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美术的异同
- 格式:docx
- 大小:12.12 KB
- 文档页数:5
初一七班韩晴中国与西方的美术一、开始我认为东方美术的开端,是从符号开始的,而西方美术的开端,是从立体的形象开始的,在现在所留下的文物中,表现东方美术的,大多是器物上的一些符号与图案,包括甲骨文,其实也应是一种美术的创造,而东方的美术却是留下了许多的雕塑与建筑。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东方一直在发展着绘画,而西方也涌现了很多的优秀雕塑作品吧。
二、成长东方美术在有过许多符号和图案以后,自春秋战国就开始出现了壁画这种表现艺术的形式以及帛画。
而西方在最开始可能还不太成熟的雕塑与建筑以后,在希腊艺术与罗马艺术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十分优秀的雕塑与建筑,例如掷铁饼者,巴特农神殿,罗马竞技场等。
三、发展中国在东晋时期,开始有了第一个记下名字的画家——顾恺之,他的画大多是画在绢上的。
顾恺之的画大都描绘的是宫廷贵族,这就和之前的市井或神就不一样了,而且顾恺之的画大都讲述了一些故事,是含有教育意义的。
而西方在早期基督教艺术时期描绘了一些神与建造了许多美丽的教堂以后,在早期文艺复兴的艺术史,注重了“以人的觉醒为中心,以科学的视觉分析代替原有的神学形式”,在绘画上,更加注意对人的描绘,而神的形象也不再是完美无缺的,而更贴近于人了。
在中国自北魏至唐朝,发展了敦煌的艺术。
敦煌在甘肃省,是汉代中国通往西方丝路上的重要一站,一次,这样的地方一定是文化交流的一个繁荣的地方,所以会以印度的习惯,在洞中画起佛像的。
在唐朝时,也出现了以阎立本为代表人物的表现帝王威严的宫廷画,如《步辇图》,以及以女性为题材的仕女画,如《簪花仕女图》,以及韩幹韩滉等人的动物画,如《五牛图》,以及山水画和王维这类人所画的文人画这也都在这时候出现,这也给中国以后的绘画艺术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而西方自文艺复兴的全盛时代以后,开始出现了许多的画派,绘画的技巧,表现的内容,绘画的载体,包括画家的信仰都不是只有一种这也是西方艺术多元的一面。
中国的艺术在唐代以后,也有了许多的画家,不同的风格,有的画宁静,有的画温暖,有的热闹,有的孤高……但都是以纸或绢,加上笔、墨、砚画成的,原料及技法相对西方要少一些。
比较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异同点
同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自身有很多特点:
1.首先便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画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又称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2.在构图方法上不受教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既可以移动的远近法),使的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3.中国画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相交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的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4.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西方绘画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
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概括的讲,如果中国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则尚形,中国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总之,西方绘画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的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对比。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造型艺术中的绘画艺术。
浅谈中西方艺术的差异,希望对你的疑问有帮助。
差异一:文化差异导致的艺术差异,中华文化含蓄,内敛;西方文化直接、奔放。
所以你会发现,中国风景画多,讲究意境。
西方人物画多,而且裸体画早已有之,中国艺术可不敢这么大胆。
差异二:社会发展环境差异导致的艺术差异。
中华社会环境总体稳定,儒家思想主导社会,所以艺术表现繁荣的多,表达志向的多,例如清明上河图,兰亭序,豪放派诗人等等;西方动乱较多,科学发展较早,所以西方艺术揭露社会黑暗的多,倾向用艺术探究事物本质。
例如,蒙娜丽莎,向日葵,维纳斯,都盯着一个物体不放。
差异三:艺术的表达方式有差异。
中国的艺术以文字、绘画表达的多,中国讲究的是“传神”、“神似”;西方的艺术以绘画、雕塑表达的多,西方讲究的是“真理”、“神秘”从西方艺术发展史的过程来看,科学的剖析、逐步的深入是其发展的一个特点,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是不能脱离同时期的社会与文化。
西方的科学实际上是希望将事物拆开来看的,探究它的内部构成。
是一种不断深入、层层打开的过程。
这种事物构成的观念直接影响了艺术的发展。
在中国文化中,是以阴阳五行作为事物构成的整体,五行是一个整体的循环的系统,缺一不可,是以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去看待它的。
所以,在中国人眼中,万事万物都有生命。
发展到艺术上来,便将自我之外的事物也看做是有思想精神的主体,所以,画任何事物景物也都要先发现事物的精神,即“传神说”,除此之外还要加入写意在其中,写意不仅写的是对象当中存在的内容,更要写出艺术家所赋予的一种内容,最后使得所表现的事物韵律化,从而体现一种生命体的状态。
最终达到画面中随处可见一种生命的律动。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具备生命独有特点的艺术作品。
