
古代文人常将女性皮肤描绘为雪白如玉,丰腴红润。
柔美的声音:温柔、悦耳的声音也被认为是女性美的体现。
女性的声音应该柔和动人,传递出细腻的情感。
长发及腰:长发被视为女性魅力的象征,长而齐整、呈现丰盈光泽的长发被看作是美的体现。
另外,古代也有对女性腰部修长的审美偏好。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审美观在各时期、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域上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稍作改变的审美观念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古代对女人的审美标准自古以来,女性美貌与才华的欣赏与传承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
古代女性审美标准不断发展演变,既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出民间风俗的多样性。
本文将从古代女性审美标准的起源、主要内容、影响与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女性审美观念进行反思,总结古代女性审美标准的意义与启示。
一、古代女性审美标准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女性审美标准起源于原始社会,那时的女性以勤劳、生育和母性为美。
随着社会制度的演变,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兴起,女性审美标准逐渐演变为一种道德与外貌相统一的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审美标准不仅受到社会伦理观念的影响,还与宗教、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古代女性审美标准的主要内容1.外貌特征:古代女性审美标准对外貌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如“三寸金莲”便是对女性脚部美的极端追求,而丰满的身材、细腻的肌肤、修长的手指等也被视为女性美的象征。
2.品德修养:古代女性审美标准强调女性的道德品质,如孝顺、贤良、贞节等。
这些品德修养成为评价女性美的重要依据。
3.才华技艺:除了外貌和品德,古代女性还需具备一定的才华和技艺,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
这些才华和技艺使女性更具魅力,也是评价女性美的关键因素。
三、古代女性审美标准的影响与传承古代女性审美标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女性为了迎合这一标准,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近现代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古代女性审美标准逐渐发生了改变。
四、现代女性审美观念的转变及对古代标准的反思与现代女性审美观念相比,古代女性审美标准显然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如过于强调外貌、忽视个性和才华等。
在现代社会,女性美不再仅仅局限于外表,而更注重内心的丰富和独立。
人们开始反思古代女性审美标准,认识到女性美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五、总结:古代女性审美标准的意义与启示虽然古代女性审美标准存在诸多不足,但它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女性美的追求与发展。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古代女性审美标准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如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尊重女性的才华和个性等。
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价值观古代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人们对于女性的看法。
在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与传统的价值观念紧密相连,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形象与价值观。
首先,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赋予婀娜多姿的外貌和温柔贤淑的性格。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美丽而聪慧,具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的柔美和智慧,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女性自由与独立的追求。
另外,《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她以妖艳的外表和巧妙的手段,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狡黠。
这些形象的塑造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美丽和温柔的价值观,也突破了传统对于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
