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鱼我所欲也》教案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12
鱼我所欲也【学习目标】1.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思,在明白得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论证方式、逐层深切论证论点的方式。
3.明白舍生取义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明白舍生取义的道理。
2.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思,在明白得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调动已有的知识积存,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明白得文意。
运用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分析课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明白作者论述的道理。
朗诵背诵课文。
【学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进程】一、预习导学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并在横线上补充你以为重要的字词。
苟.()得所恶.()有所不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而与之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故而不受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将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我所欲.也不可得兼.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有所不辟.如使..人之所欲凡能够得生者.由是..贤者贤者能勿丧.耳...是故..非独一箪.食.一豆.羹.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万钟...得.我..则.不辨礼义何加..焉所识穷乏者乡.为身故是.亦不能够已.此之谓失其本心..3.了解孟子的舍生取义的观点。
什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
”(《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
”(《万章下》)孟子以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他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确实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需遵循的正途。
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孔子主张“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并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达而》)但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义”这一道德范围由于历代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早已超越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这与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江湖义气是不同。
教师家长评价签字日期2015年11月日二、课堂助学1.导入2.朗诵《鱼我所欲也》,结合注释疏通课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
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1、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教学用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2.作者作品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3.齐读全段。
4.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里的6篇《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鱼我所欲也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效果。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那是为了纪念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雷、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戏剧《屈原》。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思路(一)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形象。
(二)读“雷电颂”部分,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谈谈自己的诵读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补充:(1)从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2)从语言特点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3)从创作风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雄伟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了浪漫色彩。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教师讲述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1942年。
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D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D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义重于生",反对见利忘义;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民同乐",增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比喻和对比写法,领会其妙处。
教学重难点:1.《鱼我所欲也》是如何论证的2.文章采用引喻写法究竟有什么好处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概述这二章的思想内容,而后提到孔子的继承人—-亚圣孟轲二、孟子简介(详细资料参见附录材料)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早年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篇》可证)。
长大后受业于子思(即孔?,孔子之孙)的门人,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曾游说梁惠玉,不成功。
又人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
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
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对话体也有很大的发展,增加了反复辩难的内容,《庄暴见孟子》则属于这一类。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三、疏通文意,注意重点词汇和句式(1)词语。
〔欲)①希望、想要(得到)。
②将要。
③欲望。
〔今)①现在。
②现代。
③假如。
[甚〕①厉害、严重。
②超过。
③十分,很。
〔疾〕①憎恨。
②急速。
③痛。
(以上是练习中规定的词,以下是补充的。
)[苟〕①苟且.例:故不为苟得也。
②假如。
例: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加]①更加。
鱼我所欲也本文是《孟子》的精粹,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本篇课文通过两种人生观的对比,有力地阐述了义重于生,不义重于死,做人要“舍生取义”的道理。
全文明畅犀利,析理精深,论证严密,文笔精练,气势恢宏,让我们共同去领略——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以至背诵。
2.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3.体会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
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有“亚圣”之称。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上主张行“仁政”。
二、作品信息《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一部书,是由孟轲及其门人共同编写的。
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纵横捭阖,妙趣横生。
全书共七篇,二百六十一章。
融入文本一、整体解读开篇提出论点,以设喻引出本文的主旨:舍生取义。
本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1—4句):运用比喻和分析推理,从正面立论,确定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5—8句):用假设论证,从反面强调为了“义”可以不要“生”,为了“义”也可以不“避患”。
第三层(9句):强调了“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道德高尚贤明的人没有丧失罢了。
运用例证法论证“舍生取义”是人所共有的本心。
运用例证法从反面论证舍义取利就是丧失本心,同时也采用排比修辞和对比方式进行论证。
与第二段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互为对照,论证充沛,深刻,精辟。
二、问题研讨1.说说本文的结构特点。
2.本文所说的“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其本心”?“失其本心”以后会怎样?“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又有什么关系?“本心”指人生下来所固有的善的本性。
“失其本心”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坚守天生的善性,而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利欲的勾引。
“失其本心”之后,人就会变坏,就会生邪念,做坏事,就成为一个不仁不义的人了。
1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2、积累文言词语;欣赏《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4、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2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3重点难点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积累、识记”辟、辩、乡、得、与、是故”等词语。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学时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读出文章停顿和重音及整体感知课文。
学时难点积累、识记重点字词、背诵第一段。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简介导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予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
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鱼我所欲也》教学案部分教学活动和思路【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句及课文内容。
2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了解“舍生取义”的道德观。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句及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一)熟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内容。
(二)文言字词解释。