中西方艺术发展有几千年的过程中,它们各自发展出了自己不尽相同的方向,其根本正是在于受到了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也显示出中西方文化所具备的不同视角,论者认为这也正是这篇文稿的意义所在,但是,作为庞大的史论体系,它牵扯到的历史、人文、甚至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内容,简单几千字的阐述并不能窥探其皮毛,但作为美术史论研究者,如果不能对整个史论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就根本谈不上以点窥面。
中西方艺术异同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表达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西方艺术虽然来源不同,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主题、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等方面探讨中西方艺术的异同。
一、主题的异同1.1 中式艺术的主题中式艺术注重表达自然和人文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与人的和谐共生,因此山水画、花鸟画等作品常常刻画出自然的优美和恢宏。
另外,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作品也是中式艺术的独特之处。
1.2 西方艺术的主题西方艺术更注重表达人类内心世界和社会现象。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思想的独立性,因此人物形象、社会批判和个人情感成为西方艺术的主要主题。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以及现代主义艺术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等。
二、表现形式的异同2.1 中式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式艺术作品常常采用线条勾勒和水墨渲染的表现方式。
通过简洁的线条勾勒和柔美的墨色来表现主题的美感。
在绘画中,空白的运用也是中式艺术的一大特色。
2.2 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西方艺术注重色彩、光影和透视的表现手法。
油画、雕塑和立体动画等形式都是西方艺术中常见的表现方式。
此外,西方艺术家也善于运用创新的材料和技术来表达创作的灵感。
三、审美观念的异同3.1 中式艺术的审美观念中式艺术追求的是一种朴素、含蓄的审美情趣。
它更注重观者明心见性的感悟和情感的升华。
通过“以形写意”的方式,传递出意境深远、富有禅意的审美体验。
3.2 西方艺术的审美观念西方艺术强调对艺术对象的客观审美评判。
它注重创新、突破和个人的审美情趣。
在现代艺术中,一些抽象、超现实主义和概念艺术等形式都体现了西方艺术家追求创新和颠覆传统的态度。
四、其中的相似之处虽然中西方艺术有许多异同之处,但也有相似之处。
无论是中式还是西方的艺术,都是通过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方式来寻求审美的享受。
艺术作品中的创意、技巧和感染力等都是艺术的核心要素,无论是中式还是西方的艺术,都在追求这些共同的艺术价值。
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的异同点300字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体现在创作理念、主题内容、表现方式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的异同。
一、创作理念的异同点:中国美术强调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常常注重表达思想,强调意境和内涵,更注重艺术家个人的修养与感悟。
例如,中国山水画强调的是画家与大自然的精神交流,追求虚静与自然之境。
而西方美术注重以个人的情感、经验和现实生活为题材,强调对物象的描绘以及形式的创新。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追求逼真再现。
二、主题内容的异同点:中国美术的主题多涉及历史、神话、哲学和宗教等内容,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常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
而西方美术的主题更加宽泛,包括风景、肖像、历史、宗教、战争等各个方面。
同时,西方美术家表现个人情感的机会更多,更注重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探讨与批判。
三、表现方式的异同点:中国美术重视笔墨运用和线条描绘,注重意境和造型的整体感受。
例如,中国山水画常用墨迹,追求"意境深远"。
而西方美术更加注重色彩、对比和透视等技巧的运用,追求真实、细腻和丰富的效果。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法来表达三维感。
四、审美观念的异同点:中国美术的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含蓄中见真情"和"颜色表达中见意境"的理念上。
中国美术追求的是一种抽象的感受,通过笔墨的表现来突出作者的情感和境界。
而西方美术更加注重视觉的冲击力和表现力,强调色彩、线条的协调和运用。
西方美术更多地通过物理表现来影响观者的感受。
总的来说,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在创作理念、主题内容、表现方式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美术注重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强调内涵和意境,注重抽象的感受。
而西方美术则更加注重表现物象、强调视觉效果和真实感,追求个人情感的表达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
东西方绘画艺术差别人类主要的审美方式是东西方两种,当然还有重要的非洲艺术和南美印第安艺术、澳洲土著艺术以及中西亚艺术。
西方人至今仍然忽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西方人自负的认为有了白种人的艺术就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中国人独特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方式恰恰是西方人从未尝试过的。
其中美妙西方人至今不甚明了。