其次,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在《水浒传》中,有许多女性形象展现了她们在男性主导的世界中的坚强和勇气。
如林冲的妻子秦明,在丈夫被逼入山贼的道路上,她不仅坚定地支持丈夫,还积极参与到抗争中。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困境中的坚韧和顽强,同时也反映了对于女性自我价值的追求。
这些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示了女性的勇敢和坚韧,也对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提出了质疑。
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还经常与爱情和家庭联系在一起。
女性在古代社会往往被视为家庭的核心,她们的形象常常与家庭的幸福和和谐紧密相连。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的爱情故事展示了对于纯真爱情和家庭和谐的追求。
同时,女性在古代文学中也经常扮演着母亲和妻子的角色,她们的形象展现了对于家庭责任和婚姻忠诚的价值观。
这些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对于家庭幸福的追求。
然而,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女性往往被赋予了被动和依赖的角色,她们的命运往往受制于男性的决定。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元春,她作为贾府的正妻,虽然地位高贵,但却受制于家族的规定和男性的权威。
这种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限制和对于男尊女卑观念的肯定。
另外,《双城记》中的卢西娅,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革命斗争中的牺牲和奉献,但却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追求的能力。
古代对女子的审美古代对女子的审美观念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丰满、丰腴在古代,有一个流行的美学标准是“丰满、丰腴”。
这种审美观念认为女子应当丰满、肥硕才能够被认为是美的。
比如,唐代女诗人李清照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写道:“世人谓我恋长安,与娥眉、巧笑、年少;莫置真娇与红影,飞入天来绕凤楼。
”可以看到,她笔下的美人就是那种丰满、娇艳的类型。
二、白皙与丰腴相对应的,是白皙的肌肤和清秀的面容。
这种审美观念在唐代已经非常盛行了。
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夸赞了一个女子的美貌,说她是“脸上不施胭脂,自有娇妆;红衣不知远近,雨雪自呈春色;一带江山如画,依然牵在我襟;它时忽想遍游,却是岸芷汀兰。
”可以看到,白皙、清秀的外表被视为是一种极高的美德。
三、言行举止除了外貌之外,古代人对女子的言行举止也非常注重。
传统文化认为,女子应当文静、淑女、大气,能够管好自己的情感和言辞。
比如,唐代女诗人卢照邻曾写道:“淑女虽无材,好辞即增颜。
”这说明,在古代人的审美观念中,女子要有好的言辞和行为,才能够被认为是美的。
四、文化素养古代社会非常注重文化素养,特别是对于女子来说更是如此。
传统观念认为,女子应当有卓越的文化素养,在绘画、音乐、文学等领域中有出色的表现。
比如,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闻道玉人何处去?良人难得无二人。
”可以看到,在这句诗中,王之涣赞美的不止是女子的美貌,还包括她的卓越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古代对女子的审美观念主要是体现在她们的外貌、谈吐、言行和文化素养等方面。
其中,丰腴、白皙和清秀、淑女的言行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美德。
中国古代的美人与美学观念中国古代的美人堪称古今中外文化之最,其美丽之姿容,既有身体上的娇好和妍媚,也蕴含着深邃的内涵和智慧。
古代中国人对美人的定义远不仅仅局限于容貌上的吸引力,更重视其气质、才情和修养。
在对美人的追求中,中国古代的美学观念逐渐形成,表达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对美人的评价多样而丰富。
首先要提到的是外貌的标准。
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的美人以娇好、妍媚为标志,丰韵的身体曲线、柔和的肌肤和娇媚的面容是古人对美人外貌的主要赞美对象。
然而,这些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古代文人墨客在各个朝代中也有不同的审美观念。
南朝文化丰富多彩,而北朝的审美观则追求雅俗共赏,更加注重内在的修养和智慧。
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对美人的审美观念也会有所差异。
然而,美人的定义远不限于外貌。
在中国古代,美人更多地关联着内在的才情和修养。
中国古代文人对美人的赞美多和其聪慧、博学等精神特质密切相关。
据《史记》记载,西楚霸王刘备曾被形容为“面如重缣,犬子佳人”。
可见,美人的魅力不仅仅来自于天生的丽质,更重要的是其智慧和才情的附加点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美人往往被描绘成懂得音律和舞蹈、品评诗词和画画的女子,她们不仅美丽动人,且才情出众,被古人称为“才女”。