二者不可得兼..人之..故不为苟得..也如使欲莫甚.于生由是....则可以避患是故所欲有甚于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勿丧.耳蹴.尔而与之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于我何也是亦不可以已.乎失其本.心.一箪.食一豆.羹(三)指出通假字并解释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仪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生死而不受(四)句子翻译1.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五)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四)写出你的疑问二、课堂助学1.导入: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3.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4.两人小组互译文意,提出疑惑。
5.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
三、课堂检测(一)、文言字词解释。
二者不可得兼..人之..故不为苟得..也如使(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2..用课文内容填空:(1)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2)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6)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7)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指?(8)“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三、课堂检测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课文第一段的论证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用“‖”在原文上划分层次,并说明划分理由。
《鱼我所欲也》《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
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翻阅《孟子》,当他翻到卷四《离娄章》时,龙颜大怒。
因为这一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朱元璋想:胆量好大的孟轲,竟敢鼓动人们在皇帝对待他们不好时,就把皇帝当作仇敌贼寇,那还了得。
于是,他就诏告天下,说孟子的这段话“非臣子所宜言”,罢免孟子在孔庙中的配享。
到了晚年,他的阅历多了,当他读到《孟子》《告子》中的一段话时,大有所悟,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
第15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时间课题课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
过程和方法了解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及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体会孟子的道德主张。
品味作者论证观点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学1.导入新课。
由武汉大学生舍生救人的事迹,导人新课。
问:大学生为救人而献身,值得吗?2.检查预习。
(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展示收集并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以及读书笔记。
3. 自主阅读。
(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出示幻灯片】学生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初步理解文意,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何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这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2)自主阅读,解决问题。
【出示幻灯片】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疏通文意特别注意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
议论文的主旨句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4.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第二课时二、导1. 全班交流。
(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2.精讲点拨。
①《鱼我所欲也》一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点拨方法】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法很多,有的题目就亮明观点;有的开门见山,在文章开头点明论点;有的水到渠成,在文章结尾得出论点。
在文章开头点明论点的方法也很多,有的直接交代;有的通过故事、名人事迹来引出论点,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有的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引出论点,显得很生动、通俗。
【参考答案】作者在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发出本文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亦即本文的题旨:舍生取义。
这样提出论点,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有助于读者理解论点。
②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何作用?【点拨方法】初中阶段常接触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
举例论证可以更具体、更有力地论证论点;比喻论证可以深入浅出的论证论点,使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可以更加鲜明地突出论点。
【参考答案】文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
文章第二节列举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具体证明了“义”的普遍存在。
文章第三节列举了有些人为了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万钟俸禄的例子,从反面证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二三两节又形成对比,有力地证明了“义”的存在,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③探究重难点字词句:A.“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B.“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点拨方法】理解文中句子词语的含义,要联系上下文以及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切不可孤立地分析词句本身。
【参考答案】A.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B.“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以上精讲点拨的,是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为学生总结出解题或解决这类题的规律方法,以提高学生品味文本和解题的能力。
】3.深度探究。
(1)品读精美语言:在《〈孟子〉二章》里,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
在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
(注意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学法指导:学生自由发言。
也可用读的方式来体现或先品后读。
先四人小组探究,后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并对各小组的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设计意图:在诵读中欣赏和品味,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这也是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2) 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时空连线,设置情境。
从下面的问题中任选二个回答。
假若我是节目主持人,同学们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时空隧道,请回答我的问题:①你如何评价武汉的舍身救人的大学生们?②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你该如何舍生取义?(把“道德”、“正义”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③我们中学生的“义”和“不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只要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④你也可以把老师当作孟子,就你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向我发问。
在节目的最后: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理解的“义”。
义是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认识“义”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三、练1. 当堂熟背课文。
2. 学生完成课堂达标测评题。
学习小组互改,教者反馈评讲。
3. 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作业设计必做预习练习题(一)1.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字字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
2.解释加点的实词、虚词。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7)贤者能勿丧.()耳(8)一箪.()食(9)一豆.()羹(10)呼尔.()而与.()之(11)蹴.()尔而.()与之(12)乞人不屑..也( )(1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4)万钟于.()我何加.()焉(15)妻妾之奉.()(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7)乡.()为.()身死而不受(18)是.()亦不可以已.()乎(19)此之谓.()失其本心..()3.请你搜集并阅读一篇与课文《鱼我所欲也》相关、相似或相近的文章,摘出你最欣赏的或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作赏析。
【参考答案】轲儒(1)同时得到(2)所以;苟且取得,只求利益,不择手段(3)祸患(4)如果、假使;没有(什么)(5)什么(手段)(6)仅仅;这,这种(7)丧失(8)筐,古代盛饭用的竹器(9)碗(10)助词;给(11)践踏;表修饰(12)认为不值得(13)丰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14)对;益处、好处(15)侍奉(16)“得”同“德”,感激恩德;“与”同“欤”,吗(17)“乡”同“向”,从前、原先;为了(18)这,这种做法(19)叫做,本来的羞恶廉耻之心略选做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1.亲戚畔之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__通___3.入则无法家拂士__通___ 4.困于心,衡于虑__通___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1.池.非不深也古___今____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__今__四、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A. 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 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 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六、“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 征于色C. 死于安乐D. 衡于虑七、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八、加点词不用“使……”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A. 苦其心志B. 劳其筋骨C. 动心忍性D. 生于忧患【参考答案】一、1.结构助词,的2.代词,小城3.代词,城4.到5.代词,不施行仁政的君主二、1.“畔”通“叛”2.“曾”通“增”3.“拂”通“弼”4.“衡”通“横”三、1.古:护城河;今:水池、池塘2.古:给这样的;今:连词。
四、1.给这样的;使……痛苦;使……劳累;使……经受饥饿;使……受贫困之苦2.困惑;“衡”通“横”,梗塞,不顺;有所作为;征验,表现;了解,明白五、D六、A七、A.这,这样;判断动词 B.被任用,被举用;吐露八、D学生错题教学反思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