那么东西方艺术(我这里主要指的是美术)有那些明显的区别呢?1:艺术思维有区别。
西方艺术主要反映客观现实。
东方艺术主要通过对现实主观再现表达某种意境。
西方社会从19世纪开始对艺术的表性进行了全方位的尝试,至今几乎尝试了所有可能的表现形式。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很富有逻辑,他的艺术史这种最可以不逻辑的学科也充分显示了其思维的一贯性。
这点和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我发现中国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思想内核偏偏是西方人从来没有触及和能真正领悟的。
西方人从19世纪末仿佛突然开了窍,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哲学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反思,这种反思是严谨的。
其主要的催化剂之一是摄影技术的诞生。
在摄影术诞生以前以西方为代表的艺术家们主要精力放在对客观事物的精确再现上,经过上千年的努力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其实对事物的平面再现本身在我看来根本不能算艺术,这只是一种技术,一种可以量化的技术,就算一个毫无艺术细胞的人经过量化的训练也可以掌握素描以及色彩的基本表现方法。
我宁愿把这种技术归纳为科学而不是“艺术”。
但西方艺术家们通过这种方式展现的卓越技巧仍然可以算作艺术。
但可笑的是摄影术的诞生彻底打乱了艺术家的思维---还有必要画画蛮?有了摄影我们画什么?艺术家还有存在的价值吗?于是艺术家们开窍了,重新思考并定义绘画的定义以及表现的方式。
于是种种流派,种种观念,种种思潮不断涌现,其实无非是想给画家们一个存在的理由。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接下来的历史中,西方对艺术的思考和艺术的发展还是相当严谨的。
这几乎是一个拨丝抽茧的过程。
一.东西方艺术相同点1.艺术源头都比较历史悠久:西方艺术的源头是古希腊和古埃及.东方艺术就中国来说历史的源远流长就更不用说,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彩陶艺术的发展.2.东西方艺术从开始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作品都带有巫性,宗教性,到后来对美的表现越来越重视.3.无论东西方美术描述对象都主要为人体:在中西美术上第一个绘画高潮都是人物画的高潮.4.近现代东西方艺术对心象艺术和镜象艺术都有了追求:西方绘画从19th印象主义,经后印象主义发展成20th层出不穷的野兽派,超现实派,实现了从镜象艺术到心象艺术的转变.因而西方同东方一样也注重了对心象艺术的追求.而东方艺术理论从古典写意相当于表现开始关于再现即写实的思想在现代也产生了.总的来说东西方俩者有一种互逆的发展方向.5.东西方艺术互相影响,吸取对方的优点:就拿西方来举例吧,现代西方绘画大师马蒂斯,米罗,克里姆特,克利等人将东方艺术的表现性,写意性,平面感融到自己的作品中.突破传统西方绘画时写实程式的约束.二.东西方艺术的不同点.1.对美的欣赏不同:中国国画的美,喜欢高雅的美.西方油画的美,爱好豪华的美.2.东方求意,西方好实:a.东方艺术风格追求虚幻要有内涵和镜界而西方艺术风格追求现实主义较强.齐白石的一句,似与不似,道出了东西方绘画的差别.b.东方艺术就拿中国国画来讲,它讲意境,不讲透视,不求像而西画古典主义以写实为主,型同摄影.c.中国艺术的目的不是为再现,而是为抒情,后来有以人发展到了山水,花鸟.西方一直以写实为主,而且特别是以写人为主.d.东方神似,讲究气韵生动.西方行似,主要讲究行的要求.e.东方艺术在于写意,注重归纳,提炼,取其精华而表现,注重表意.西方艺术注重写实,运用光学,空间等表现所在人物的存在意义.3.东西方艺术绘画效果各有优缺点:西方的油彩画覆盖性强,厚重,可修补,但不易保持,易变灰变黯而东方的中国画用胶质调色,易遂自然,但添补有痕.4.东西方艺术形式不同:东方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沉思的形式.西方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夸张,另类的形式.5.东西方绘画的异面:A.从表面上看是技法的不同:a.作画方法不同,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b.绘画材料方法不同,从色调来讲东方以胶溶为巧,西方以油合为盛.从色素来讲,东方为青,赤,黄,黑,白五色,和谐调和的五色色泽会美不胜收,而西方以红,黄,蓝为三原色.B.深一层研究是观察方法的不同:a.中国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b.美术界向有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洋画是焦点透视的说法.C.再深一层剖析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及审美意识等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a.中国画构图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b.中国还要求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
浅谈中西方艺术的差异,希望对你的疑问有帮助。
差异一:文化差异导致的艺术差异,中华文化含蓄,内敛;西方文化直接、奔放。
所以你会发现,中国风景画多,讲究意境。
西方人物画多,而且裸体画早已有之,中国艺术可不敢这么大胆。
差异二:社会发展环境差异导致的艺术差异。
中华社会环境总体稳定,儒家思想主导社会,所以艺术表现繁荣的多,表达志向的多,例如清明上河图,兰亭序,豪放派诗人等等;西方动乱较多,科学发展较早,所以西方艺术揭露社会黑暗的多,倾向用艺术探究事物本质。
例如,蒙娜丽莎,向日葵,维纳斯,都盯着一个物体不放。
差异三:艺术的表达方式有差异。
中国的艺术以文字、绘画表达的多,中国讲究的是“传神”、“神似”;西方的艺术以绘画、雕塑表达的多,西方讲究的是“真理”、“神秘”从西方艺术发展史的过程来看,科学的剖析、逐步的深入是其发展的一个特点,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是不能脱离同时期的社会与文化。
西方的科学实际上是希望将事物拆开来看的,探究它的内部构成。
是一种不断深入、层层打开的过程。
这种事物构成的观念直接影响了艺术的发展。
在中国文化中,是以阴阳五行作为事物构成的整体,五行是一个整体的循环的系统,缺一不可,是以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去看待它的。