美人与美学观念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
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经验和美的本质的学科,它既代表了一个文化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这个文化的美学意识和心理取向。
在中国古代的美学观念中,美人被视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品,具有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对美人的欣赏不仅体现了审美的愉悦,也与内在的文化追求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把美人作为创作的灵感和艺术的表达对象,他们通过对美人的描绘和表现,传递出自己对美的追求、哲学思考和审美思维。
此外,美人还与爱情、情感和人生哲学相关联。
美人在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往往被塑造成柔情似水、令人陶醉的形象,代表了纯洁、深情和坚韧的爱情。
美人的存在为文人提供了情感表达的媒介,激发了他们对爱情和美的思考和追求。
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特点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特点是由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所决定的。
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女性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女性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外貌、体态和服饰方面,并被视为男性主导的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定义和期望。
首先,在古代中国社会,女性的外貌审美特点主要强调白净、纤细和柔婉。
白皙的皮肤被认为是美丽的象征,被视为女性健康、温柔和高贵的体现。
古代文人墨客常将女性皮肤比喻为“玉”或“冰雪”,以传达她们的美丽和纯洁。
此外,纤细的身材也是女性审美的重要标准。
女性的身材要苗条、丰腴,不过分厚实。
这种审美特点与男性对女性的定义和期望有关,男性期望女性娇小、柔弱,体现男性力量和保护意愿。
此外,女性的声音和眼目也被认为是审美的重要因素,女性的声音应该柔和、娇婉,具有一定的吟唱之感,而眼目则应该明亮、柔和,有着迷人的光彩。
其次,古代女性的体态也是审美的重要方面。
女性的体态应该优雅、柔韧和灵活,传达出女性的柔美和娴静。
女性应有优雅的姿态,行动轻盈,举止温文尔雅。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是温柔、贤良的,因此她们的体态也需要符合这种角色的要求。
古代女性的服饰也是审美特点的重要体现。
与男性不同,女性的服饰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
女性的服装应该华丽、精致和重视色彩的搭配。
古代女性喜欢穿着细腻的丝绸和亮丽的彩绣,以展示她们的地位和身份。
此外,女性的发饰和首饰也是她们审美特点的体现。
女性头上梳髻,佩戴各种首饰,如发簪、发箍、耳环、项链等,以增添女性的魅力和美感。
古代女性追求华丽、精巧的装饰,也体现了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
总之,古代中国女性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外貌、体态和服饰方面。
她们被定义为柔弱、娇小、白皙的形象,强调女性的纤细、娴静和温柔。
女性的外貌审美特点被视为封建社会男性对女性的定义和期望的体现。
女性的体态应优雅、柔韧和灵活,体现出女性的柔美和娴静。
女性的服饰应该华丽、精致和重视装饰,以展示女性的地位和身份。
浅谈中国历代女性的审美观
时下美女文化”较热,各类选美大赛、选秀大赛此起彼伏,各地车展也是香车配美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连孔夫子也说食色性也”由此,笔者想到了古人,他们的审美情趣与现代有多大差异?历代帝王选美女的标准又有何不同?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尚美的国度。
悠久历史蕴藏
了中国古人对女性美的诸多独到见解与研究。
随着五千年历史的变迁,中国人的审美观在不断的变化,西施、貂禅、王昭君、杨贵妃,把这四大古代美女放到今天,也许我们不会认同,毕竟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每个历史时期,对美女的评判标准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结实健康之生殖美
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和生产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
粗壮结实的女人, 在那个时候人类的审美观念中就是最美的。
我们看到的新石器时代女神像的造型特点展现的就是粗壮结实。
受物质条件的限制,那时候女人的服饰或者装饰品,都很简单而实用。
但从考古出土发现,一些简单的骨制或木制饰品仍然体现了当时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崇尚。
先秦时期:崇尚自然之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的这两句诗大致能反映出先秦时期人们所崇尚的审美观,即自然朴素之美。
