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4.16 MB
- 文档页数:13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也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单元共有8课,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第1~4课从观察水的蒸发现象开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冰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
第5、6课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其他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
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组成物质的成分并没有改变,总结并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特殊物质的认识。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水相关的认知经验,他们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以喝,可以用来清洗物品,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在加热时会冒气泡……这些知识生动有趣且与生活情境直接相关,但同时也是碎片化的。
学生刚进入三年级学习,思维还处于以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为主的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现象解释”“寻找证据”“数据采集”“比较分析”等理性科学学习过程,同时要兼顾“理”和“趣”。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将与水相关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
1.围绕科学概念,强化基础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计者“必须将事实性知识置于学习者的概念框架中”,科学概念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围绕科学概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理解和迁移应用,有助于他们用概念完善认识框架。
在本单元中,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2.组织科学活动,注重方法教学。
本单元各课都有大量的观察活动和实验活动,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关键,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交流研讨,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得到的数据合理地迁移,形成相应概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7课《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中的最后一课。
本单元以“溶解”为切入点,由深到浅,由简到繁,一步步向学生渗透有关“溶解”的知识,融科学知识和实验于一体,既能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接受科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这一课介绍了与溶解相对立的概念“分离”。
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将我们在实验中收集的浓盐水放于窗台上,让杯中的水蒸发,观察已经溶解的食盐有什么变化。
第二部分,用加热的办法减少浓盐水中的水分,直至水分蒸干析出白色颗粒;用放大镜观察白色颗粒,并与食盐颗粒进行比较。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用加热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如:海水晒盐。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用:饱和盐水、筷子、水、食盐,有关海水晒盐的资料小组实验用:饱和食盐水、筷子、烧杯、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放大镜、食盐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猜谜语:身体白又小,下水融化了,入口有咸味,生活不可少。
(食盐)师:我们这节课就以食盐为材料,开展探究活动。
2.教师出示一杯已经饱和的食盐水。
师:课前老师调制了一杯食盐水,可一不小心把盐放多了,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食盐继续溶解呢?二、设计方案,验证假设1.师生交流实验方案:采用加水的方法。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溶液的变化。
师:在加水时,先看看杯中原来有多少浓盐水,在杯外壁做个记号。
然后再往杯里倒入少量清水(注意:加水过程要对于“水量”要进行控制),经过搅拌,杯底的食盐溶解在水里了吗?3.如果继续加水,还能继续溶解食盐吗?4.引导小结:用增加水量的办法可以继续溶解杯底的食盐。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材解读作者:鞠娜来源:《读写算》2020年第03期摘;要《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中的内容。
这一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盐水自然蒸发实验及加热使盐水快速蒸发实验,本文就这两个实验的具体方法及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重难点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3-0173-01《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中的第7课,属于《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中的“物质科学领域”内容。
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以及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如下:科学知识目标:发现实验溶解于水的过程可逆。
科学探究目标:经历“分离食盐与水”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体会探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继续探究溶解现象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会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
在上述教学目标之中,“分离食盐与水”的探究活动是其他教学目标达成的载体,本课教材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这个活动展开。
所以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课教学重点。
在“分离食盐与水”探究活动中有两个实验,一个是让盐水自然蒸发,另一个是加热使水快速蒸发。
其中第二个实验是本课知识能力目标达成的关键。
所以将加热盐水实验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盐水自然蒸发实验教材开篇以两个问题引入:溶解在水里的食盐还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吗?怎样分离呢?这组问题引入的作用有二: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溶解的食盐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吗?怎样分离呢?”因为学生在三年级下册研究过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液态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而且水蒸发这一现象又很常见,所以学生很容易想到:水会蒸发。
教材随后就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研究课题: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吗?问题提出来了,学生就会进行猜想:食盐会随水蒸发,或者不会。
无论认同哪一种猜想,都要有根据。
验证方法很简单:让盐水蒸发。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课件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使用范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作者:作者单位:撰稿时间: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本课为单元小结课,主要研究的是溶解的又一特点——物质溶解的可逆性,即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教材意图通过收集、保存着的前几节课使用后的浓盐水,回顾前几课食盐溶解伴随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当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
从而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如何分离溶液中的食盐和水?并通过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借助酒精灯加热浓盐水分离溶液中的食盐和水,进而认识食盐溶解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完善物质溶解的概念。
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不断丰富物质溶解的概念,包括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溶解能力、溶解有快慢、饱和溶液等。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溶解有一个更系统完善的认识。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对比食盐晶体和溶液中分离出来的食盐颗粒,才能确认是否是同一种物质?而不是简单的下一个结论:食盐能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因此,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也是本课教学的一种重要目标。
此外,学生是在本课第一次使用酒精灯,因此本课还承载着工具使用方法的教学。
鉴于以上的分析和理解,我对本课教学活动进行了一些调整,把酒精灯的使用放在本课教学的第一部分或者课前进行,并且让每一个学生都练习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和熄灭酒精灯。
以便更好地顺2应学生的认知发展,完善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思维。
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课堂的结构性以及酒精灯在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性,把酒精灯的使用放在本课教学的第一部分或者课前进行,并且让每一个学生都练习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和熄灭酒精灯。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第7课混合与别离(教材P17~18)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2.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如何区分食盐和沙,它们分别有哪些特征?学生1:食盐是无色的、颗粒小、半透明、能溶解在水中。
学生2:沙是黄色的、颗粒小、不透明、不能在水中溶解。
主持人:把食盐和沙放入水中会有什么不同的现象。
学生3:食盐溶解后看不见了,沙不溶解,沉在杯底。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探索二:别离食盐和沙1.提问:既然不能用筛子别离食盐与沙,我们还能怎样将它们别离呢?(预设:可根据食盐和沙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进行别离。
)2.过渡:这个想法太棒了!我们可以将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放入水中,溶解后再过滤,从而将它们别离。
接下来大家动手试一试。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帮助卡。
4.交流:知道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我们是怎样将食盐和沙别离的?为什么这样别离?学生1:通过加水、溶解、过滤,因为食盐溶于水而沙不溶于水。
主持人:水在别离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2:溶解食盐。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探索三:别离食盐和水1.提问:怎样将食盐和水别离开呢?(预设:把水蒸发掉。
)2.追问:如果杯子里的水不断蒸发而减少,直到全部蒸发完,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是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预设:会留在杯子里。
)3.讲解:窗台上的浓盐水因水分蒸发而有食盐析出,这种自然蒸发,水分减少得很慢,我们可以用酒精灯加热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
4.展示:出示蒸发装置,介绍各局部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强调酒精灯使用的考前须知:(1)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2)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其他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
(3)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
(4)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或沙子扑盖。
5.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帮助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