所以,在中国人眼中,万事万物都有生命。
发展到艺术上来,便将自我之外的事物也看做是有思想精神的主体,所以,画任何事物景物也都要先发现事物的精神,即“传神说”,除此之外还要加入写意在其中,写意不仅写的是对象当中存在的内容,更要写出艺术家所赋予的一种内容,最后使得所表现的事物韵律化,从而体现一种生命体的状态。
最终达到画面中随处可见一种生命的律动。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具备生命独有特点的艺术作品。
中西方艺术发展有几千年的过程中,它们各自发展出了自己不尽相同的方向,其根本正是在于受到了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也显示出中西方文化所具备的不同视角,论者认为这也正是这篇文稿的意义所在,但是,作为庞大的史论体系,它牵扯到的历史、人文、甚至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内容,简单几千字的阐述并不能窥探其皮毛,但作为美术史论研究者,如果不能对整个史论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就根本谈不上以点窥面。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的绘画体系,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绘画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
本文将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进行浅析,以期了解两种绘画体系的异同之处。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历史渊源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西方绘画艺术以人体裸体为主题,强调形态的准确性和立体感,往往以神话、历史或宗教题材作为创作对象。
而中国绘画艺术则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追求意境的表现和意象的描绘,注重笔墨的韵味和意境的抒发。
在绘画表现上,中西方绘画艺术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立体感的表现,强调光影的效果和材质的真实性,注重人物和物体的形态和结构,追求写实的表现方式。
而中国绘画则讲究线条、颜色、形式的审美感受,强调情感的表现和意象的抒发,追求意境和神韵的表现。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中西方绘画艺术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都有着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的历史。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文化在绘画领域有了一定的交流和影响。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艺术理论和技法对西方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中国的丝绸、瓷器、书画等艺术品也影响了西方绘画的发展。
在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上,中西方绘画艺术也有着差异。
西方绘画追求客观和形式的表现,重视艺术的技法和表现手法,追求艺术的完美和智慧。
而中国绘画追求主观和心灵的表达,注重艺术的情感和意境,追求艺术的个性和境界。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未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交流和影响将更加频繁和深入。
在绘画理论和技术上,中西方绘画艺术将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绘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在绘画题材和表现方式上,中西方绘画艺术将有更多的交流和对话,促进绘画艺术的多样化和丰富化。
在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上,中西方绘画艺术将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促进绘画艺术的共享和传承。
中西方绘画艺术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影响和差异,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西方绘画艺术将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绘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共同推动世界绘画艺术的繁荣和进步。
中外美术作品对比无论古今中外,人们从未放弃过对美和艺术的追求。
然而经过一代一代的发展,东方和西方对艺术和美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形成了不同地画派,各自有着不同的绘画特点。
一、中外美术作品的总体特点对比中国画的特点: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
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形似,而多用散点透视法,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表达一种美的意境。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国画大多是保持线条的流畅,一笔呵成而不是西方的画了还可以再改。
西方画的特点: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典型的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这也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最本质的区别。
早期的西方绘画注重写实,绘画首先要形似。
后来渐渐又形成了印象画派,以梵高、莫奈、马奈、塞尚等为代表。