人们欣赏女性的自然美、外在美,所谓天生丽质”、国色天香”。
春秋时被各国王侯争相抢夺的夏姬、息妫都是天生丽质,前者生得杏脸桃腮,蛾眉凤眼,体若春柳,步出莲花”,后者面若桃花”号桃花夫人”。
先秦时期自然朴素美的典型代表应该是毛嫱与西施。
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说的是西施因家贫常穿粗布衣服,但仍掩不住她的天然朴素之美,人们形容她是颜如玉,肤胜雪,细腰若柳,青丝如瀑”。
战国末期的楚国以小腰秀颈” 的柔弱为美,歌伎舞女开始浓妆艳抹,长袖善舞”、明眸善睐”。
秦汉时期:崇尚庄柔之美
端庄颀硕之美,本是汉代宫廷选美的正统妇容标准,即姿色端丽,合法相者”如汉惠帝的皇后张嫣就是姿相丰端,体格颀硕,庄重而弥觉其丽”。
但汉代的风流帝王们却喜好能歌善舞、仪态万千的纤柔女性,崇尚纤柔之美。
高祖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就是能歌善舞的美妇。
汉武帝刘彻的皇后卫子夫及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的李夫人,都是纤柔俏丽善舞。
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昭仪赵合德更是以纤细娇艳著称,尤其是赵飞燕体态纤美,轻盈如燕,相传其能在掌中起舞,故称汉宫飞燕”。
她们几个,都算得上是古代的舞蹈艺术家。
秦始皇的生母赵姬、三国时期的貂婵,也都是体态婀娜、舞姿美妙的绝色女子。
魏晋南北朝:崇尚逸雅之美
魏晋时期伴随玄学与佛教的流行,出现了多才善辨、飘逸风雅的女性之美。
如东晋才女谢道韫就是多才善辨的女性代表。
在竹林七贤”的林下风气”影响下,飘逸风雅之美成为魏晋时期的主流审美情趣。
曹丕称帝后封为皇后的甄氏,不仅姿貌绝伦、气质非凡,而且才智过人,是魏晋时期女性飘逸风雅之美的典型代表(详见本博《让曹操父子仨倾情的神女》)。
陈后主贵妃张丽华则是发长七尺,端丽闲雅,飘逸若仙”,是飘逸富丽之美的典范。
晋武帝的选美标准是:入选美女必须是出身显贵的未婚女子,而且美貌、高个、肤白”。
宫廷妇女以飘逸富丽为美,民间士族妇女则追求飘逸淡雅之美。
隋唐五代:崇尚丰腴之美
隋唐的选美标准仍以美貌、咼个、肤白”为主导,如隋炀帝米选民间童女的标准是姿质端丽者”。
但在盛唐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产生微妙变化,开始崇尚丰腴肥硕的女性形象,这可从唐代仕女图与雕塑中的妇女形象得以印证。
或许这一变化与武则天、杨贵妃都是丰腴肥硕相关联。
武则天生得方额广颐”,宽宽的额头,丰满圆润的面颊,是一位丰满健硕的美女。
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则是古代最著名的胖美人,是古代美女中丰腴肥硕、雍容华贵之美的象征。
杨玉环还有三姊妹也是丰硕的胖美人。
唐肃宗的张皇后也是一位丰腴的女性。
唐代集色、艺、才于一体的女性,大都反映在青楼风尘女子和道观女冠身上。
唐末、五代时期,其审美观逐渐转为纤弱或病态之美。
宋元时期:崇尚纤弱之美
宋代以后,由于国势不振,纤柔病弱之态成为女性美的主流,造就大批温柔贤淑、娇羞无力的病美人”。
宋代皇帝选妃子出现重德轻色倾向,大多选自高官显贵之家,后妃们恪守礼教,温柔恭顺,庄重寡言。
宋代后妃中,以美貌出众得宠而被封为后妃的为数极少。
北宋中期,缠足自宫廷传至民间,但多在上层良家女子中流行;南宋后则开始在南方普及,江南的青楼女子也把缠足作为一种时尚。
于是,弱不禁风的小脚女人成为女性美的典范。
到了元代,缠足更加盛行,三寸金莲”等小脚代名词常见于元人词曲之中,甚至出现崇拜小足的拜脚狂。
元末的杨铁崖常在酒席上脱下小脚妓女的绣脚载杯行酒,还号称金莲杯”。
需要说明的是,北方的契丹、女真和蒙古族所崇尚则是一种粗犷豪放之美。
明清时期:刚柔消长之美
牌坊要大,金莲要小”,这应该是明清时期人们对女性道德美与形体美标准的形象概括。
上层统治者极力倡导女性贞节与缠足,小脚成为女性美的第一标准,没落文人中出现小脚癖与拜脚狂。
直至清代后期才产生反缠足思潮,萌生健美的女性美观念,形成刚健与柔弱两种审美情趣的此消彼长。
明清两朝人眼里女子柳腰莲步,娇弱可怜”是最美的,富家子弟不仅娶妻要选择小脚姑娘,而且连纳妾、嫖妓也选择小脚女人。
明代宫廷选美讲求德容兼具”,且所选后妃多出身于民间贫寒之家,以此助帝王厉行节俭。
明代虽重妇德,但美貌(含小脚)仍是选择后、妃的最重要标准。
清朝实行满汉不通婚”,其宫廷选秀限于满、蒙、汉八旗”官员家中女子。
近现代时期百花争鸣百花齐放
受西方影响,民国时期的女性不再以缠足为美,性感美有所抬头。
在此期间,中国美女标准逐步与西方国家接轨。
如今,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以及在各个方面不断进步,中国人对美有了新的认识,性感美、骨感美、含蓄美、奔放美……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因此,对美女的评判标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讨.....
任何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都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关系,而影响它们的因素则是社会的变迁。
也就是说社会大环境制约人们欣赏美,追求美的愿望和行为。
中国古人在某一时期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
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
而审美者的心理以及审美的角度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自身的经验、内心的需求与价值观的多层次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