二、中国美术作品的特点(1)国画注重意境作画应有引人入胜的意境,而画中意境不是任何画家都能达到的。
其原因是画家笔下所表现多是一般的境,没有强烈的感染力,没有使人历久难忘之境。
意境比现实更吸引人,更具备理想的高度。
作者通过对自然与人物的加工,把观者从画外引入画内,再从画内引到画外,启发了人们无穷的回味,抒发隽永的通思。
做到这一点,一方面依靠作者本身的修养,另一方面能否在生活中发现最具有画意的契机,也是非常重要的。
(2)国画注重对笔墨的操控国画注重对笔墨的操控。
这需要作者经年累月甚至数十年的练习。
懂得操控笔墨也就渐渐能画出画的意境、能画出神似,而不仅仅是形似。
齐白石先生经过数十年的艺术探索,能够把握对象活的形貌、质量感、运动方式、环境关系及个性特征,否则画得再似,也形同死物。
他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他在下笔画虾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
( 白石翁画虾,乃河虾与对虾二者惬意的“合象”。
东西方美术的异同——浅谈大相径庭的中西方美术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因此,中西方人们生活的大环境不同,所产生的地域文化也就不一样,中西方艺术家的创作作品也就迥然不同。
先从纯艺术一一绘画说起吧。
东方绘画者,以中国为始祖矣。
而中国绘画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释家、道家)的影响,特别是“中庸”、“中和”思想一一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含而不露”的人文精神;因此,隐涵、博义是其特点。
而西方绘画者,然而西方绘画上,较于东方绘画这样一比,“裸文化”特点尤其突出,自西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盛行,西方人们认为人是最美的,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是人,艺术所追求的是美;希腊人认为:人体是最美的,因为没有一种线条、轮廓比人体的线条、轮廊更生动、柔和、富于变化和富有韵律美了;也没有一种体积、形态比人体的体积和形态起伏更匀称、有力、更有弹性和更有节奏感了;更没有一种色彩比人体的皮肤色更鲜嫩、滋润、透明、更有光泽和更具生命的感觉了。
如安格尔的《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体的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出色地表现了少女的天真的青春活力。
人体艺术中的每一上,或者木板上(因造纸术未传入西方时西方人大多用羊皮纸)在绘画表现上,中国绘画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这是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最大差异。
第一,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例如齐白石的虾,虾跃纸上,空无一物,却让人感到虾真的就像在水里游一样,有“虚实相生”的效果。
西方绘画中少见留白。
第二,中国画重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神韵;苏东坡也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布局为散点透视。
西画则凌驾于自然之上,采用的是焦点透视,重写形。
第三,中国画与书法有很深的渊源,即“书画同源”、“书画同法”。
六朝三杰中的陆探微便是以书法入画的鼻祖。
J第四,中国画与诗有相通之处,因而推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即“诗情画意”。
而西画则不然。
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重时空、重光色效果。
从中西艺术对比角度说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2000字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西方绘画艺术注重形象塑造和视觉感染力,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透视法为科学基础。
而中国绘画艺术注重意象和精神传达,重视意境和气韵,追求主观精神的真实,源于大自然又高于自然。
在这个问题上,可以从中西方艺术对比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
一、绘画侧重点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画面空间表现和艺术审美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源于古希腊美学理念和科学精神。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光影效果,以写实为基础,注重物体的细节表现,例如西方的油画、水彩画等,这些作品注重描绘客观世界,追求视觉快感和形式美。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画面的意境和气韵,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营造出丰富的艺术气息。
中国画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为主,其中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国画更注重画家的心灵美。
同时,中国绘画更注重画家的个人感受和艺术表现,注重对画面的解读和表达。
二、线条运用的不同在艺术创作中,线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西方绘画中的线条常常是明确、简洁、流畅的,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形态、空间感和质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例如,西方绘画中的素描、速写等,通过线条的表现可以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结构、比例、动态等。
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则更加注重表现画家的情感和思想,线条的运用非常灵活多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气韵。
例如,中国绘画中的水墨画,通过墨色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肌理感,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表现出画面的流畅感和韵律感。
三、透视法的不同透视法是西方绘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透视法可以表现出物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通常是基于几何学原理,通过几何透视和空气透视等方法,表现出物体的远近、高低、前后等空间关系。
而中国绘画艺术中并没有明确的透视法,而是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中西方艺术风格特征的异同对照艺术是一种通过创造力和表达力传递思想和情感的媒介。
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的艺术风格在西方和中国有着独特而鲜明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方艺术风格特征进行对比,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主题与价值观的异同在主题和价值观方面,中西方艺术风格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导致了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
西方艺术强调个人的自由、人权、个人价值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而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强调忠诚、孝顺、传统价值观的继承。
这种差异可以从艺术作品的主题、表现手法和象征意义来进行对照。
二、表现形式的异同1. 绘画艺术西方绘画艺术着重于透视原理和线性透视的运用,通过明暗对比和色彩运用来营造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
而中国绘画注重表现意境、氛围和意蕴,追求写意和含蓄的表达角度。
在绘画表现形式上,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追求象征性和寓意;西方绘画注重形体的表现、透视的运用,更加注重细节和写实。
2. 雕塑艺术在雕塑艺术中,中西方并不完全相同。
西方雕塑注重形象的真实、立体以及雕刻技巧的精湛。
中国雕塑艺术则更加注重将生命赋予于石头或者其他材料中,追求灵性和寓意。
中国雕塑更注重艺术品的整体造型和线条的流畅,强调雕塑的整体感和表现力。
而西方雕塑更注重对雕塑对象的解剖学准确度和细节的表述。
3. 建筑艺术建筑艺术也是中西方艺术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
西方建筑注重规则的几何形状、对称性以及材料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建筑更注重整体造型、气势磅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一致,同时追求室内和外部空间的连贯性和秩序感。
这种差异可以从建筑风格、结构和装饰元素来进行对照。
三、审美观的异同1. 艺术观念中西方的艺术观念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普遍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创作、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而中国传统艺术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传统文化的继承。
西方注重个体的独特性,追求自由表达和多样性;中国注重个体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注重个体对整体利益的奉献。
比较中西方艺术表现形式的异同探究中西方艺术表现形式的异同探究艺术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抒发方式,是文化和传统的延续。
中西方艺术,作为两个迥然不同的文化领域,具有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对中西方艺术表现形式的异同进行探究。
一、绘画艺术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表现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写实技法,追求形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
而中国传统绘画则重视笔墨的运用,强调意境的抒发和精神的表达。
西方绘画注重人物、风景等具象画面的描绘,而中国传统绘画则更加注重意象的提炼和气韵的表现。
二、雕塑艺术西方雕塑更加注重材质的选择和雕塑形象的真实感。
西方雕塑师倾向于使用大理石、铜等材料,并以人物雕像为主要表现形式。
而中国雕塑注重以器物雕刻、石刻等形式表现,倾向于使用陶瓷、玉石等材料,并注重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音乐艺术中西方音乐在表现手法和音乐理念上呈现出显著差异。
西方音乐注重和声和对位法,追求协调和谐的声音组合。
而中国音乐注重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强调音乐与文学、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四、舞蹈艺术西方舞蹈重视肢体的表达和舞者个体的技巧展示。
西方舞蹈注重舞蹈者的身体柔韧性和舞蹈技术的完美呈现。
而中国舞蹈则更注重肢体的协调性和整体感,强调以舞蹈来表现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
五、戏剧艺术中西方戏剧在表现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戏剧注重舞台效果的制造和对话的展示,追求剧情的连续性和情感的真实性。
而中国戏剧注重身段的变化和腔调的运用,强调舞台化的效果和意境的表达。
六、文学艺术中西方文学在表现手法和思想理念上呈现出独特的差异。
西方文学注重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强调情节的悬念和冲突的处理。
而中国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追求文字的精炼和意蕴的深远。
综上所述,中西方艺术表现形式的异同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和文学等方面。
中西方的艺术形式在表现手法、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上都存在差异,但都是人类情感、思想和文化的抒发方式。
东西方艺术绘画的不同[键入文字]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中国的画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写意,而外国的画是写实。
中国画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它的意境美。
它从不把真实地表现自然作为自己的目的。
它所表现的始终是一种源于现实又包孕着画家的主观思想的人格化自然。
而西方绘画是自然的真实再现和模拟。
西方绘画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
中国画描绘的是心灵的故乡,而西方绘画描绘的是生命的家园。
西方绘画艺术概括地讲有两大派,一是写实派或称具象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
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
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
二是抽象派。
西方艺术贯走极端,艺术家们在对具象写实感到厌倦以后,从印象派开始,仅在数十年内,有些人就从具象这个极端急剧转到抽象——另一个极端。
抽象派与严格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派正好相反,创作方法是使自然物象变形,追求抽象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或用光色和几何形态的抽象组合形式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甚至是潜意识、下意识,以及种种隐秘的心理。
中国画主要以线来描绘物象,尤其在传统中国画当中,最具审美价值的莫过于线的艺术了。
传统中国画的线条不仅是画家用以抽取、概括自然物象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而且还相对独立于客观物象,具有表现画家主观情感的审美价值。
它既符合人的视象在二维空间的真实合理性,又摆脱了像西方写实主义去被动地放映物象在三维空间的真实幻觉的束缚。
以中国画的发展进程来认识,每个时代所产生的艺术作品都附着了时代的气息与时代的特色,如:唐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即表现出了唐代流行的线描技法,同时又体现出了时代的背景与生活气息。
班级环艺140 1
姓名刘奇欣
东西方美术的异同
因为中西美术的宇宙观、世界观和哲学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中西美学的差异,所以中西美术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也即世界美术中东西方两大体系,由两大体系又衍生出不同的美术理论与美术创作,产生出美术视野的多元性,美术创作活动的多元性,中西美术本身的自律性是自在自为的,是在人类艺术地认识世界、审美地体验世界的无限推移中深化着、丰富着、发展着、开拓着的。
当代社会正走向“全球化”,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能强烈感受得到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资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美术的全球化,不是走向美术之“大同”,而是地域文化在包容人类文化互融过程体现出本土文化特色,一部世界美术史就是由不同地域美术为前提的不断追逐并充分体现人类艺术互融与演进的过程,全球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弥艺术差异和异质,个性与共性互融共存。
艺术的地域差异中体现出“共性”,全球化浪潮中艺术往往遭遇本土化过程。
中西美术的差异与共性:
一、表现性意象和再现性具象
东方艺术是重表现的;西方艺术是重再现的。
然而近世纪东方艺术由古典的、表现的转向现代的、再现的。
西方艺术则由古典的、再现的转向现代的、表现的。
这种东、西方艺术逆向发展的趋向,汇聚于全球化潮流中,预示着反方向回归。
认识上隐约出现了艺术的“十字形”交叉线。
如同属肖像性绘画作品:梁楷的《泼墨仙人》与17世纪荷兰通派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前者是通过夸张、变形和狂放的
笔意来表现的,后者是通过精确的写实手法,如达·芬奇所说的“绘画要象镜子般映照自然”。
自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等,从那时起,西方美术很长一个时期都力图运用理性的数学方式实现对事物的模仿。
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萨》这幅画里,再现性是与审美客体生命本质精微体现相联系的东西。
西方美术募仿的视觉可靠性还体现在透视问题,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作为科学的透视学和解剖学的兴起奠定了西方绘画再现法的基础,从拉斐尔的《圣母的婚礼》;列宾的《伏尔加纤夫》等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透视学在西方绘画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方绘画努力从科学天地中寻找如透视学、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学科渗透到绘画中去。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真指对象的真实、环境的真实。
它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等等科学法则。
中国绘画总体上倾向于表现性,易经就以六条基本线的完形和断裂组成不同的图象。
中国画的内涵、隐喻、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显示出中国艺术的重性灵、重“意在象外”,象外意、象外之情把艺术的审美对象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把艺术的传导力由再现转向表现。
中国绘画是尚意,西文绘画是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文绘画重再现,重理性。
中国绘画的中心观念是“气韵生动”。
“气”是画家的内在激情冲动“韵”是“气”表现在画面上的某种韵味、情趣。
中国绘画讲传神,包括对象的内在精神,画家自己的主观情思。
“传神说”从人物画移到了山水花鸟画,山水花鸟得到了人格化的表现。
明朝唐志契说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
”指的就是画家要表现自己的真性情。
二、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巨大差异就是“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的差异。
前者由审美走向人际,回到生活,后者由审美走向宗教,皈依上帝。
在美术史中,几乎同一时期的中国西汉霍去病墓雕与古希腊的米洛的阿芙罗蒂特雕像不同的审美取向,在于前者表现的是人生成于自然,回归于自然,这一巨型纪念碑式的雕刻,以卧虎、
跃马、石象、怪兽等天然浑成的造型,拓展出广阔山野、丘陵和无极宇宙。
马克思说:“希腊神话是古希腊艺术的土壤。
”希腊神话启发我们理解希腊雕刻的艺术美。
在希腊神话里神和人是共存的,“神人同源”、“神人同形同性”,希腊人是以人的面貌来创造神,赋予神的形象以人的体魄和人的思想感情的。
从雕像的整体风格看:美神的椭圆形脸蛋,直鼻梁(俗称希腊鼻)、平额、端正的弧形眉,扁桃形的眼睛,发髻刻成有条理的轻波纹样式,神态自若,不露笑容。
她没有半点娇艳或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庄重妩媚,体现了高度的古典理想美。
中西美术的差异的“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一个由审美走向人际,一个由审美走向宗教,前者回到生活,后者皈依上帝。
一个灵肉兼顾,情、理交融,一个尊崇灵魂,鄙视肉体,一个与自然同在,重视此在,一个向上帝赎罪,企求来世。
一个中庸平衡,一个纵欲禁欲。
无论是东西方人类在生产劳动、文化娱乐活动中都要在人本身之外寻找支持和依赖。
就是说,要找到力量和归宿。
这方面东、西方都是一样,找到了一个权威的东西,就是“合”的过程。
西方找到“神”,中国找到了“天”,于是形成了“神人合一”和“天人合一”这也就是中西美术的差异之一。
中国古代画家多以儒家的思想来看待绘画的社会功能,审美方面则以道、释思想为指导,用道、释的宇宙观去领悟自然。
中国绘画的审美心理,要求所描绘的东西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诉诸人的情感和想象,也即“天人合一”。
绘画中自我精神的表现成为了绘画的核心。
这种绘画思想和东方的追求绘画中“意韵”表现的绘画思想渐渐的走到了一起。
其实凡·高在绘画中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在线条上甚至有的地方有一点“皴法”的味道。
事实上,西方绘画在走出“形似”迷宫困境时,就是接受了东方绘画的影响。
这种影响揭开了一场文化上的交融和冲撞的序幕。
而在近代的中国,也接受着来自西方绘画的影响。
?徐悲鸿就是那个时候学习西画的画家群体中的佼佼者。
他21岁时到上海,便在应征仓颉画像的竞试中脱颖而出,被请到圣仓明智大学作画、讲学,结识了中国的学者鸿儒,得以视野大开,
学艺精进。
其写生入神的功力和锐意革新的气魄使康有为发出艺坛奇才的赞叹。
1918年,他经过对日本艺术的考查之后回到北京,虽年方23岁,已成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置身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行列,他发出了革新中国绘画的振聋发聩之声,提出了以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 1919年,带着寻找中国艺术发展途径的使命感,他前往巴黎留学,考入法国最高美术学府一一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刻苦研习素描、油画,又以法国现实主义伟大画家,以描绘布列塔尼农夫,渔民享誉欧美的达仰为师,全面深入地把握厂欧洲优秀绘画传统的技巧与精神。
他还在八年之中遍游欧洲各大美术馆,临摹了拉斐尔、伦勃朗、委拉斯盖兹、普吕洞、德拉克罗瓦等各派大师的名作,对西方艺术的精华精通练达。
1927年,他送交法国全国美展的9幅油画全部人选,以中国画家的卓越才华和独特的东方韵味令法国画界瞩和惊讶。
回国后,他致力于建立中国科学,现代的美术教学体系,用西方绘画来改造中国画。
它以素描为基础,创造了解剖学、透视学与默写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确立了穷造化之奇,探人生之究竟、致广大、尽精微、宁方毋圆、宁脏毋净、宁拙毋巧等教学原则。
徐悲鸿强调学贯中西,因材施教,要求擅西画者多临摹中国古画,擅中国画者精研素描,以求融会贯通。
他特别强调描写人民生活,作大量速写,经过严格的训练,使学生做到离校后对任何题材均不感束手。
平心而论,徐悲鸿对中国绘画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现代中国写实绘画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和他的努力有关。
他针对于中国画坛上片面模仿石涛,朱耷;大有使之成为新“四王”的现象,大力倡导写实绘画。
到了后来就成了“人物画,政治画独领风骚”。
和西方绘画走出写实的困境相比,东西绘画在发生“交融”的同时,也病态的发生了“错位”。
但丛另一个方面来讲,西方绘画开始追求形似范围以外的画面意韵的时候,在中国又回到了崇尚写实,以写实为基础的绘画道路上。
这种错位可以理解为一种交融。
和东方相比,西方绘画的基本精神是理性的。
向东方绘画学一些东西,是借以完善自我的一种途径。
它的基
本精神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西方。
中国的情况复杂一些,近代的屈辱使得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个领域都在寻找救国之道,当艺术负担起了救国的担子时,必然不能按照它应有的道路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追求写实是必然的选择。
如果抛开这点的话,中国绘画的学习西方的更本精神还是中国传统的绘画精神。
绘画本来就是这样的。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就是绘画的支点。
不论什么时候,绘画的样式怎么变化,精神是不会变的。